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爱得明明白白,落笔洒脱。
清白高洁的莲花,却来自脏污的淤泥,无疑更让人心生怜爱。
自古以来,“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物,成为文人墨客歌颂的题材。
但,越歌颂越追求的事物,往往越只是少数。
正是因为少,所以才能惊艳世人,令人歌颂和追寻。
放眼世界,更多的依旧是。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环境的作用,实在太过重要,也太难以摆脱!
尤其是简单纯粹的植物,环境的高低之分,植物的生长差别巨大。
但,也有人不服气这种“差别”,企图重现“出淤泥而不染”的奇迹。
“晚秋到了,天气那么冷,高山白茶和平地白茶难道差别还很大吗?”
很遗憾,天气,只是影响植物生长的“温光水气土”的要素之一。
即使在秋季,高山白茶胜过平地白茶的因素依旧太多。
今日,不得不较真,一一讲述。
《2》
清凉秋季,高山白茶气候依旧占优势
白茶树,喜阴喜湿。
因此,在高山产区明晃晃的优势之一,便是高山海拔带来的气候优势。
每升高米,高山的温度便低0.6摄氏度。
以福鼎地区的高山为例,高山产区的白茶园,平均温度比平地茶园低上4、5度。
对于喜阴喜湿的白茶树而言,这一低温的帮助,无疑是它们成长的一大助力。
低温,是保护茶叶丰厚内物质的条件之一。
水浸出物和芳香醇类物质,是构成茶味和茶香的关键。
但这两种物质,对于温度最为敏感。
即使秋季到来,高山和平地的温度同样清凉。
但高山产区,却依旧拥有比平地温度更低的优势。
正所谓“一山更比一山高”,平地气候温凉,高山气候更加清凉。
地理带来的优势,是难以抹煞的。
因此,在温凉的天气下,高山白茶的内物质积累,依旧占据优势。
茶氨酸的含量更加丰厚,芳香醇类物质的存在更加丰盈……
如此低温,催生了白茶茶汤的回甘清润、韵味悠长。
同时,高山产区在秋季,昼夜温差的优势更加明显。
白天,阳光洒落高山,带来和煦的暖度;夜晚,太阳收了脸庞,温度骤然下降。
白天的光合作用积累养分,晚上的呼吸作用减缓减少养分的消耗。
如此一来,高山产区的白茶内物质愈发饱满。
这样的优势,平地白茶所不能及。
昼夜温差保留下的丰厚茶氨酸,使得白茶的清润口感更佳分明,清甜鲜爽。
此外,白茶的叶片上具有标志性的白毫,只在低温环境下诞生。
白毫,本是白茶保温的物质。
故而,对应着高山低温的环境,白毫在茶叶上生长得更加茂密。
别小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白毫。
它们是白茶毫香的来源,也是茶氨酸的“补充剂”。
有了白毫的帮助,高山白茶,才更有纯然的鲜爽气息和鲜甜的滋味。
秋季虽然寒凉,可高山产区和平地产区的气候依旧有别。
因此,高山白茶稳坐钓鱼台,绝不会把优质白茶的称赞拱手相让。
要知道,高山产区足以诞生优质白茶的原因,可不单单依靠气温!
《3》
清凉秋季,不变的是高山柔和的日光
光,是高山产区孕育优质白茶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光照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少了太阳光的帮助,很少有植物能够茁壮生长。
即使长在室内的植物,时不时,也需要晒晒阳光,促进光合作用。
而白茶,即使担着个“喜阴喜湿”的个性,在它的成长中,依旧离不开光照。
“高山云雾出好茶”,这句俚语,一点明高山产区,二说明了高山地区的优势——云雾。
没错,高山产区的阳光,与云雾的作用息息相关。
高山自带的云雾缭绕,使得穿过云雾层的阳光,多了些阻碍。
原本直射的阳光,被云雾中的小水珠折射成漫射光。
从直射到漫射光的转变,是高山白茶品质拔高的一大要素。
须知,植物的生长虽然离不开光照,但过于猛烈的阳光,却很容易灼伤叶片。
夏季,随处可见叶片边缘发红,发褐,卷曲的植物。
因此,高山白茶接触的漫射光,无疑将这种隐患抹去了。
漫射光温柔,笼罩在所有的茶树叶片上。
接触到阳光的信号,茶树开始光合作用。
从根部吸收而上的水分和二氧化碳,在光能的帮助下,徐徐合成有机物。
这些充盈的营养物质,将芽叶的内质填补得更加饱满。
鼓鼓的芽头,娇嫩丰厚的叶片,得意地张扬着自己的身躯。
此时,亦是芽叶中芳香醇类物质的蜕变之旅。
接受到光能的信号,含氮化合物开始苏醒,芳香醇类物质得以合成新生。
嫩生生的叶片,开始有了清鲜的香气。
清风拂过,漫山生香。
阳光落在高山上,何其温柔,小心翼翼地带来光能,却不灼伤任何一处叶片。
而平地茶园的茶树却并非如此幸运。
它们没有云雾遮拦肆无忌惮的直射光,猛烈的光照带来直接的热度。
此时,它们的内物质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失。
赋予万物生命力的阳光,也会成为茶叶内质的“收割者”。
一边,是高山温柔的漫射光抚慰下成长的高山白茶。
一边,却是在阳光毫不遮掩地直射下损失内质的平地白茶。
二者孰优孰劣?
高山产区的优势,更有漫射光带来的温柔助力。
《4》
清凉秋季,不变的是高山优秀的水土条件
一棵植物的生长,需要光、更需要水、营养。
水,同样是万物生命力的来源。
而茶与水的关系,更加久远。
人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
但,或许撰写《茶疏》的许次纾没有想到。
早在冲泡之前,制茶之前,茶树成长的时候,便是“无水不可与论茶”。
这一要点,反倒在《大观茶论》中,有所研究。
“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高山产区的水土,是茶树生长的最强底气。
这一要点,无论四季,都无法转移。
高山茶园的茶树,比起平地茶园,更多出了云雾作为水汽的补充和润泽。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高山的云雾,不仅折射了阳光,更是茶树额外的滋养。
云雾中丰润的小水珠穿行茶树,滋养芽叶。
受此帮助,高山产区的茶叶更加娇嫩水灵。
芽叶翠绿,散发勃勃生机。
而茶树通过根脉,从泥土中吸收的水分,却不单单只是水分。
如此吸收的水,更夹带这高山产区的泥土独有的矿物质。
高山的土壤,往往有着远超平地土壤的矿物成分。
矿质营养对于植物的结构组成、信号传导或代谢过程必不可少。
矿物质,对植物生长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与水分交织的矿物成分,是从海底隆起的太姥山才有的特殊馈赠。
同时,高山土壤,泥土中的含氮化合物的含量也比平地更多。
它们埋伏在高山疏松的泥土中,与泥土中的水一同成为茶树的养分。
这些营养物质,对茶树的生长有着锦上添花的功效。
茶青的营养物质更加丰厚,叶片更加娇嫩水灵,芳香醇类物质积累更为充足。
高山疏松的土壤,更是贴合茶树怕渍水的特质。
平地产区的土壤适用于农作物的生长,却因为黏腻,不够透气。
一旦碰上暴雨,土壤中的水分过多。
此时,泥土通气不良,很容易导致茶树根系发育受阻,严重时会引起烂根或死根。
高山土壤的疏松,完全挣脱了这一隐患。
它们面对暴雨游刃有余,能尽快排出水分,保证茶树根的透气。
优秀的水土条件,催生了高山白茶一枝独秀的品质。
即使是在清凉的秋季,平地茶园,又怎能拥有这种傲然的水土条件?
《5》
高山产区诞生优质白茶,可不单单依靠温凉的气候而已。
不同的产区,诞生不同品质的茶叶,是一次“温光水气土”的博弈对垒。
秋季阴凉,虽然让平地茶园从夏季的高温歇口气。
高山茶园的优势,却就此更加凸显。
在产区的对垒中,高山产区,一直独占鳌头,从未被超越。
感受高山白茶的鲜香醇爽,读懂产区条件的卓绝优越。
落落盘踞虽得地,犹自青青君始知。
end
小陈茶事旗下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