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润城东大街,有一条名叫“状元街”的街道。别看这条街窄窄幽幽、弯弯曲曲,却是丰润城历史和文化的一个亮点,对丰润悠久的历史和文风的昌盛起到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状元街,因清乾隆年间丰润知名人士郑澄先生的善举而得名。据清光绪版《丰润县志》记载:“郑澄,字秋浦,本城人。侍御恂曾孙,连捷中乾隆乙酉()科辛卯()科*轩榜进士。由主事累迁掌四川道监察御史。才识宏通,风骨遒劲,乾隆末,以检验事忤当路,诬参落职。睿庙践祚,诏以原官起复,澄感激莫明,第以衰老不堪报效表谢之。先是邑多寒士应试艰难于资斧,澄倡捐同时出仕者银若干置产滋息,春闱三金、秋闱二金作为试卷之资,获售者十倍其数,名之曰:状元会。且立公产总薄备载条款,出入勾稽期于永久。邑自是文风丕振,科名甲于畿东,其嘉惠邑人士诚未艾也。”
根据丰润《郑氏族谱》记载:郑澄是丰润郑氏第十四世祖,是东关郑氏始祖。他风骨遒劲,坚持原则和国家法度,且为人正直。其曾祖父名郑恂,曾任山西道御史、河南道御史。丰润郑氏家族出了郑恂、孙郑澄祖孙两代御史,在清代被传为官场佳话并被编入《藤阴杂记》。
自幼家境困难又勤奋好学、先中举人后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的郑澄先生荣归故里后,深知学子十年寒窗的艰辛,他看到丰润县的许多儒童学子由于家境贫寒无法参加乡试、会试,难以脱颖而出,遂倡导组建民间助学组织——“状元会”。他亲书《募置乡会试公产引》(原文被收录于《丰润县志》)分送丰润籍京官、外官以及离任退职关心家乡人才成长的贤达人士,请他们出资助学。“公产会又名状元会,自乾隆五十八年()倡捐,(至)嘉庆十四年()置本邑地7顷43亩5分2厘,收租钱吊文,又续置滦州地9顷6亩9分1厘,收租钱吊文。”用以支付儒童举子应考期间的差旅食宿应酬等一应费用,使得丰润县文风为之大振,历科成绩斐然,中第者甚多,直至科举废除,从未间断过。
据目前可考证的史料统计:状元会成立前的年间,丰润中第者共计人(进士50人,举人人);而自状元会成立()至中国历史上废除科举考试()的百余年间,丰润中第者竟然多达人(进士48人,举人人)。
到了中国近代,公立学校兴起,县府将状元会的公产基金全部充作现代教育的经费投入到近代教育事业,对丰润近代教育的兴起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状元会是丰润历教育史上一个非凡的创举。数百年来,对丰润的教育事业、人才培养、文风兴盛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因为此,才使得丰润有了“南无锡,北丰润”的人文大县之说。
年,浭阳新城改造过程中状元街被拆除。东大街居民委员会为缅怀这位给丰润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贤,在原址上修建了状元广场,使得这处古迹得以保存并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