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守望社会为担当
——评消息《七年上诉冤屈未伸张》
该篇报道能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不论是报道的方式和结构,还是新闻媒体所体现出的责任担当,都值得我们学习。
01
客观报道,真实有力
本篇报道的记者作为事件的调查者和报道者,完全处于中立的立场,按照事实本来面目进行描述,没有夸大也没有缩小内容,相关的重要因素也没有遗漏。
该报道在提供“大令公庄事件”的事实时,直接引用村民的话:“为俺村上百号人的事,惊动了上上下下一二百名干部。大伙告状花了18万多元,咋到如今还是没讨回公道?”点明了该篇报道的主要事件,与标题中的“冤屈未伸张”相对应。在反映一些干部的不良作风时,也有具体时间和数字的叙述,“2个月的调查”、“几十万”、“页的调查报告”、“‘专班’人员近30人”等。在该篇消息中,记者未发表自己的议论或对事实作出主观的价值判断,坚持“用事实说话”,通过着重显示事实间接表达倾向,结尾处村民的话“解决俺村的问题还有没有指望?还要再花多少钱啊?”,既是村民的质问,也是记者想向受众传达的心声,引人深思,消息也更有信服力。
02
前后对比,强烈反差
该篇报道采用前后对比的结构,使得前后内容形成反差,突出报道的主题。
导语中讲到“河北省丰润县大令公庄部分村民,7年前在村委会选举时因按自己意愿投了票而遭打击报复,经新华社记者报道后,引起河北省委、省*府的高度重视。”报道中也详细展开了领导的“重视”程度:“由省委督察室、纪检委、*法委等10个部门22名工作人员组成的调查组”、“经过2个月的调查,花费几十万元”、“长达页的调查报告”等,有关负责同志也表示“省里交办的问题已彻底解决”。但结果却是令人大跌眼镜,不仅问题没有处理好,村民也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更令人诧异的是打人的杨金明竟成了村里新任的*总支部书记。巨大的反差,使矛盾凸显,更加突出了村民的“冤屈未伸张”,强化主题。
03
守望社会,承担责任
记者在采集新闻素材、进行新闻报道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