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唐山去往潘家峪的路上,途经陡河发源地上水路村时,隔车窗远眺,你会惊奇地发现在村西抱子山顶上至今仍保留着冀东仅有的一座炮楼。战争的烽火使虎视眈眈,称霸一方的炮楼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见证日*侵华的铁证。岁月风霜使炮楼斑驳脱落成考究日本侵略罪行的实物见证。
王官营镇上水路村炮楼遗迹
相传,很久以前在抱子山上住着的山神对平民百姓情有独钟,山民有求必应,尤以婚后求子心切的人,只要双双来到山上祈祷求助,准能如愿以偿,梦想成真。抱子山也成了山民求子的风水宝地。因山神与民同愿,人们为崇拜、敬奉山神,故将此山改名为“抱子山”。
据当地一位老者追忆,当年日本*子在抱子山修筑炮楼绝非看中求子灵验而驻扎在这个穷乡僻壤,主要是在这片关隘重要的群山北侧坐落着红色根据地——潘家峪。意在监视和掌握堡垒村里分布的兵工厂、印刷厂、冀东日报社和八路*活动情况,给打击、报复、残杀潘家峪无辜村民做准备。这个炮楼采用砖混结构,水泥浇筑,留有值勤的瞭望台和机枪眼。虽然日*仅仅驻扎一个班的兵力,但却对周边村民危害很大,经常下山扰民、摊派物资,搜刮民财,调戏农家女,周边村民对其恨之入骨。一位来自海外的华侨在登上抱子山看完炮楼后义愤填膺,挥笔写下:“赤石碑刻罪恶留,无端扰民时空瘦。岁月有痕抹不掉,牢记日寇侵华仇”,表达了华夏儿女的爱国心声。
当一步一捱的登上抱子山,在日*当年留下的炮楼前,那战争烽火硝烟的画面立马浮现在眼前,耳畔仿佛听到民族觉醒的呐喊。在刀光剑影的惨烈,文明与野蛮的撞击,战争与和平的较量中,梳理出要和平,不要战争,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的深刻启迪和警醒。到这里就是为缅怀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中献身的烈士们,缅怀为追求和平和正义做出贡献的人们,告慰在那场战争中不幸遇难的潘家峪同胞们。同时,以炮楼为反面教材,对日本右翼势力无视铁的事实,无视战争牺牲的数以万计的无辜生命,逆历史潮流而动,一再否认和美化侵华历史给予有力的揭露和批判。正告日本少数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历史和实事。
面对遗留下来的炮楼,追忆战争带来的惨痛,激发爱国热情。向世人庄严地宣誓“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以此传达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来源文化丰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