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咱曹妃甸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今天小妃带大家一起来了解
国家级项目
唢呐艺术(唐山花吹)
唐山花吹是在唐山地区鼓吹乐的基础上,经民间艺人百余年创造发展起来的,集演奏表演于一身的汉族鼓吹乐。它初现于清咸丰年间,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遺产项目名录。“唐山花吹”又称“姚氏唢呐”,第六、七代传承人姚少林、姚希呐继承和发展了唐山花吹的技巧,吹、咔、哨、耍,无所不能,融合管乐、弦乐、打击乐一体演奏,得到了劳动人民的广泛喜爱。唐山花吹活跃于冀东及东北地区,年以来获得国家及地方展演奖项65项。
省级项目
蚕沙口妈祖庙会
蚕沙口妈祖庙会是每年农历三月ニ十三(妈祖神诞),起源于元代,每逢庙会日,四海三江商贾海客,道士佛徒,各路百姓云集在此,恭祝妈祖圣诞,许愿还愿,香火旺盛。清朝滦州名士张灿庙会其景诗曰:“杂剧斗纷争,百技竟拙巧。众聚如云屯,群观如堵绕”;平日里当地渔民,南来船客,四邻百姓,香火不断。蚕沙口天妃宫,与闽、粤、台、港的天妃宫同源,蚕沙口庙天妃宫最初用鱼骨搭建,贝壳做墙,称“鱼骨庙”。蚕沙口,曾是古代海运入京东辽西的必经之海河转运码头和天然避风港湾。各路船客多焚香祈祷于天妃宫,以求平安。
蚕沙口妈祖庙会民俗活动,通过民间信仰、生产习俗、饮食习俗等海洋文化赋予渔民勇于冒险,向外开拓,包容性强,易于接受新事物等文化特征;信仰妈祖慈悲博爱,倡行扶危济困善行美德,感恩年丰物阜自然赐予,增强民间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提供文化现行。蚕沙口妈祖庙会于年12月被列入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市级项目
李氏家谱
李氏家谱记载李八廒村周边的李姓,由山西古定州中山迁移至山东枣林至丰润李家沙坨迁移繁衍的历史。其编篡的地域位于原唐海县第十农场李八廒村、占子井村及周边李姓村庄。家谱记录时间由明朝永乐年间年至今24代李姓家族繁衍辈分顺序分支。李氏家谱分为李八廒村卷和占子井村卷,由李全健主持编写。
年5月26日,“李氏家谱”被列入唐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氏家谱”因其完善的家谱体系,编者记载的缜密详尽,为河北省内少见的家谱流传记录。
面塑
面塑,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和形象,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众人喜爱。这款精美的面塑作品。出自我区捏面艺人之手。凭借着地对这从艺术事业的热爱,二十年来,潜心研究,技艺更是不断提高。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批上发饰和衣裳,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放置在精致的玻璃内,成为大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品。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热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面塑为“中国的雕望”年10月被列入唐山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区级项目
红木、薄竹镂空微雕
唐山市曹妃向区一农场农工张树增创造的红木、薄竹镂空微雕技艺,善于雕镂传统建筑的殿堂楼阁。其作品庄严雄浑,线条流利畅达,色泽莹润饱满;采用传统卯榫方式,门、窗、瓦当部分用楠竹雕镂。张树増祖籍河北滦州,祖辈五代木匠世家,20多年前开悟佛法,铭记经文中手绘的殊胜殿堂,凭借绘画天赋和祖传木匠手艺,心手合一创作。年赢得“河北エ艺美术大师”称号。其技艺呈现三个特征:文化内涵丰富,创新雕镂工具,运用材质天然属性。年6月,红木、薄竹镂空微雕被列入曹妃向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编辑孙伟
材料来源区文化馆
曹妃甸区融媒体中心官微出品
欢迎微友分享
掌心曹妃甸
曹妃甸区融媒体中心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