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特效药 http://m.39.net/pf/a_4631551.html久闻新兴县车岗镇云卓面村委会的上山村,有一座颇具特色的“德阳家塾”。日前,笔者与文友前去一探究竟,并写下此游记供各位读者赏析~蓝天白云下的上山村文娱广场从新兴县城北垌出发,经车岗大桥转入县道,不久便到达云卓面的上山村。上山村座落于车岗镇的东北部,位于县道旁,距镇人民*府约11公里。沿着村背后山古石阶行至山坡顶端,豁然开朗。只见面前一块开阔的平地,平地的末端矗立着一座古朴典雅的青砖古老建筑,这里就是上山村中最具人文气息的古迹——德阳家塾。位于山坡之上的德阳家塾站在德阳家塾前的平地回望山下风景这时,站在德阳家塾前的平地,回望身后的山下,整个村庄尽收眼底,有“一览众山小”之势。令人惊叹的是,旧村落同年代的青砖瓦房多已破败不堪,唯有“德阳家塾”维护完好,可见上山村人“尊师重教”风气早已蔚成。与德阳家塾毗邻的荒废古民居上山村村貌历史上,新兴县内“私塾”始于夏商周三代,唐代建制,宋代有所发展,明清时期遍及城乡。尤其是清代,盛行王府家塾,王公子弟大多是在府邸中接受家塾教育,即延请塾师到家中设馆教学。此风渐传民间。清末至民国初年,县内除县城和天堂各有一所学堂外,私塾仍遍布城乡,至民国十八年(即年),县内私塾达余所。近观德阳家塾全貌上山村“德阳家塾”,因年代久远且缺乏史料记载,家塾名称来源及具体建造年代今已无从考究。但从其建筑式样来看,再结合上山村开村年代发展,以及县内书塾鼎盛时期,“德阳家塾”应始建于清代中后期。而且从建筑规模和建筑材料来看,应是村中的名门望族或富豪人家斥资所建,并请塾师来此教授自己家族的子弟。德阳家塾整体建筑为青砖瓦木结构,三板大石环绕外墙脚,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家塾门头匾额为厚重的花岗岩石匾,名“日初”者所撰写“德阳家塾”四字楷书自右至左,工整丰润,行笔流畅。整块石匾刻工精雕,细看审视,形凹似凸,实为一石刻工艺精品。德阳家塾门匾格局匾额标刻“民国乙亥年冬月”即年底,这个应是家塾重修的时间。据史料记载,民国二十年即年,国民*新兴县*府下令取缔私塾,其时县城和比较昌盛繁荣的乡镇都取缔开办新式学堂,只有极个别的旧式私塾隐存在偏僻乡间,抗日战争开始后,*府才又允许私塾和学校并存,城乡私塾又复办。上山村那个年代可谓是穷乡僻壤,交通也较为闭塞,乡人子弟求学不易,故此在取缔私塾期间,德阳家塾斗胆重修,也足可窥见主张并实行重修者有背景有实力。事实到底是否这样,还有待考证。匾额顶部屋檐下布满了大量山水、人物和花鸟壁画,壁画历经沧桑却依旧栩栩如生,画工精美。大门门槛、门脚石及两侧石门夹均为花岗岩打造。主立面的屋顶处还建有博古脊,檐下两边还悬挂两个大红灯笼,一左一右,极富传统气息。德阳家塾主立面整体格局德阳家塾极具清代岭南家塾建筑特色,为“三间两廊”式建筑结构,大门不居中,开在左廊或右廊,进入下廊即有青砖拱门到上厅。两廊顶部为平顶天台,均为当时稀罕的进口钢筋水泥建材。与其他同年代的家塾建筑不同的地方,就是“三间”左右两“间”与中厅之间不设墙,以大杉木叠扣成金钟架承载瓦面,使与中厅相连通。家塾大厅三间相连大厅正面是一幅巨型壁画,顶书“美具堂”,下紧接为形似方印篆体“文星显达”。壁画两侧为对联,对联字形似篆书,上联似是“美以诗书能裕后”,下联似是“具怀忠孝可传家”。中间壁画所画似是一个人形,由象形“魁星”两字构成,也有人认为喻意“魁星踢斗”,整体画风和内容均彰显出教育的重要,以及对学子成材的厚望,充满哲理。据随行的村干部介绍说,家塾内左右两“间”与中厅之间虽不设墙,但左右两“间”在过去曾分为上下两层,第二层架设木结构楼板形成阁楼,首层与二层之间架设木梯通行,阁楼与中厅之间的边沿设木制护栏。阁楼靠近天台一边的墙体还开有拱形门洞,可进出于天台。位于大厅中央墙壁上的巨型壁画由此可从中推测,家塾在建造之初,厅堂“三间”之间虽不设墙,但也没有建造阁楼,甚至厅堂前的两廊顶部都并非是水泥钢筋结构,而是瓦面,整体空间相对比较局限。到了民国中期,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德阳家塾的使用面积有限,逐渐容不下越来越多的家族学子。这时,族中的有识之士便提议在家塾内的左右“两间”增设阁楼,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时顺应时代潮流,将厅堂前的两廊瓦面改建为钢筋水泥平顶天台,并在天台与阁楼之间的墙体开设进出门口,在侧墙的二层开设窗户,用以通风采光。左右两间与中厅之间的古老木梁架构在民国时代的新兴县,钢筋水泥还属于“紧销货”,新兴地方上一些乡绅富豪为了顺应时代潮流而建造新式住宅,一般都要前往省港地区购置进口的钢筋水泥建材,而且价格也相当不菲。在当时的新兴地方上,此类以进口钢筋水泥为建材的民国建筑多集中于县城、簕竹、天堂一带的繁华地区,在乡间颇为少见。而在当时还处于穷乡僻野的上山村,乡间家塾改建居然也能够使用到如此稀罕的进口建材,可见其背后的主持建造者实力之雄厚。在不同方向往天井张望大厅外向前居中是一天井,天井倚正外墙有一呈立体凹形,以青砖和陶瓷花窗砌成,内有水池状,人称之为“花斛”,似是用来摆设花卉盆栽,而水池储水浇花兼养鱼观赏。“花斛”上方为灰雕艺术,成作年份未解,借“富春山房”显此间为高雅君子之所,一个大“福”饱含所有如意愿境,两对联更是诗情画意呼之欲出。工艺精美的福字花墙影壁天井两侧下廊墙体格局,两侧墙上均开有窗户,窗户以麻石为框,西式灰雕窗拱衬中式花窗。两侧墙体顶部均设有天台护栏,护栏为青砖框架,中间镶嵌绿色花瓶式陶瓷以作装饰,整体格局呈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美观实用。透过左边廊房窗口,看向另一边的廊壁来源:新兴的大街小巷整理:Crystal更多往期精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