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丰南区岔河镇地名故事
中国乡村旅游网消息:丰南区岔河镇地处丰南区中部,冀东平原腹地,距丰南区城区十公里,东临唐山市南,与天津市接壤。总面积51平方公里,辖29个行*村,3.5万人口。过去岔河镇曾归丰润区所辖,后行*区划调整划归丰南区,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唐山市西外环、和丰韩公路纵贯全镇,紧邻丰南运河唐人街景区,是一个风景秀丽,稻花飘香的鱼米之乡,镇*府驻地位于岔河村。
岔河村自古以来。猪龙河从村中穿过,将村子分为东西两部分,形成河岔,因而得名岔河村。年县、村体制改革,将原岔河村按土地人口分为两个村,分别得名岔河一村、岔河二村。据村中老人讲:猪龙河上建有石桥,石桥的刻文记载,道光二十四年(公元年)建桥时该村就已形成,他们的祖先是由山东枣林庄迁来的。在抗日战争时期,该村很多青年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抗日大暴动,后来踊跃参加八路*,创建冀东抗日根据地,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很大牺牲,流传至今的有民间花会同乐会,每年春节时演出。
岔河镇有一个高坨村,高坨村位于岔河镇西北1.5公里处。西依著名作家张爱玲的故乡新*屯和欢喜庄乡,南依油葫芦泊水库,北依韩城镇。据碑文记载,明朝初年,肖姓和陈姓两家从山东移此,见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旱涝保收,于是就跑马站圈划归村落,然后在所占的土地的正中高地上建起了房屋,定居下来,起村名为高坨,并沿用至今。据传说肖姓和陈姓两家在高坨曾有过肖半街、陈半庄的说法。肖家曾有一人出任过知县,清朝光绪年间陈家全部迁往了新*屯,肖家也因为瘟疫没有留下后代,故此现在的高坨村没有当时的肖、陈两家。但直到文革以前,村里仍保留着肖家的养鱼池及花园遗址,直到现在村西头的大坑仍然被称为肖家坑,村东北角的耕地仍然沿用着陈家坟的地名。
同治年间,高坨村里曾出了两位艺人杨万举和杨万秀亲兄弟俩,因二人有酿酒技术办起了杨家烧锅,由于技术独特,加之不可代替的泉水,酒香誉满京东大地,光绪年间被清朝皇宫指定为皇家贡酒,并限令为“紧七慢八”,意思是说每7天必须把所酿的酒送进京城一次,如遇雨雪天气也不得超过8天。因而当时的京东曾广为流传过七十二坨的一段歌谣,歌谣曰:势力大齐坨,庄稼财主毛家坨,喝好酒上高坨,选美女东西二尖坨。酿酒烧锅于清朝末年战乱被迫关门停业,酿酒技术从此失传。
岔河镇还有个萝卜坨村,萝卜坨村位于岔河镇东南4公里处,南与油葫芦泊水库相邻,地势低洼平坦。据老一辈人传说:明朝燕王扫北后,山东枣林庄移民到此地安居,因村址有一块坨地,盛产萝卜,其中一棵甚大,大到什么程度,说出来能吓你一跳,这个大萝卜一个人锄耪,需要一天才能把萝卜周围锄耪一遍,故此得名萝卜坨。当时到此地安居的有张、孙、李三姓,繁衍至今这三户仍是村中大户,村民多以务农为主,在国民*统治时期曾有几户经营猪鬃业,有猪鬃手艺者人,当时经济收入颇丰,日寇进关后,猪鬃业冻结,工人失业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年,该村和邻村赵庄子合建初级小学,聘请赵庄子一位姓郭的老秀才任教师,一年后由于学生人数剧增,教室容纳不下,乃分立小学,由县里派教师任教,四年级毕业后分别考入乡村高级小学继续深造,据统计该村先后有大专毕业生、教授、专家工程师、县团级以上干部几十人。
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全村房屋震塌,阵亡人,重伤人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下,村民们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克服了重重困难重建新房,现在家家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全面小康生活。
关于汊河镇其他村庄的地名故事,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