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丰润文物古迹天宫寺塔的传说
TUhjnbcbe - 2021/3/31 20:49:00
福建白癜风交流QQ群 http://rrlady.com/kuaibao/20280.html

天宫寺塔建于辽清宁八年(年),当时天宫寺塔所在的丰润大地隶属辽的统辖,已有多年的历史。公元年,后唐河北节度使石敬瑭依靠辽的兵力支持,反唐自立。公元年割让幽云十六州给辽,其中包括丰润所在的蓟州,从那时起丰润便已划入辽的版图。

辽代统治阶级的主体民族契丹,长期以来信奉原始的萨满教。自辽太祖阿保机时代起,连年南侵中原,从山西、河北掠来大批汉人,其中包括一些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和佛教人士。受他们的影响,阿保机开始使自己的民族由原始部落制向王权帝制过渡,原始的宗教信仰发生变化,逐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佛教代替。从而对萨满教的信仰趋于淡薄。

辽代提倡佛教,从辽太祖阿保机时代开始。早在阿保机刚刚担任部落酋长时的公元年,就在其领土上建造佛寺。到辽太宗时期(~年),已建造佛寺许多处。并在建造艺术上十分讲究,建筑规模也相应扩大。

辽代统治者对佛教发展的重视,还表现在他们经常游幸寺院,广泛布施,以至颁行有关诏命等许多方面。

例如神册四年(年),太祖命皇后、皇太子分别拜谒寺观。天显十年(年),太宗“幸弘福寺,为皇后饭僧。”会同五年(年)皇太后有病,向僧尼施饭,一次就施饭僧众5万人。圣宗时期(~年),皇太后肖燕燕“每岁正月辄不食荤茹,大修斋会。”统和四年(年)七月,圣宗诏令上京开龙寺建佛事一个月,饭施僧众万人。此后更一再向僧尼施饭及布施。为防止佛教界的堕落,辽圣宗皇帝于统和十年(年)诏禁“私度僧尼”。辽代还对佛经进行了大规模地校勘、编纂和刊印,所印经卷十分精细。除大量发至全国寺院广泛诵读外,还多次赐赠高丽国皇帝。

到达辽兴宗时期(~年),国内局势安定,邻邦相处平和,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治趋于保守,处于守成时期。这时辽的贵族和官僚优游岁月,生活糜烂,精神空虚,就更进一步耽于佛说了。兴宗皇帝经常游幸佛寺,多次向僧尼施饭,尤其是还任命法僧为高官,以示优厚。史籍记载,当时“朝*不纲,溺态浮图,僧至有正拜三公三师者,官爵非人。”再加上统治者的剥削掠夺日益加重,人民于贫困艰辛的境遇中无法解脱,也最易被佛教思想所麻醉。所以辽代的信佛之风此时已达极盛时期,出现了各地佛寺应运而起的局面。丰润县之天宫寺塔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建造起来的。

浮图秀耸 京东驰名

辽代兴宗、道宗时期,建造佛寺佛塔之风全国各地一度极盛。

清宁元年(年)有位盐监张日成,见丰润城西不远二里俗称南台之地(当时属大辽南京道析津府蓟州玉田县永济务),有一大块土岗高高隆起,下面一道清澈泉水萦纡环拥,潺潺奔流,岗泉之间气象优胜,以为通常之地所不能比,极宜起建浮图,成为乡邦皈依之境。乃出钱购之,在土台东面建起正殿三楹,塑弥陀像,置大藏经。越南北则建堂台五楹,绘本尊四智菩萨。西序僧堂三楹。南面建造钟鼓二楼及宏伟山门一座。次第修建周庑百区,备齐粥鱼斋鼓,请来马鞍山师弟法定,作为寺中宗主。法定僧人名望很高,曾因精通佛法被辽主召对讲经,称旨赐为演教大师。

天宫寺塔是河北省丰润县县城西侧的一座古建筑,建于辽代清宁八年(年),密檐实心,共13层,高24米多。该塔造型雄伟,各个局部设计及制作精细玲珑,具有辽代古建的典型风格,不仅为历代人民所钟爱,而且具有很高的史研价值。年唐山大地震中,该塔宝珠滚落,塔身剥裂严重,坍落倒塌危在旦夕。在省、市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丰润县*府于年开始对天宫寺塔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修复中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及标本,现将发现情况及文物、标本情况介绍如下:

一、塔身8层~12层间塔心室出土的文物与标本

年8月16日拆除天宫寺塔残破严重部位时,于第十二层檐出六层砖位置,发现截面中间有一长50cm、宽40cm、厚14cm的石块,石块下面是一直径约15cm的近似圆形孔洞。8月18日上午拆到第十二层檐出二层砖时,孔洞进一步扩大,从而拆开最上面的一个塔心室的顶部。

这个塔心室的顶部为叠涩砖砌的八棱锥体,顶部以下为四棱柱体,通高2.21m,底面南、西、北、东各边边长分别为2.21m、2.12m、2.27m、2.16m,室底正中有一砖砌束腰供台,台面和台底分别为边长1.01m、0.96m的正方形,供台通高0.79m。

室内,由于顶部坏损严重,砖头尘土散落四处,约近半米厚。刘均合、赵满仓(省古建所技术员)等同志仔细小心地清理了里面的文物和标本。具体情况是:

1.释迦牟尼铜佛像(TW1),盘腿坐在一铜质莲花盆座(TW2)上,发现时二物倾倒于供台北端。释迦牟尼铜佛像后有铜质背光(TW3)一块,发现于供台西北面的杂土内。

2.护法善神铜佛像(TW4),站立合掌状。置放于供台上释迦牟尼铜佛像左前方。

3.韦陀神铜佛像(TW5),站立且一手伸出托物状。置放于供台上释迦牟尼佛像右前方。

以上4件器物外表镏金,发现时镏金大部脱落,仅有局部残存。

4.瓷碗一个(TW6),敞口,侈沿,平腹,圈底。外面青花兰,里面鸭蛋青。保存完好。

5.琉璃盆(TW7),陶质,绿色琉璃釉面,外壁面为相间的凹凸弦纹。凹处翠绿,凸处墨绿,平底、直腹、敞口。由供台南面杂土中清理得出时,已破裂,现已修复。

6.卷装《圆觉经》残叶(TW11)一幅。长52.14cm,宽25.07cm,木板楷书印刷,发现时藏储于释迦牟尼铜佛腹内。

7.木制宝瓶两个(TW9,TW10)。旋制,由供台南面杂土中清理得出。

8.铜钱(TW12)1枚。面文“嘉靖通宝”,由塔心室底面杂土中清理得出。

9.搪泥板(TW8)1个,木质。由塔心室底部杂土中清理得出。

二、塔身4层~8层间塔心室出土的文物与标本

年8月25日上午清理完第八层檐出三层砖时,平面中心露出了一个边长12cm的方形洞口。向下拆至八层檐下的塔身平面时现出一个边长为38.04cm,37.15cm,26.03cm,31.97cm,38.13cm的五边形洞口。经用手电照射察看,内为一塔心室,底部有一批文物隐约可见。鉴于室顶的砖都已破碎剥离,为避免继续下拆造成室顶坍塌,毁坏内存文物,省古建研究所赵满仓、县文物管理所的董宝莹、刘均合三同志,拽大绳冒险下到室底,对塔心室进行了测绘。

4层~8层间塔心室截面呈八边形,底部南、东南、东、东北、北、西北、西、西南各面边长分别为1.10m,1.25m,1.09m,1.22m,1.20m,1.24m,0.99m,1.21m。室的墙面由下趋、主壁、上趋三部分组成。下趋五行砖,41.04cm,然后外出7.02cm,向上为主壁面。主壁面共16行砖,.11cm,然后内收6.98cm,向上为上趋。上趋三行砖,向上23.01cm与腔室顶部相接。顶部为两行一收的八面十层叠涩顶,高41.12cm。

测绘之前,我们拍摄了里面文物存放的情况,清理了全部文物。

塔心室底部灰尘寸余厚,室顶有许多砖头散落各处,尤以北半部较多。北墙根下有一个已坏裂的樟木箱。从破裂的缝隙中可见内装许多书籍。书箱东面靠墙根置放一块碑刻,书箱南面有两尊小铜菩萨像、一个小铜盒。再往南是倒落的两尊石佛(文殊和普贤)以及它们的坐骑:石狮和石象。此外还置放两件陶瓷器皿,两件修塔工具。下面将具体情况作一介绍:

1.樟木书箱(TW35),全高36.21cm(身高31.10cm,盖高5.11cm)、长37.60cm、宽23.85cm、板厚1.30cm。嗑口组装,盖、底及口沿内贴条均用竹钉铆钉。发现时已破裂。

2.《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TW22)一卷。卷首尾已被虫蚀,残长.14cm,宽30.07cm。木板印刷,全卷共分三版,版宽23.97cm,版长52.54cm。全卷共有81行,(其中第30行~41行中有6行梵文),每行19字~22字。

3.《佛说阿弥陀经》(TW20)一卷。卷长.11cm,卷宽30.04cm。木板印刷,全卷共分四版,版长54.00cm,版宽21.42cm。每版28行,共行,每行17字~18字。卷首有护法善神画像,卷尾有“年七月二十日记雕版人昊浚景印造”的题记。

4.《佛顶心观世音经》(TW21)一卷。卷首尾已虫蚀,残长.09cm,宽29.54cm。木板印刷。全卷共分四版,版长50.51cm、版宽22.14cm,每版29行,共行,每行19字~21字。

5.散页梵汉含壁经一摞(TW23)。叶高14.81cm,半叶宽7.50cm。木板印刷,每叶两版,版高11.91cm、版宽6.82cm。每版有6行互相间隔的梵汉文字,每行13字~16字。每版四边均为双栏,每叶两版间有版心。版心刻经本简题和叶码。并有千字文序号“卿”的字迹。

6.《金光明最圣王经》(TW24)一本。似经过改装的包背装,粘簿兰纸皮封面。共叶,叶高20.60cm,半叶宽12.35cm。木板印刷,每叶两版,版内上下为双栏,左右为单栏。版高15.72cm、版宽9.91cm。每版13行,每行24字,纸薄字密。天地格内印有金刚杵及圆形图案。书尾有题记:“左街仙露寺秘特大师赐比丘臣灵志雕造小字金光明经板一部沂集胜利先愿上资圣宗皇帝太皇太后兴宗皇帝仙驾御灵速生乐国更愿皇太后皇帝皇后遐延圣寿皇太叔与妃诸王公主永纳殊祯法界有情同沾利乐。清宁五年岁次己亥六月甲子朔十三日丙子雕毕流通。”

7.《金刚般若波罗密经》(TW27)一本。蝴蝶装,纸封面封底。封面左侧上方粘有题签“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封面封底书口各粘一窄竹签。扉页印有释迦佛会和八金刚四菩萨像。全书共23叶,叶高25.21cm,半叶宽15.61cm。每叶两版,两侧边框全是双栏。版高20.04cm、版宽13.02cm。每版9行,每行18字,版心印有经题及页码。书内讳“真”字为“”字。书尾题“乙卯岁施”四字。

8.《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一函三本(TW25)。函套内粘*帛,外粘橙红帛。函套封面正中上方粘有楷书题签“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套口粘结竹签,并钉橙红色绫带。经书为蝴蝶装,粘簿兰纸封面。封面左侧上方粘有题签,题签文字分别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一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二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三卷”。经书第一卷(本)63叶,第二卷(本)43叶,第三卷(本)52叶。叶高26.14cm,半叶宽14.32cm。每叶一版,版高21.01cm、版宽25.02cm,每版20行,每行20字。三卷(本)内均有千字文序号“壁”。第一卷封面内页印有题记:“咸雍六年十一月奉宣雕印殿主讲经觉慧大德臣沙门行安都勾当讲经诠法大德臣沙门万矩印经院判官朝散郎守太子中舍骁骑尉赐绯鱼袋臣韩资睦汝州团练使检校太傅无御史中丞上柱国陇西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壹佰户提点官李存”。这页文字的大小、风格,版式规格,纸质均与全书其他部分不一。经书第一页印有:“大唐新编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及“御制”字样。

9.《诸菩萨名集》(TW29)一函六本。函套里粘兰帛,外粘橙红帛。函套正中上方粘有楷书题签“诸菩萨名集卷六。”函套口粘窄竹签,钉橙红帛带。经书为蝴蝶装,分上、中、下三册,每册二本,共六本。经书封面封底均粘簿兰纸,书口粘窄竹签。封面左侧上方均粘有雕印题签:“一切菩萨名集”。经书叶高26.60cm,半叶宽15.62cm,每叶两版,版高23.11cm、版宽12.95cm,每版12行,每行32字。版心刻经题及叶码。上册(上上半)残缺,尚存61叶;上册(上下半)完整,共61叶;中册(中上半)完整,共56叶;中册(中下半)完整共56叶;下册(上下半)完整,共56叶;下册(下下半),现44叶,缺少尾页。经查阅,《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第一卷(本)封面内贴页的文字大小、字体风格、版面规格及纸质均与本经书一致。可能是当时装订之误,也可能是以后修整时之误。

10.《大方广佛花严经》(TW26)一函八本。函套外面粘蟹青色帛。函套封面正中上部粘有楷书题签:“大乘花严经八帙”。套口粘窄竹签,钉蟹青色帛带。经书为蝴蝶装线订本。各本封面封底均粘蓝色辽宫锦(锦面织有排列规则的八瓣小花图案)。封面左侧上方粘雕印题签“大方广佛花严经第×帙”。封面封底书口各粘窄竹签一根。经书叶高26.62cm,半叶宽17.30cm。每叶两版,版高23.90cm、版宽15.02cm,每版10行,每行30字。各本均有千字文序号,相继排列为“平”、“章”、“爱”、“育”、“黎”、“首”、“臣”、“伏”。1、2、5、6、7帙(本)的末叶有尾跋题记:“大契丹国燕国长公主奉为□先皇御零冥资景福□太后圣寿永保遐龄一人隆戴斗之尊正后叶齐天之筭太弟公主更柝泒于银潢亲王诸妃长分阴于玉叶次及有职后逮含情近奉□慈尊远城佛特施净财敬心雕造小字大花严经一部所冀流通悉同利乐□时重熙十一年岁次壬午孟夏月甲戌朔雕印记□燕京左街僧录崇禄大夫检校太保演法通慧大师赐紫沙门琼煦提点雕造”。经书各册完整,约计叶。

11.《大乘妙法莲花经》(TW28)一函八本。函套里面粘兰帛,外面粘蟹青色帛。函套封面正中上部粘雕印题签“大乘妙法莲花经八卷”。套口粘窄竹签一根,钉蟹青帛带一条。经书为蝴蝶装线订本,各本封面封底均为纸质。封面左侧上部粘雕印题签“妙法莲花经卷第×”。1卷~8卷(本)的叶数分别为叶、72叶、74叶、叶、叶、97叶、99叶、叶。经书叶高31.32cm,半叶宽18.94cm,每叶两版,版高24.04cm、版宽13.51cm,每版6行,每行16字。第八卷(本)末尾印有题记:“佛弟子汝州团练使检校大傅兼御史中丞上柱国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壹百户陇西李存寅衔 诏命戾止燕都弘法萧蓝实正司于提点昊天精刹乃兼职于兴修自愧庸愚幸蒙任使徒切悚铭之素闵知报效之由匪集殊因难酬 圣德是念白莲奥金口极谈爱募工徒用锼方版俾印募而有期阐布以无穷所积胜缘敬伸回向优愿 皇太后皇帝皇后延圣寿于刹尘皇太子妃主王公等遐龄于劫石百执永绥于吉禄兆民咸乐于熙辰共趣一乘速超三界时咸雍五年十月十五日记 燕京弘法寺都勾当诠法大德沙门方矩提点雕造 天主寺文英大德赐紫沙门志延校勘。”经书除后10叶左侧上方遭虫蚀外,其余完好。

12.文殊石佛像(TW13),坐在一个石雕莲花座上。莲花座底部正中有一直径0.71cm的圆孔,与它所乘骑的石象背上圆孔相对接。

13.石象(TW14),四足与所站立在的长22.51cm、宽14.07cm、厚2.54cm的石座为一整体。石象背上有一0.71cm的圆孔,与文殊石佛底部圆孔相对接,以为安装石佛坐骑石象的固定器物。石象鼻子下部已残缺,残缺部分经仔细清理未见。

14.普贤石佛像(TW15),坐在一石雕莲花座上。莲座底部正中有一直径0.71cm的圆孔,与它所坐骑的石狮背上圆孔相对。普贤石佛头部已残缺,残缺部分经仔细清理未见。

15.石狮(TW16),与四足所站立的长22.03cm、宽13.51cm、厚2.52cm的石座为一整体。石狮背部正中有一直径0.71cm的圆孔,与普贤石佛底部圆孔相对接,以为安装坐骑时的固定器物。石狮底座下面刻有“仁旺”二字。

16.铜菩萨像两尊(TW17,TW18),型制相同。均盘腿坐在铜莲花墩台上。墩台下有三足,足下有座。佛像后有背光,背光前面铸有八个小佛像。整个雕像通高13.02cm。工艺以模铸为主,少有雕琢,形态灵巧逼真。

17.铜盒(TW19),盖呈椭圆形,底略平,系放置在二铜佛像前的器物。盒内放置铜钱一枚(TW36),铜钱面文为:“重熙通宝”。

18.碑刻一块(TW34),立于一粗石雕刻的莲花座上。碑阳上部及两侧刻有云雷纹饰。中间刻有碑题“丰润县修塔乡耆老魏清等”及正文“魏清 白銮、孔堂 尤聪 刘源 *仓 汤经 罗金 魏滋 陈忠 邢本成 赵禄 魏秉良 郝仲仓 杨恩禄 顾荣 赵仁美 吏部听选官周珉”。还刻有立碑时间“大明嘉靖贰拾年肆月吉”。

19.青花瓷碗(TW30),敞口,侈沿,圈底。发现时已破裂数片,现已对合修复。

20.泥质红陶罐(TW31),鼓腹平底束颈直口卷沿。发现时已破裂数片,现已对合修复。

此外,还发现了铁锤(TW32)、麻绳(TW33)等两件明代的修塔工具。

三、在修复天宫寺塔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砖雕标本

(一)人物图案砖雕

年8月25日至31日,在拆除4层~8层塔身(四、五层为局部,六、七、八层为全部)时,发现9件人物图案的砖雕。这些砖雕大部是塔座壶门内的构件,现分述如下:

1号人物砖雕(TB1),为一打铃男乐工雕刻,略有残缺。

2号人物砖雕(TB2),为一吹奏男乐工雕刻,略有残缺。

3号人物砖雕(TB3),为一腰鼓舞女雕刻,头部已残缺。

4号人物砖雕(TB4),为一击板女乐工雕刻,略有残缺。

5号人物砖雕(TB5),为一击铃男乐工雕刻,保存完好。

6号人物砖雕(TB6),为一吹奏男乐工雕刻,略有残缺。

7号人物砖雕(TB7),为一舞带女雕刻,大部残缺。

8号人物砖雕(TB8),为一舞蹈女雕刻,大部残缺。

9号人物砖雕(TB10),为一飞天舞女雕刻,略有残缺。

(二)蹲兽砖雕

年8月25日~31日,在拆除4层~8层塔身时发现了5件坐兽纹饰砖雕。这些砖雕的造型粗犷,面纹类似狮子卧式正面形象。每块大体的长、宽、厚度,分别在29cm、28cm、9cm左右。它们是TB9、TB11、TB12、TB13、TB14。除TB11面纹残损,TB13左下角残破外,其余基本完好。

(三)卧面砖雕

年8月25日~31日,在拆除4层~8层塔身时,发现卧面砖雕4件。它们是TB15、TB16、TB17、TB18。这些砖雕均为兽面额、鬓、双目的大写意纹饰。每块砖雕的长、宽、厚度分别在20cm、29cm、9cm左右。保存基本完好。

(四)仰侧花卉砖雕

年8月25日~31日在拆除4层~8层塔身时,发现5件花卉砖雕。这些砖雕的花卉图案,系在磨掉一端的一个棱线后,在磨出的斜面上雕刻而成。

1号仰侧花卉砖雕(TB45),为一竖条砖,雕刻纹饰为两叶夹一个花蕾。保存完好。

2号仰侧花卉砖雕(TB46),为一斜角砖,雕刻盛开的花朵及卷叶纹饰。右面已残缺。

3号、4号仰侧花卉砖雕(TB47、TB48),为方形砖,雕刻纹饰均为两朵盛开的鲜花。保存基本完好。

5号仰侧花卉砖雕(TB49),雕刻盛开的花卉纹饰。已残破。

(五)立柱砖雕

年8月25日~31日在拆除4层~8层塔身时,发现三件垛位的立柱砖雕。它们是TB19、TB22、TB28。其中TB19、TB22上部雕仰莲,中间雕饕餮纹。TB28呈束腰状,上下均雕花朵和叶脉纹饰。保存基本完好。

(六)拱眼壁砖雕

年8月25日~31日在拆除4层~8层塔身时发现八件拱眼壁砖雕。它们是TB20、TB21、TB23、TB24、TB25、TB26、TB27、TB29。纹饰为饕餮纹。纹理清晰,刀工刚劲有力。拱眼壁砖雕两件对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完整的拱眼壁。这些拱眼壁砖雕除TB20、TB21、TB23完好外,其余坏损。

(七)拱子砖雕

年8月25日~31日,在拆除4层~8层塔身时发现15件刀形拱子砖雕。它们是TB30、TB32、TB33、TB34、TB35、TB36、TB37、TB38、TB39、TB40、TB41、TB42、TB43、TB44。其中TB33、TB34、TB37、TB38、TB39、TB40保存完好,TB32破损但已对合修复,其余均残缺。拱子砖雕的纹饰均由正中的饕餮纹和两端的卷叶纹、宝相花纹组成。这些拱子砖雕均为塔基平座斗拱的单体构件。每一件是拱的一半。根据这些拱子砖雕尺寸分析,它们分别是慢拱、令拱和瓜子拱上的拱子。

(八)栏板砖雕

年8月25~31日,在拆除4层~8层塔身时发现四件栏板砖雕,为勾栏栏板,系塔基平座围栏上的栏板。它们是TB50、TB51、TB52、TB53。均为方形砖,长、宽、厚度均在29cm、34cm、9cm左右。保存较完好。

(九)宝塔图案刻纹砖

在修复天宫寺塔过程中,发现两块宝塔图案刻纹砖,纹饰大体相同。宝塔图案有较高大的华塔基座,塔身每面雕有佛像,塔刹部分有较高大的项轮,是早期佛塔的风格。

1号宝塔图案刻纹砖(TB54),于塔基南面3m开挖竖井时,在2.92m深度发现,保存完好。

2号宝塔图案刻纹砖(TB31)于浇注塔座第一道水泥圈梁前,拆除南面距东角1.2m、距地表15cm的松散部位时发现。已残缺。

(十)铁箅窗

在拆除塔身残破部位时,于第六层至第十层的通风孔处,拆出6块铁箅窗,均为生铁铸制。箅窗背面铸有文字:人魏清 修塔僧人能智、仁旺 匠人王玺男 王廷宝 王廷美 嘉靖二十二年四月造”。这些铁箅窗分别是:TB55、TB56、TB57、TB58、TB59、TB60。


   语

天宫寺塔修复期间出土的文物和标本,引起了各方面研究机构的重视。先后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佛教协会、《文物》杂志社、北京图书馆、中国佛教图书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许多单位派出专家学者对这些文物和标本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中有五点意见趋于一致。

1.8层~10层间塔心室内清理出的一枚铜钱有“嘉靖通宝”的面文,清理出的释迦牟尼铜佛像及护法善神、韦陀铜佛像的造型及制作艺术,存放在释迦牟尼腹内的《圆觉经》、木刻字体玲珑、笔画圆软,再加上清理出的瓷碗面釉和色彩等,都很清楚地说明这一塔心室内的器物系明代制作。

2.4层~8层间塔心室出土的经书字体遒劲,笔画较方,合于辽代风格,加之部分经书内有“千字文”序号,卷尾分别有“清宁”五年岁次己亥六月甲子朔十三日”、“咸雍六年十一月奉宣雕印”、“时重熙十一年岁次壬午孟夏月甲戌朔雕印”、“咸雍五年十月十五日记”等题记。这些情况均可说明上述经书为辽代印制。出土的两面小铜菩萨像(TW17TW18)制法以模铸为主,雕琢为辅。造型具有古朴拙实的风格,也可有充分理据定为辽代器物。该塔心室出土的石佛像桶腹细腰,造型及线条具有辽代风格。其中普贤佛像的头,石象的鼻已残缺。清理时仔细寻觅未见,可能系明代修复涉及该塔心室时,移动触碰受损。再次放入时将残碎局部丢在外边。至于石狮底部刻有“仁旺”二字,与明代“嘉靖二十二年四月造”的通风孔铁箅上文字“仁旺”相同,则可能系明代修复涉及这个塔心室时所刻。该塔心室出土的兰釉瓷碗具有明代特点,出土碑刻有“大明嘉靖贰拾年肆月吉”的尾题,可见均为明代重修时新放入的器物。

3.4层-8层塔心室出土的经书为辽代印制。抛开里面浩瀚的佛经内容对研究当时佛教情况的重大意义不说,单就其中遒劲的字体、规整的版面、精细的纸页、独具特色的蝴蝶装订、各色艳丽的函套帛面(有的是非常精美的辽宫锦)来说,就为当时书法、印刷、造纸、装订、丝织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材料。此外,经书中大量内容丰富的尾题,对研究当时的历史和风情也是极宝贵的材料。由此可以看到这批经书的价值是何等重大了。

4.在4层~8层塔身拆除过程中发现的大量人物、蹲兽、花卉、几何图案砖雕,为塔座上斗拱、壶门、栏板等部位的构件。这些砖雕与我县车轴山辽代古建药师灵塔塔座上的砖雕,与蓟县辽代白塔塔座的砖雕很相似。其中几何图案的栏板与云冈石窟第九、十窟明窗上部勾栏栏板、与山西大同华严寺薄迦教藏殿内的壁藏栏板都极相似,从而不难看出,这次修复前该塔简单的墙面基座,不是辽代初建时的型制。同时可以得出结论,我县天宫寺塔塔座始建时为华塔型,明嘉靖二十二年重修前该塔塔基已坏损严重,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没能按原样修复,而改成简单墙面基座。为待日后修复研究原塔型制,当时有识之士将拆下的砖雕垒砌在那次修复所涉及的4层~8层塔身之内。

5.这次修复天宫寺塔时发现的大量文物和标本,还可以看到我们这次大规模的修复工程,在她九百多年的历史中绝非首次。上面谈到的明代嘉靖二十二年的修复即为一例。大量资料表明,那次修复前坏损极为严重,塔基座剥裂,四层以上塔身松散,修复时不仅重新垒砌了四层以上塔身,改变了原来塔座型制,而且重新铸制了塔顶宝珠。当然其他中小规模的修复不仅资料难以记载详尽,就连天宫寺塔本身也恐怕记不清楚了。可见天宫寺塔作为浭阳古城的象征,凝聚了丰润人民无限的智慧,也凝聚了丰润人民的无数心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丰润文物古迹天宫寺塔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