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大双小双散文大赛镌刻在心底的故
TUhjnbcbe - 2021/6/14 14:15:00

"大双小双杯"家乡美视频

          

作者简介

韩东林笔名:丁香墨客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迄今已发表作品近八百篇(首),作品入选《年中国散文诗精选》《中国诗人诗典》等多部文集。曾荣获第二届杨大群三农文学奖,第二届白天鹅诗歌奖等奖励,现为《中国现代诗人》杂志执行主编。盛京文学网沈水社团总编。出版有诗集《记忆之城》

镌刻在心底的故乡

很长时间,故乡于我仿佛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我不知道该选择哪里作为我的故乡。当然,这样一种疑惑只是深深隐藏在我的心里,从来不敢对他人说,怕成为别人口中的笑谈。曾经偷偷的查索了“故乡”这个词的含义,给出的答案是:“故乡”指的是家乡,也就是出生或者长期居住的地方。如此说来,沈阳无疑是我最真实的第一故乡。因为无论出生还是长期居住,沈阳——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都是我生命中不可抹去和忽略的襁褓之地。我不可否认地爱着她,并时常用自己质朴、真诚的文字赞美她。

确定了沈阳是我铁定的故乡,却发现内心总是有一丝丝隐隐的痛,或者称为“乡愁”吧!就像因为历史的原因而长期居住在台湾宝岛的大陆同胞,尽管他们也长期居住在海峡彼岸,并且也会深爱着祖国绿色的宝岛台湾。或许他们也可能会将台湾视为自己的“故乡”,但他们心中无疑还会有另一个“故乡”,那就是远在大陆的出生之地。那是他们生命最初的根基。“认祖归宗”则是他们不变的乡愁,因为,那是镌刻在心底的故乡,无论岁月多么久远,也难以忘怀。因此才有了余光中先生饱含思念的小诗《乡愁》:——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毫无疑问,这“乡愁”便成为了我心中无法治愈的“痛”,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我认定应该是故乡的地方。虽然她不是我的出生之地,也非我长期居住的地方,甚至至今她对于我还是一个陌生的、不曾拜谒过的神秘的地方。但我仍然固执地认为,那个不曾抵达过的,甚至是一片陌生的土地,一座陌生的村庄,仍是镌刻在我心底的“故乡”,因为我一直将她称作我的“老家”。

很小的时候,经常接到老家的来信,那是爷爷写来的。信是父亲拆读的,认识字以后,那信封上的地址便成为了我经常默念的文字: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县披霞山西马庄。从而知道了老家的名字,从而也就有了很多的想象;老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那里很美吗,有山有水吗?每当上学或者后来参加工作后需要填写个人简历表时,在籍贯一栏,我都会郑重地一笔一划地填写信封上的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名。并在心中一直有个意念:有一天会回到老家去看看。但这个意念或者叫期盼,至今也没有能够实现。因而成为了我无法抹去的一缕乡愁。而在我的想象中,这个镌刻在心底的故乡一定是很美的地方,因为她的名称里有一座山,叫做“披霞山”,这无疑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顾名思义,一座披着彩霞的山,多美啊。我猜想一定会有很多故事或者传说,隐藏在披霞山的每一簇草木中,每一块岩石里。

父亲在世的时候,曾经问过父亲有关老家的一些事情,当然也包括披霞山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乡情。父亲不到二十岁就和叔父一起“闯关东”来到了沈阳并安了家,而父亲的童年则是在老家度过的。据父亲讲,披霞山的形状很象一只头南尾北的灵龟,披霞山北接燕山余脉,有连绵的峰峦拱峙,南隔奔腾西去的还乡河。披霞山姿仪俊丽环境秀雅,春夏之时,整个山上草木青葱冷菊盈畦;而且,这里人文底蕴丰厚,文风昌盛俊才倍出,自古就有“丰美润泽地”之说。无论是春夏秋冬,老家的披霞山,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奇美景色。说到还乡河,父亲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故事:公元年,一直在我国东北、内蒙一带生活的金国对中原的大宋王朝开战,剑锋直指宋朝的都城东京汴梁。本来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赵宋王朝更是不堪一击,金国的*队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势,很快攻占了东京汴梁不说,还俘获了徽、钦二帝灭了北宋王朝。胜利者带着无以数计的财富,掳着二位皇帝及嫔妃、大臣们向着金国的首都五国城进发。当他们行至位于丰润城西浭水河南岸的沙岩寺时,徽宗登上架在河面上的木桥,面对着向西南方滚滚流去的浭水河,不禁触景生情潸然泪下,凄惨的发出了“过此渐近大漠,吾安得似此水还乡乎?”的悲叹,并作下了“浭水西去流波诉,秋月斜挂柳影疏;苇丛风袭芦花飞,漕船夜泊灯火住。思乡桥边凭栏杵,至尊北狩泪涩目;大漠渐近心凄寒,安得此水还乡乎?”的伤感诗句。后来人们就将披霞山下的浭水河改称为“还乡河”。在老家时,农闲时节父亲和村里的小伙伴们经常结伴登上披霞山,吮吸大山新鲜的空气,寻觅大山神奇的魅力。自此,这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秀丽的披霞山景色,无疑让我充满敬意。仿佛就有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多想,像父亲当年那样,面对滚滚流逝的还乡河水,或凝思望远,或戏水弄波。感受老家的温暖和惬意。

我的老家,原来真是一个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奇秀俊美风貌的风水宝地。“欲上青云未有梯,披霞登眺不嫌低;遥望燕山群拱北,俯看浭水独流西。”这就是古人游披霞山时即兴写下的诗句。这优美的诗句中真实的表诉了披霞山景色的怡人和壮美。爷爷过世时,父亲和叔父回了老家,因那时家中孩子多,生活拮据,父亲没能带我们回去。爷爷是我唯一见过的老家的亲人。爷爷去世后,老家没有了直系亲属,此后,忙忙碌碌的父亲再也没有回老家。而“披霞山”便很久地成为我心中一个想象中的充满诗意的境地。这就是我不曾谋面的“老家”。是我镌刻在心底的“故乡”。那些长眠在披霞山下的先人们,在用他们的*灵执著地固守着这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故土。我和妻说,抽时间一定要去“老家”看看,登上美丽的披霞山,眺望灵秀的还乡河。不仅要祭奠长眠于此的先人们,更是为了了却一直隐隐于心底的长久的夙愿,慰籍心中那一缕割舍不断的乡愁……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双小双散文大赛镌刻在心底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