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碛砂的由来澄湖边的老村,摇曳着千年的光阴
TUhjnbcbe - 2020/12/2 1:25:00


  大家认为,甪直最有历史感的地方,当属保圣寺,还有保圣寺里的九尊罗汉,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际上,甪直还有一颗明珠被埋没了,在中国佛教界,碛砂寺的影响远远超过保圣寺。碛砂寺位于澄湖北岸的碛砂村。一部《碛砂藏》,足以证明碛砂寺昔日的辉煌和对弘扬佛法的贡献。


  碛砂,原来是个行*村,叫碛砂村,也叫过碛砂大队。由长安浜、孙墓、陶家场、弯溇里、中段里、唐家浜、碛砂等七个自然村落组成。年,碛砂村与陶巷村合并为澄北村。


  碛砂行*村历史悠久,追根溯源,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而碛砂自然村自南宋至今,也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东汉末年,阖闾塘碛砂段边上一个无名村落,有位姑娘被孙权选为妃子,妃子去世后,孙权用水葬的方式,将她安葬在村旁的一个水潭下面,这块水潭就叫孙墓洋。孙权还派家人世代看护孙妃的陵墓,这个村落就叫孙墓。孙墓村里的人,大多数姓孙。历代沿用的地名,都有来历,不是凭空瞎起的,所以改地名要慎重,如果把地名改得莫名其妙,会断了当地的人脉和文脉。


  一九八几年造三窑厂时,在孙墓洋筑了条堰堤,造了条桥,方便碛砂人到三窑厂上班。大约年,有人在孙墓洋围塘养鱼,冬天,养鱼人起鱼塘,捉光鱼后,把水抽干,晒一阵日头,杀菌,对养鱼有利。当时发现潭中有一滩淤泥,不少村民用塘耙在淤泥里扒到不少瓶瓶罐罐,当时村民没有文物概念,以为那是些没用的东西。碛砂村的玩具厂有几个工人,捡了好几个花瓶、汤罐之类,丢在车间的角落里,后来有文物贩子来收,有人就拿在澄湖里、孙墓洋捡到的东西卖掉。二十块钱一个,便宜了古董贩子。放到现在可能几万块钱一个。而今,孙墓自然村已不复存在。年建环城高速时,整村搬迁了。


  碛砂的长安浜,在原孙墓村东面(清砂路东侧),地处碛砂村最北面,与清江村隔江相望,两村中间的那条江,就是阖闾塘。现在长安浜挂的牌子叫长腰浜,其实搞错了。以前一直叫长安浜,村上有我家几个亲戚。长安浜大部分人家姓李,少数人家姓梅、罗、孙。


  此村为何叫长安浜?据说,唐朝时,武则天篡位,改称大周,要杀李室宗亲,李唐家族为了避祸,个别人家逃到这里,定居下来,巴望有朝一日能回到长安城,所以村子叫长安浜,寄托了他们的梦想。碛砂另外有个自然村叫唐家浜,唐家浜上并没有姓唐的人家,基本上姓李,道理跟长安浜一样,也是李唐家族为了避祸,迁徙隐居于此。


  长安浜南面的村窠叫陶家场,村里大部分人家姓陶,造高速公路时也搬迁了。陶家场南面叫弯溇里,村子的地形有个转角弯头,小河沿村而流,所以叫弯溇里。弯溇里部分拆迁的人家,加上陶家场、孙墓拆迁的人家,搬迁到了河南面、中段里东面,叫孙陶湾新村。


  以前,有人按地形取地名,比如皇字圩、汤字圩等,碛砂叫龙字圩。龙头在唐家浜,唐家滨有条小河浜,河浜两边各有一口井,相当于龙的眼睛。碛砂自然村被人称为夜明珠,龙衔着夜明珠。龙艄位于陶家场和孙墓之间,这段水面就叫龙艄里。中段里就在这条龙的七寸到中间的部位,所以叫中段里。中段里南面就是唐家浜,唐家浜这个村窠,唐朝辰光就有了,也是李唐家族个别家庭避祸隐居到此,落地生根了。


  过去,唐家浜有当干部的,却没有大财主,有钱也不过是小地主小富农。比如我的爷爷李锡涛,在他年轻时当过张林乡的乡长,还当过湖北乡的乡长,建国初期的基层领导,以身作则,两袖清风。后来,唐家浜的李文庆、李荣泉,当过碛砂村的*支部书记。再后来的李林兴,当过碛砂村、澄北村、澄湖村的村支书。据老人讲,村上为何没出过大财主,因为唐家浜是龙头的咽喉部位,位置重要,但吃东西只是滑过,留不下来,最后都吞到肚子里。所以,有钱人出在胃部的中段里和龙尾巴部位的孙墓。你可以说是迷信,也可以说是风水。现在唐家浜也出有钱人了,有的人办企业红红火火,年入百万,但他们创业是在村子拆迁之后。其它自然村也有出去当领导的了,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都可以读书,有的人就有了出息。


  过去,如果你讲到碛砂去,要讲清去碛砂哪里。碛砂南北三里路,有好几个村。只要说了去真碛砂,人家就晓得说的是澄湖边上的碛砂自然村。光说碛砂,人家不知道你去碛砂哪个小村,会指错路,你会走冤枉路。


  据字典记载,碛,浅水中的沙滩。碛砂,水中沙堆。


  碛有三个读音,吴方言中它读ze,碛砂的碛,跟“着衣服”的着一个读音;普通话中它读qì,和砌墙的砌一个读音,碛本有堆积的意思;佛经中它读ji,与堆积的积一个读音,如《碛砂藏》。


  碛砂就像伸进澄湖的一只手掌,以前是片荒土,并无人家和村庄。当地人管那块地方叫碛砂洲。南宋乾道八年(年),寂堂禅师路过陈湖(即澄湖)北岸,看到这块伸入湖中的地方,感觉是块风水宝地,决定买下来,建个落脚的寺庙。原本这块地属于席墟一位姓费的人家,以前费家是经营席草的商人,赚到钱后,大量购买土地,当起了地主。地主不都是坏人,也有善良的,过去修路搭桥的,基本上是乡绅捐钱做的好事,这叫乐善好施,积德行善。现在的有钱人越来越多,很多为富不仁,对人很冷漠。须知,穷不生根,别看不起眼下境遇不佳的人,六十年风水轮流转,将来的事说不准,所以要与人为善,人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永远落魄,适当时候扶人一把,将来当你无助的时候,你帮过的人就会来帮你,这就是善有善报。


  费家笃信佛教,说师傅啊,这块地不卖给你,但是,可以送给你。寂堂禅师自然高兴,就在碛砂洲造了个庙,由于资金有限,刚开始庙不大。渐渐的,附近村民纷纷捐来香火钱,庙宇便逐渐扩建,碛砂寺的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


  寂堂禅师修建碛砂寺,一是镇一方水土,不让澄湖再泛滥成灾,也方便附近乡民进香礼佛;二是救人急难,由于澄湖开阔,横十八里,竖二十四里,无风三尺浪,过往船只经常翻船,寂堂禅师就组织和尚、尼姑和香客,从湖里救起不少落水者。我们信佛,不只是祈求升官发财,还要存好心,行好事,慈悲为怀,这才是佛教普渡众生的真谛。


  寂堂禅师没出家之前姓祝,叫师元,也叫道原,平江府华亭县(今属上海)人。宋朝时,上海地区归平江府(苏州)管辖。寂堂禅师在碛砂寺布教弘法,信徒众多,影响广远。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都来进香礼佛。人越聚越多,有人看到商机,在庙旁搭间草棚,搭个凉亭,卖个大饼油条、萝卜丝饼之类。也有人逃荒逃难而来,庙里住不下,就在外头搭间草棚暂时栖身。以前的庙宇,有免费供过路客和落难者暂住的功能。碛砂寺周边慢慢形成了一个村落。因为村庄在碛砂寺边上,所以叫碛砂村。后来,碛砂寺雕版印刷《碛砂藏》,外来人口就更多了,因此村里姓氏较杂,有姓张的、姓*的、姓徐的、姓孙的、姓江的、姓杨的等等。寺后是代埋尸骨的坟场,村子主要围绕碛砂寺的东、南、西三个方向,天长日久,碛砂村渐渐兴旺起来。


  碛砂村曾经非常辉煌。宋元时期,碛砂寺雕刻大藏经几千卷,世称《碛砂藏》,在佛教界非常有名。现在如果有一卷宋刻碛砂藏经,就是国宝级文物,无价之宝。明代以后,碛砂寺因火灾被毁,后来重修的规模就不及原来了,加之缺乏能干的住持和经费的匮乏,人去寺空,日渐荒凉。明代以来,不少文化名人路过澄湖,必定要来光顾碛砂寺,哪怕瞅一眼它的遗迹也好,然后留下诗画,让人品读至今。那时,寺庙尽管荒废,当年雕刻大藏经的工匠,却有很多留在了碛砂村,因此,直到现在,碛砂村里的木匠还比较多,手艺都相当高明。


  年,村民孙雪花、顾香仙等人持我起草的《重建碛砂寺申请报告》,报经吴中区宗教局和甪直镇*府同意,启动重建程序。孙雪花、顾香仙、朱素珍每人捐十多万元,加上碛砂村民每人捐20元,共筹资五十余万元,在原址重建碛砂寺。


  由于常嘉高速的建设,碛砂自然村整体拆迁,村子消失了,但碛砂洲这块地方还在。年,重建的碛砂寺再次矗立在碛砂洲上,护佑一方,为附近乡民带来福祉。


  碛砂这个地名,有着独特的内涵,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应该保留下来,让后人了解碛砂村的来历,了解碛砂寺的风风雨雨。这也算是“不忘初心”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碛砂的由来澄湖边的老村,摇曳着千年的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