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朴雅公益讲堂历代小楷精品碑帖
TUhjnbcbe - 2021/3/10 15:20:00

图文:本期朴雅公益讲堂主讲人王晶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在精彩纷呈的书法类型中,小楷作为汉文字乃至汉文化的视觉呈现载体,在书法演进长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然他也是日常生活中使用十分频繁的字体。

我们要介绍的是三国时期钟繇:

钟繇是谁?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正书之祖”,他在书法方面的最大贡献就是变隶法为楷书。

宣示表: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楷书鼻祖钟繇代表作,《宣示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宣示表》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是在笔法还是结体上,都显示了一种更加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字体既有小楷的娟秀古雅又透露出浓重的隶书波磔意趣。标志着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可惜真迹不传于世,只有刻本,一般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早期书风(从《*庭经》、《洛神赋》等可看出),因此,钟繇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钟繇《宣示表》与王羲之《*庭经》的单字对比,在笔法上我们不难看出钟繇对二王早期书风的影响。

贺捷表:传2种图片

又名《戎路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兵败受伤的喜讯时,所写的贺捷表奏。此表是楷书,带有行书笔意。单字在章法行列中无统一的倾斜度与约定的重心,此表是最能代表钟繇书法面貌的一帖。

本表还保留较浓的隶书笔意。如字形多呈扁方,如“言”“有”、“里”、“方”字的横画,都有浓厚的隶书遗意

“并”字“同”字的左撇

“企”、“舍”、“获”、“长”字的捺笔,也明显的是隶书的习惯写法。

晋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一定是诸多书法大家中最为出名的一个了。王羲之字逸少,号澹dàn斋,因官拜右*将*、会稽内史,又得号“王右*”、“王会稽”。王羲之出身于东晋时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琅琊王氏。他的伯父王廙yi、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而他的伯父王导,则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甚至官至太傅,稳定朝堂局面,王导功不可没。而他的另一位堂伯父王敦则是东晋的*事统帅。当时社会甚至有“王与马,共天下”的民谚,可见琅琊王氏的显赫了。

说到王羲之的楷书,那就不得不提钟繇钟老爷子了。王羲之通过他的“金牌导师”卫夫人习得钟繇笔法,并且去其隶意,变钟繇老爷子的“古质”为“今妍”,将楷书真正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书体。王羲之的楷书传世不多,以其中《乐毅论》、《*庭经》、《东方朔画赞》几篇最为著名。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王羲之小楷中相当精彩的一篇——《乐毅论》。

乐毅论:

《乐毅论》为王羲之小楷中最负盛名的一件,褚遂良在《晋右*王羲之书目》将其列为第一。《乐毅论》共44行,梁模本有题款“永和四年十二月甘四日书付官奴”。我们知道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书于永和九年,从《乐毅论》的时间来看,这件《乐毅论》要比《兰亭序》早了五年。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可知,王羲之的书作皆有真迹,唯独这件只有石刻。虽然墨迹早就不在了,不过光是石刻,也足以技压群雄了。

历来书家默认《乐毅论》是王羲之抄给王献之的书作”他用自己精心创作的《乐毅论》作为范本,又以《笔势论》作为理论引导,从虚和实两方面启发王献之的悟性,导引其进入书学的正轨,最终促成了一代“小圣”的诞生。王献之有十分出色的小楷《洛神赋十三行》,很大程度上正是受了其父的楷书启蒙影响。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洛神赋十三行》

晋王献之:

除了王羲之是一代书法大神之外,他的七个儿子在当时皆有书名,玄之、凝之、徽之工草书,操之、焕之则擅行书。这里面最出名的当然就是小儿子王献之了,王献之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说与父亲不相上下。不过可惜,晚生了那么一辈,父亲又那么优秀,“书圣”已经有了,他就只能委屈一点,做个“小圣”了。

说起王献之的书法,一般都会先想到他的行书和草书,但其实王献之和父亲一样,也是个诸体皆通的全才。接下来就单来说说王献之的楷书。

王献之以他父亲为榜样,努力向上,奋发图强,终于在继承父亲的楷法基础上有所创新,开创了清秀流丽的楷书派系,将楷书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但可惜,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只“宠幸”大王却不重视小王的作品,以至于在楷书上大有作为的王献之却没有多少作品留世。真可谓是书坛的一大憾事!

洛神赋十三行:

现王献之的小楷传世之作,只有《洛神赋十三行》一件,墨迹在宋元时流传有两本: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一为唐硬*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现都推“碧玉版本”为最精。这是明万历时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只存13行,存字大都完好。因其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后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解放后由国家收购,文革前存上海博物馆,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翻刻本。

唐佚名经生

在唐代,无论统治阶层抑或平民百姓,信佛念经者为数众多,对佛教典籍的需求日渐加大,加上西方新的佛经不断传来,于是,就有人专门抄写经籍,供人诵读。在通常情况下,传抄佛经之事由两类人担任,一类是寺院僧侣,另一类是经生(系职业抄经人)。

所谓的经生,绝大多数是具有较好的文字书写功底,但是在功名场上的失意者,其名不见于经传,生平行实更是无从稽考。他们只得凭借自己多年苦练而成的一点薄技,为人抄经糊口。经生及其作品的大量涌现,堪称是当时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妙法莲华经

大般涅槃经

汉字书写里面有种叫做“经生体”,今天我们能够看到一份字数庞大的《唐人写经字汇》便是典型的“经生体”。

据《宣和书谱》载:经生高手创作时“修整自持”,“数千字终始如一律,不失行次”,“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这就意味着,抄手们在抄写经文时,道德要有恭虔之心,心无杂念,心平气和,神智宁静,完全进入角色,甚至契入玄妙的境界。

对这些职业抄经者来说,还要做到速度与质量两不误,既抄写得快,不耽误功夫,不影响收入,又要规矩齐整,便于诵经之人疾读。就这样,“写经体”书法的风格、特点乃至程式逐渐确立下来。由于经生书法既传播了佛教义理,又扩大了书法艺术对民众的陶冶作用,故一直受到多方瞩目。

唐欧阳询

欧阳询是横跨隋代和唐代两个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在隋代就官拜太常博士。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官员,类似于今天的高等院校教师。到了唐代,欧阳询官居太子令,这是一个掌管皇族礼仪的官职。唐太宗李世民十分喜欢书法,所以欧阳询以隋朝臣子的身份入仕唐朝也没受到到什么影响。

心经

欧阳询的书法承接魏晋,用笔从隶书中出,凝重沉着,结体紧结,方正浑穆,气度森严,有一种雍容大度之美。更因此卷为小楷作品,不但适合用毛笔临写,还适合今人用硬笔临写,笔画转折处的力道与筋骨,也适合用硬笔表现。

欧阳询书小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拓片,是否为欧阳询的真迹,历来也有争议。但这完全不影响我们对这件作品的喜爱。

唐钟绍京

唐代是楷书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楷书大家,可谓是群星璀璨、各领风骚。除了“初唐四家”和“颜柳”几位“重量级大咖之外,还有这么一位特殊的人,以小楷独步于世。他笔下的小楷作品,被誉为“最美小楷”。这个人就是钟绍京。

很多人都认识钟绍京,他不仅是史书上有平定“韦后之乱”之功的“江南第一宰相”,还是楷书开山祖师爷钟繇的第17代世孙。钟繇是楷书的创立者,而钟绍京继承了家学渊源,也在唐代为楷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书法发展中把这两位姓钟的书法家分别称作“大钟”(钟繇),“小钟”(钟绍京)。

“小钟”同志虽然官居高位,但是一直保持着对书法的热爱之情。钟绍京对各种书体都很精通,尤其是小楷。他初学二王,又师从薛稷,习得虞、褚等人笔法精髓,所作小楷字画妍媚,遒劲有法,深得各路书坛英雄赞赏。著名的“楷书四家”中赵孟頫的“赵体”,就是师法钟绍京小楷而来的。让钟绍京小楷一举冠上“最美小楷”之名的,就是《灵飞经》了。也有人说灵飞经并非钟绍京所书,在此我们不做过多讨论,就让时间来洗礼一切。

灵飞经

《灵飞经》的发现和流传也是扑朔迷离。现存钟绍京所书《灵飞经》有几种不同的刻本,流传最广的即渤海本、滋蕙堂本和四十三行墨迹本三个版本。除了四十三行为原帖墨迹外,因为刻工不同,所呈现出的书法面貌也不尽相同。渤海古朴、滋蕙堂丰润、四十三行淡雅,各臻其妙。

灵飞经笔法

三种横

宋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祥符八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事。北宋著名文学家、*治家、*事家、教育家。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其千古名句。

道服赞

北宋时期,因皇室极力推崇,道教得到极大的发展,官员及百姓深受其文化的影响。文人士大夫着道服,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风尚。

范仲淹小楷《道服赞》,纸本,手卷,纵34.8cm,横47.9cm。楷书8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卷行笔清劲瘦硬,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据考证此帖作于宋仁宗皇右四年。

这篇所谓的《道服赞》,就是为道服写的一篇文章。赞,是一种古代文体,多用于赞美某事或某物。在文中,范仲淹提到了这是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他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宋代文人士大夫喜与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穿着道服,也就成为当时的一种潮流。

宋苏轼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年1月8日-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1]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代表作品有《归去来辞》《前后赤壁赋》

赤壁赋

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遊览*州城外赤壁,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賦》,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賦》,兩文传涌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作。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

苏轼的书法早年是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据说这与他握笔的姿势有很大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宋姜夔kuí

姜夔(约-)字尧yáo章,鄱pó阳(今江西鄱阳县)人。自号白石道人。工诗词,精音乐,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一生未入仕途.

跋王献之保姆帖

传世墨迹不多。从《跋王献之保母帖》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出于二王一路,用笔精到,典雅俊润,且受初唐诸家书风影响,不随时俗,清新脱俗。

元赵孟頫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赵孟頫,他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字子昂,是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他是书法全才,善篆、隶、真、行、草书。是他重振了久已不为宋人看重的楷书,并作为“赵体”得到后人的广泛推崇。书风遒qiú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汲黯传

《汉汲黯传》写于延估七年(年),作品中缺字为明代书画家文徵明所补

下面我们说说《汲黯传》的特点:

其一,点画精劲。赵孟頫书法的一大特点就是用笔的熟练。此帖用笔提按随意,横轻竖重,点画精到,形态极好。其二,结体内密外疏,内紧外松与赵孟頫行书一样,也是汲黯传的一个显著特点,中部笔画往往紧缩为密不透风的一团,而四围笔画尽量舒张。凡是有撇捺的字,一般都有较长的撇画与捺画。

其三,重心下压与上提并存。与行书相同,赵孟頫楷书结构有很多是属于重心下压的,由于重心下压带来许多字形趋于扁方,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字重心上提。

其四,竖成行横无列。汲黯传采取的是竖行,每一行的宽度和长度相等,从而使行内字距缩短连接也因此更加紧密。其五,不慌不忙。汲黯传在书写中几乎每一个字都书写的非常完整,不慌不忙,不激不厉,在作品中丝毫没有匆忙的痕迹。透过作品,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气定神闲的书法家,一位技巧精湛的大师。许多书法家梦想的精神状态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一切为他所用,心手相应。

赵孟頫自称《汲黯传》得唐人遗风笔意,而清代冯源深评云:“此书方峻,虽据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东方朔画赞》,《乐毅论》诸书得来。”倪瓒也说:“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用笔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称一世之冠。

高上大洞玉经

这件《高上大洞玉经》书于大德九年。全卷近字,无一笔懈怠,其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神彩飘逸。书写此卷时,书家年已五十有二,正值壮年,加之其虔心向佛,此书诚是一件传世精品之作。这卷纸本墨迹,长29.7厘米,宽45.7厘米。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

”赵孟俯小楷博采众长,规模钟繇、萧子云,出入二王,取法于杨羲,以及唐代一些写经高手。随着时光推移与不懈追求,其小楷艺术也不断升华。

元倪瓒

倪瓒(—),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jīng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元末著名书画家、诗人。家富,博学好古,不入仕途,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山水画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自成一格,与*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书法从隶书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著有《清閟bì阁集》。

静寄轩诗文

是倪瓒所书自作诗文,纸本,62.9x23.3厘米。钤qián五玺,故宫博物院藏。

内容分三部分,包括《邾zhū伯盛氏小像赞》《刻古印文诗四韵》五律一首、《静寄轩诗》七绝三首。”是倪瓒七十一岁时所书,虽已至古稀之年,但笔力精致,毫无滞涩之处,入笔藏锋,行笔雀跃取势,收笔顿笔稳重,圭guī角突出,结字略扁,内紧外舒,于质朴遒劲中带有很重的隶书笔意。

此卷为直幅横装,即书写为立轴直幅样式,但装裱成手卷横幅的形制,这一形式保留了宋代宣和式装裱的特点。

元沈右

沈右小楷以精致、遒媚、古澹见称,自成一家面目。此帖体势端紧,笔笔妥贴,通篇自然协调,极具艺术品味。

楷书中酒杂诗并简帖

此帖是沈右写给陈植的书信并诗5首。帖中提到了敬初(陈基)、明德(郑元佑)、伯行(钱逵)3人,他们都是擅名当时的文人和书法家。有元一代,吴越地区是文人荟萃之地,这些文人在*治倾向、个人经历、艺术创作等方面往往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彼此诗酒唱和,往来十分密切。这种现象在元代后期尤为明显。沈右此帖便涉及了当时文人日常生活和彼此交往的某些方面。

明沈度沈粲

沈度(-),字民则,号自乐,沈粲(~),字民望。兄弟两人为松江府华亭县人。明永乐年间,两人同在秘阁供事,沈度为翰林学士,沈粲为侍读学士。

敬斋箴

如果你对书法稍有了解的话,应该有听说过馆阁体,也能看到很多人对它的分析和批判。说起馆阁体,就不得不说被称为馆阁体之祖的明朝书法家沈度。这次要为大家介绍两位书法家,他们就是沈度和沈粲沈氏兄弟。虽然一提起明朝的书法家大家会首先想到文徵明、祝允明、想起邢张米董,但其实“二沈”兄弟的书法在当时可是相当有名的,其中沈度更是名重天下,明成祖朱棣甚至将沈度誉为“我朝王羲之”(这评价确实是过誉了,沈度书法确实是不错,但在明朝真不是顶尖啊)。弟弟沈粲因字写得好而做了官,他尤其擅长草书,行笔圆熟,遒劲骏逸,被人们称为“草圣”。

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由于个人喜好都曾大力提倡书法,一时帖学大盛。在明代的科举考试中,用楷书答卷被视为必要。而且如果试卷上面的字写得不够好,即使文章写得再妙都会名落孙山,这就对当时的书法风貌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明代,台阁体在永乐、宣德年间最为流行,占据书坛统治地位30余年。

沈度以长于台阁体书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其书法婉丽飘逸,雍容矩度。其实不只是台阁体,明学者杨士奇《东里集》中说沈度善篆、隶、真、行、八分书。沈度的作品有: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代表馆阁体最高水准的《敬斋箴册》,永乐大钟上的23万余字的经文等。虽然沈度将馆阁体写到了极致,但馆阁体却也限制了他,他只有在馆阁体受推崇的时代才会得到赞誉。

梁武帝草书状

沈粲与哥哥沈度就有所不同,他所擅长的是更受认可的也最能体现个性的草书,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反而更被欣赏。他的《梁武帝草书状》通篇章草与今草夹杂,笔笔挺劲峭拔,转折峻利,自然天成,神情贯注,洒脱奔放。王世贞称他为“章法尤精,足称米南宫入室”。他比较知名的书法作品还有《千字文卷》、《重建华亭县治记碑》等。

明文徵明

文徵明(——),初名壁,字徵明,四十二岁后以字行,更字徵仲,苏州府长洲县人。因其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斋号有停云馆、悟言室、玉兰堂等,故又号停云。

离骚

文徵明一生喜爱《离骚》,甚至还因生年与屈原同庚,特取《离骚》开篇之句“惟庚寅吾已降”作印文治印。西泠春拍小楷《离骚经九歌等》册,于他八十又六所作(亦有人言当为八十三岁作)。文征明所书的这册《楚辞精品册》,内容为屈原《离骚经》、《九歌》六首、《九章》一首、及《卜居》、《渔父》。此《楚辞精品册》,总计行,字,一气呵成,精妙清新,流畅之至,毫无疲倦之意。(离骚经有几个版本,下图为其八十六岁时作书)

草堂十至

文徵明小楷《草堂十志》字迹清秀、婀娜多姿,是文徵明传世之作中的一件精品。此件册页纵二十三点二厘米,横二十八点四厘米,钤有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鉴藏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提到文徵明的书法,恐怕现在最流行的是其小楷,但其实文不仅仅是擅长小楷,“诸体皆妙”才是符合对其书法造诣的总结。很多人问我呀:我都二十多岁啦,我还能学书法吗?在这里,我不妨说说文徵明的故事:其实呢,文徵明的字刚开始并不太好,并且还因为这个字,受了刺激。据记载,文徵明十九岁去参加考试,考官看了一眼字,也不论内容好坏,就把文的卷子扔到了三等那堆,原因呢,就是字太丑啦!出身名门的文徵明,这一下子可是挂不住了面子,于是发奋钻研书法,号称日临智永《千字文》数本,遂书艺大进。

现在我们回头看文徵明,可谓德才兼备,诸项全能:又工诗文,又长书画,简直就是一代男神!

然鹅……如果文徵明在世,他一定会说:其实宝宝心里苦哇!

文徵明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文活了90岁,考试考了34年)都在考试,结果却连个举人(进入仕途的最低资格)都没中过,岂止是悲壮?简直是悲壮!

不论后世怎么评价文徵明的书学成就,他的小楷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是不争的事实。

明王宠

王宠,初字履仁,后改字履吉,号雅宜山人,人称“王雅宜”。长洲(今苏州吴县)人。他是一个极有才气的书家,可惜一生仕途不佳,八次应试,皆不第,仅以邑绪生被贡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世称“王贡士”、“王太学”,享年仅四十岁。为唐寅姻亲,其子娶唐女,亦与文徵明交善。

游包山集

年,王宠游昆陵包山,曾任游诗数首,结为《包山集》。年冬,王宠过鸿溪宿友人补菴居士处,居士几他索书。第二年(年),他便将八年前游包山所作的游诗用小楷抄录了二十二首寄给了补菴居士。他的朋友文嘉在居士处见到这卷小楷后,称之为“天才妙绝”。后人普遍认为《游包山集》是王宠的小楷代表作。宋苏轼曾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王氏这卷《游包山集》,其结体“宽绰而有余”,其书风旷适疏宕,遒媚飘逸,谓王氏上乘之作言而不虚。

王宠《游包山集》卷,纸本,小楷。纵21.6cm,横.5cm。上海博物馆藏。

我们在提起王宠的时候,常常遗憾他的早逝,而忘了他的早慧。其实,王宠的书法,18岁就成了。而文征明和董其昌在这个年纪,还根本写不好字。

年(丁亥),34岁的王宠风华正茂,这一年,他临了上至钟王,下至颜柳十几通小楷,所有人都不知道,6年后他就将告别这个世界,此刻已是他人生的风烛残年了。王宠的勤奋也说明一个道理,即使是天才,也不会平白诞生,也得玩命练。

清郭尚先

郭尚先(公元—年),字元开,号兰石,福建莆田人。嘉庆十四年(年)进士,历任乡试考官、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校理、四川学*、左赞善、光禄寺卿。道光十二年(公元年)春,诏授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专司学*吏考之事。郭尚先一生博学多艺,著述甚丰。他工书法,“本学欧阳,后兼颜,褚”,以致当时朝鲜、日本诸国人争相以重金求购其墨宝。他又善绘画,山水之外,尤擅兰石;其篆刻则古朴浑厚,法度精严,被誉为“深入汉人之室”。

楷书*庭内景经卷

《*庭经》是魏晋年间道士养生之书,分《内景经》和《外景经》。郭尚先于清道光四年(年)书录此《*庭内景经》,时年41岁。此幅书法以颜真卿为根底,又融“馆阁体”姿韵,结体宽博秀雅,笔力雄浑坚实,为郭尚先晚期精心之作。

披览全帙,思接千载,我希望通过精心的整理与轻松的讲解,发挥先贤留下这份宝贵遗产的宝贵价值,为优雅,经典书风的弘扬和发展,尽到绵薄之力。

清爱新觉罗·永瑆

和硕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乾隆第十一子,清代著名书家。

《赤壁赋》

小楷行笔温润,横画纤细,竖画较粗,显得端庄而巧寓变幻。结字以正为主,又有一些字略为倾仄,布白又能与王羲之的尺牍统一起来,使他的法书显得遒劲婉丽,很有风姿。成亲王书法在当时颇享盛誉,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翁刘成铁”。

主讲人:王晶老师

年,朴雅书院创立十周年之际,书院组织优秀教师进行大型公益讲座,涵盖书法、绘画、琴、茶、国学等各方面,敬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朴雅公益讲堂历代小楷精品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