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麟是深受听众喜爱的词作家,也是深得业界敬重的剧作家,还是一位拥有三十六年*龄的老*员。他生于年,跟随着共和国建设的步伐而成长,迎着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加入中国共产*。作为典型的“40后”,他亲历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要时刻,置身过新中国建设的激情燃烧岁月,接受过“上山下乡”的洗礼,见证了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见证着奔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这一辈*员艺术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明确的艺术观: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要反映时代风貌、紧跟时代步伐,要深入生活还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在刘麟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扎根人民的沃土、勇立时代的潮头,在祖国不同的发展阶段,写就了大量“发时代先声、抒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作为词作家和剧作家的刘麟,大家并不陌生,但翻阅中央民族乐团的档案资料,关于他艺术生涯的记载竟别有洞天——除了创作之外,他在演奏和演唱两个专业领域均成果丰硕!他曾任中央民族乐团艺术创作室主任,在早年节目单中,又以男高音独唱演员和乐队演奏员的身份频频出现。谈起这段艺术经历,有崇拜者说:“刘老师是词作家中歌唱得最好的,歌唱家中词写得最棒的!”又有人补充:“他还是词作家和歌唱家中,二胡演奏最专业的!”这些虽是非公开场合的玩笑话,却反映了老一辈共产*员精神境界中的共性——始终以饱满的激情,奋战在组织需要的地方、人民需要的地方,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谈及那段深入生活的演出经历,他总是情真意切又心怀感恩,他分享了这样一段故事:在中央民族乐团建团之初,他常跟随乐团的文化工作队深入农村、部队、工厂、矿山、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慰问演出、文艺辅导和学习采风。文化工作队曾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地区进行了为期数月的深扎[注:据中央民族乐团团史资料记载,年1月12日至5月15日,乐团选派27人组成农村文化工作队,在河北省易县狠牙山地区深入生活、送戏上山。四个多月间,工作队走访了6个区的8个公社16个大队,演出44场,观众21万人次,还举行了69次的地头炕头小型音乐会,在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还对业余文艺骨干人进行了次的文艺辅导活动,并在群众中教唱革命歌曲。],这一地区地势险峻,山间只有狭窄的羊肠小道,根本无法通车,是毛驴拖着行李和道具,工作队跟着毛驴,走进村落,走到群众当中。每到一处,工作人员都会爬上山坡“先观天象,后知风雨”,他们搭台时就将台口的方向冲着风向,究其原因当然并非他们不懂常识、不知迎风而歌的艰难,而是为了让百姓背风而坐,享有更加舒适的观演环境。质朴的百姓同样十分懂得感恩,有一次,他们在夜晚演出时突遇停电,这时观众席传来一束坚定而温暖的光束,定睛看,是赶了十几里山路前来观演的一名群众,他高举手电为演员们照明,不一会儿所有的手电全部亮起,就这样,演员们在百姓特制的聚光灯下继续表演,想象此景,当年那些艺术家一定接受了胜过当今演唱会歌迷挥舞荧光棒的崇高礼遇,这一礼遇让刘麟和他的同事们终生难忘,也让热爱艺术的刘麟抱定“为人民服务”的忠贞信念。
人民就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走过“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刘麟却在日后的工作中一直坚持着“上山下乡”的实践,因为他深知人民就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印证他深入生活足迹的就是他写就的一首首有情感、有温度的歌曲,《走进春天》《刮春风》《槐花海》《兰花花》《桃花红,杏花白》……值得一提的是,他与中央民族乐团的另一位老前辈、同样令人尊敬的作曲家王志信合作几十年,创作和改编了七十余首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当他们共同回首创作经历,感慨最多的仍是人民给予他们的精神滋养,他在声乐作品精选集《母亲河》的自序中写道:“在天山脚下,我们曾在草原牧民的毡房里,听阿肯弹着冬不拉,演唱民族的史诗;在南海之滨,我们曾随着捕鱼的船队出海撒网,品尝渔家生活的甘苦;在东海前哨,我们曾接受海防战士在几十米高的浪峰上向我们行的神圣*礼;在西南边寨,我们曾带着傣家泼水节的祝福,披着白族三月街的风尘,在苍山洱海间捕捉风花雪月的情韵;在黔东南,我们曾听着侗木楼里悠扬的琵琶歌,吸吮着民族文化丰润的滋养;在北国农村的场院里、在农家的热炕头上,我们曾闻着关东烟的清香,记录着原始状态的夯歌号子和民谣俚曲……”这些文字娓娓道来、直抵人心!若不是切身经历,何来这般深刻的体悟!字里行间,我们读到了一位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力和对艺术的洞察力,某种程度上说,相比此后才在业界正式提倡并大力呼吁的“深扎”“蹲点采风”“居住体验”,刘麟等老一辈艺术家的观念是超前的,行动也是超前的。换言之,是这些前辈为后来者树立了标杆、引领了方向!时代楷模、著名艺术家阎肃先生对此一定感同身受且十分赞赏,他生前给予了两位艺术家很高的评价,他写道:“如果把歌曲创作当作一个行当来看的话,沉浮期间的人数也不算少。其中,有人以它沽名,有人拿它换钱,而他们却把它当作一件事儿来认真对待的。他们勤勤恳恳,不急近功利,在民族声乐创作这块不太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