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张爱玲家族煊赫旧家声
TUhjnbcbe - 2021/4/10 17:06:00

张爱玲,一个20世纪的女作家,虽然故去20多年,她的文字,很多人依然在看;她的影响,历经半个世纪而不衰,她就是一个传奇。

张爱玲的文章,喜欢和读者拉家常,她把一种悲观苍凉的色调,深深地沉积在她的作品中,她的作品产生一种巨大而独特的艺术魅力。

1矛盾中徘徊的女人,张爱玲怎么啦?

《半生缘》中的顾曼桢,如果有一个好的结局,多好呀!可就是这样,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似乎都与幸福无缘,多以悲剧收尾。

“悲观的女人,没有未来!”小说里的女人如此,其实张爱玲也是如此!

张爱玲的一生,堆积了一大堆矛盾。她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她又对生活感到悲观。她的文字,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实际生活中她却显得冷漠寡情,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立孤高,始终抱着一种悲观的心态活在人间。

出身显赫,是名门之后,她却从不张扬,甚至刻意回避,还骄傲地宣称自己是“小市民”、以俗为荣。

她聪明绝顶、洞察世情,对人间的伪善、狡诈、邪恶都能鞭辟入里,但她又性格冷僻、婚姻不幸,她怎会与比她大十多岁又到处拈花惹草的汪伪汉奸(第一个丈夫胡兰成)结百年之好?

去美国时,张爱玲年龄不过三十多岁,写了《秧歌》《赤地之恋》这样的反共作品,可大家不明白,她又怎么会与一个比她大近三十岁、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左倾文人(第二个丈夫edinandReyher先生)结合,甚至是至死还用他的姓氏?

张爱玲和美国丈夫

早年奇装炫世,出书去印刷厂看校样,工人都会停下工作;难得去会朋友,会引得满弄堂的小孩跟在她身后。可张爱玲的中晚年,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几乎是清汤挂面……

她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弹钢琴,讲西洋音乐,对油画如数家珍,但她又极喜欢申曲、绍兴戏、蹦蹦戏……土得不能再土!

类似的例子,随手便能举出许多。总之,张爱玲身上,黑与白,冷与热,正与负,纷繁交错,参差对照得几乎犯冲、犯克。大家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张爱玲怎么啦?”

张爱玲,一个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孤寂的女人,文字中的悲音,源自于她的人生故事。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重新解构张爱玲,看她的家族史,也许是她早已注定的生命轨迹。

2张爱玲家族——煊赫旧家声

张爱玲的祖母,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长女李菊耦,37岁就守寡,孀居的时候写了这样一首诗:

四十明朝过,犹为世网荣;

蹉跎慕容色,煊赫旧家声。

昔日的辉煌,无边的繁芜,最后变成“夕阳余韵”,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蹉跎慕容色煊赫旧家声”了!把张爱玲祖母这首诗,来说张爱玲家族,没有更妥帖的了。

河北唐山丰润张氏,算得上百年来有影响的家族。这个家族祖孙两代出现了像张佩纶、张爱玲这样的著名人物。

祖父靠“妻财”打家族翻身仗

“老女字幼樵,无分老幼;东床配西席,不是东西。”这副传于后世的讥讽对联,耐人寻味,说是张爱玲的曾祖父,也就是清末重臣李鸿章,“不合常理”地将大女儿嫁给一个比他年长二十岁的囚徒——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

张佩纶中法战争马江之役打了败仗,原本失去所有,被革职充*察哈尔,还死了老婆,可获释后,却当上了相府贵婿,迎娶了李鸿章的大女儿李菊耦。

很多人不理解李鸿章不按常规出牌的嫁女做法。其实呀,丰润张氏、合肥李氏的先辈都是耕读人家,直到张佩纶的父亲张印塘、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才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张印塘病逝于镇压太平*的战场上,张氏家族一度中衰。

李鸿章和张印塘是世交挚友,又曾一起镇压太平天国,好朋友的儿子落难时,他就想拉一把。李菊耦的母亲对这桩婚事很不满意,可过去女人讲“三从四德”,李菊耦还是顺了父亲心意的出嫁。

张佩纶少年科举,官场一路顺风,家族又兴旺起来。可马江之役失败,张佩纶第一个感触便是“家声道中堕”,幸而李鸿章与张印塘的交谊帮了他,联姻又为张氏家族注入新鲜血液。可见封建世家的命运,总是与时代、朝*、科举、世谊、婚姻联系在一起的。

张爱玲后来说:“我祖父出身河北的一个荒村七家坨,比三家村只多七家,但是张家后来也可算是个大族了。世代耕读,他又是个穷京官,就靠我祖母那一份嫁妆。”对祖父张佩纶靠的是“妻财”打的翻身仗,这个家族内部舆论,张爱玲毫不讳言。

父亲遗少作风,家族迈向腐朽

张佩纶五十几岁因饮酒过度,患肝疾过世,张爱玲的祖母李菊耦二十三岁才结婚(当时属大龄青年),三十七岁就守活寡,拉扯着一双儿女两个幼子。

不知道是不是寡妇孤儿畸零的缘故,张爱玲的奶奶李菊耦对孩子的管教,在亲友中被冠以“怪癖”的名声。她让儿子穿女孩儿的衣服,却让女儿穿男孩儿的衣服,这又是为何呢?按张爱玲的猜测,也许是她怕自家的孩子跟同性在一起会学坏,或者希望女儿能够像男孩子一样自强自立。

这种教育方法,颇不循常理。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常常是一出门,就偷偷把母亲叫他穿的绣花鞋脱下来,换上男孩子的鞋。作为李鸿章的千金,李菊耦还以打骂罚跪的方式逼儿子背八股文。丈夫当年在福建成了法国人的败将,所以,李菊耦教育子女要恨,恨法国人,恨福建人!

当然,阴郁严冷、爱孤僻的李菊耦,享寿不长,只有四十七岁。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也没有被培养成像李鸿章一样的一代英杰,儿子在她过世之后,不仅深染阿芙蓉癖(鸦片),一度还打吗啡。

李菊耦作为相府千金,本有权冀望更美好的人生,而不是委身于官场败将,屈就寥寥可数的相处时光。李菊耦遗世独立庭园,愁闷困苦,中年就香消玉殒。祖母的一生,深深地影响地张爱玲,她笔下的女人,难怪结局都不好。

李菊耦和一对子女

由于清末,科举再也不是仕途捷径,张爱玲父亲张廷重尽管有满脑子“四书五经”,已被废弃的八股文,除了思想桎梏和精神负担外,别无它用。张廷重,就像一只困兽,迷茫、古怪而肆无忌惮地挥霍着生命。

时代变了,大清也没了,张家和李鸿章家的子孙后代,不可能不沿袭祖宗留下的规矩,不享有祖宗一般的特权和地位。他们住洋房,乘汽车,娶姨太太,从不拒绝来自西方的一切现代文明的物质享受。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张家在上海繁华都市有一处庇荫之所,或许是老祖宗留下的善德,但也挽救不了大家族没落衰败的颓势。

剧烈动荡的近代社会,其实也在考验着许多世家大族。一部分家族顺应潮流,走上中体西用的路子,比如合肥李家办洋务、在通商口岸置产业、让子孙学西文。辛亥革命风暴席卷全国,许多王孙贵胄遭没顶之灾,张氏、李氏的后裔只是断了入仕之路,仍能在租界当寓公。这便是民国初年遗老遗少多集中在上海等几个城市的原因。

旧家族叛逆,时代新女性

百年的辉煌,百年的沉溺,张爱玲成了这个家族里最后一代贵族。

张爱玲是张佩纶、李菊耦的孙女,她出生时已进入民国,前辈的光环早已褪色。她从小便显露过人才华,又早早逃出家门,年仅二十多岁,便以一系列传奇故事震动文坛,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最红的女作家,后一度沉寂。20世纪60年代至今,在一浪一浪的张爱玲热里,她赢得了比李鸿章、张佩纶更高的声誉。

向旧家族挑战,成为时代新女性,还不止张爱玲。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张爱玲母亲*素琼,姑姑张茂渊都走出家门,出洋留学,成为时代新女性。

张爱玲“不认识”母亲,就像竹节一样,每隔四年才跟母亲团聚,她的大部分生活里没有母亲的存在。当然,*素琼作为时代新女性,出生在父权横行的时代,女子没有独立地位,女子的价值由男人评估定夺;她不愿意成为男人的附庸、依附。

丈夫(张爱玲父亲)嫖妓吸大烟养姨太太,按当时的惯例,妻子只有顺从,但她反抗,出走,离婚;她没有谁可忠于,离婚后她有众多男友,但他们都不作长久之计。*素琼的一生,有彻头彻尾的时代叛逆,她不满足,也有缺陷、怨恨、不完整的情感;她可以忍心抛下三岁四岁的稚儿,她被定格成身世凄凉的风流罪人。

年初,张爱玲母亲在北京

母亲,一个失落不满而自恋自怜的母亲;一个有太多尘世的梦想理想,却还没能完全实现自我,还没能甘心的母亲;对张爱玲的伤害是终身的。年少的张爱玲,无法敬爱遗少的父亲,又远离母亲,而继母是无论如何不能去爱的。没落贵族的生活,对张爱玲来说,就像惨白而皎洁的那轮弦月,莹莹的光晕笼罩的,是夜幕下的凄清。

张爱玲的成长路,让她变成一个古怪的女孩,乖僻,不入世。终身的伤害,祸延下一代。张爱玲也没有母性,“从来不想要小孩”,她觉得“她如果有小孩,一定会对她坏,替她母亲报仇”。

张爱玲打过胎,可怜四个月已成形的男胎。如果辟除道德的考虑,不见得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决定,“它”如果可以留在人世间,不一定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生。

*素琼孤身一人在英国临终的时候,只想再见女儿张爱玲一面,但女儿没有去见母亲最后一面。

3一个家族一个时代印记

今天,以张爱玲为线索,回溯张氏家族史,其实也是一个个家族故事。这一个个故事背后,都是反映到张爱玲身上的家族矛盾,其实也是那个时代的矛盾。

深处中国历史转型期,张爱玲的世家大族走向没落,无法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做官无门、经营乏术成了那个时代世家普遍的苦恼。当有*治后台的新豪门站起来,像张爱玲那样的旧家族难免从世代传承的领地退出。李鸿章嫡孙李国杰将招商局让给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即是一例。

封建主义加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方式,刺激了张爱玲家族的欲望,要过上好日子,只能卖土地、卖房产,世家大族的经济基础也就卖出去了。张爱玲家是这样,他的曾祖父李鸿章家也是,张爱玲六姑奶奶家、舅舅家无不如此。

旧式世家大族没落的原因,除了无法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家族成员因物欲而造成的道德沦丧,也是重要因素,维系世家大族的精神纽带彻底崩溃,张爱玲的父亲就是例子。

新思想的出现,让张爱玲他们丰润张氏家族的几位女性,变成旧家族的叛逆,一代又一代人挣脱家族桎梏,走向新生。当然,对张爱玲来说,家族给了她从繁盛到凄凉的身世,但曾经有过的权势和显赫的门风,还是令她产生了依恋。张爱玲的清高和孤傲,不也是张氏家族独特的思想和性格的传承。

张爱玲的文字,很多苍凉和苦挣;从某个角度说,张爱玲后来写的小说,不就是为她那个时代、她那个家族,写下的一曲曲扣人心弦的挽歌!

推荐阅读:

杨一波|混合交班新模式,刘畅唱响“新希望”

杨一波|叶檀说王石是个老实人,此言令企业家们心寒,今后谁敢把家交给职业经理人?

如何打赢遍布荆棘和悬崖的接班之战,看这字长文干货

THEEND一波说

本公号文章版权归“一波说”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爱玲家族煊赫旧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