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霞山(亦有称为蒲家山者)在丰润城北1.5华里,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海拔74.5米,石质为蓟县系白云岩,历史上被视为丰润县城的座靠之山。
披霞山北半部高隆孤圆,南半部低缓细长,状如琵琶,因此又称为“琵琶山”(明隆庆版《丰润县志》写为枇杷山),清乾隆版《丰润县志》第一卷就有这样的记述。据当地百姓相传,披霞山的形状,又酷似一个面向县城爬行的大乌龟。早年间有风水先生来此,说应在山南端“龟头”部位建座寺庙,压住这座石龟的南侵之势。于是在那里修了一座真武①庙。真武庙坐北朝南,北面第一层大殿内塑真武神及两个侍童泥像。大殿廊檐之下,悬置钟磬。大殿南有东西配殿,东配殿塑关羽及关平、周仓泥像,西配殿塑二郎神泥像。配殿南边是几通刻记历代修葺该庙的古碑。再南面是山门,山门之外是23级石阶,与通往披霞山村的小路相接。真武庙内外,几十棵数百年龄的古柏苍松,给披霞山笼罩了一层幽寂神秘的色彩。
披霞山还有一个名称──不下山。其由来缘自真武庙东北角约20米处灵官殿的一个传说。据说灵官殿原来坐落在原县城北门的瓮城里。一天夜里下大雾,第二天这里的灵官佛像(内系木制,外为藤编)不见了。人们到处寻找,结果在披霞山真武庙东北角发现了它,原来是被大雾绰到了这里。人们把它又抬回县城北门瓮城灵官殿内,可是第二天又回到了披霞山那个地方。这样接连几次,后来人们无论怎么抬也抬不动了,于是就地建了一座大殿,将其保护起来。从此“不下山”渐渐成了披霞山的一个俗名。
披霞山上之石可烧制石灰,有些部位还有可作涂饰屋壁的白土,清康熙之前,附近百姓多有采伐。县内权贵人士对此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