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山丰润城东大街,有一条名叫“状元街”的街道。别看这条街窄窄幽幽、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可它却是丰润城历史和文化的一个亮点,对丰润悠久的历史和文风的昌盛起到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状元街,因清乾隆年间丰润知名人士郑澄先生的善举而得名。据清光绪版《丰润县志》记载:“郑澄,字秋浦,本城人。侍御恂曾孙,连捷中乾隆乙酉()科举人\辛卯()科*轩榜进士。由主事累迁掌四川道监察御史。才识宏通,风骨遒劲,乾隆末,以检验事忤当路,诬参落职。睿庙践祚,诏以原官起复,澄感激莫明,第以衰老不堪报效表谢之。先是邑多寒士应试艰难于资斧,澄倡捐同时出仕者银若干置产滋息,春闱三金、秋闱二金作为试卷之资,获售者十倍其数,名之曰:状元会。且立公产总薄备载条款,出入勾稽期于永久。邑自是文风丕振,科名甲于畿东,其嘉惠邑人士诚未艾也。”
根据丰润《郑氏族谱》记载:郑澄是丰润郑氏第十四世祖,是东关郑氏始祖。他风骨遒劲,坚持原则和国家法度,且为人正直,刚直不阿,这是个敢与清代著名文人、大学士纪晓岚较真碰硬的铁骨铮铮的硬汉子!郑澄的曾祖名郑恂,《丰润县志》记载:“郑恂,相侨之长子也,母杨氏,梦月入怀而生恂,未周岁即识字,康熙甲子()科举人,康熙乙丑()科陆肯堂榜联捷进士,授四川阆中令,设义学教授生徒,邑赖以掇科第者古十余人,擢山西隰州牧,甫至,除里下供给,民建生祠祀之。行取工部员外郎,升山西道御史,奏免全省豆粮,累升都察院掌登闻鼓事,河南道御史,入*事传。”丰润郑氏家族出了郑恂、孙郑澄祖孙两代御史,在清代被传为官场佳话并被编入《藤阴杂记》。
自幼家境困难而又勤奋好学、先中举人后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的郑澄先生荣归故里后,深知学子十年寒窗的艰辛,他看到丰润县的许多儒童学子由于家境贫寒,使得优秀人才无法参加乡试、会试,难以脱颖而出,遂倡导组建民间助学组织---“状元会”。他亲书《募置乡会试公产引》(原文被收录于《丰润县志》)分送丰润籍京官、外官以及离任退职关心家乡人才成长的贤达人士,请他们出资助学。“公产会又名状元会,自乾隆五十八年()倡捐,(至)嘉庆十四年()置本邑地7顷43亩5分2厘,收租钱吊文,又续置滦州地9顷6亩9分1厘,收租钱吊文。”用以支付儒童举子应考期间的差旅食宿应酬等一应费用,使得丰润县文风为之大振,历科成绩斐然,中第者甚多,直至科举废除,从未间断过。
状元会基金的主要来源一是向社会贤达募捐,二是向乡试会试受过资助者取得功名倡捐,但是出于自愿的。正如郑澄先生在《募置乡会试公产引》所言:“丰邑近在畿辅,沐圣朝文教……寒峻随碟入都,往往艰于资斧,得第后旅寓京华,尤形支绌,夫以功读多年,一击不中,遂窘于再试矣,而囊空羞涩将伯莫呼呼?……澄尝怵然,深念人之敦尚梓谊,谁不如我,其子弟好修向上,又谁不如我?……仿先贤义庄之制,捐置公产收岁租以资诸寒士乡试人之数分给,傥山川效灵有作状头者,将全产交付。以后另方续捐……兹举经营伊始,约计需费三千金,同邑宦外任者飞书相咨,咸踊跃从事各登捐数如左,更望林下诸君子协力同心,各联所知因亲以及友……伟哉斯举!允宜踵此而笃行之!然则吾邑首事者又乌可不勉哉!敬具小引祈列台衔。”
据目前可考证的史料统计:明、清两代,丰润儒童举子中第者共计人(进士98人,举人人)。状元会成立前的年间,丰润中第者共计人(进士50人,举人人);而自状元会成立()至中国历史上废除科举考试()的百余年间,丰润中第者竟然多达人(进士48人,举人人)。
到了中国近代,公立学校兴起,县府将状元会的公产基金全部充作现代教育的经费投入到近代教育事业,对丰润近代教育的兴起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状元会是丰润历教育史上一个非凡的创举。数百年来,对丰润的教育事业、人才培养、文风兴盛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因为此,才使得丰润有了“南无锡,北丰润”人文大县之说。
年,浭阳新城改造过程中,状元街被拆除。东大街居民委员会为缅怀这位给丰润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贤,在原址上修建了状元广场,使得这处古迹得以保存并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作者:雷士奇)
猴年央视春晚赵薇演唱的歌曲《六尺巷》取材自安徽广为流传的六尺巷传说,以此彰显人与人之间互敬礼让、和谐共融的传统美德,“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通俗又充满情义的歌词广受好评。在我们丰润也广为流传着一个“仁义胡同”的故事,又有几人知晓?
仁义胡同
在丰润《浭阳曹氏族谱》里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丰润城内西街路南坐落仁义胡同,曹、谷姓义立,因有曹鼎望在广信府知府来信说言:千里捎书一尺墙,让他一尺又何方(妨)?眼见长城十万里,至今无有秦世(始)皇。”
关于这条仁义胡同和它的由来,在丰润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真实、美丽而又久远的传说。
明、清时代,丰润城内居住着曹、谷、鲁、陈四大家族,其中居住于城内西南大仓的曹、谷二姓,因为出了多位官员和学者而更为显赫。可是在清康熙初年,曹、谷二姓人家因修建住宅的院墙发生了争执。城内是宝地,寸土寸金,曹姓人家说谷姓人家多占了他们的宅基地,谷姓人家说曹姓人家多占了他们的宅基地,便找到县官打起了官司,两姓人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可两姓家族都有在外地为官的人,有权有势,县官也惹不起,前思后虑的心有挂碍,一时无法裁断此案,便对两家人说:这个案情重大,你们先回去等待,我要慎重考虑后才能定夺。这两姓人家见县官如此一说,心里都没了底数,生怕自己家族输了官司吃亏,便各自写信给在外地做官的族人,向他们求援,让他们出面为本家说话,把这场官司打赢。
当时曹姓家族有位在江西广信府做知府的曹鼎望(--,字冠五,号澹斋,曾任安徽徽州、江西广信、陕西凤翔三地知府,丰润清初著名理学大家,曾主修清康熙版《丰润县志》、《浭阳曹氏族谱》,著有《曹子全书》)收到信后,认为族人应与邻里和睦相处,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就互不相让争执不休,还打起了官司,真的很没有必要。便写下“千里捎书一尺墙,让他一尺又何方(妨)?眼见长城十万里,至今无有秦世(始)皇”的诗寄回给族人,劝他们礼让为先,不要再这样做下去了。族人接到信后,感觉很有道理,马上放弃了继续打官司的念头,主动往自己的宅基内让出了一尺墙基。而谷姓家族有位任浙江学*的谷应泰(--,字赓虞,号霖苍,著名历史学家,著有《明史纪事本未》、《筑益堂集》等)也写信给族人,嘱咐族人要与邻里友善相处,不要因为这点不值当的小事发生争执,还打起官司,真的没有必要。谷姓族人接到信后,马上放弃了争执,也往自己的宅基内让出了一尺墙基地,这样,在两家中间,便出现了一条南北方向的数百尺长、三尺宽的胡同,还方便了人们出行。自此,人世间多了一次善举,少了一场官司;多了一份友爱,少了一次纷争;多了一则人间佳话广为传扬,少了一处铭记于心的仇恨。丰润人为两姓人家的善举所感动,便将这条胡同称之为“仁义胡同”。
按曹鼎望任江西广信府知府的时间是清康熙十七年(),这件事就发生在这一年。也被后人真实的记录于丰润《浭阳曹氏族谱》之中。
数百年来,丰润古城历经战乱和变迁,但关于仁义胡同和它的美好传说也一直广为丰润人传颂着,它成为了丰润人文精神的体现。
这条长不足百米、宽不过三尺的胡同,至今依然存在于丰润老城西街路南。
(故事整理:雷士奇摄影:张辉)
来源文化丰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