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的电视剧,《大秦赋》着实是火了一把,由众多优秀的演员演绎战国时期历史人物和事件,让人大呼过瘾。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更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学习,今天我们就来探访其中一位名人“韩非子”
“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今天,我们聊聊韩非,也聊聊韩非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人。我喜欢把主题知识讲得有趣一些,“寓教于乐”,轻松阅读。
1
公子韩非
“韩国诸公子”
提到韩非,有人会说,韩是他的姓,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韩非不姓韩,姓姬,韩只是他的氏。可能又有人问,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呢?
所谓姓,源于上古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为姓”的传统,所以周朝代商一统天下后,分封诸侯,晋国作为同姓封国,自然而然是姬姓。等到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姬姓族群一分为三,大家一看,不好区分啊,那就按照封地再加个“身份符号”吧,于是赵国公子以赵为氏,韩国魏国以此类推。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生天子,因生以为姓。”
《说文·女部》
因此,如果非要掰扯掰扯,韩非的名字应该是姬非。听起来有些奇怪。
没错,在战国时期,大家对彼此的称呼,已经逐渐从姓过渡到氏了。
例如,韩非的父亲叫公子虮虱,虮虱是个很晦气的名字,但如果呼之以姓就会产生“姬虮虱”的效果,明显不恰当。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自古以来,名字一直都是一个人很重要的象征,对于男生,贱名小名还则罢了,但大名一定要起的正大阳刚。
话说韩非的出身,算得上很出色了。
“韩国诸公子”,这句描述韩非的话有两层含义。第一,他具有潜在的继承韩王之位的机会,并且这个机会其实离韩非自己曾经并不遥远。韩襄王十二年,太子婴病卒,太子之位出现了真空。最有希望继承这个位置的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继承人大战,这二位不是别人,正是韩非的父亲公子虮虱与另一人公子咎。可惜,虮虱身在楚国,无法控制国内资源,公子咎身在韩国,自然抢班夺权易如反掌,物理距离上的远近在那个没有即时通讯工具的时代是致命的,虮虱落败,直到死都没能返回母邦韩国。第二,这种公子的身份也让他被继位者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韩非就是怀着这种矛盾心理长大的,一方面,是对父亲距离太子位置一步之遥却最终遥不可及的深切无奈,一方面,是被韩国上位国王们不断提防猜忌的愤懑难平。韩非所期待的,只不过是以一身之才华为韩国图强图治,但在韩王眼里,他就是那个最具威胁的不稳定因素。巴不得他赶紧走,可能是韩王安对于韩非最大的期望了。
韩王安
2
迷弟嬴*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我不喜欢称嬴*为秦始皇,原因在于,距离感太强。强到你一看到这个名字,就联想到“暴君”这个名词。焚书坑儒,收天下兵刃铸以为金人十二,征*民北筑长城,南通灵渠,确实折腾。但也不可否认,在对于华夏文化大一统的开创性贡献方面,后代帝王无可与其匹敌。
话说回韩非。在韩国不受重用,韩非一肚子才华没地方施展,再加上他天生口吃,说话不利索,所以考虑再三,韩非决定把林林总总的想法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部集子,于坊间广为流传,几乎成为了当时韩国学问人心目中的畅销书。
千里之外,嬴*也拿到了这部书,这个爱学习的青年人,如痴如醉般徜徉在《韩非子》所讲述的故事里。以至于,他竟然产生了要把韩非抢到秦国来的念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这是嬴*的原话,大概意思就是,“天呐,我要是能见到这个人并和他一起游玩聊天,我死也无悔了。”
嬴*急命秦*出关击韩,十万西戎武士出现在了韩国边境,并摆出了要攻城略地的架势。韩王安接到守将告急,摸着脑门子也想不出为什么秦国要打自己。“难道是因为我们好欺负?”臣子们沉默半晌,有个明白道理的说了句,“他们只是想要韩非罢了。”
韩王安一脸懵,“他在国外有这么受欢迎?”
臣子回答,“不止受欢迎,可谓天下闻名。”
韩王安无奈摇摇头,说,“也罢,赶紧送走吧,于我国也无大用。”就这样,韩王安把自己的叔父韩非韩衣韩车,抓紧时间送到了秦*营中。目的达到了,秦*撤兵。
这一年,嬴*25岁。
秦王嬴*
3
同学李斯
“李斯用秦,机、云入洛,一时呼吸风雷,华曜日月,天下奔走而慕艳。”
李斯学习刻苦吗?挺刻苦。
没有韩非的家世背景,作为一个上蔡走出的小郡少年,想出人头地,必须得下点功夫。
以至于《史记》上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李斯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于是,李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我要去找一个能提高自己的环境,去找一个能提高自己的老师,去找一个能赏识我的人。
好在,历史给了他这三样机会。
第一步,李斯成为了荀子的学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李斯认识了同学韩非——那个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位,高冷,不喜欢说太多话,但胸怀大略,笔泣*神。
第二步,学成之后,他成为了吕不韦的门客。这是很重要的一步,能辅佐权倾朝野的吕不韦,就相当于无限接近秦国的权力中心。
第三步,李斯抓住了为嬴*建言献策的机会。一次,李斯对嬴*说,“您别犹豫了,机会错过就没有了。过去秦穆公时国家强大,未能完成统一是因为时机不成熟,现在自秦孝公后,周王室已经没有什么号召力了,日薄西山,诸侯各自为战,我国兵强马壮,国力冠绝七雄,此时不统一,更待何时!“
嬴*打心眼里欣赏这位大伯(李斯大嬴*25岁),并不断委以重任,李斯也顺水推舟,献上反间妙计,六国合纵分崩离析。
当他听说自己的老同学要来秦国时,内心非常复杂。一方面,他的确很欣赏韩非,打心眼里明白,论一统天下的战略能力,自己是远远比不过的——连嬴*都认为,李斯擅长经营,韩非擅长远略。所以,他很怕韩非的到来威胁到自己的发展,饭碗要被抢了,如果嬴*的目光集中到了别处,自己的努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换来更光明的未来了。
小篆鼻祖李斯峄山刻石
于是他先走出了打压韩非的第一步:阻止秦王出城迎接韩非。
嬴*本打算去函谷关亲自迎接韩非,但李斯立即阻止了他,为什么呢,秦王不忿,我想见偶像也要拦着吗?谁是大王?
李斯说,大王,您先冷静一下。虽然韩非是您朝思暮想之贤才,但问题是,按照我们秦国祖辈制定的礼仪,敬才之道,最多出迎三舍(古时三舍合为90里地),您如果出迎函谷关,先不说走这么远路上会不会遇到危险,碰到刺客,就是礼法来论,也是不合常理的。您对于一个国外的公子出迎里地,这让国内之前投奔您的人才们多么寒心啊!
嬴*想想,也确实是。于是改由李斯去迎接韩非。谁知刚到函谷关,李斯的满脸热情就贴上了韩非的冷屁股。李斯本来想叙叙旧,韩非的态度却非常冷淡。甚至让李斯怀疑,我们到底过去是不是同学?
也许就在两人眼神相遇的那一刻,李斯心中除掉韩非的想法,已经急速萌生了。
4
贱臣姚贾(gǔ)
“世监门人,
梁之大盗,赵之逐臣”
如果说李斯是插入韩非心口的那把刀,那么姚贾就是为韩非悲惨命运填土的人。先说说姚贾的来历。
姚贾本是魏国人,父亲是看管城门的监门卒,在当时来说,真的是出身很低下了。但姚贾很聪明,无论是混迹在梁国的鸡鸣狗盗之间,还是摇身一变成为赵国外使出访列国合纵,都能很好地扮演相应的角色。
可惜,嬴*还是技高一筹。眼看着姚贾要为赵国把合纵这事儿搞成了,便偷偷向赵国派去了间谍,联系高官,赠以厚礼,说几句姚贾私通外国的罪状。一来二去,谣言传到了赵王耳朵里,赵王一怒之下要杀姚贾,万不得已,姚贾只能跑去了秦国。
这可正中嬴*下怀。刚来秦国,姚贾就被委以重任,出使四国。史料记载,姚贾出使“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注意,这个“其”在这里指的是嬴*。穿着皇帝的衣服,戴着皇帝的帽子,挥舞着皇帝的佩剑,在秦国,谁能有这样的资格?昔日把姚贾逼走的赵王看到此景都不禁汗颜。
姚贾也确实有口才,有伎俩,逡巡一圈,递送权贵,合纵几国又一次土崩瓦解。
韩非目睹着这一切,寻思着,姚贾对韩国终究是个威胁。于是,对嬴*说,姚贾这人,出身卑贱,品质也有问题,拿着您的财宝出去结交诸侯,估计都是为自己留后路。
秦王听罢震怒,但还是把姚贾叫过来亲自询问,说,“你真的是在用我的财富为你自己铺路吗?”姚贾一听却不惊慌,反问秦王,“大王您觉得,如果我是用您的财富来谋私利,我还敢回到您身边吗?我若有罪,您杀我易如反掌。正因无罪,我自胸怀坦荡,又怎么会担心小人暗中的构陷呢?”
秦王一听有道理,于是韩非偷鸡不成反蚀米,自此没什么信任可言。
5
命丧《存韩》
“夫韩,小国也”
李斯与姚贾挖好了坑,《存韩书》成了真正的刽子手。
《存韩》一书,韩非所撰,大概意思,无非是说韩国疲敝,不足为惧,只需加以利用,去攻打赵国等其他国家,最终天下统一,韩国自然归顺。
看起来真的很为秦国着想,但实际上,却是韩非使出的障眼法,把秦王一统天下的第一步的方向,从南拽到了北。
嬴*毕竟是日后的大一统之君,自然不傻。表面上对韩非周到有礼,实际上,当看到《存韩》里建议暂缓攻韩的描述时,就已经决定让韩非从自己的眼前彻底消失了。所谓偶像,不过也是别人手中的玩偶。韩非随即下狱,心灰意冷。
李斯这时候怎能会“忘记”老同学呢?急忙差人捎话几句,带了瓶子*酒给韩非。
传话人原封不动把李廷尉的话和韩非说了,大概意思,就是秦国刑法严苛,各种残酷行刑方式滥用,今天特意给你送来*酒,及早一饮而尽,免得承受之后非人的痛苦。
韩非不喝也不行,喝了,却也心有不甘。他直到死,还希望见到嬴*最后一面。李斯当然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于是韩非带着心中无数的不甘去世了。就像是一张地图,还来不及打开,怎能看到地图上标记的壮美山河。韩非胸中有丘壑,只可惜,还来不及施展,生命就已经画上句号。
公元前年,在秦国大狱中,韩非将*酒一饮而尽,在安静中死去。窗外是北境的月亮,他依靠着的,是坚硬的墙壁和残酷的人生。
——文章摘自豆神大语文珠海分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