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单氏为明清时期享誉齐鲁的世家望族,始祖五十公,明洪武年间自安徽凤阳迁居高密北隅,自万历年间单家九世祖单崇中进士,近年间,高密单氏族人先后有78人中文武举人,其中有23人中文武进士,1位武榜眼,3位文解元。孕育了户部郎中单崇、顺天巡抚单明诩、江南提督单登龙、桐城古文派传人单作哲、理学家单为鏓等显宦名流。“姓单的不善”、“高密县真不善,里八单外八单”,透过这些流传数百年的乡间俚语,我们今天仍能看到这个家族昔日辉煌的背影。
明末二进士开启科第门
明代二百多年间,高密有16人高中进士,其中单氏家族九世祖单崇、单明诩于万历年间先后中进士,开启了高密单氏科第之门,单氏家族也由此跨入世家望族之列。
高密妇孺皆知的“单扁郎”
在高密民间,“单扁郎”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著名作家莫言后来将“单扁郎”作为一文学人物形象写入其小说《红高粱》中,随着电视剧《红高粱》的热播,九儿的丈夫单扁郎也被观众所熟知。可历史毕竟不是传说,更不是小说,历史上的“单扁郎”其实是一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单扁郎”的真实名字是单崇(~),字景姚,号郑窑,是高密单氏九世祖。单氏先祖迁居高密后,被编入匠籍,历经数代并无闻人。至七世、单崇的族祖单世英,嘉靖间以岁贡出任陕州训导,虽是卑微小吏,但毕竟开始了高密单家的仕宦之路。从此以后,单氏族人书香继世,出仕者日相接踵。万历三十八年(),单崇金榜题名,成为高密单家第一位进士。
单崇由进士授山西翼城知县,史料记载,其为官“有惠*”。万历四十四年(),升任户部四川司主事。当时辽东战事紧急,朝廷新增新饷郎中前往督饷,同僚都以辽东艰险不肯前去,单崇毅然请往,于万历四十六年()升署户部山西清吏司郎中,兼任辽东新饷司,前往辽阳督理新饷。当时辽东重兵猬集,每岁饷银不下亿万计,单崇精明剔厘,吏不能欺,清慎廉洁,毫无所取。他尝说:“天平不敢欺天,砝码不敢违法”,经略熊廷弼甚为倚重。泰昌元年()丁母忧,“士卒遮道泣留”,熊廷弼欲以夺情上疏挽留,单崇“百辞始得归。”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误国,单崇绝意仕进,再未出仕。因单崇曾以户部郎中督饷九边重镇之一的辽东,家乡人又称其为“单边郎”,后来讹传为“单扁郎”。
单崇在明末清*围攻高密的战斗中曾立下卓越功勋。崇祯十五年(),清*入关劫掠,长驱入山东,攻破州县数十,进而围攻高密县城,单崇率领单家族人,与高密士绅百姓合力固守,终于挫败清*,保全城池。顺治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大顺*派驻山东各地州县官员陆续到任。单崇、傅钟秀等高密士绅倡议将大顺*派任的高密县令孙握玉擒获,高密农民*张舆率领起义*攻陷高密县城,救出孙握玉,执拿单崇等人。起义*喝单崇跪,单崇不从,继索饷,又不从,以子侄相威胁,亦不顾,遂被杀害。乾隆四十一年(),赐谥“烈愍”,单氏族人也因此尊称他为“烈愍公”。
官至封疆大吏的单明诩
明代历史上,高密共有4人担任过巡抚,顺天巡抚单明诩是其一。单明诩与单崇是兄弟辈,在高密单氏族人中,单崇属老长支,单明诩属老二支。明清两代,这两支单氏族人平行发展,科第蝉联,相互媲美。
单明诩(~),字叔赞,号对南,万历三十四年()丙午科山东乡试中式举人,是高密单家第一位举人。万历四十七年(),殿试中三甲第名进士。天启二年(),授直隶任丘知县。清修《任丘县志》载,其在任很有*绩,“片言折狱,彰痹严明”。后改任丰润知县,擢升兵部职方司主事。天启六年()十月超擢太仆寺少卿。天启七年()又擢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同年八月升都察院右都御史,暂添注兵部右侍郎。仅仅数年之间,单明诩就从七品知县升任封疆大吏。
史料记载,单明诩宦途之所以显达,与他献媚宦官魏忠贤息息相关。魏忠贤的*羽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皆为心狠手辣臭名昭著之辈。天启七年()十月,御史贾继春弹劾魏忠贤*羽时涉及单明诩,将他与五虎之中的崔呈秀、田吉、李夔龙相并列,由此可见单明诩在魏*之中的地位。贾继春疏参单明诩说:“作令乏簠簋之餙,获转为荣,乃逾期主*,而督抚侍郎,应听自裁,无污白简”,遂于同年十一月被免职。崇祯二年(),御史田时震又疏劾南京户部尚书范济世、顺天巡抚单明诩、御史卓迈*逆罪。当时单明诩早已被罢职,且于本年正月去世。崇祯二年()三月,谕命内阁并吏、刑二部、都察院上书逆名单,崇祯皇帝亲督此事,拟就惩治魏忠贤*羽的《钦定逆案》刊布全国。《钦定逆案》对阉*以八等定罪,给单明诩定为“结交近侍又次等”。此罪共包括一百二十八人,具体给单明诩的罪名为“陷附,主事三年,躐跻巡抚,肃宁城工得力,畿辅畴边未闻”。此类官员以结交近侍官员律,引名例律减二等,坐徒三年,纳赎为民。但此时单明诩早已不在人世,崇祯皇帝给他的罪名已是一句空话而已。
优良家风恩泽后世
单崇辞官归乡后,以文会友,注重家教。他在新建宅地附近设立书院,集诸弟与子侄读书其中,延请四方名流论学,不论酷暑寒冬,每天必到书院督促功课,其诸弟与子侄多有所成。
单崇长子单父堂,字君如,号东河,功贡。次子单父琴,字友鹤,号素庵,清顺治八年()辛卯科乡试中举人,历任山东兖州府教授、翰林院典簿。五子单父驾,字子长,崇祯丙子、壬午两科副贡,顺治五年()拔贡,考授通判。幼子单父麟,字玉绂,号西园,康熙六年()进士。其侄辈中,单父宰,字汉平,顺治甲午副贡。单父令,字香令,顺治三年()进士,官苏州府推官。单父宓,字有斯,康熙举人,官东昌府教授。单父牧,拔贡,官大兴知县。其孙单公禀,拔贡,官禹城教谕;单公彦,以*功官潮州游击。侄孙单立、单燮皆中进士。
单明诩同样注重家教,他延请当时的诸城名流丘志广等人为家庭教师,他的后裔与单崇后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单明诩第三子单若鲁,字唯之,号拙菴,是高密单家明清两代惟一的翰林。青年时代,单若鲁以贵公子结交四方名士,周亮工任潍县知县,设立潍社,单若鲁为成员之一。崇祯十五年(),单若鲁中式壬午科山东乡试第16名举人。顺治三年()会试高中会魁,殿试中三甲第一名进士,选授庶吉士。散馆后授内国史院检讨,升国子监司业,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顺治十年()升国子监祭酒,后升内弘文院侍读学士,诰授中大夫。康熙七年()辞官归里。
科第联翩起文武并懋著
有清一代,高密单氏有二十人中文进士,一位武榜眼。其科第之盛,誉满齐鲁。正如清初文人莱阳宋琬所言:“吾东莱之有诸单,犹江左之有顾陆,颍上之有荀陈也。其文章累叶,衣被海内,历金闺、翔王路者不可胜纪。”
清代高密单家的二十位文进士
今天的北京国子监矗立着众多的清代进士题名碑,其中的单姓进士,几乎都与高密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清代二百多年里,高密籍单氏子弟先后有二十人中文进士,三位文解元,其科名之盛,与江南世家大族相比也毫不逊色。清代著名的父子大学士刘统勋、刘墉家族,也不过只有11人中进士。
顺治三年(),单若鲁、单父令荣登进士,高密单氏子弟开始正式登上满清的皇榜。在清初的数十年里,高密作为弹丸小邑,迎来了科举事业上的巨大辉煌。仅从顺治三年()至康熙三十九年(),短短的五十多年里,高密有27人高中进士,其中单姓就有7位。
清代高密单家的20位进士中不少是兄弟、父子关系。单父令与康熙六年丁丑科的单父麟、顺治十八年辛丑科的单务嘉与康熙三年甲辰科的单务孜、康熙十五年丙辰科的单燮与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的单立,他们都是堂兄弟关系。雍正二年甲辰科的单谓与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的单云、乾隆四年己未科的单烺与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的单可基,则是父子关系。
高密单家在造就了众多进士的同时,同时孕育了众多的举人。清代二百多年里,高密共有人中文举人,其中单氏子弟有68人,占总数的28%,造就了3位解元、一科5人中举的诸多辉煌。清代高密有四人高中解元,单家就有3位,分别是雍正四年丙午科山东乡试解元单德谟、雍正十年壬子科山东乡试解元单思迈、光绪二十八年壬寅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的单庭兰。单家子弟一次登科人数最多的是雍正十年壬子科,共有5人中举,此外一次有4人中举的还有两次。进士单烺曾自豪的说:“自幸一房收五卷,并刊诸贡始全编”,“绵远惟凭家法好,宠幸莫恃国恩偏。”
武榜眼单登龙
单登龙,字膺齐,清代初年高密北隅人,京卫籍,顺治年间高中武榜眼,康熙年间官至江南提督。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武会试,单登龙高中第二名武榜眼。状元、榜眼、探花俗称三鼎甲,高中鼎甲在当时被视为殊荣,明清时期高密人荣登文武科三鼎甲者惟有单登龙一人。单登龙中武进士后,顺治皇帝依照文进士选庶吉士之例,拣选武进士教习,亲自试弓马、策问,赐单登龙三品服俸,奉命留京学习,并赐宴,赏赐甲胄、弓矢、银两。
单登龙学习期满后授头等侍卫,清代头等侍卫又称一等侍卫,掌宫廷宿卫和扈从皇帝。顺治十八年()出任陕西大靖营参将,同年十二月升任肃州副将。康熙二年()二月擢甘肃总兵,后升江南提督,因事降职。康熙六年()出任淮扬镇标右营游击。康熙二十二年()升任山西偏关参将,其后事迹不详。
清代高密单氏还有四位武举人。单父斌,字文若,顺治十一年()武举,候选守备。单若晦,字朗之,与单父斌同榜中武举,官浙闽督标千总。单维新,字兴周,康熙四十一年()中武举,官绍兴守备。单浦,字晋选,乾隆十七年()中武举。
迁居他乡亦为科宦名族
高密单氏先祖自明初迁居高密,随着家族的繁衍庞大,期间有很多单氏子弟迁居全国各地,他们虽然迁居外乡,但好文业儒、注重科第的优良家风却一代一代保留下来,他们在他乡异地同样创造了诸多辉煌。
抚宁单氏:明代永乐年间自高密迁居河北抚宁。清代乾隆年间逐渐成为抚宁县的名门望族,富甲一方,抚宁举人单槐曾建成规模宏大的单氏宗祠。民国时期的单豫升,字瑞卿,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奉天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司法部次长,代理部长。
固始单氏:源自高密的单氏家族有两支,一支明代永乐年间迁入,为官宦名族。一支清代乾隆间迁入,亦为耕读之家。
金州单氏:今天的东北三省有很多高密单氏苗裔,最为著名的是康熙年间迁居金州的单象庚家族。单象庚高祖单永茂,康熙年间迁居奉天金州厅,其后裔诗书传家,为金州名族。单象庚于咸丰年间中进士,官清丰知县。其堂弟单传及以岁贡出任万全、邯郸知县。
*县单氏:明代自高密迁居*县(今龙口),为当地科宦门第。光绪年间单梦祥中进士,另有2人中文举人,4人中武举人。
诸城单氏:清代乾隆年间单在田迁居诸城,其后裔诗书传家。光绪间单传荣,字仁甫,光绪二十年举人,拣选知县。
据《高密单氏实绩》记载,雍正进士易州人单钰、乾隆进士宝坻人单铎、单鉴,皆与高密单氏同族。
一族八知府宦者以百数
清代多年间,高密单家出仕为官者举不胜数,其中先后有八人担任过*堂知府,大大小小的官吏更是以百计。尤其是乾隆嘉庆年间,仅仅铜仁知府单烺一家,兄弟父子竟有四人先后任知府,其门第之兴盛,令人望尘莫及。
兄弟知府单务嘉、单务孜
单务嘉、单务孜是堂兄弟关系,都是明末巡天巡抚单明诩的孙子。
单务嘉(~),字嘉客,号绣陵,顺治十八年()进士。康熙七年()出任直隶蠡县知县,在任颇多成绩,被载入清修的《蠡县志·名宦传》。据记载,单务嘉在蠡县任内,严惩*博恶习,恶棍无赖不敢违法犯罪,在任“盗息民安”。后升江宁府江防同知、常州府知府。时值三藩之乱,朝廷用兵湖南,单务嘉负责督造沙船、鸟船。清代山阴名士杨宾曾作诗颂扬其在常州的*绩:“来暮歌廉范,神明颂子奇。江皋应渡虎,里巷尽倾葵。南陌收群力,西郊报两岐。慈祥遐迩附,清介*神知。”康熙十七年()擢升江南按察司副使、分巡苏松常道。当时朝廷南下之师络绎不绝,单务嘉筹划得当。在任闻母病故,日夜痛哭,不思进食,不久即卒,遗命以丧服入殓。光绪《高密县志》称赞他:“才锋犀利,卓有*声”。
单务孜,字予思,号青湾,康熙三年()甲辰科会试高中会魁,殿试成进士,初授内阁中书舍人,迁内阁典籍。康熙十三年()辅佐简亲王西征,升兵部督捕员外郎、礼部精膳司郎中。康熙二十五年(),出任淮安府知府,在任曾募修府学。康熙二十八年()正月二十四日,康熙皇帝南巡至淮安清口,时任淮安府知府的单务孜前往陛见。史料记载,单务孜为官“清介刚方,人惮其严”,当时淮安为天下财赋渊薮,治河转漕,岁例可得数十万金,单务孜到任后一切革除。康熙二十九年(),以父丧丁忧归里,离任时惟图书数卷而已。家居近十载,杜门教子,再未出仕。
兄弟父子四知府
在高密单家的诸多支系中,单崇之侄单父牧一派尤为引人瞩目。其家族科第蝉联,名宦辈出,曾取得八世蝉联仕宦的辉煌。单父牧以拔贡官大兴知县,其子单赓以举人官雩都知县,其孙单凤文以贡生官云南布*司库大使。单凤文之子单烺、单燽,单烺堂兄单煃、单烺之子单可垚,皆官至知府。一门四知府,其家族之兴盛不言而喻。
单烺(~),字曜灵,一字青侅,乾隆四年()进士。授直隶龙门(今赤城)知县,推行保甲法,盗寇悉靖,一境肃然。乾隆十七年()调任抚宁知县,在任重修城墙,纂修县志。乾隆二十一年()调知宛平,当时京郊爆发洪水,单烺九次拜谒直隶总督方观承,祈求发放赈济。方观承受感动,最终同意勘灾赈济。单烺在宛平的*绩得到乾隆皇帝的赞许,乾隆曾对廷臣说:“宛平自单烺后,无能及之者。”乾隆二十七年()擢顺天府西路同知,升广平府知府。乾隆四十一年()补授贵州铜仁府知府,后护理贵州粮驿道,以病归里。乾隆东巡至山东时,问及单烺,准备起用,不久病卒。单烺工诗,著有《大昆嵛山人稿》,清代名臣刘统勋尤爱其《滇南杂咏》诸诗,常向人称颂。
单燽(~?),字寿灵,号梅屿,乾隆二十五年()举人,后大挑一等,分发江苏试用知县。历任江阴、吴县、高阳、昌黎、太谷等县知县。乾隆四十三年()署霍州知州,乾隆五十年()升泉州府知府,改任建宁府知府,以患病去职。单燽所至,治绩显著。在太古任上,河水为害,单燽请求上官,别开一渠泄水,太谷水患遂绝,百姓名曰“单公渠”,为立生祠,绘像以纪。其任阳曲,“加以严明,吏辑民安”,其去任多年后,阳曲百姓仍然称颂。道光《霍州志》记载,其任霍州,“多惠*”,“增拓书院生童膏火,创修南北石桥、西土桥,裕留养局经费,士民德之”。其任建宁,“判决积案,一郡称神”。
单煃(~?),字奎灵,号云溪,贡生,乾隆初年遵河工例捐纳知县。历任福建武平、浙江龙游、归安、江西广丰、南昌等县知县,升辰州府知府,后护理辰沅永靖道、岳常沣道。因审理命案有误,降一级调用,引见后奉旨仍以知府用,授直隶永平府知府,乾隆五十三年()调天津府知府。单煃曾八次入京引见,乾隆曾在引见朱批上称赞他:“能事外吏、结实、山东派”。
单可垚,字星甫,号三如,单烺之子,乾隆间以监生充任四库全书馆誊录,历任河南汝阳县、永城县县丞,兰阳、仪封、武陟等县知县,署睢州知州。嘉庆元年()调赴*营,参与镇压王聪儿率领的白莲教起义。嘉庆二年()题补裕州知州,仍派往*营办理粮务防守事务,以*功赏给同知衔,授南阳府*务水利同知。后加捐知府即用,嘉庆十四年()选授温州府知府。单可垚有吏才,晓*事。其任温州,海寇猖獗,为害百姓,单可垚捐俸练习乡勇,亲冒矢石督战,杀寇殆尽。论功加二品衔,晋授通奉大夫,以道员遇缺即补。不久,因患病而去职,归里而卒。
解元知府单德谟
单德谟(~),字允符,号渔庄,顺天巡抚单明诩玄孙,以解元中进士,乾隆间以工科给事中巡视台湾,授杭州府知府,官至福建汀漳龙道。
雍正四年(),单德谟高中山东乡试第一,清代高密有四人高中文解元,单德谟为第一人。次年中进士,殿试结束,诏见圆明园,蒙受恩赐,授吏部稽勋司主事。雍正八年()升吏部文选司员外郎,次年升文选司郎中。雍正十年()丁忧回籍,雍正十二年()服满仍补文选司郎中。乾隆元年()考选山东道监察御史,大学士、吏部尚书张廷玉奏请仍兼文选司郎中。出任江南乡试副考官,改工科给事中。乾隆二年()奉命巡视台湾兼提督学*,次年授江南驿盐道。乾隆七年()出任杭州府知府,后升杭嘉湖道,调福建汀漳龙道。
单德谟为官,所至以风节著闻。其任吏部,凡律例一览熟记,吏有违背立杖责,都下有“善打书堂单郎中”之目。单德谟早年得到乾隆器重,屡次得到重用。先后五典文衡,门生遍及天下。他巡视台湾兼提督学*期间,台湾没有专设的校士院,单德谟到任后,疏请建考棚,以作为岁试之所,得到朝廷恩准。天津图书馆现藏有《乾隆元年单德谟奉命巡视台湾图》,该图生动描绘了单德谟当年巡视台湾的壮观场景,央视《国宝档案》栏目曾专题介绍。
刘统勋的爱婿单功擢
在单家的八位知府中,单功擢最富有传奇色彩,他的故事在民间广外流传。他还有一个响亮的头衔,那就是宰相刘统勋的女婿,清代著名书法家刘墉是他的大舅哥。
单功擢(~),字次升,号立斋,乾隆间贡生。他出生于官宦世家,曾祖单若鲁官内宏文院侍读学士,父单含官澧州知州,长兄单行举官云阳知县,次兄单言扬官荆门州知州。乾隆初年,单功擢遵新江例捐知县,授保定府新城县知县,调任天津县知县,升冀州知州。乾隆三十四年()升正定府知府,乾隆三十六年()升任清河道。乾隆三十九年()超擢直隶布*使。
单功擢为人干练,深受乾隆帝器重,屡次受命办理要案。乾隆三十五年()三月进京引见,乾隆朱批称:“此人似可出息”。乾隆三十四年()奉旨查办安能敬试卷诗案,乾隆四十四年()查办智天豹、张九霄万年书案,均得到乾隆皇帝赞许。单功擢继配刘氏,为大学士刘统勋的女儿,刘墉亦娶单家之女,高密单家与清爱堂刘家,俱为世宦门第,保持了数世婚嫁。
诗书传家声文名誉齐鲁
高密单氏为清代山左文学世家,风雅之盛,久负盛名,以诗文著闻海内者,代不乏人。清初单父宰,文名噪齐鲁。乾隆间单作哲,为方苞嫡传弟子,开齐鲁桐城派之风。诗词名家更是举不胜数,尤其乾隆间高密诗派兴起,单氏子弟群起响风,绵延数十年。《清史稿·艺文志》著录单姓作者36人,高密籍达27人。晚清单步青辑《高密单氏诗文汇存》达五十七种。正如清初著名诗人宋琬所赞:“文章累叶,衣被海内”。
桐城派弟子单作哲
单作哲(~),字侗夫,号紫溟,乾隆进士,官池州府同知。工古文,为桐城派代表作家。
史料记载,单作哲“生而颖异,家贫借书抄读,一览不忘”。雍正十三年()中式乙卯科顺天乡试,方苞得其卷,进呈钦定第一卷,“一时名噪都下”。乾隆元年()中进士,座师鄂尔泰欲以博学鸿词举荐,单作哲辞让。乾隆四年()赴京铨选,拜谒方苞,方苞喜留之,与之论义法,遂受业方苞门下二载,称“高第弟子”,师说最为笃信谨守。方苞曾言:“吾所得士,博学如雷鋐,聪明如单作哲,无憾矣!”方苞每作文章,必以示作哲,如提出质疑,方苞立即修改。方苞以自著《尚书述》、《朱子诗义补正》、《书义补正》等原稿授予单作哲。方苞殁后,单作哲往返数千里拜其墓,刊刻恩师《朱子诗义补正》八卷于世。
乾隆九年()选授饶阳知县,在任“清白自失,明察以断,吏胥畏服,而民不忍欺”,主持编纂《饶阳县志》。乾隆十五年()任枣强知县,“课农桑、崇学校、革摊派、谨催征,修邑乘,惩奸厘弊”,纂修《枣强县志》。乾隆二十二年()赴部谒选,再任饶阳,饶阳士民“走数百里请问者无虚日,咸以神君再临为祝”。后署邢台、曲阳知县。乾隆二十四年()题补武清知县,在任“洁己爱民,宽猛并用”。乾隆二十九年()升安徽池州府江防捕盗同知,先后署理池州府、宁国府知府。光绪《安徽通志·名宦传》称赞说:“听讼明决,胥吏揣揣奉法;绅士进谒,张髯危坐,不可干以私。”《池州府志·名宦传》载:“性亢直,意仁厚,修筑郡城不扰百姓”,“喜闻过纳善言,访民间利病酌行之,其时夜户不闭,人沾其泽。”乾隆三十年()乾隆帝南巡,办差称旨,蒙恩赏赐貂皮等物。乾隆三十二年()卒于任。单作哲曾编纂高密历代诗人诗作成《高密诗存》二卷刊刻,著有《紫溟诗文集》传世。
单氏三右*
单氏家族为清代齐鲁文献著族,累世诗书,尤以书法名闻山左。有清一代,高密单氏以书法闻世者代不乏人,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乾隆年间的单楷、单履豫、单宗元,时称“单氏三右*”。
单楷(~?),字书田,号更生,乾隆间岁贡。史载,单楷“性孤介,不滥交”,与兄单模贫苦读书,常常断炊,家贫以致吃树叶,然拒不接受他人馈赠。乾隆八年()远走奉天,执教于沈阳、开原、辽阳等地,历时三年,后艰难归乡。其在沈阳时,与时任国子监祭酒的鄂容安相识,鄂容安重其诗字,曾踏雪到单楷居住的关帝庙拜访,欲荐之于朝,单楷坚辞不就。鄂容安感叹说:“先生性太孤介,吾不敢以怜才之故,反遣之误也。”
单楷工书法,史称:“无日不书,旋书旋毁,人不能得其只字”。高密知县王犹龙诣门受书法,单楷毅然拒绝。当时的书法名家刘墉求与定交,亦不答应。工诗,著有《太平堂诗》,入《山左诗续钞》。
单楷与同族单履豫、单宗元均以善书名一时。单履豫,字师田,号潍川,举人出身,品端志洁,于书无所不读,书法由唐入晋无不规模,行草入米芾、董其昌之室,意态横出,无不别有奇趣。单宗元,字绍伯,号愚溪,监生,少任侠负气,目中少所许可,喜作擘窠大书,结体奇古,诗学柳宗元,入《山左诗续钞》。
诗歌名家单可惠
单可惠,字嗣侨,号芥舟,别号白羊山人,诸生,清代诗人,工古乐府,著有《白羊山房诗钞》,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史载,单可惠早年负不羁之才,一生屡试不第。“穷巷萧然,环堵不避风雨”,肆力于诗古文词,诗以盛唐为宗,尤长于古乐府。清代李兆元《客窗剩语》称:“诗专古乐府,借古乐府题以寓意”。清代诗人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称:“近代山左诗家,以高密单明经可惠为最”。朱庭珍《筱园诗话》记载,闽中诗人张际亮,一代奇才,久负盛名,目空四海,对*景仁、翁方纲、蒋士铨、邓湘皋诸名士亦多不满,“独极口佩服山左高密单明经诗,深恨见其集晚,不及一晤其人,推为我朝诗第一。”张际亮在《朱濂浦琦太史阅诗题其后》诗中将单可惠与王士祯、施闰章等名家等列。其诗云:“当代谁高咏,桐城继阮亭。愚山余古调,文子已晨星。单宋悲头白,黎张豁眼青。”
单可惠论诗,与同乡李怀民、李少鹤创立的高密诗派迥然不同。其诗宗盛唐,偶出入中唐,古体风骨峻深,蹊径独辟,七言长古,取法白居易,兼采杜甫。诸城邱锡珖《白羊山房诗钞》序云:“吾山左地接兴京,首被声教。新城王司寇以诗冠海内,执骚坛牛耳者数十年。嗣则德州卢运使官维扬,踵其故事开社赋诗,名声几与之埒。而高密二李,所谓石桐、少鹤者继起,或谓其各有所持,于二公亦无多让,由是桐鹤诗派日益盛矣。白羊山人单芥舟先生稍晚出,乃独辟蹊径别树一帜,论者有后劲之叹焉。”
高密单氏其他文化名人
单为鏓(~?),字伯平,号芙秋,拔贡生,举孝廉方正,官栖霞教谕,精通儒学,擅长训诂文章,为晚清山东名儒。工古文,私淑方苞,其诗、书法尤为世所重,其书法宗颜真卿,著述颇丰,著有《四书述义》、《四书乡音辨伪》、《春秋三传札记》、《读礼札记》、《奉萱草堂文钞》、《奉萱草堂诗钞》等。曾主讲济南泺源书院、长清书院,门生遍及齐鲁,弟子荣成孙葆田、莱阳王兰升等均为清末名士。
单为濂,字廉泉,晚号半翁,清代高密北隅人,诸生,善书工词,为清代知名书法家和词人,著《怀香词》。山东巡抚铁保以孝廉征辟,辞不就。善书,喜用浓墨,工铁笔,书法入颜柳之室,兼善篆刻,得其字者珍之如宝。道光年间,高丽国王命使臣求其书,索书十六幅,酬以裘珠,不受,高丽王以诗酬谢,一时传为佳话。晚清李放《木叶厱法书记》载:“予藏其楷书东坡绝句高丽笺本直幅,字颇遒健。”
单为娟(~),字纫香,号苣楼,清代女诗人,著有《碧香阁遗稿》。自幼颖悟,少以孝闻,善记悟,通琴理,喜摩赵孟頫书。嘉庆十年(),嫁与诸城王玮庆,新婚之夜,二人倾谈不疲,伉俪情笃,此后既是夫妻,又是诗友。然单为娟命运多舛,先后育有三子,都不幸夭折。当第三子殇后,悲伤过度,*庆十五年()染病而卒。王玮庆搜集遗作58首,名《碧香阁遗稿》刊行于世。
为官惟清正做士尚气节
“不为折腰辞五斗,只因强项解双符”,这是清代高密举人单鋐因不肯逢迎上司而遭罢官时,愤笔写下的的诗句。高密单家子弟无论是出仕为官,还是为人做事,都以优秀的道德和人品受到人们尊崇。
因弹劾年羹尧著闻一时的单畴书
单畴书(~),字演先,一字惟访,号砺峰,康熙三十六年()进士,官至户部右侍郎,以弹劾年羹尧知名于时。
单畴书中进士后,历任靖江、延川、赣榆等县知县,署海州知州。康熙六十年()行取湖广道试用监察御史。雍正元年()巡视中城,实授湖广道监察御史,特放分巡陕西宁夏参议道,仍带湖广道监察御史衔。雍正二年()调补分巡陕西洮岷参议道,因不迎合年羹尧,年羹尧以“才力不及,操守不廉”参奏。雍正三年()三月雍正皇帝下特旨:“单畴书办事才情或有不及,断非操守不廉之人,著调回以卿员用。”遂入京补授鸿胪寺少卿,弹劾年羹尧任用私人、滥窃名器诸罪,部议降年羹尧三等公为一等子。升太仆寺卿,钦命前往畿辅稽查赈务,升大理寺卿。
雍正四年()五月奉旨与通智办理宁夏察罕托辉渠工事务。雍正五年()七月擢刑部右侍郎,次年疏请设置宝丰县,调户部右侍郎。单畴书素有胃病,雍正六年()十二月病重,至次年正月稍有好转,兵部右侍郎通智特地向雍正皇帝奏报单畴书病情,乞赏人参,雍正皇帝应允,赏人参四斤,并降旨“用完之时速行乞奏”,然而单畴书不久即卒。雍正七年()五月二十四日奉旨:“单畴书谨慎老成,操守廉洁,办理宁夏渠工实心效力,今闻阖逝,深为悯恻,著赏银一千两为归途之用,回籍之日,准其柩入城。”旋赐祭葬。
耻与和珅为伍的单可虹
单可虹,字长如,亦生于累世书香之家。其曾祖单整,康熙举人。祖父单思迈与其兄单思道为孪生兄弟,幼有圣童之称,雍正十年()兄弟二人同中举人,单思迈高中第一,成解元,后来出任四川石柱厅同知。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乡试山东乡试,单可虹高中经魁。乾隆五十四年(),单可虹参加会试中贡士。按照当时惯例,会试定去留,殿试排名次,殿试排出的名次很大程度上是要看当时评阅试卷的读卷官的好恶,但没有特殊情况也不会被除名。但单可虹“为人刚介,不喜逢迎”。当时权臣和珅侍宠骄横,文士多投其门下。和珅询问单可虹履历后说:“你如果高中,我就是你的恩师了。”单可虹耻与为伍,和珅大怒,遂以单可虹覆试诗平仄失调奏请除名。大学士王杰为之不平,单可虹说:“得到沾污,失犹逾于得也。”
单可虹归乡后,以经术教育后进,四方名士多出其门。他虽然与进士功名擦肩而过,但他的道德人品直到今天仍让人敬佩不已。
不喜逢迎拍马的单鋐
单鋐,字师文,号河东,户部侍郎单畴书之子,官邯郸知县,为官有循良之声。
雍正四年(),单鋐中式丙午科山东乡试举人。雍正八年(),雍正皇帝追念其父单畴书功绩,特发谕旨命单鋐以知县试用。雍正九年()任邯郸县知县,雍正《邯郸县志》记载:“为*严明,胥吏有不奉法者重罚之,事至立剖,讼无留宿,莅任年余,境内大治。”雍正十一年()调任固安知县,旋摄文安知县。时任直隶总督李卫好逢迎,单鋐耻于谀媚。雍正十三年(),李卫弹劾单鋐滥施酷刑、草菅人命,遂被革职。单鋐题诗于衙署曰:“不为折腰辞五斗,只因强项解双符”,以抒其志。两县之民讴思不已,刻碑歌颂其德。皇上闻之,命以直隶州知州起用,会单鋐中风病,不能应诏。
单鋐兄弟五人,三弟单鉽,雍正元年举人,官宁乡知县。四弟单镛,雍正元年中乡试副榜。幼弟单铎,雍正元年以复州卫籍中举,官铜梁知县。清修《铜梁县志》载:“清慎自矢,勤劳抚字,听断明敏,人服其公。”
为国行大义为民蹈水火
中华民族始终有着“家国天下”的情怀,高密单氏子弟同样也不例外,他们在共赴国难、抵御外辱的历史进程中,激流勇进,展示了一幅幅豪迈激昂的历史画卷。
众志成城抗击清兵
崇祯十五年(),皇太极命阿巴泰和图尔格率*十万攻明,此年为农历壬午年,后人称其为“壬午之难”。清*越过京畿,如入无人之境,直入山东,攻破新城、兖州、昌邑、诸城等数十座城池。清*至潍县时,当时的潍县知县周亮工带领*民历经三个月的奋勇护城,最终逼退了清*,潍县与高密一样成为当时极少数未被清*攻破的县城。在抗击清*的过程中,高密单氏族人表现出了英勇无谓的英雄气慨。
这年腊月,清*云集高密城下,高密士绅和百姓开始经受起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当时聚集高密的单、张、傅、李等士绅大族,激于民族大义,毅然决然的走在一起。当时已是举人的单父令首先倡导捐资助饷,高密绅民群起响应。时任高密知县何平拜少年英俊的张文明为守城将*,井然有序的进行职责分工。高密城当时有四座城门,城南永安门由原任太常寺少卿傅钟秀负责守卫,监生单峤为副手。东城广惠门由单崇负责,西城通德门由单若鲁与举人李裀负责,西南保宁门由单?、单父令父子负责。另外,充任将领御敌的单氏族人还有东城游兵把总单岑,北城将领武生单巍等。从县城防卫部署中,我们可以看出单家当时在守卫高密县城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据《高密全城记》记载,清*首先进攻高密东城,单崇率众击退清兵。清*又攻南城,傅钟秀率众奋战,敌*亦不能取胜。清*继而进攻西城,单若鲁率众用炮击退清*铁甲兵。最后,清*着力进攻北城,架设云梯,箭如飞蝗,守城民众奋力抵抗,最终击退清*。在保卫高密城的战斗中,高密守城士民死难者达人,耗银两、谷1石、硝磺数万斤,高密乡间百姓惨遭蹂躏,然而城内百姓免遭生灵涂炭,实为不幸中的万幸。后来高密知县何平撰写《高密全城记》一文,记叙高密士民抗清经过,其惨烈程度虽不及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然全城百姓众志成城的抗清精神,让后人肃然起敬。
慷慨为国捐银的单润传
晚清时期,国难接踵,清王朝为维护其统治不断向西方列强屈服,多次割地赔款,地处穷乡僻壤的高密同样未能幸免。
光绪二十五年(),胶济铁路修到高密境内,德国借口高密民众阻扰修筑铁路,派德*枪杀众多无辜乡民,并进驻高密县城,无理要求清*府赔偿两白银。面对德*蛮横要求,软弱的清*府只得答应。但数千两白银的筹措却成了当时高密知县面对的一大难题,在这紧要关头,面对国难与屈辱,高密人单润传挺身而出。
单润传,字雨田,秀才出身,议叙六品衔,他是单边郎的后裔,成长于书香世家,家产颇丰。民国《高密县志》记载:他为人慷慨,“急人急,以孝友称”,“见义勇为,以侠义著”。当德*提出赔款白银两之后,高密知县“召集绅董会议,无至者”。单润传出于民族大义,感念乡民遭受困苦,毅然挺身而出,如数捐助白银,高密百姓得以避免更过的蹂躏。
不顾自身安危哭吊孙文的单昭瑾
年,高密爆发了由农民孙文领导的声势浩大的抗德阻路斗争,史称“高密之变”。这次规模巨大的抗德斗争,迫使胶济铁路修筑工作停工达一年之久,在山东近代反帝斗争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不幸的是,孙文被清*府残酷杀害。当时官府严令不准收尸,不准哭吊,以儆乡里。当时的高密老举人单昭瑾不顾官府告诫,毅然前往抚尸恸哭,其大义凛然之举被时人称颂。
单昭瑾,字季怀,号蕴堂,清末民初高密城里人,同治十二年()癸酉科山东乡试中举人,后考取满洲教习,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福建候补,委办茶税厘金等事务。史料记载,其在任“浮收陋规,剔除无遗,商民颂德”。光绪二十二年()署理武平知县,县民常相互械斗,曾钟两家相互争斗,竞相贿赂,单昭瑾坚却不受,判决卒得公平。县试宿以贿赂列前茅,单昭瑾痛除此弊,士气由是振奋。归乡后,主讲高密通德书院,年九十岁无疾而终,门人私谥文肃先生。
年农历六月,孙文在高密县城东门外被杀,官府严令不准收尸,单昭瑾仰慕孙文的急公好义和凛然风骨,不惧杀身之祸,前往抚尸痛哭,并作祭文祭奠。其在《祭孙文文》中称赞孙文:“噫!是不能不为先生惜,更不能不为先生痛,古之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一死而重于泰山者,先生其人也!”
近世多风流遗风今尚在
近代以来,高密单氏子弟秉承先祖遗风,以壮志豪情与爱国热忱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篇章。从血洒抗日疆场的高禹民(单忠义)到 一等功臣单纪友,从中国当代新闻学领*人物王中(单勣)到爱国台胞单亦诚,高密单氏子弟演绎着别样的风采。
血洒抗日疆场的高禹民
高禹民(~),真名单忠义,曾用名高升山,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北满省委执行委员、抗日联*第三路*第三支队*委,年与日*作战时英勇牺牲。
年,高禹民为生活所迫,随父母到黑龙江依兰县谋生。年,考入依兰县立中学。年秋,由中共依兰县委书记姚新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不久任依兰中学*支部书记。年任中共依兰县委书记,后被调至中共北满省委做宣传工作。年冬,任下江特委书记,领导汤元、依兰、桦川、富锦、绥宾和佳木斯市等地的抗日斗争。年6月,在下江地区活动的抗联第六*决定陆续撤离下江,西上海伦、嫩江一带开辟游击区。北满省委决定高禹民留下江地区。为加强地方和部队的联系,由高禹民和抗联第六*第一师*治部主任徐光海共同领导下江的留守部队。同年10月初,抗联第六**委李兆麟和北满省委宣传部长冯仲云率部队与高禹民所在的一师会合,组成第三批西征大*,尔后,他们冒着风雪西进,历时一年多,路经爱珲、黑河、逊河、占河等地,到达嫩江地区。
年1月,高禹民参加北满省委第十次常委会议,被选为省委执行委员。2月,东北抗日联*第三路*总指挥李兆麟、*委冯仲云将所属部队改编成三、六、九、十二四个支队,高禹民调任九支队*委。此后,第九支队和第三支队时合时分,运用游击战术,转战于嫩江平原。9月25日,第三、第九支队合兵攻打克山县城,部队分三路作战,高禹民指挥九支队迅速捣毁西门警察所,击溃伪*,占领伪*团部,缴获许多武器弹药。此次战斗从监狱中放出多名被押人员,其中有多名当即参加了抗日部队。抗联撤出县城后,与追击之敌鏖战两昼夜,转移到德都境内新开辟的游击根据地。不久,高禹民又调任第三支队*委。率部在德都、嫩江一带进行抗日游击战争。10月,高禹民率部攻克霍龙门车站,摧毁敌人六七处*用仓库,缴获百余名日*守备队的全部枪支弹药和马匹。同月,高禹民和队长王明贵率领的第三支队又在阿尔山痛击日*。11月9日,高禹民率三支队尖兵班十余人经阿荣旗入鸡冠山途中,与数十倍于我的敌*遭遇,在同敌人的肉搏战中,不幸壮烈牺牲。
高禹民曾参予抗联歌曲《露营之歌》的创作,年11月他在伊春老白山六*营地写下了悲壮的《露营之歌》第三段歌词:“荒田遍野,白露横天,野火熊熊,敌垒频惊马不前。草枯金风疾,霜沾火不燃。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奋斗啊!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光。”《露营之歌》悲壮激昂,曾激励无数抗联战士冲锋陷阵。
一等功臣单纪友
单纪友(~),高密后单家村人,年参加 战争,荣获一等功臣荣誉称号,牺牲于朝鲜战场。
单纪友出身于一个贫农家庭,年参*,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二十六*七十七师二三0团一营三连副班长。年6月,参加朝鲜鸡雄山反击战,他带领全班打退敌人20次反扑,杀伤敌人20余人,生俘两人。在激战中他与上级失去联络,主动找到友邻部队,积极参加战斗,由于他在战斗中英勇顽强,被授予*功章和一等功臣荣誉称号。年11月4日,在朝鲜五圣山战斗中壮烈牺牲,葬于辽宁丹东 烈士陵园。
时期,有四千多名高密籍青年踊跃走上朝鲜战场,其中有不少单姓子弟。他们在战场上舍身忘义,奋勇杀敌,有名高密籍烈士血洒朝鲜疆场,涌现出了单纪友、武在元、王法利等名闻全国的战斗英雄模范。
影响中国的新闻人王中
在中国当代新闻界,高密学人可谓勇领风骚。曾执教于复旦大学的王中,被誉为是影响中国的新闻人之一。在台湾,曾任中央日报总编辑的薛心鎔,则被誉为台湾新闻界的泰斗。
王中(~),原名单勣,笔名丹复、亢夫、张德功,中国当代著名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新闻改革理论家。
年,单勣考入青岛国立山东大学外文系,参加“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与抗日民族先锋队。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同年3月改名王中,去东北*从事抗日救亡宣传与兵运工作。年,转移山东抗日根据地,历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主办的《大众月刊》编辑,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编辑、编委、通联部副部长、编辑部主任;新华社山东总分社编辑部主任,滨海《农民报》、鲁中区《鲁中日报》总编辑,中共济南市委机关报《新民主报》编辑部主任等职。年5月,随解放*南下,担任上海市*管会新闻室代表、新闻室秘书股长,从事新闻机构、新闻专科学校的接管工作。年7月任华东新闻学院教务长,年8月调入复旦大学,历任校*委常委、统战部长、副教务长、教授、校*治理论教学委员会主任、新闻系代理系主任等职。
年撰写《新闻学原理大纲》,就新闻学原理进行了振聋发聩的阐述,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新闻学设立了理论框架,开启了我国新闻学系统化、科学化和理论化的里程碑。年被错划为右派。年,再次出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又主持创建复旦大学分校,担任分校校长。作为著名的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年和年先后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学分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上海市新闻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年还担任民盟上海市委员会第七届副主任委员。王中第二次主持复旦新闻系系务期间,创办大型学术刊物《新闻大学》与内部刊部《新闻学研究》、《新闻学术情报》、《外国新闻事业研究资料》。年以来,他发表《论新闻》、《论传播工具》、《论宣传》,《论新闻事业的阶级性》等论文,推动了新闻学的改革。他的新闻理论观点对我国新闻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也由此被后人誉为影响中国的新闻人之一。
心系家乡的台胞单亦诚
著名作家莫言在其小说《红高粱》中,曾多次提到开烧酒锅的单财主家,即是以单亦诚家为原型。
单亦诚(~),高密平安庄人,与著名作家莫言同村,台湾著名*火商人。
年,在海*服役的单亦诚随国民*府来到台湾,后以海*中士退役,成立单氏公司,经营*火生意。单亦诚虽然*衔不高,但他在青帮中属“通”字辈,在台湾早年的*中帮会中,地位颇高,人多称他为“单将*”或“单老爷子”。
单亦诚善于社交,长期从事*火交易,曾做过台湾陆*装甲车、枪械及空**品生意。年,他代理德国的“AR”厂与台湾海*签署4艘猎雷舰合约,代号为“靖海专案”。因为合约利润很高,引起许多*火商人的嫉妒。年,台湾海总武获室主任尹清枫遇害,死因不明,台湾社会普遍相信尹清枫命案与*购案当中的庞大利益有关,有人认为单亦诚与尹清枫命案关连性很高,应该知道谁是凶手,但单亦诚一直到晚年坚称完全不知情。尹清枫案发后,备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