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华社消息《七年上诉冤屈未伸张大令公庄村民问:解决俺村的问题,还要花多少钱?》,是一篇舆论监督的精品之作。这则消息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消息很小,事情很大
直观上来说,消息区别于其它报道体裁的特点就是短小,是对新闻事实简要、概括的反映。这通常会让人认为消息很简单,不过是用凝练的语言叙述清楚一件事情而已,这是误解。
最初,人们为了迅速、准确地传播某种重要信息,用尽可能短的篇幅叙述事实,遂有了新闻消息,其着眼点应是事件。当简单的消息透露出不简单的信息时,它具备了成为优秀消息的可能。
这篇消息不足千字,可谓名副其实的“豆腐块”,但却突破了“大块文章才能反映形势”的模式。记者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立意独特,标题别致,深刻揭露地方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为受害群众伸张正义,成为引人入胜的独家新闻。
多位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新华社总编室为此专门发出通报表扬,全国数百家媒体予以刊载。全国大量省市读者纷纷给新华社去信发电,称赞这篇消息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很不一般。河北省委书记王旭东要求全省各级干部以"大令公庄事件"为活教材,举一反三,吸取教训,从根子上抓干部作风转变。丰润县委书记高世远专门给记者写信,县委已开展一系列措施,解决干部"对群众极端冷漠"问题。
篇幅有限,手法无限
对消息而言,最重要的是导语。它决定匆忙的现代人一览而过时,是否对文章产生兴趣。有效的导语有两个特征:一是抓住事件的实质,二是吸引读者为之停留。
《七年上诉冤屈未伸张》的导语是“河北省丰润县大令公庄部分村民,7年前在村委会选举时因按自己意愿投了票而遭打击报复,经新华社记者报道后,引起河北省委、省*府的高度重视。”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俱全。并点出实质:村民在村委会选举时按自己意愿投票而遭打击报复。而“打击报复”的细节描述会让人追问:为何要打击报复,*府又如何解决?
消息在导语及简洁的交待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与回访记者进村见闻之后,便超越事件本身,集中笔墨和篇幅,用确凿的事实对各级被访对象进行形象的勾勒。生动而又深刻的表现手法,一针见血地告诉人们久拖不决的大令公庄事件”,已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冤案,也不止是一个基层民主选举规范问题,而是新形势下干部作风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集中表现。
采访深入,不留“尾巴”
新闻来自群众,只有深入群众,才能发现好的新闻。细读这篇消息,感到它最令人佩服的是作者挺身而出、百折不挠地反映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决心和勇气。
“追踪历时近4年的河北省‘大令公庄事件’,最终凝结成这短短的余字。采访的艰辛、曲折,是我做新华社记者以来遭遇的最艰难之事。”记者陈芳说。为了掌握真实准确的第一手材料,4名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地方*府层层阻力,在6天夜以继日的采访中,与采访对象展开了多次激烈交锋。记者从数十万字的采访资料中捕捉最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从十多个部门、多名采访对象中采集出关键的证人证言,其采访作风之深入是值得敬佩和称道的。
无论现代传媒如何变化,科技如何发达,写稿机器人也无法完全取代真人。机器人的最大问题是无法采访,采访写作需要沉得住气,耐得住笔耕寂寞,忍得住心力交瘁。拥有这份弥足珍贵的匠人精神,才能让新闻理想在媒体融合时代无惧风雨负重前行。
文章
编辑?张雨晴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