丰润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思维导图写作文向大师学习如何写人
TUhjnbcbe - 2024/3/15 18:21:00
京东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3830-1.html

直击问题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作家的笔下诞生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水浒英雄将,金陵十二钗……

你会写人吗?你笔下的人物是否千人一面,缺乏鲜活而生动的形象以及独特的气质?

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如见其人,是写“活”一个人的基础,我们将走近文学大师高尔基,从名著中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名家引路

文学大师高尔基通过生动细腻又饱含深情的语言把外祖母的形象描写得独具魅力,光彩照人。外祖母的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人物形象包括外形和内在的气质、精神。写活一个人,首先要抓住人物的外形特点,具体生动地描写。人物的外形描写主要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体态、神情、服饰等外貌特征的描写。外貌描写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根据主题的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把细节扩大化,可以适当运用夸张的手法。

《童年的朋友》节选了早晨“我”(阿廖沙)在船舱里睡醒后看到的外祖母的形象。“外祖母坐在我身旁梳头,皱着眉头,老是自言自语地咕哝着。”简短的一句话,交代了外祖母所处的具体情境——梳头,“皱眉”“咕哝”既写了外祖母的老人特征,又写出她生活不如意。自然而然,对外貌的描写笔墨就集中在头发上。“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运用适当的夸张,写出了外祖母的头发“多”“密”“长”“黑”的特点。外貌描写一定要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或情境,根据需要选择描写的重点,而不是一说外貌描写就是从头发、眼睛、鼻子一直写到嘴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表现人物个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年龄不同,心理不同,眼神也不相同,或者清澈明亮,或者饱经沧桑,或者充满期待,或者充满绝望。

文中有三处对眼睛的描写,第一处是梳头的时候,头发又多又长,又厚又密,梳得烦躁的时候,眼睛闪着气愤的光芒。第二处是微笑的时候对眼睛的描写,闪出愉快的光芒。让我们感受到了外祖母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的心态。第三处对眼神的描写,“光芒”让我们看到了她年轻的心和坚毅的性格,也因此而影响了“我”,熏陶了“我”。

语言描写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语言描写要性格化,符合人物的身份;也要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心理活动;还要简洁、形象,写清楚人物说什么,怎么说的。

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是几段对话,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关于外祖母的头发,二是关于“我”睡觉的事,三是关于“我”打破牛奶瓶的事。“样子很凶”是和前文呼应,也是和“她还是用昨天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作对比,尽管此时不如意,对我还是很很柔和,很亲切。也反衬出外祖母对我的爱。“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不想睡就不睡好了。”用孩子的语言,轻松、平等地交谈,不仅写出了外祖母对我的关爱,也写出了朋友式的关系。“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批评中充满了关爱。

接下来是对声音的描写,“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这一句诗化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像歌声一样动听,刻在了我的心上。同时,把语音比作鲜花,新鲜又奇妙,富有美感。

动作描写,是对人物举止动作等的描写。老舍曾说:“只有描写动作,人物才能立起来”。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的,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这段描写,把外祖母比作猫,调皮中写出了外祖母的勤劳能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饱经生活艰难却永运年轻的老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外祖母的喜爱。

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时候需要描绘连贯的动作,这时候就要推敲个性特征,遴选恰切的动词。连续性的动作一定要想到动作的先后顺序,不仅写出做什么,还要写出怎么做,在什么背景下做的。此外还要精心修饰动词。

“她的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她的脸在大堆的头发里变得又小又可笑。”这里一连串的细节描写,贴切、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外祖母的性格特征。

“人的高贵在于灵*”,写人不仅要写出外在特点,还要写出内在精神,才能立体饱满,鲜明可信。在一定程度上说,写人物的外在表现是为写精神服务的。

在具体的写作练习时,写出人物的精神,也需要还原到具体的事件和环境中,观察人物的表现,如口头禅、滑稽动作、个性表情以及标志性动作等。如果是活动过程要写出动态变化,比如说一场争论会要理清楚经历的发展过程,包括开始、发展、高潮、结局这些关键点。然后思考你可以运用的人物刻画方法有哪些?参与争论的人之间可否对比?点与面是否构成烘托?写人物的表情时可否运用精当比喻?在充分的切身感受基础上,把感受渗透在描写、叙事的字里行间,在结尾以抒情、议论的方式用点睛之笔表达出来。

用一幅思维导图总结一下:

学以致用

他,就是春天

张金平是祁县四中的保安,五十多岁,慈眉善目,温声软语,走路不紧不慢,怎么也无法和五大三粗的保安联系起来。

他值班的时候,门口总是打扫得一尘不染,熟识他的人都说“老张,这不是你分内的事”。他却只是笑笑,依旧如故。早上六点,他就笑容满面地开门迎接师生,摸一摸调皮孩子的脑袋,顺手帮体弱的老师推一下电动车。他明亮的眼睛里闪着慈祥的光芒,折射着内心的温暖、善良。他好像认识所有的人,他能叫出每一位老师的名字,每一个孩子都亲切地和他问好。迎战中考的日子里,有的孩子奋战到晚上十一二点,他也守候到十一二点。依旧是拍拍肩膀,一句“路上小心点”,像一盏灯照亮孩子黑夜里的路。

从没有人听他大声说过一句话,也没有人见他和别人争吵过,他的身上似乎有一种魔力,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被驯服了,青春期的叛逆、躁动销声匿迹,有的只是青春、率真、朝气。有时候我会突发奇想,如果来了坏人,有歹徒冲进校园,他会怎样?是奋勇扑上去制服歹徒吗?还是坏人看见他也会回头是岸,立地成佛呢。他的微笑会把戾气消融了呢!好在四中的校园一直风平浪静,师生们和谐相处。他和其他的几个保安恪尽职守,共同守护着这座氤氲着古人书香之气的书院和文庙。

他在四中不只是保安,还是一名义务校医。他是四中师生健康的守护神,真正做到了一视同仁,无论是谁来了都是温暖如春。他是一名中医,只需“望”“闻”“切”,无需“问”,即可知晓病症。为病人把脉的时候,清澈的眼睛里,好像射出镇静剂,再烦躁,再焦虑的病人都会安静下来。仿佛他就是华佗再世,只要有他在,就有希望。他看病只开方,不售药。信与不信,全由病人,没有任何压力。他看病,只说改善的部分,不说问题有多严重。病人每次来听到的都是好消息。他的医术和他的为人一样,在这座小城里闻名遐迩。休息日、下班后,络绎不绝的求医问药者慕名而来。一次偶尔的问诊,我知晓了他温和的背后,是心理学的强大支撑。他洞察人心,唤醒人性。他医的不仅是疾病,还是人心啊。医者仁心,该是对他最好的诠释。

他还是一个专家,研究了17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摸准了报志愿的脉,每次估分都和录取分相差无二。他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这个领域,并免费为孩子们提供咨询。从他的眼神里,孩子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理想的大学在向自己招手。每每看到孩子们收到了心仪的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他的心里也乐开了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些远在大城市甚至海外的莘莘学子永远记得这位“超人”,回来探望他,发信息和他倾诉,那些紧密的联结,实在让很多人羡慕。

又和他坐到了一起,他脸上那永不凋谢的微笑,像是被刻上去的,着实让我感动。我静静地聆听他讲故事。他聊于丹,让人敬仰的国学大师;聊他医院,那时意气奋发的34岁胸外科主刀医生;聊曾经挽救过的失足少年最终考上北京一所著名大学,那孩子说“我想喊你一声父亲”;聊因失恋而抑郁的男生慕名来到这座小城,医好了内心的创伤,成为异国精英;聊婉拒北京一家职场精英的聘书;聊被误解后的泰然处之,“观点不同不必太在意”……他说十佳都没有参加,这次最美退伍*人的评选他也弃权了,不过文章他要留下。只有我自己知道这样的文字太过于肤浅,只是冰山一角,哪里写的出他的精髓!

“我就是爱孩子,愿意和孩子在一起”,这是他放弃优厚待遇,留在四中的唯一解释。人们已记不得他叫什么名字,孩子叫“大爷”,成人叫“四叔”。一个人,能够把手底下的活干好,干到极致;不起眼的事做得风生水起。在我的眼里,他就是大师,身怀异能却谦卑而低调。有他在的地方,就有春天,就有温暖和希望。

点评:“温”是老张的特征,说话温声软语,走路不紧不慢,对每个人都温和,温暖。文章就是抓住这个特征,从保安、医生、高考志愿填报专家层层深入,写出了他是如何成为小城里的传奇人物的。文章三次写了眼睛,从保安的眼睛里看到了慈祥,从医生的眼睛里看到了镇静,从专家的眼神里看到了希望。不追名逐利,多次放弃出彩的机会,只是本色地活着或许就是根本原因所在。“在我的眼里,他就是大师,身怀异能却谦卑而低调。有他在的地方,就有春天,就有温暖和希望。”以点睛式的议论抒情句揭示了人物的精神。

1
查看完整版本: 思维导图写作文向大师学习如何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