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城东北有个小村庄,叫杨家铺。它依山而建,四面环山,这里有勤劳的人民,肥沃的土地。村庄于年建立*组织,当时全村有多户人家,群众革命基础好。因该村地形复杂,抗日武装经常光顾,是冀东抗日根据地丰滦迁联合县第三总区驻地。惨烈的杨家铺突围战就发生在这里。
年9月,日寇进行空前规模的“扫荡”。此次进攻杨家铺的敌人是日*独立混成第八旅团主力,约人,再加上所配属的其他部队共人。面对严峻的敌情,周文彬(冀热边特委组织部长)等几位领导简单商议后,决定从毡帽山南坡向西南方向的李庄子突围。突围前他们进行了彻底轻装,机关人员把文件、钱物点着,战士们把刚发的棉衣扔进火堆,子弹上膛,上好刺刀,拼死也要为领导和同志们冲开一条血路。
杨家铺烈士陵园
刘景余连长在毡帽山上指挥2排、3排战士,集中所有火力压住对面山头上的敌人。2连指导员华立文、1排排长吴筱亭带领1排首先冲下山去,周文彬率机关人员随后而下。敌人疯狂火力射向我冲锋部队,队伍伤亡很大。
毡帽山的西南面有一道大沟,沟边长有树木,沟的下半部是梯田,冲锋部队和突围人员沿着这长沟冲下去。刚冲进梯田过了两个土坎,丁振*(冀东第四特委书记)同志中弹牺牲。周文彬看见丁振*的尸体停下来,把自己的手绢蒙在丁振*的脸上,继续战斗,冲到山下时,肩膀负了伤,鲜血流下来,浸红了衣袖,他的警卫员也挂了彩。走不远,看到吕光和俞芬同志的尸体,他痛苦地俯下身去,轻轻地合上他们的眼睛,一直冲进大土沟里。
纪念碑
战士和同志们在各个角落里顽强地战斗着,子弹打光了,就用枪托搏,用石块拼,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周文彬同志坐在土坎上,筋疲力尽地叫着2连指导员的名字,身边的一个伤员告诉他,指导员已经不在了。随后又喊刘景余,那个同志又说,刘连长也不在。周文彬吩咐身边的那位干部:组织力量,打、打、打!两个警卫战士爬到东沟沿,打了一排子枪,扔了两个手榴弹,把冲上来的敌人顶了回去。周文彬从牺牲的同志身上解下子弹带,用手拎着艰难地挪动脚步,鲜血浸湿了衣裳。一名战士接过子弹往坎上爬,被上边中弹滚下来的战士带下来,滚到周文彬身边,文彬同志顺势一脚,将这名战士蹬到沟底的草丛里,这名幸免于难的战士就是高体品同志。而周文彬同志因流血过多,牺牲在这里。
年建立的陵园碑记、六角亭和毛泽东题词
周文彬同志已倒在血泊之中。刘景余连长得知消息后泪流满面,悲痛万分,向同志们高喊:“为牺牲的同志们报仇啊!”战士们随着连长的呐喊,开始第三次冲锋。此时,刘连长已经挂花,子弹也打光了,他和战士们就用拳头、牙齿和敌人展开肉搏战。敌人的机枪扫过来,一串子弹打中他的腹部,他倒下来,后面的战士赶来扶他,他把手一挥,坚定地朝前一指,这个战士又调转枪口,杀向凶恶的敌人。这位出身寒苦、英勇善战的连长,为了首长和战友三进三出,拼死战斗,献出了31岁的青春。
战斗进行了十几个小时,终因寡不敌众而失利。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冀热边特委组织部长周文彬,冀东第四特委书记兼专员丁振*,特委宣传部副部长吕光,特委秘书长李彬,冀热边*区卫生部长兼*委王少奇,蓟遵兴联合县县委书记卜庸,特务2连连长刘景余、指导员华立文,一区队4连指导员窦永华等名干部战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战歌。
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烈士的事迹鼓舞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杨家铺人。他们接过烈士的枪,沿着烈士的足迹,在人民解放事业中洒热血,在国家建设中流热汗,在改革开放中做奉献。
来源文化丰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