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古今地名对照
TUhjnbcbe - 2020/11/26 20:29:00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正规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二画

七星关:①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②望星关,四川茂汶西南。

七盘关:四川广元东北与陕西宁强间的七盘岭上。

七闽:福建和浙南少数民族地区。

八闽:宋分福建为八府、州、*,元分八路,故后以八闽为福建的别称。

八公山: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妇:缅甸掸邦东部。

九门:河北藁城东北二十五里。

九江:①九江市。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九江)。③秦汉郡。秦治寿春(寿县),辖豫皖淮南、鄂东一部分及江西省。辖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魏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包头西),辖后套及伊克昭盟北部。秦末为匈奴所占。

九江郡:辖境相当安徽中部(淮河以南、瓦埠湖流域以东、巢湖以北地区)。治所寿春(安徽寿县)。

九真郡:辖境越南中部(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治所胥浦(清化西北十余里)。

三画

三水:宁夏同心东约百里。

三封:内蒙古磴口西北约八十里。

三绛:云南永仁东四十余里。

三川:秦郡,韩始置,秦治雒阳(洛阳市东北),辖河南省*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汉改河南郡。

三户:①古楚地,河南淅川西北。②古渡口,河北磁县西南古漳水上。

三关:宋与契丹分界的三关指淤口关(河北霸县东)、益津关(霸县)、瓦桥关(雄县),一说无淤口关,为草桥关(高阳东)。

三元里:广州市北。

三佛齐:室利佛逝国,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古国。

于阗:西域古国,*和田一带。唐镇名,和田西南。

于齐:甘肃玉门西北低窝辅附近。

于离:山西汾阳一带。

于陵:山东邹平东南。

于潜:浙江临安西于潜镇。

土*:山西石楼。

土垠:河北丰润东约十里。

土鼓:山东章丘东北数里。

土木堡:河北怀来东。

下邳:①古县名。秦在江苏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邑:安徽砀山东。

下邦:陕西渭南东北二十余里。

下相:古县名,宿迁西南,北齐废。

下隽:湖北通城西北约十里。

下密:山东昌邑东。

下博:河北深县东南约四十里。

下落:河北涿鹿。

下雉:湖北阳新东。

下曲阳:河北晋县西。

下辨道:甘肃成县西北二十余里。

下蔡:安徽凤台下蔡镇。春秋时名州来。秦置县,明废。

下港: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万丹一带的古国。

大末:浙江衢县东北。

大成:内蒙古杭锦旗东南约七十里。

大阳:山西平陆西南。

大要:甘肃宁县东南。

大:四川盐边东南。

大陵:山西文水东北。

大宁卫:明初置,治内蒙古宁城西,辖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旋改北平行都司。永乐仍称大宁卫,移治保定。

大名府:五代后汉置,治河北大名东。明移大名。

大兴城:隋于汉长安城东南筑新城,名大兴城,在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即唐长安城。

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城东北筑新城,北至北京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南至东西长安街,东西界即内城原城墙。

大梁:古魏都,河南开封市西北,当时*河离城很远,开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阳等县均在南岸。

大仪镇:江苏仪征东北,韩世忠破金兵处。

大非川: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贵在此为吐蕃所败。

大金川: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四川金川。

大沫崮:山名,山东费县西南。

大泽乡: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

大昭寺:在西藏拉萨中心。七世纪建。

大胜关:①在河南罗山县南。②南京西南大城港,朱元璋破陈友谅后,改为大胜港。

大震关:甘肃清水县东陇山东坡。

大泥:泰国南部北大年港一带古国。

大宛:西域古国,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国都贵山城,卡散赛。

大食:唐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原语为波斯一部族名称。

大秦:亦作犁轩。汉称罗马为大秦。

大夏:①即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在阿富汗北部。②甘肃广河西郊。

大西洋国:明人指葡萄牙。

大吕宋国:清初称西班牙为大吕宋,菲律宾的吕宋岛为小吕宋。

万年:古县名,汉置,与栎阳同城而治,在陕西临潼北。北周移治长安城中,在西安市西北。隋造大兴城,万年亦随之而移,在西安市。

万里桥:四川成都南锦江上。

万里长沙:南海诸岛中一些岛群。又“万里石塘”、“万里石床”。

弋阳:河南潢川西北约二十里。三国至隋唐有弋阳郡、弋阳县。

戈居:甘肃宁县南。

上艾:山西阳泉东南。

上邽:甘肃天水。

上洛:陕西商县。

上元:唐改江宁为上元县。五代吴在此分置上元、江宁二县。民国并入江宁县。

上谷:古郡名。秦治沮阳,(河北怀来东南)。北魏废。隋唐时的上谷郡即易州。

上京:①渤海上京龙泉府,即忽汗城,黑龙江宁安县西南东京城。②辽上京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南。③金上京会宁府,黑龙江阿城县南白城。

上郡:古郡名。秦汉治所在肤施,陕西榆林东南。隋上郡即郎城郡,治陕西富县。唐上郡即绥州,治绥德。

上都:元上都开平府在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

上*:古郡名。韩始置。汉治长子(山西长子西南),东汉移壶关(壶关北)。隋唐上*郡即潞州,治上*,即长治市。

上庸:汉末至南朝梁有上庸郡,治上庸,在湖北竹山县西南。隋时移县治至竹溪县东南,宋并入竹山县。

上蔡:河南上蔡西南,后蔡国先迁新蔡,后迁州来(下蔡),遂得上蔡之名。战国韩置上蔡县,南朝宋移治悬瓠,在汝南。隋分置汝阳、上蔡县。

上禄:甘肃成县西约五十里。

上曲阳:河北曲阳西四里。

上谷郡:辖境河北张家口地区、小五台山以东,北京延庆以西,及内长城和昌平以北地区。治所沮阳(河北怀来东南)。

上*郡:辖境山西东南部(和顺、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东地区)。

治所长子(长子县西)。

上殷台:吉林通化。

山左:山东省旧时别称,山指太行山。

山右:山西省旧时别称。

山都:湖北襄阳西北。

山桑:安徽蒙城北。

山阳郡:辖境山东西南部(独山湖以西,郓城以南,成武、曹县以东,单县以北,兼有湖东之邹县、兖州之一部)。治所昌邑(金乡县西北四十里)。

山阳:①江苏淮安,晋山阳郡、山阳县。②河南焦作市东,汉置县。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即此地。

山阴:浙江绍兴,因在会稽山之北得名。秦置县。隋改会稽县。唐在此分置会稽、山阴二县。民国并为绍兴。

山阳渎:隋文帝所开江淮间运河,北起山阳(淮安),南至扬州市南入江。

千乘:山东高青县高苑镇北。

千乘郡:辖境相当山东北部(相当今博兴、高青、滨县等地)。治所千乘(高青县高苑镇北)。

千童:河北南皮东南八十里。

夕阳:河北遵化东南,丰润北。

广川:河北景县西南广川镇。

广乡:河北任县西。

广平(国):辖境约在河北邯郸、邢台等地区一部分。治所广平(曲周北,鸡泽东南)。

广平(县):河北曲周北。

广汉:四川射洪南约三十里。

广汉郡:辖境相当四川北部及甘肃东南一小部分。治所雒县乘乡(金堂东)。

广宁:河北张家口。

广至:甘肃安西南破城子。

广成:辽宁建昌。

广阳(县):北京大兴西北。

广阳(国):辖境相当北京市一小部分(大兴县)及河北固安。治所蓟县(北京市西南角)。

广年:河北永年东。

广县:山东益都西南数里。

广阿:河北隆尧东十二里旧城村。

广武:山西代县西南十五里。

广郁:广西凌云东。

广昌:河北涞源北部。

广牧:内蒙古五原南五十余里。

广信:广西梧州。

广衍:内蒙古准格尔旗瓦尔吐沟。

广饶:山东广饶东南。

广柔:四川汶川西北约五十里。

广都:四川双流东南约三十里。

广陵:江苏扬州市西北郊。

广陵国:辖境相当江苏扬州地区一部分及金湖县。治所广陵(扬州市西北郊)。

广戚:江苏沛县东。

广望:河北清苑西南。

广宁:明广宁卫在辽宁北镇,辽东镇在此地。

广武:古城在河南荣阳东北广武山上,有东西二城,中隔一涧。为刘邦、项羽对峙处。

广信:明广信府,洽上饶(江西)。民国废。

广陵:秦县在江苏扬州西北。隋改江阳,治今扬州。南唐恢复广陵原名。宋熙宁五年并入江都。

广固城:山东益都西北。南燕都城,为刘裕所毁。

义成:安徽怀远东北十五里。

义陵:湖南淑浦。

义渠道:甘肃宁县西北约七十里。

义兴:古县名,原称阳羡,隋改义兴,宋避太宗讳改宜兴。东晋时曾设义兴郡,治阳羡,辖江苏宜兴、溧阳,隋废。

义阳三关:南北朝义阳郡(治河南信阳)南有平靖(信阳西南)、*岘(信阳南,宋以后名九里关)、武阳(罗山县南)三关。

已氏:河南商丘北约六十里。

女祁:河北赤城南。

女(汝)阳:河南商水西南。

女(汝)阴:安徽阜阳。

小*:河南开封东北马邑山西朔县。

马城:河北怀安西北数里。

马领:甘肃环县东南约百里。

弓高:河北阜城南三十余里。

卫国:西周初封时都朝歌(河南淇县)。公元前年迁楚丘(滑县),后迁帝丘(濮阳)。最后迁野王(沁阳)。

卫辉路(府):北周置卫州,治朝歌,唐移治汲县。元升为卫辉路,辖豫北新乡等地。明改卫辉府。清兼辖封丘、兰考一带。民国废。

卫藏:西藏旧时别称。西藏旧分阿里、藏(后藏)、卫(前藏)、康(喀木)四部。故称。

飞狐口:在河北涞源县北、蔚县南。涞源县在隋唐辽、宋、金、元时名飞狐县。

小沛:汉沛县别称。

马邑:秦汉马邑县在山西朔县。唐置马邑县在朔县东北。清废。隋唐马邑郡即朔州,治善阳,即朔县。

马陵:在河北大名东南,一说在河南范县西南。

马嵬坡:在陕西兴平西。

子午道:从杜陵(西安东南)穿南山(秦岭)到汉中的通道,南口在安康县。西汉末开。南北朝时西移,西安向南至宁陕县。

四画

井陉:河北井隆西北。

元氏:河北元氏西北。

元和:清分长洲县置。先是武则天分吴县置长洲。三县同城而治。民国并入吴县。

元城:古县名,与大名同城而治。民国并入大名县。

无功:越南宁平境。

无阳:湖南芷江。

无终:天津市蓟县。

无虑:辽宁北镇东南。

无盐:山东东平东二十里。

无编:越南靖嘉。

天:甘肃玉门南。

天水郡:辖境甘肃东南部(通渭、静宁、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等地)。治所平襄(通渭西)。

夫夷:湖南邵阳西数里。

夫租:朝鲜咸镜南道咸兴。

云中:秦汉云中郡治云中(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东汉末郡废。北魏云中郡治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唐云中郡即云州,治定襄(山西大同)。汉郡在长城以北,唐郡在长城以南,汉郡的西南面。北魏郡与汉郡辖区也不完全相同。

云阳:秦汉云阳县在陕西淳化西北。

云间:旧时江苏松江府的别称。

云杜:湖北京山。

云陵:陕西淳化东南。

云梦泽:古泽薮,在南郡华容县(湖北潜江西南),范围不大。

云梯关:在江苏滨海西南,明中叶以前为*河河口所在。

王舍城:古印度摩揭陀国悉苏那伽王朝都城,在比哈尔邦巴特那南。

历乡:河北宁晋东二十五里。

历县:河北故城北约六十里。

历城:山东济南。

历阳:安徽和县。秦置县,晋以历阳为治所,置历阳郡。隋唐历阳郡即和州。

历陵:江西德安东北郊。

太原郡:辖境相当山西中部(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治所晋阳(太原西南)。

不韦:云南保山东北约三十里金鸡村。

不而:朝鲜北江原道安边。

不其:山东即墨西南二十七里不其社。

不夜:山东荣城北偏西。

开平:元开平府,见上都条。

开州:唐改万州为开州,即今四川开县,明改为县。金以澶州为开州,即河南濮阳。民国改开州为濮阳县。

开封:五代后梁建国,以汴州为开封府。

井陉关:河北井陉北井陉山上。

天水:汉天水郡治平襄(甘肃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天方:古指麦加,亦指阿拉伯。

天竺:古指印度。玄奘谓应以作印度为是。

天井关:山西晋城县南太行山顶。

天津桥:隋唐东都南洛水上的浮桥,宋尚修建加固,金渐归废坏。

夫椒:太湖中的洞庭西山,一说夫与椒各为一山。

丰镐:周文王建都于丰,在陕西西安西南沣河以西,武王又建镐,在长安县韦曲公社西北,与丰同为国都。

韦曲:唐有韦曲镇,在陕西长安县。

五岳:汉宣帝以河南嵩山为中岳,山东泰山为东岳,安徽天柱山为南岳,陕西华山为西岳,河北曲阳西北的恒山为北岳。后改以湖南衡山为南岳。明改以山西浑源的恒山为北岳。

五原:汉五原郡(辖境内蒙古河套以东、阴山以南、包头以西和达拉特、准格尔等地)治九原(内蒙古包头西北)。

五丈河:五代后周与北宋先后引汴水及金水河入五丈河,以通漕运。河自宋东京向东经兰考、定陶,至巨野西北注入梁山泊,下接济水。

五丈原:在陕西岐山县南斜谷口西。

五尺道:秦时开通,从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

五羊城:广州古称五羊城,简称羊城。

五国城:辽金时有五国城,在黑龙江依兰。

太平:宋置州,元升路,明改府,治安徽当涂。

太和:云南大理南太和村。元置太和县,即大理。民国改大理。

太和岭:苏联高加索山。

太行八陉:即轵关陉(河南济源西北)、太行陉(沁阳)、白陉(辉县)、滏口陉(河北磁县)、井陉(井陉北)、飞狐陉(涞源北)、蒲阴陉(易县)、*都陉(北京市昌平)。

车里:亦作彻里、撤里、车厘。元明土司,治云南景洪,辖境相当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清移治景洪以东,后先分设普洱府,民国又设车里等县。

屯有:朝鲜*海北道*州。

屯留:山西屯留南。

少陵:在西安市南,汉宣帝许后陵所在地。

少梁:陕西韩城南。本为梁国,春秋时秦灭梁,为少梁,战国时属魏,后又归秦,改名夏阳。

比阳:河南泌阳。

比苏:云南云龙北。

比景:越南洞海西北约六十里。

日勒:甘肃山丹东南百余里。

日南郡:辖境越南中南部(北起横山,南抵大岭地区)。东汉末以后,为林邑国所有。

中山:①中山国,战国都顾(河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平山东北)。公元前年为赵所灭。②汉郡、国,治卢奴(定县)。后燕以为都城。隋废。③宋以定州为中山府,治安喜(定县)。④中山县,宋以来为香山县。年孙中山逝世后改,中山故里在县南翠亨村。

中水:河北献县西北。

中丘:河北内丘西南。

中州:指河南。

中兴:元以江陵一带为中兴路,治江陵。

中牟:在河南鹤壁市西,以在牟山之侧得名。河南中牟县,西汉置。

中阳:山西中阳。

中邑:河北沧州东南四十里。

中庐:湖北襄樊西南。

中都:山西平遥西南。

中留:广西武宣南。

中陵:山西平鲁北六十余里。

中宿:广西清远西北六十里。

中吴:旧时苏州的别称,亦作润州(镇江)的别称。

中京:①辽中京大定府在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②金后期以河南府(洛阳)为中京。

中都:①金贞元元年(年),迁都燕京,建为中都大兴府。②明太祖曾以临濠府(凤阳)为中都。

贝州:北周置,治武城(隋为清河,河北南宫东南)。宋仁宗时改为恩州。

贝丘:山东临清南。

内*:河南内*西偏北。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西北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北魏太和十九年(年)始建。

牛头山:即牛首山,在南京市西南。

牛鞞:四川简阳。

长勺:春秋鲁邑,在山东莱芜东北。

长广:山东莱阳东约三十里。

长子:山西长子西。

长平:秦白起破赵*处,在山西高平西北。

长安:汉长安城在西安市西北。隋改建都城,移至汉长安城东南。参“西安”专条。

长坂:在湖北当阳东北。《三国演义》作长坂坡。

长岑:朝鲜*海南道长渊北。

长利:湖北郧西西南约二十里。

长沙:秦长沙郡治临湘,隋唐潭州或长沙郡治所,明长沙府治,均即湖南长沙。清为湖南省会。

长社:河南长葛东北。

长罗:河南长垣北约五十里。

长垣:河南长垣东北约十里。

长修:山西新绛西北长秋镇。

长陵:陕西咸阳东北。

长洲苑:春秋吴王阖闾游猎场所,在苏州市西南,太湖北。唐以长洲为县名,见“元和”条。

父城:河南宝丰东四十里。

公丘:山东滕县西南十四里。

仁和:五代吴越分钱塘、盐官(海宁)置钱江县,宋改仁和,两县均在杭州。民国合钱塘、仁和为杭县。

仇池: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杨氏世居之地,在甘肃成县西西汉水北岸,有仇池山,山顶有池,又有平地百顷,故可长期据山扼守。

月氏:“氏”旧读“支”。古月氏族本在敦煌、祁连一带游牧,汉文帝时为匈奴所迫西迁,至*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以西之地,称大月氏。以后又因乌孙攻击,再迁大夏(中亚阿姆河上游)。公元一世纪中,贵霜(大月氏五部之一)翕侯兼并各部,建立贵霜王朝。

丹水:河南淅川西南。

丹阳:①古楚国原在丹阳,即湖北秭归东南。楚文王东迁至湖北枝江西,仍名其地为丹阳。②丹阳(杨)县,秦置,在安徽当涂东北,唐并入当涂。③汉置丹阳(杨)郡,辖境相当安徽东南部(长江以东)及江苏、浙江等一小部分(江苏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脉以西、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北地区)。治宛陵(安徽宣城),三国吴移治建业(南京),隋灭陈后废。炀帝又以蒋州(南京)为丹阳郡。

丹徒:江苏镇江东。

厹犹:江苏宿迁东南约三十里。

乌氏:宁夏固原东南约八十里。

乌伤:浙江义乌。

乌江:项羽自刎处,在安徽和县东北乌江镇。

乌林:孙、刘破曹操处,湖北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乌林矶。

乌程:旧县名,在浙江湖州,宋与归安县同城而治。民国并为吴兴县。

乌蒙:原为土司,治云南昭通。清中叶改流。

乌孙:古游牧族,本在河西走廊,汉文帝时西迁至伊犁河、伊塞克湖一带。南北朝时迁至葱岭以北。

乌浒水:中亚阿姆河古名。

乌思藏:“思”一作“斯”。元明称前后藏为乌思藏。

乌里雅苏台:旧城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扎布汗省省会扎布哈朗特。清定边左副将*驻此,统辖喀尔喀四部与科布多、唐努乌梁海二区。故又为清*区名,当时通称外蒙古。

凤翔:唐凤翔府治天兴。金为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

卞县:山东泗水东五十里。

六县:安徽六安东北十余里。

六安国:辖境相当安徽六安地区西部及河南商城、固始等县。治所六县(六安东北十余里)。

亢父:山东济宁南五十里。

文州:北周至元为文州,治所先在甘肃文县西,元移文县。明为县,阴平道经此。

文成:辽宁建昌东约五十里。

文安:河北文安东北三十里柳河镇。

文县:辽宁营口东南约二十里。

方与:山东鱼台西北。

方城:楚在春秋时所筑长城,战国时扩展,河南方城沿伏牛山脉,南至邓县北。方城县东北有方城山,楚方城在其东麓。又湖北竹山县东南亦有方城山,春秋时庸国在山南筑城,也叫方城。有人认为春秋时楚大夫屈完说的“楚国方城以为城”的方城,指大别等山而言,当时还没有筑城。

方渠:宁夏环县东南约六十里。

计斤:山东胶县西南数里。

巴:古有巴国,周以前在鄂西,后迁川东。公元前年为秦所灭。

巴东:东汉末置巴东郡,治鱼复(四川奉节东)。南朝梁以鱼复为治所,建信州。隋以信州为巴东郡。唐改夔州,以秭归、巴东另置归州。以后又曾以归州为巴东郡,夔州为云安郡。

巴郡:秦以巴国地置巴郡。辖境相当四川东部(旺苍、西充、永川、綦江以东地区)。东汉末刘璋改巴郡为巴西,治阆中(属四川)。另以江州(重庆)为治所,置巴郡。南北朝后期为楚州,隋改渝州,又以渝州为巴郡。

巴陵:即湖南岳阳。晋置巴陵县,南朝分长沙置巴陵郡。隋唐巴陵郡即岳州。治所都在岳阳。

允吾:甘肃永靖西北。

允街:甘肃永登南约八十里。

邓:古国,在湖北襄樊市北,曾发展到河南邓县。公元前年为楚所灭。

邓州:隋置邓州,治穰县(邓县)。

双岛:辽宁金县西南海中有二岛南北对峙,名双岛。袁崇焕斩毛文龙处。

双柏:云南双柏东南。

双屿港(山):在浙江宁波东南海中。明王直与倭寇据此。

双城子:在绥芬河下游北岸,傅尔丹河西岸。尼古拉斯克,后改乌苏里斯克。

毋极:河北无极西二十五里新城村。

毋单:云南弥勒、路南等地。

毋敛:贵州独山等地。

毋棳:云南通海东南。

五画

邗沟:吴王夫差所开江淮间运河,开凿时间在公元年。南起扬州市南,向北过高邮西,向东北进入射阳湖,然后向西北至淮安北入淮。汉末陈登开从高邮一直向北至淮安的河道,但不甚通畅。隋复加疏通。

玉门关:汉置,在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在疏勒河南岸,六朝时移安西双塔堡附近。

玉壁城:西魏筑玉壁以御东魏,在山西稷山西南,四面皆临深谷。

未央宫:汉长安未央宫,至唐末始全毁。前殿台基今存,在西安西北郊马家寨村。

巨平:山东泰安南。

巨定:山东广饶北。

巨鹿郡:辖境相当河北中部(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以北,柏乡以东,束鹿,新河以西地)。治所巨鹿(河北平乡西南)。项羽破秦兵于此。

巨野泽:即大野泽,在山东巨野县北。古为大湖,五代后南部涸为平地,北部为梁山泊之一部。

邛州:南朝梁置。唐时治所从依*(四川邛崃东南)迁临邛(邛崃)。民国改邛崃县。

邛都:四川西昌东郊。

甘州:甘肃张掖。甘州之名始于西魏。

甘露寺:在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三国吴始建。

艾县:江西修水西约五十里。

左邑:山西闻喜。

石头城:在南京清凉山,参“南京”专条。

石堡城:在青海西宁市西南。唐曾置振武*、神武*、天威*。唐与吐蕃争此城,屡得屡失。

石国:西域古国,在乌兹别克共和国塔什干一带。

石邑:河北石家庄西南。

石城:①辽宁建昌西(属右北平郡)。②安徽马鞍山东(属丹阳郡)。

石泉:山东诸城北约四十里。

左冯翊:辖境相当长安以东、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中下游地区。汉与京兆尹、右扶风称三辅,左冯翊与右扶风既系官名,又系*区名。即将京师附近地区交给三个地方官治理,治所都在长安城内。东汉始分出。魏改左冯翊为冯翊郡,治临晋(大荔)。

左国城:在山西离石东北。十六国汉刘渊都此。

右北平:战国燕置右北平郡,西晋改北平郡。辖境相当河北唐山地区西部、承德地区东部,天津蓟县,辽宁西部建昌、建平、凌源等县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秦时治无终(天津市蓟县),汉治平刚(辽宁凌源西南)。

右扶风:魏改扶风郡,辖境相当陕西秦岭以北、户县、咸阳、旬邑以西地。治槐里(兴平东南)。

布山:广西桂平西南十余里。

龙门:①*河禹门口,在山西河津西北与陕西韩城东北间。②即伊阙,在洛阳市南,伊河东岸有龙门山,西岸有香山,对峙如门。从北魏太和十八年(年)起,四百余年间,开凿石窟,雕刻佛象。

龙城:①匈奴单于祭天处,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和硕柴达木湖附近。②十六国前燕旧都,后燕、北燕都城,在辽宁朝阳。

龙川:广东龙川西约二十里。

龙亢:安徽怀远西北七十五里龙亢集。

龙勒:甘肃敦煌西南一百四十里南湖附近。

龙舒:安徽舒城西南。

龙:山东齐河东北。

龙编:在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东汉至南朝为交州及交趾郡治所。

平卢:唐开元七年置镇,治营州(辽宁朝阳)。安史之乱期间,平卢反正。上元二年,节度使侯希逸为史朝义部所迫,南迁淄青(青州),从此淄青有平卢之号。

平乡:河北平乡西南。

平氏:河南桐柏西北。

平丘:河南长垣西南五十里。

平乐:山东单县东六十里。

平乐道:甘肃武都东北约百里。

平夷:贵州毕节等地。

平曲:江苏东海东南约二十里。

平刚:辽宁凌源南郊。

平安:①山东博兴南(属千乘郡)。②江苏宝应西南二十里(属广陵国)。

平阳:山西临汾西南十五里。

平阴:河南洛阳城北五十里,*河南岸。

平寿:山东潍坊西南约三十里。

平县:河南孟津东,东南距偃师二十里。

平邑:山西大同东北。

平谷:北京平谷东北部。

平阿:安徽怀远西南六十里平阿集。

平昌:①山东商河西北(属平原郡)。②山东安丘东南约六十里(属琅邪郡)。

平周:山西介休西。

平定: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约百里。

平度:山东平度西北六十里。

平都:陕西子长西南。

平恩:河北丘县西南。

平皋:河南温县东二十里。

平郭:辽宁盖县西南约七十里。

平陶:山西文水西南。

平陵:陕西咸阳西北十五里。

平望:山东寿光东北约五十里。

平隄:河北枣强东北约七十里。

平舒:山西广灵西数里。

平棘:河北赵县东南约十里。

平舆:河南平舆北约六十里。

平襄:甘肃通渭西。

平州:汉末辽东即有平州之名。北魏以旧平州为营州,另设平州。唐时治所在卢龙(河北)。

平江府:宋徽宗征和三年升苏州为平江府。

平阳:隋以前的平阳,在山西临汾西南;从隋起,在临汾。

平城:①在山西大同东北,北魏时曾为都城。②山东昌邑南偏东。

平原:汉平原郡,辖境相当山东北部及河北吴桥。治平原,在县西南。隋唐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山东陵县。

平凉:十六国前秦置平凉郡,治所平凉在县西北。北魏迁治鹑阴(华亭西)。隋唐曾以原州为平凉郡,治所在宁夏固原,平凉仅为州内一县。金置平凉府,治今县。民国废府。

平虏渠:曹操攻乌桓时所开运河,上起呼沲(即滹沱河),下入弧水(上游即沙河,下游入海处在天津)。

平地松林:在内蒙古克什腾旗一带,南至河北围场以北,为奚、契丹族活动的地方。

打箭炉:清雍正时置打箭炉厅,治打箭炉,即四川康定。

打牲乌拉:原为明海西女真乌拉部乌拉城,在吉林省吉林市北乌拉街。努尔哈赤改称打牲乌拉。

朴(huán):甘肃古浪东北约八十里。

东光:河北东光东二十里。

东安:①江苏东海西北约三十里(属东海郡)。②山东沂水西南三十余里(属城阳国)。

东安平:山东淄博东十里。

东安阳:河北蔚县西北约八十里。

东阳:①江苏金湖西南东阳镇(属临淮郡)。②山东武城东北(属清河郡)。

东牟:山东牟平。

东邹:山东高青西南。

东阿:山东阳谷东北五十里阿城镇。

东武:山东诸城。

东武阳:山东阳谷西北约二十里。

东武城:河北故城西南。

东昏:河南兰考北二十里。

东城:安徽定远东南。

东緍:山东金乡东北二十里。

东暆:朝鲜江原道江陵。

东平阳:山东新泰。

东平陆:山东坟上北约二十里。

东平陵:山东章丘西北。

东平舒:河北大城。

东莱郡:辖境在山东胶东半岛(胶莱河以东、岠嵎山以北和乳山河以东地)。治所掖县。

东川:唐至德二年(年)分剑南为东川、西川,各置节度使。东川治梓州(四川三台),辖区在四川盆地中部。

东平:汉有东平国,南朝为郡,辖境在山东济宁、位上、东平等地。治无盐(山东东平东)。隋唐曾以郓州为东平郡,治须昌,在东平西北。宋宣和时以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即东平。明清为州。民国改县。

东吴:指三国孙吴,亦为苏州别称。

东坡:在湖北*冈东。宋苏轼谪居*州,因地名取号,称东坡居士。

东昌:①河北武邑东北约四十里。②元以博州为东昌路,治聊城。明清为府。民国废府。

东京:①东汉、北周、隋、唐都以洛阳为东京(隋唐亦称东都)。②渤海有东京龙原府,在今吉林珲春八连城。⑧五代北宋以开封为东京。④辽五京道之一,治所在东京辽阳府(辽宁辽阳市)。

东郡:秦置,辖境在山东西部和河南东北部(山东东阿、梁山以西,山东聊城、鄄城、河南范县、长垣北部以北,河南延津以东,山东茌平、冠县、河南清丰、濮阳、滑县以南地区)。治所淮阳(濮阳西南)。隋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由滑州改名,并非山东之兖州。

东莞:汉有东莞县,治今山东沂水。东汉末设东莞郡,治所在沂水东北。东晋侨置于晋陵(江苏常州市)东南,南齐末废。广东东莞县置于唐代。

东海郡:秦汉东海郡,辖境在山东东南部、江苏东北部(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治所郯县(山东郯城北),秦汉之际曾称郯郡。东晋侨置于海虞县(江苏常熟)北境,旋移京口(镇江)。隋唐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朐山(连云港西南海州镇)。

卢乡:山东平度西北。汉平度东。

卢氏:河南卢氏。

卢奴:河北定县。

卢县:①山东蒙阴东偏北,沂水西约八十里(属城阳国)。②山东长清西南约四十里(属泰山郡)。

卢容:越南顺化城。

归绥:呼和浩特市旧名(年以前)。

归安:旧县名,见“乌程”。

归德:①金改原宋应天府为归德府,治所在宋城(河南商丘南),移睢阳;明置商丘为治所。民国废府。②陕西吴旗西北(属北地郡)。

北平:古代以北平为郡名、县名者甚多,从略。明初改元大都路为北平府,属北平行中书省。永乐建都,改为北京顺天府,北平省所领直属中央,遂称直隶。国民**府建都南京,改北京为北平。

北邙:即邙山,在洛阳北,古为葬地。

北地:秦汉北地郡,辖境在宁夏贺兰山、青铜峡、苦水河以东及甘肃环江、马莲河流域。秦时治义渠(甘肃宁县西北),西汉移马岭(庆阳西北),东汉移富平(宁夏吴忠西南)。

北屈:山西吉县北二十一里。

北带:越南河内东。

北舆:内蒙古呼和浩特。

北新成:河北徐水。

北京:①唐与五代后唐、后晋、后汉以太原府(太原西南)为北京。②宋仁宗时以大名府(大名东北)为北京。③金先一度以辽上京临潢府为北京,后又改中京大定府为北京。④明初曾以开封为北京。永乐于北京建北京,称京师。

北庭:唐都护府名,又为方镇名。年,分安西都护府置北庭都护府,治庭州(*吉木萨尔北破城子),辖境远达咸海(一说里海)西突厥各部族。年,设北庭节度使,辖伊、西、庭三州及北庭都护府境内*、镇等。后地入吐蕃。

北徐、南徐:南朝有北徐州、南徐州。北徐州,东晋治彭城(徐州);齐治燕县(安徽风阳东北),辖区在淮南。南徐州,刘宋治京口,辖区初在江北,后移江南。

北海:①苏武牧羊处,贝加尔湖。②汉北海郡,辖境在山东潍坊市及安丘、昌乐、寿光、昌邑等县。治营陵(山东昌乐东南)。隋唐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潍坊等地,汉唐都在北海郡境。⑧北京市北海,元太液池的一部分,引玉泉山水入城为湖泊,明清均为御苑,清顺治八年,在湖中琼华岛上建藏式白塔。

北假:秦汉称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地为北假。

卢龙:①古塞在河北喜峰口附近。从蓟县东北,经遵化,沿滦河河谷出塞后,东向可直趋大凌河流域。②卢龙县,旧名肥如,隋改卢龙。唐卢龙又为方镇名,幽州(范阳)节度使兼卢龙节度使。

史国:西域古国,在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南。

旧港(巨港):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岸,即巴林冯。

旧柔佛:新加坡旧称,亦作息辣、石叻。

占城:即占婆。地在越南中南部。二世纪中建国。中国史书初称林邑,唐中叶后称环王,九世纪后期称占城。后为越南所并。

且如:内蒙古尚义西南约三十里。

且居:河北怀来西。

且虑:辽宁阜新西南。

且末:西域古国且末,在*且末县。

田横岛:在山东即墨县东北海中;一说即江苏连云港市东云台山一带,古为郁洲,不与大陆相联。

由拳:古县,秦置,在浙江嘉兴南。吴改嘉兴。

申:①姜姓古国,在晋、陕间。周时一部东迁至谢(河南南阳),为楚所灭。与犬戎联合攻杀幽王者,系留在原地的申戎。②上海市称申,以春申江(简称申江,即*浦江)得名。

四川:宋将西川路、峡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称川峡四路,以后始有四川之名。

四大镇:明清以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汉口镇为四大镇。

出河店:阿骨打破辽处,在黑龙江肇源西。

代县:河北蔚县东北约三十里。

代郡:战国赵武灵王始置。辖境在河北怀安、蔚县以西,山西阳高、浑源以东的内外长城间地,以及内蒙古兴和、尚义县境。秦汉代郡治代县,在蔚县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大同)。

叶县:河南叶县西南三十里。

叶榆:云南大理西北嘉洲。

仙人关:南宋吴蚧破金兵处,在甘肃徽县南。

斥丘:河北成安东南。

斥章:河北曲周南。

白下:旧时南京的别称,因沿江旧有白石陂,晋陶侃于此筑白石垒,后入又筑白下城,故名。

白门:旧时南京的别称,因六朝建康南门宣阳门又名白门,故称。

白马:秦汉白马县在河南滑县旧滑县城东,当时在*河南岸,白马渡口在滑县东北,与北岸黎阳津相对。

白沟:①曹操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粮运,此白沟在河南浚县西,经修治后水量增加,连同与它接连的清河,成为河北水运干线,至隋为永济渠取代。②宋辽界河,指巨马河,从白沟河店以北向东流,经霸县、信安镇北,东至天津。明永乐末改道南流,再折向东,故道遂堙。

白土:陕西神木西。

白水:四川广元西北约八十里白水镇。

白石:甘肃临夏东南数里。

白狼:辽宁建昌西北。

白檀:河北滦平北。

白龙堆:*罗布泊以东至甘肃玉门关间的砾质荒漠,因流沙堆积,蜿曲如龙,故名。亦称龙堆。

白帝城:东汉初公孙述所建,在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

白沙瓦:在巴基斯坦西北部,距开伯尔山口仅16公里,为交通要冲,法显、玄奘都曾来此。

瓜州:在敦煌一带,古为允姓之戎所居,号瓜州。北置瓜州,治敦煌(县西),辖酒泉以西。唐分置瓜州、沙州。瓜州治晋昌(安西东南);沙州位瓜州以西,治敦煌。

瓜步:江苏六合东南有瓜步山。山下有镇,称瓜步镇。

令支:河北滦县、迁安一带。齐桓公灭令支,即此地。汉晋有令支县,在迁安西。

令居:汉魏有令居县,在甘肃永登西北。汉护羌校尉驻此。

外*:秦置县,在河南民权西北。唐废。

处州:隋置处州,唐曾改括州,后复原名。治所先在括苍(浙江丽水县东南),元移丽水。元为路,明为府,民国废府。

氏池:甘肃民乐。

氏道:甘肃武山东南。

乐乡:河北深县东三十余里。

乐成:①河北献县东南约二十里(属河间国)。②河南邓县西南乐成乡城(属南阳郡)。

乐安:山东博兴东北。

乐阳:河北获鹿东北。

乐昌:河南南乐西北。

乐信:河北束鹿东南。

乐望:山东寿光东南约四十里。

乐陵:山东乐陵东南。

乐涫:甘肃酒泉东南约百里。

乐浪郡:辖境朝鲜三涉、洪川、汶山、江华岛等以北,狼林山脉与清川江以南地区。治所朝鲜(朝鲜平壤南)。

句章:秦置县,在浙江余姚东南。东晋后期移宁波南。唐初曾为鄞州治所,公元年撤销。

句注山:亦作陉岭、雁门山、西陉山,在山西代县北。

句阳:山东菏泽北三十五里句阳店。

句町(qútǐng):云南广南等地。

句容:江苏句容。

汁方(什方):四川什邡。

冯乘:湖南江华西南。

玄菟郡:辖境辽宁东部、吉林东部等一部分,及朝鲜狼林山脉与清江以北地区。治所高句丽(辽宁新宾西南三十余里)。

兰陵:战国楚置兰陵县,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西晋置兰陵郡,治丞县(枣庄峄城镇南,在古兰陵县西)。东晋侨置于江南,郡治(县)在江苏常州西北,后称南兰陵。隋与金均改示县为兰陵县,治兰陵镇。元初废入峄州。

汀州:唐开元时置,治长汀。明清为汀州府。民国废府。

汉中:战国楚置郡,辖境在陕西南部及湖北西北一小部分(泰岭南,留坝、勉县以东、乾祐河流域以西和湖北郧县、保康以西、粉青河珍珠岭以北地)。治南郑(陕西汉中东)。魏晋南北朝隋唐以汉中地区为梁州,治所均在南郑。年后为兴元府,宋府治南郑移至汉中市。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解放后于南郑原地设汉中市,另置南郑县。

汉阳:①东汉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魏恢复天水原名。北魏有两个天水郡,都在甘肃境内,北周废。隋又曾以成州为汉阳郡。②五代后周置汉阳*,即武汉市汉阳。③贵州威宁、水城一带。

汉皋:汉口的别称。皋意为水边之地。

宁州:晋在云南置宁州,治所在曲靖,其地兼有黔桂各一小部。梁末废。元也在云南置宁州,所辖仅华宁等数县地。元又于江西修水置宁州。清改为义宁。甘肃宁县,西魏置宁州,以此为治所。民国废。

宁江州:辽置,治混同(吉林扶余东石城子)。金废。

宁远:明宁远即辽宁兴城。清乾隆时在固勒札(伊宁)筑宁远城。年改县,民国改名伊宁。

宁波:明洪武十四年(年)改明州为宁波。

宁平:河南鹿邑西南五十里。

宁阳:山东宁阳南十余里。

宁县:河北万全。

宁陵:河南宁陵南关外宁王城。

宁古塔:清宁古塔在黑龙江宁安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康熙初县城处筑新城。

宁武关:在山西宁武。

永乐:宋永乐城在陕西米脂西。

永州:隋置,治零陵,辽亦有永州,在潢河与土哈河(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

永安:①山西霍县,旧名永安,隋改今名。②明中叶于广西蒙山置永安州。民国改蒙山县。

永昌:东汉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及哀牢山以西地置永昌郡,治不韦(保山东北)。东晋时废。

永顺:明清土司有二永顺,一在湖南,治永顺县;一在广西宜山县境。

永嘉:温州原即永嘉,永嘉于年自温州分出。

永兴*:宋置,治京兆府(西安),辖陕甘各一部,豫西一小部,金为京兆府路。

弘农:汉弘农县即旧函谷关地,在河南灵宝北,为弘农郡治所,郡境在陕西、河南两省之间,包括*河以南、宜阳以西一带。洛、伊、丹江流域。

召陵:河南溪河东北二十余里。

尼布楚:在黑龙江北源石勒喀河与尼布楚河(即涅尔查河)合流处。俄名涅尔金斯克。

司州:三国魏、西晋、北朝以京师周围地区为司州,东晋南迁不设,南朝在淮南地区设司州,刘宋初置治悬瓠(河南汝南),再置治平阳(信阳)。

司吾:江苏宿迁北六十里司吾镇。

司隶部:辖境相当陕西中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等地(在陕西秦岭以北,陇县、彬县、*陵、洛川、宜川以南,山西永和等以南,霍县等以西,及河南安阳、新乡、中牟以西,新郑、汝阳、西峡以北地区)。

邔县:湖北宜城北。

奴儿干:明置都司,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地方。辖境包括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与库页岛。

皮氏:山西河津西,*河东岸。

皮岛:即椴岛,在朝鲜西朝鲜湾内。明毛文龙驻兵处。

台州:唐始有此名,以天台山得名,治临海。明清有台州府,民国废。

台城:在南京鸡鸣山南乾河沿北。三国吴后苑城,东晋改建,东晋南朝台省宫殿所在地。

台乡:山东广饶东。

台县:山东历城东北三十里。

台登:四川冕宁东南约七十里。

台湾:明末称荷兰侵略者所筑城堡热兰遮城为台湾城,在台南市安平镇。清置台湾府,属福建省。光绪置台湾省。

辽左:指辽东。

辽东:战国燕置辽东郡,辖境辽宁中部与东南部,及朝鲜新义州等部分地区。治襄平,即辽阳。十六国后燕末为高句丽所有。唐取辽东城置辽州,后废。明九边亦有辽东,总兵官驻广宁(北镇),冬季驻辽阳。明末地入后金(清)。

辽西:战国燕置辽西郡,辖境在辽宁西部及河北唐山地区东部(河北迁西、乐亭以东,长城以南,辽宁松龄山以东,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区)。秦汉治阳乐(辽宁义县西)。前燕移令支(河北迁安南),北燕移肥如(卢龙北)。北齐撤销。

辽队:辽宁台安东南约八十里。

辽州:①辽阳曾名辽州。②山西左权县旧名辽县,隋始设辽州,治乐平(昔阳西南),唐移治今址。民国改辽县。改左权县。③辽亦有辽州,治辽滨(辽宁新民东北)。

辽阳:契丹置辽阳府。辽、金东京在此。元设辽阳路、辽阳行省,辽宁辽中东约三十里。

发干:山东聊城与冠县之间。

六画

耒阳:湖南耒阳。

邞县:山东胶西南六十余里。

邢:周姬姓国,在河北邢台,后迁夷仪(山东聊城西南)。

邢州:隋置邢州,治龙冈(宋改邢台)。北宋末曾为信德府。金仍为邢州。元为顺德府。民国废府。

巩昌:宋以通远*置巩州,治陇西。金升为巩昌府。民国废府。

巩县:河南巩县西南十三里,洛水北岸。

共县:河南辉县。

芒县:河南永城北大睢城。

吉州:①隋置吉州。治庐陵(扛西吉安)。隋、唐都曾称庐陵郡,后仍为州。元时改名吉安。②金在山西吉县一带置吉州。民国改县。

芍陂:在安徽寿县南。

考亭:福建建阳西南。

西川:①唐分剑南为西川、东川。西川治成都,辖成都平原及其以西、以北之地。②宋有西川路,治益州(成都)。

西宁:宋改鄯州置西宁州,治所即青海西宁。

西州:①汉晋时凉州的别称。②唐灭高昌置西州,辖吐鲁番盆地,治高昌,在吐鲁番东南。

西安:①唐咸通至清末,浙江衢县名西安县。②陕西西安,自年明置西安府,始有此名。年始设市。③山东桓台东。

西吴:浙江湖州的别称。

西县:甘肃天水西南。

西京:①汉唐指长安。②五代晋、汉、周及北宋指洛阳。⑧渤海以鸭渌府为西京,在吉林浑江市旧临江县境。④辽金以大同府为西京。

西于:越南河内西北。

西乡:河北涿县西北。

西平:河南舞阳东南约十里师灵镇。

西华:河南西华西南二十余里。

西安平:辽宁丹东东北约三十里。

西安阳: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约六十里。

西阳:河南光山西。

西防:山东金乡西南。

西陵:湖北新洲西。

西梁:河北束鹿南六十里。

西捲:越南广治西北十余里。

西随:云南金平等地。

西盖马:朝鲜慈江道渭原南。

西河:春秋卫西境沿*河,称西河,即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安阳称西河。魏取秦陕西*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河为准,西岸为西河。汉有西河郡,辖境山西西部、陕西东北部及内蒙古一部分。治所平定(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约百里)。魏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有晋西,治兹氏,即汾阳。唐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西城:汉西城县在陕西安康西北,西魏移安康。东汉时在此建西城郡,魏名魏兴郡。西魏称金州。

西洋:元明时以南海以西为西洋,以东为东洋。

西鄂:东汉张衡为西鄂人,地在河南南阳北。

西楼:契丹西楼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石房子村。

西套蒙古:河西走廊以北、河套以西的阿拉善、额济纳二旗。

戎邑道: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西。

列人:河北肥乡东北。

列口:朝鲜*海南道般栗。

百花潭:在成都西郊,杜甫草堂即在潭北。

厌次:古县名。秦在山东惠民东;晋移至阳信东,后废。隋在惠民东南,北宋迁惠民。明废厌次为武定州,清为惠民县。

成皋:在河南荣阳汜水镇。

成德:①唐收安史降将所置方镇,治恒州(改名镇州,即正定),辖恒、冀、深、赵等州,又名恒冀、镇冀。②安徽寿县东南。

成周城:周公旦所筑,在洛阳东郊白马寺以东。

成乡:山东安丘东北。

成平:河北交河东北约五十里。

成乐:内蒙古格林尔西北上城子。

成安:①河南民权东北(属陈留郡)。②河南临汝东南(属颍川郡)。

成阳:①河南信阳北约五十里(属汝南郡)。②山东鄄城东南,距菏泽东北六十里(属济阴郡)。

成纪:甘肃庄浪西北。

成固:陕西城固东郊。

成宜: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约百里。

夹谷:山东莱芜南,另说在淄博市淄川西南。

扦关:有二,一在湖北长阳西,一在四川奉节东赤甲山上,又名江关。

朸(扐)县:山东商河东北。

邪龙:云南巍山县境。

邪头眯:朝鲜北江原道高城西北。

扬子:古津渡名,在江苏邗江南。本在长江北岸,为重要渡口。隋唐尚有扬子县,宋移仪征,为真州治所。明改扬子县为仪征县。

扬州:①《禹贡》九州之一。辖境在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英山、*梅、广济、河南固始、商城等地。②汉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此时的扬州包括江苏的江南(扬州即古广陵,在徐州,不在扬州)、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闽、赣三省。三国魏、吴各有扬州,魏扬州治寿春,吴扬州治建业。东晋南朝的扬州缩小了。隋以吴州为扬州,治江都。

夷安:山东高密。

夷道:湖北宜部。

夷舆:北京延庆东。

夷门:开封的别称,因战国魏大梁东门称夷门得名。

夷洲:东汉三国时称台湾为夷洲。

夷陵:楚邑夷陵在湖北宜昌东南,汉置县,吴改名西陵,晋又改夷陵。南朝齐迁至宜昌西北。隋峡州夷陵郡治所。唐移治宜昌市,亦为峡州夷陵郡治所。元为峡州路治所。明为夷陵州,夷陵县省入州治。清升为宜昌府,府治即宜昌。

师子国:斯里兰卡古称。

曲女城:在印度北方邦的卡瑙季。玄奘到此时,为戒日王都城。伽色尼王朝马默德侵入时被毁。

曲成:山东掖县东北约八十里。

曲江:广东韶关市东南数里(属桂阳郡)。

曲阳:①安徽淮南东(属九江郡)。②江苏沐阳东偏南(属东海郡)。

曲周:河北曲周东北。

曲易:越南河内以东。

曲逆:河北完县东南。

曲梁:河北邯郸北永年镇。

曲沃:春秋晋曲沃在山西闻喜东北。战国魏另有一曲沃,河南灵宝东北。

曲阿:楚邑名云阳,在江苏丹阳。秦置曲阿县。三国吴改云阳,晋仍称曲阿。唐天宝初改丹阳。

曳至河:*额尔齐斯河上游。

光州:南朝梁置光州,治光城(河南光山,隋时所改)。年移治定城(潢川)。民国废州,以州治为潢川县。

当阳:湖北荆门南。

当利:山东*县西南。

当城:河北蔚县东北七十余里。

当涂:汉当涂县在安徽怀远东南。东晋侨置,后割原于湖地,治南陵东南。隋移治姑孰。

吐火罗:中亚细亚古国,即大夏(巴克特里亚)。

同州:西魏置同州,治武乡(陕西大荔)。清雍正时升府。民国废府。

同谷:西魏末年置,在甘肃成县,后为成州。

同并:云南弥勒等地。

同劳:云南陆良西。

回浦:浙江临海东南约五十里。

回中:秦宫名,在陕西陇县西北。又有回中道,南起关中的沂水河谷,中经回中宫,北出萧关,进入陇东。

回洛仓:隋筑,在洛阳隋故城北七里。

吕县:江苏徐州东南约五十里。

吕都:山东菏泽西南二十里吕陵集。

朱吾:越南洞海城南约三十里。

朱:越南河内东南,红河西。

朱虚:山东临朐东南。

朱提:汉置朱提县,在云南昭通。刘备置朱提郡,为治所。南朝梁废。唐置朱提县,唐复于四川宜宾西南置朱提县,唐末废。

朱仙镇:在河南开封西南,明清四大镇之一。

朱雀航:六朝建康秦淮河上二十四航(浮桥)中最大的一座。在南京镇淮桥东。

伏羌:唐改冀县为伏羌。后入吐蕃。元仍为县,民国改为甘谷县,属甘肃。

伏俟城:曾为吐谷浑都城,在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隋置西海郡。

伊州:隋于*哈密置伊吾郡。唐改伊州。

伊吾卢:简称伊吾,东汉置都尉屯田,旧城在哈密西四堡。隋置郡。

伊逻卢城:唐龟兹都城,即*库车。

伊犁九城:清筑伊犁九城,即:塔勒奇、绥定、惠远、惠宁、宁远、广仁、熙春、瞻德、拱宸。

华阴:陕西华阴东南五里。

华丽:朝鲜咸镜南道永兴北。

华县:山东费县东北六十里。

华州:西魏置华州,治所华县(华山、郑县)。清不辖县。民国为华县。

华亭:即华亭谷,在上海市松江县西。唐天宝十年置华亭县。元明清为松江府治。民国为松江县。

华容:汉华容县在湖北潜江县西南。

延平:即福建南平。汉置南平县,元为南剑路治,明清为延平府治。

延州:西魏置延州。隋唐都曾改为延安郡,后仍为州。宋升为延安府。西魏治广武,唐治肤施,均在延安东北,宋移肤施至延安。

延津:河南有延津县(汉唐等代的酸枣县在其西),汉唐*河南岸。从延津东北至滑县以北的各渡口,总称延津。

延陵:春秋吴季札所居,即江苏常州。西晋延陵县在丹阳西南,隋移丹徒(镇江),唐还旧治,宋废为镇。

延绥:明九边之一,先治绥德州,后移榆林卫。

延乡:山东桓台西南。

延陵:山西夭镇北约六十里。

分州:唐改豳州为分州,治即彬县。民国废州,以州治为那县。

分宁:唐置方镇名分宁,领邰、宁、庆等州。唐末号静难*。

全椒:安徽全椒。

全州:五代楚分永州置全州。民国为全县。为全州县。

合乡:山东滕县东北。

合肥:安徽合肥。

合州:①南朝梁在雷州半岛置合州,治徐闻(海康)。隋废。②南朝梁在淮南置合州,治汝阴(合肥),隋改为庐州。③西魏于涪江、嘉陵江合流处置合州,治石镜(合川)。隋改涪州,唐仍为合州。宋移治钓鱼山(合川东)。元还旧治。民国为合川县。

合浦:汉武帝置合浦郡,辖境广西钦州地区及玉林地区一部分,广东湛江地区及新兴、恩平等县。治合浦(合浦东北)。唐置廉州,亦治合浦。宋沿置,而移合浦县。

会无:四川会理。

会水:甘肃金塔东南约八十里。

会川:唐于四川会理西置会川县,天宝末为南诏所有。南诏置都督府。大理时置府。元为路。明为卫。清废。

会宁:在黑龙江阿城南白城。旧名按出虎。金置会宁州,升为府,加号上京。蒙古废府。又甘肃省有会宁县。

会州:西魏置会州,治会宁(甘肃靖远)。曾属吐蕃、西夏。北宋后期再置会州。元移治西宁(会宁东),后省西宁入州(即以州治为西宁县)。明降州为会宁县。

会稽:秦会稽郡,辖境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大部及福建全省。治吴(苏州),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浙、闽全部。东汉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绍兴),有浙闽之地(杭嘉湖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等郡。隋为越州。隋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民国合二县为绍兴县。

会稽山:在浙江中部,主峰在嵊县西北,又名秦望山。

朵甘思:一作朵甘。旧指前藏以东以北,包括川、甘、青三省藏族聚居的地区。

刘家港:江苏太仓浏河镇。

交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管辖地区包括两广大部和越南北部。东汉改交州,治广信(广西梧州),旋移番禺(广东广州)。三国吴分交州置广州,交州治龙编(越南河内东),所辖为越南北部及两广之雷州半岛、钦州地区等。唐交州实为交趾郡,河内一带。

交黎:辽宁义县。

交趾:南越赵佗时建交趾郡,辖今越南北部。汉武帝时归汉。东汉时治龙编。隋唐交趾郡即交州。唐于此置安南都护府。十世纪三十年代吴权从爱州(治今越南清化)攻取交州,为越南吴朝之始。宋人常称之为交趾。明永乐五年(年)置交趾省,有今越南北部、中部地。宣德二年(年)放弃。

交河城:在今*吐鲁番西北约五公里处。曾为车师前王国都城、麴氏高昌交河郡、唐交河县,后曾属吐蕃、回鹘。元末城废。

齐州:北魏置,治历城。隋曾称齐郡。唐为齐州济南郡。宋徽宗*和中升为济南府。

齐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辖境山东北部(淄博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地)。治临淄(淄博东古城店)。隋唐为青州北海郡。

庆元:年,宋宁宗改明州为庆元府,元为路,明复为明州府。

庆州:①隋唐庆州治甘肃庆阳。北宋曾为环庆路治所,后改庆阳府。②辽庆州治内蒙占巴林右旗西北白塔子。

庆原:金以宋泾原、环庆二路合并为庆原路,治庆阳。

州乡:河北河间东北四十里。

州县:河南博爱东南约四十里。

州陵:湖北嘉鱼西北。

羊肠坂:太行山屈曲如羊肠的山路。

羊苴咩城:简称苴咩城。南诏王异牟寻筑,在今大理。

并州:①《周礼·职方》九州之一(《禹贡》无并州)。②汉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山西大部以及内蒙古、河北各一部。东汉治晋阳(太原西南)。唐辖山西中部,升太原府。宋并州移治阳曲,即太原。以后又升太原府。

关县:河北来城西北十里董保丘。

关中:初指函谷关以西地,其后或专指关中盆地。后来又有众关之中之说,即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

关内:唐有关内道,东至*河,西到陇山、六盘山,南到秦岭,北接沙漠。玄宗开元时划出一部分为京畿道。

关右:即关西,古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东:①汉唐等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②旧以辽、吉、黑为关东,此关乃山海关。

关南:北宋指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以南地区。

关索岭:云南澄江县西北、寻甸东北、贵州镇宁西南,都有关索岭。

刚县:山东宁阳东北三十五里。

刚氏道:四川平武道东。

米国:西域古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南。

江州:四川重庆嘉陵江北。

江阳:四川沪州。

江都:江苏江都西南,接仪征东界。

江原:四川崇庆东南约三十里。

江陵:湖北江陵。

江宁:南唐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与清亦为江宁府。清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废府及上元,以江宁县为省会。国民**府建都南京,又移江宁于市郊。

江州:①秦以原巴国都为江州县,即重庆市嘉陵江北岸。②西晋置江州,辖赣、闽及湘、鄂各一小部,至唐辖九江及附近数县,治所先在豫章(南昌),后迁柴桑(九江西南),唐治浔阳(九江)。明改九江府。

江表:古指长江以南地。

江南:清初有江南省,康熙分为苏、皖二省。

江夏:汉江夏郡,辖境湖北东部及河南信阳部分地区。治安陆(湖北云梦),辖今豫、鄂各一部。三国魏吴各置江夏郡,吴江夏治武昌(鄂城),魏江夏治上昶(云梦西南)。晋改为武昌郡。南朝宋移治夏口(武昌),辖区缩为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江夏郡即鄂州。

江乘:秦至南北朝有江乘县,在今江苏句容北。

江南东道:唐初置江南道,后分东西二道,东道治苏州,辖今苏南及浙、闽之地。

江南西道:唐江南西道治洪州(南昌),辖江西全省、湖南大部、皖南、鄂东一部。

江南东路:宋置江南路,后分东西二路。东路治江宁,辖苏南西部(常州即属两浙路)、皖南、赣东(北宋包括江州,南宋江州属西路)。

江南西路:宋江南西路治洪州,辖江西大部、鄂东一小部。

江东六十四屯:黑龙江省旧黑龙江城(爱辉县黑河镇南七十里瑷珲县旧治)对面黑龙江东岸六十四个村屯总称。

汲县:河南汲县西南二十五里。

汲郡:晋置汲郡,治汲县(县西南)。隋唐汲郡即卫州。

汜水关:河南荣阳汜水镇,即原虎牢关。

字县:河北平泉东北。

*都:北京昌平南。

池头:甘肃安西东疏勒河镇附近。

池阳:陕西三原县,治所最早在三原县城东北,大约在西张村附近。

池州:唐置池州,治秋浦,即今安徽贵池。明清为池州府。

汝州:隋改伊州为汝州,治即今河南临池。民国为县。

汝宁:元升蔡州为汝宁府,治汝阳(河南汝南)。民国废府,改汝阳为汝南。隋以前另有一汝阳,河南商水县西北。

汝阴:三国魏置汝阴郡,治汝阴(秦置县,安徽阜阳)。隋唐汝阴郡即颍州。

汝南:汉汝南郡,辖境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治上蔡(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豫州)。

竹县:安徽宿县北符离集。

迁陵:湖南保靖东北十余里。

乔列:朝鲜平安南道孟山城北。

汗八里:蒙古人称元大都为汗八里。

兴义:清改南笼府为兴义府,治贵州安龙。

兴元:唐升梁州为兴元府,治南郑。元为路。明改汉中府。

兴化:宋置兴化*,治兴化(福建莆田北),后移莆田,元有兴化路,明为兴化府。民国废府,兴化即莆田县。

兴庆:西夏国都名兴庆府(宁夏银川)。

兴州:①西魏置兴州,陕西略阳,南宋改沔州。②西夏国都原名。③金曾在河北滦平等地设兴州,治兴化(滦平西)。金又以山西兴县为兴州,明为县。

兴安:明改金州为兴安州。清为府,治安康。

兴和:元改隆兴路为兴和路,治高原(张北)。明初置守御千户所,后移宣府(宣化)。清废。

兴京:清以努尔哈赤前的旧都赫图阿拉为兴京。

讲邯:朝鲜平壤西北。

安广:广西横山西北。

安乡:河北晋县东。

安风:安徽霍丘西南二十里。

安丘:山东安丘东南约十余里。

安汉:四川南充东北郊。

安乐:北京顺义西北郊。

安成:①河南汝南东南七十里(属汝南郡)。②江西安福西约六十里(属长沙国)。

安夷:青海西宁东南七十里。

安众:河南邓县东北。

安次:河北安次西北。

安武:甘肃镇原西南约二十里。

安昌:河南确山县西二十余里。

安险:河北定县东南三十余里。

安故:甘肃临洮南四十余里。

安陵:①河北吴桥东北(属平原郡)。②陕西咸阳东北(属右扶风)。

安陶:内蒙古卓资西南约百里。

安德:山东陵县东南。

安丰:河南固始东南四十余里。

安化:唐置安化县,历代为庆州、庆阳府治所。民国改庆阳。

安平:①河北安平(属涿郡)。②江西安福东南约四十里(属豫章郡)。③清改台湾县为安平县,即台南。

安市:辽宁海城南营城子,曾为高句丽所有。

安西:①元曾以京兆府为安西府,旋改路,又改奉元路,治咸宁、长安(西安)。②清雍正时,在布隆吉镇置安西厅,移至安西县地。后为府,继又改州。民国为安西县。

安庆:宋升舒州为安庆府,治怀宁(先在安徽潜山,后移安庆)。清与民国为安徽省省会。

安阳:①陕西城固北(属汉中郡)。②秦取魏邑宁新中,置安阳,地在安阳南。杨坚毁邺城,迁相州至安阳。明清为彰德府治。

安邑:古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本战国魏都,秦置县。北魏分南北两安邑,隋以南安邑为安邑,在今运城东北。民国安邑曾迁治运城。今在运城县境内。

安陆:秦安陆县在湖北安陆北。汉江夏郡治。南朝宋分出安陆郡,遂为郡治。以后多为安州治所。宋升安州为德安府,安陆为府治。元复于西面改郢州(治钟祥)为安陆府。于是既有安陆府,又有安陆县,两者既非一地。明改钟祥之安陆府为承天府,清又改安陆府。民国废府。

安国:①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布哈拉一带。②河北安国东南。

安定:①汉安定郡,辖境甘肃东部、宁夏南部以及内蒙古腾格里沙漠一部分。治高平(宁夏固原)。又有安定县,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镇原东南),废安定县。十六国时置安定县,并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泾州。唐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为泾川县,为泾州治所。②蒙古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年改子长县,移治原县治东的瓦窑堡。③河北束鹿东北(属巨鹿郡)。④越南兴安城(属交趾郡)。

安肃*:宋改静戎*为安肃*。金曾名徐州,后仍改为安肃州。明为县。民国改徐水县,河北。

安息:西亚古国,即帕提亚。

安谷城:安息在波斯湾的重要港口,约在幼发拉底河口附近。

安条克:安提阿,塞琉西王国都城,土耳其南部的安塔基亚。

休屠:甘肃武威北约六十里。

任县:河北任县东。

任城:山东济宁东南约四十里。

许:西周所封姜姓国,河南许昌东,后迁叶(叶县西南),后复数迁,最后在容城(鲁山东南)。

许州:北周置,治长社(河南许昌),宋曾升为颍昌府,金仍为许州。民国为许昌县。

许昌:许昌东。

许县:河南许昌东。

祁乡:河南夏邑北祁邑乡。

祁县:山西祁县东南五里。

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北。

祁州:唐末分定州置祁州,治无极,宋移蒲阴(安国)。民国以原州治为安国县。

羽县:山东齐河西北。

观阳:山东莱阳东六十里。

观县:河南清丰城东南。

观津:河北武邑东南。

丞县:山东枣庄东南峄城附近。

旬阳:陕西旬阳。

寻阳:湖北*梅西南。东晋以九江、广济间长江两岸地置寻阳郡,寻阳为治所。后移寻阳县至九江西,而移郡治至柴桑县(九江西南)。后将寻阳县并入柴桑。南朝梁末移郡治至柴桑之湓口城(九江)。隋改柴桑县为寻阳,治湓口城,。唐改为浔阳。唐浔阳郡即江州,曾称九江郡。

阳乡:河北固安西北。

阳平:山东莘县。

阳石:山东掖县东南。

阳丘:山东章丘北。

阳乐:①山东掖县西南(属东莱郡)。②辽宁义县西南约五十里(属辽西郡)。

阳曲:山西定襄东。

阳安:河南确山东北。

阳寿:内蒙古托克托。

阳邑:山西大谷东北。

阳阿:山西阳城西北四十里太阳镇。

阳武:河南原阳东南二十八里。

阳周:陕西子长西北约八十里。

阳城:①河南源河东(属汝南郡)。②河南登封东南三十五里告成镇(属颖川郡)。

阳信:山东无棱东北十五里。

阳泉:安徽霍丘西北九十里。

阳都:山东沂水南约五十里。

阳原:河北阳原西南约三十里。

阳夏:河南太康。

阳陵:陕西咸阳东北,泾渭二水之间。

阳山:①秦汉指阴山最西一段,即内蒙古狼山。②广东阳山东约四十里。

阳关:汉置,在玉门关南,即今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

阳武:秦置阳武县,河南原阳东南,唐移今原阳。

阳城:秦置,县治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五代后周并入登封。河南方城县东亦置阳城,汉名堵阳。

阳夏:秦太康县,即今河南太康。

阳羡:江苏宜兴旧名。

阳湖:清雍正分武进县,置阳湖县,同治府城,民国并八武进县。

阳翟:河南禹县。明并入钧州。

阳平关:汉阳平关在陕西勉县西白马河与汉水会合处。蜀汉在汉阳平关以南,即宁强西北。宋改阳安关为阳平关。

向县:安徽怀远西北四十五里。

犷平:北京密云东北古北口内。

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传为*帝与炎帝交战处。

阶州:唐置阶州,治所甘肃武都东。明移治武都。民国为武都县。

阴山:①陕西宜川东北约十里(属西河郡)。②湖南攸县西南约二十里(属桂阳郡)。

阴乡:北京大兴附近。

阴安:河南清丰北二十里。

阴县:湖北光化西北。

阴陵:安徽定远西北。

阴馆:山西朔县东南约七十里。

阴密:甘肃灵台西五十里。

阴槃:甘肃宁县南。

阴平:①西汉阴平道治所。甘肃文县西北。曹操建阴平郡,以阴平为治所,后为蜀汉所有。隋唐阴平郡即文州。②山东枣庄南偏西。

邬县:山西介休东约四十里。

妈港:澳门别名,因妈祖神庙得名。

好水川:即今甜水河,由六盘山东流至甘肃静宁。

好畤:陕西乾县东十里好畤村。

戏水:在陕西临潼东,由骊山北流入渭。

戏亭:在临潼东北戏水西岸,传周幽王死此,

买卖城:《恰克图条约》所说买卖城,即蒙古国阿尔丹布拉克。又以前库伦(蒙古国乌兰巴托)东部商业区,亦有买卖城之称。

那烂陀: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的著名寺院,在巴腊贡。

充县:湖南桑植。

充国:四川南充西北。

壮武:山东即墨西约六十里。

牟县:山东莱芜西北四十里。

牟平:山东福山西北。

红阳:河南叶县南,北有红山。

七画

寿光:山东寿光东北约二十里。

寿良:山东东平西南。

寿春:安徽寿县。

弄栋:云南姚安北约二十里。

进桑:云南屏边县境。

县西:南有进桑关。

辰阳:湖南辰溪西南十余里。

邯会:河南安阳西北。

邯沟:河北肥乡西。

邯郸:河北邯郸西南。

严道:四川荥经。

芜湖:安徽芜湖东约三十里。

苍松:甘肃古浪西北约五十里。

苍梧:郡辖境相当广西都庞岭、大瑶山以东,广东肇庆、罗定以西,湖南江永、江华以南,广西藤县、广东信宜以北地区。治所广信(广西梧州)。

芯题:河北枣强南。

苏示(qí):四川西昌西北六十余里。

巫县:四川巫山北。

束州:河北河间东北六十里。

酉阳:湖南永顺南约六十里。

丽国:山东诸城南约三十里。

来唯:越南西北莱州附近。

杜阳:陕西麟游西北。

杜衍:河南南阳西南二十余里。

杜陵:陕西西安城东南二十里少陵原上。

杨氏:河北宁晋。

杨县:山西洪洞东南十五里。

杨虚:山东齐河西南。

抚夷:甘肃镇原北。

软县:河南光山西北息县界。

连然:云南安宁。

连道:湖南湘乡县西南。

扶阳:安徽萧县西南约六十里。

扶沟:河南扶沟东北五十里。

扶柳:河北冀县西北约四十里。

折泉:山东五莲西北约十里。

卤城:山西繁峙东北约八十里。

邺县:河北临漳西南邺镇。

吴县:江苏苏州。

吴房:河南遂平。

吞列:朝鲜平安南道孟山城北。

利成:江苏赣榆西约六十里。

利县:山东博兴东四十里利城镇。

攸县:湖南攸县东北约六十里。

余发:越南宁平东南。

余汗:福建余干。

余吾:山西屯留西北十八里余吾镇。

余杭:浙江杭州余杭镇。

余姚:浙江余姚。

余暨:浙江萧山。

谷口:陕西礼泉东北七十里。

谷丘:河北安平西南十五里角丘社。

谷成:河南洛阳西北十四里。

谷阳:安徽固镇西北。

谷远:山西沁源。

谷昌:云南昆明东北。

谷罗: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约七十里。

含洭:广东英德西北约六十里含洸。

含资:朝鲜*海北道瑞兴。

甸氐道:四川平武西北百余里。

删丹:甘肃山丹。

邹平:山东邹平北。

邹卢:山东莱西东北约二十里。

龟兹:陕西榆林北数里、长城遗址北。

狄县:山东高青东南。

狄道:甘肃临洮。

庐陵:江西吉安市西南约四十里。

庐江郡:辖境安徽西南部(巢县、舒城、霍山以南,长江以北),湖北东部(*梅、英山、罗田)及河南东南部(商城)等小部分。治所舒县(安徽庐江西南)。

怀县:河南武陟西南。

怀德:陕西大荔东南,渭水北岸。

羌道:甘肃舟曲北。

汪陶:山西应城西约十里。

汧县:陕西陇县南。

沅陵:湖南沅陵。

沔阳:陕西勉县东。

沛县:江苏沛县。

沛郡:辖境安徽北部及江苏东北部、河南东部等小部分地区。治所相县(安徽淮北西北)。

沙县河北涉县西北二里。

沙南:内蒙古托克托东南约七十里。

沙陵:内蒙古托克托北约十里。

沙羡:湖北武昌西金口。

浿水:朝鲜咸镜南道 附近。

沃阳:内蒙古凉城西南五十余里。

沃野:内蒙古临河西南约六十里。

汾阳:山西静乐西。

汾阴:山西万荣西南,*河东岸。

汶江: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北郊。

汶阳:山东宁阳东北约五十里。

沈阳:陕西华县东北十五里。

沁水:河南济源东北沁水南王寨城。

冶县:福建福州,冶山之麓。

宋子:河北赵县东北二十五里。

良乡:北京房山东南。

良成:江苏邳县南偏西。

罕:甘肃天水东南。

灵门:山东诸城西。

灵丘:山西灵丘东数里。

灵州:宁夏永宁。

灵寿:河北灵寿西十里灵寿村。

灵县:山东高唐南。

灵武:宁夏贺兰西北。

灵关道:四川峨边南约五十里。

即丘:山东临沭西约四十里。

即裴:河北肥乡西南。

即墨:山东平度东南约六十里。

张县:河北邢台东北。

张掖:甘肃古浪西偏北。

张掖郡辖境甘肃西部(永昌以西、高台以东)及内蒙古西部。治所得(甘肃张掖西北)。

陆成:河北蠡县南。

陆浑:河南嵩县东北。

阿阳:①甘肃静宁西南约十里(属天水郡)。②山东禹城西南约十里(属平原郡)。

阿武:河北河间南。

阿林:广西桂平东南约四十里。

阿陵:河北任丘东北。

陇县: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陇西郡:辖境甘肃东南部(东乡以东之洮河中游、武山以西之渭河上游、礼县以北之西汉水上游及天水东部地区)。治所狄道(甘肃临洮)。

陈仓:陕西宝鸡东二十里。

陈县:河南淮阳。

陈留:河南开封东南之陈留镇。

陈留郡:辖境河南开封、商丘等地区。治所陈留(开封东南之陈留镇)。

纶氏:河南登封西南七十里。

承阳:湖南邵东东南约五十里。

轩辕:河南偃师东南有山名轩辕,山路迂回曲折,号为绝险。东汉末筑关。

八画

环庆:宋环庆路治庆州(庆阳府,庆阳)。“环”指环州(环县),辖陕甘各一部。金为庆原略。

青衣:四川名山北三十余里。

青蛉:云南大姚。

青山:①安徽当涂东南的青林山。②内蒙古呼和浩特以北的大青山。

青州:①《禹贡》九州之一。②汉武帝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山东北部(德州市、齐河以东、马颊河以南、济南、临朐、安丘、高密、莱阳、栖霞、乳山等县以北、以东)和河北吴桥等地。东汉治临萏。东晋以后治益都辖境缩小。隋唐为青州北海郡。宋青州。元为益都路。明改青州府。民国废府。

青城:四川灌县东南。本清城,唐开元中改“清”为“青”。元并入灌州。

青唐:吐蕃所筑城,在今青海西宁或乐都。

青溪:①三国吴在建业城东南所开运河。②唐改还淳县为青溪县,治浙江淳安西淳城镇。北宋末改淳化。南宋改淳安。

青龙镇:上海市青浦县东北旧青浦,宋置青龙镇,

青羊宫:道观,在四川成都西南,唐建,清初重建。

青草湖:即巴丘湖,指洞庭湖东南部。

青莲乡:唐属绵州昌明县,即今四川江油南青莲场。李白幼时居此。

奉明:陕西西安城北八里。

奉高:山东泰安东。

奉天:①唐德宗避难处,即今陕西乾县。②清初于盛京(今沈阳)设奉天府。光绪三十三年(年)设奉天省,治奉天府。年改辽宁省。

奉元:元中叶改安西路为奉元路,即今关中西安周围地区。明改西安府。

奉先:唐开元时改蒲城县为奉先(奉祀玄宗父睿宗之意)。宋仍为蒲城(今属陕西)。

表是:甘肃高台西约四十里。

武川:北魏六镇之一,内蒙古武川西南。

武乡:诸葛亮封武乡侯,地在汉中东北。北魏曾置县。

武关:秦武关在今陕西丹凤东南。

武州:南朝梁陈有武州,湖南常德,辰州则以辰溪得名。②西魏至唐在甘肃武都一带有武州,唐末改阶州。③燕云十六州中的武州,治河北宣化,晚唐始置。契丹改归化州。④辽在山西神池等地设武州。明初废。

武林:①江西余干北的武陵山。②杭州西灵隐、天竺诸山总称,又称虎林。因而又以武林为杭州别称。

武功:陕西眉县南称太白山。

武当:湖北均县西北。

武次:辽宁凤城东北约三十里。

武安:河北武安西南。

武阳:四川彭山东部。

武进:内蒙古和林格尔东北六十余里。

武昌:①湖北鄂城旧名鄂县,孙权改名武昌。吴曾为都,又为武昌郡、江夏郡治所。两晋南朝都有武昌郡,以武昌县为治所,隋始废郡。南宋为寿昌*。武昌县名,至清尚存。民国先为寿昌,改鄂城。②唐后期建武昌*,设节度使,治鄂州(武汉市武昌)。其地汉置沙羡县,隋改江夏县,至此*号武昌,县名仍旧。元改鄂州路为武昌路,治所仍名江夏。明清为武昌府,府治亦名江夏。民国废府。武昌府治始为武昌县。为武汉市的一部分。另设武昌县于武汉市以南的纸坊镇。

武定:①云南武定一带,元置武定路。明为府。清改武定州。②山东惠民尸带,明有武定州(原名乐安州)。清雍正时设府。民国废。

武城:春秋鲁武城在山东费县西南。楚有二武城,一在信阳东北,一在南阳北,后者本属申。晋武城在陕西华县东。汉曾于此置武城县。战国赵武城亦称东武城,在山东武城西北。南朝湖北*陂东南亦有武城,即武口城。内蒙古清水河北数里(属定襄郡)。

武威:汉置武威郡,辖境甘肃中部(*河以西,武咸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治所武威县(甘肃民勤东北)。东汉移治姑臧(武威)。隋唐为凉州武威郡。西夏为西凉府。元甘肃行省有永昌路,治所武威西北。明有凉州卫。清置武威县。

武都:①汉武都郡,辖境甘肃东南部(武都、成县、徽县、西和、两当、康县)及陕西凤县、略阳等地。治武都(甘肃西和西南约五十里,武都北约百里)。东汉移治下辨道(成县西)。后为北魏所有,废武都县之名。北魏所置武都郡,治石门(武都东南)。隋唐为武州武都郡。②北魏在宝鸡附近曾设武都郡。③内蒙古东胜东北召坡附近(属五原郡)。

武邑:河北武邑。

武始:河北邯郸西南。

武要:内蒙古卓资西约四十里。

武垣:河北河间西南三十五里。

武泉: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北约三十里。

武原:江苏邳县西北约五十里。

武陵:汉置武陵郡,辖境湖南西部(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以及湖北、广西一小部分。治所先在义陵(湖南溆浦南),后移临沅(常德西)。隋改临沅县为武陵县(常德)。隋唐朗州武陵郡,均治武陵。以后武陵为鼎州、常德路、常德府治所。民国改常德县。

武皋:内蒙古卓资西约八十里。

武德:河南武涉东南。

武遂:战国韩燕各有一武遂。韩武遂在山西临汾西南或垣曲东南。燕武遂即河北徐水县西遂城。西汉河北武强西北约三十里。

武州塞:山西左云至大同西。

武胜关:在河南信阳南,为大别山隘口。

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西晋末李雄建。

林虑山:本名隆虑山,东汉改。在河南林县西。

盂县:河北阳曲东北。

取虑:江苏睢宁西南,接安徽省境。

苦县:河南鹿邑。

苦陉:河北无极东北。

若县:湖北宜城东南。

茂陵:陕西兴平东北。

范阳:河北定兴西南四十里固城镇。

苑陵:河南新郑东北三十八里。

苟屚:河内西北约五十里。

范县:山东梁山西北约二十里。

枣强:河北枣强东南。

枝江:湖北枝江东北。

枝阳:甘肃兰州西北约百里。

柜县:山东胶县南。

析津:辽于北京城西南置析津县,与宛平同治。并建燕京析津府,以二县为治所,辖北京周围地区。金改为中都大兴府,以析津县为大兴县。

析县:河南西峡。

板桥:①河南开封西与正阳商山道中,古时都有桥名板桥。②山东胶县,古有镇名板桥。又昆明市东古有板桥驿。

松山:辽宁锦县西南,其西有松山堡。

松州:唐置,治所四川松潘。明曾设松州、潘州二卫,旋合并为松潘卫。清为松潘厅,后改州。民国松潘县。

松兹:安徽宿松东北五十里。

松江:元改华亭府为松江府,治华亭。明清松江府治为东南都会,今为上海市一属县。

松陵:江苏吴江在五代吴越前为松陵镇,故以松陵为别称。

松漠:唐以契丹部落置松漠都督府,在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流域。

松亭关:河北宽城西南,古有关隘。

杭州:秦于杭州置钱唐县。东汉分吴、会稽为二郡后,钱唐隶吴郡。南朝陈为钱唐郡治所.隋始建杭州,统辖杭州周围地区。隋唐杭州余杭郡均治钱唐。五代为吴越国都。

枋头:河南浚县西。

林邑:即占城。

刺桐:亦作桐城。泉州别称。宋元外国旅行家多称泉州为刺桐。

枞阳:安徽枞阳。

杼秋:安徽砀山东六十里。

砀县:河南永城北约六十里。

郁夷:陕西宝鸡西。

郁郅:甘肃庆阳。

郁秩:山东平度。

郁林郡:辖境广西大部(中、西部),贵州从江、榕江二县及越南高平地区。治所布山(桂平西南十余里)。云南宣威北。

直沽:金元称北运河、南运河会合处为直沽,即天津市内狮子林桥西端旧三汉口一带。

直隶:明以直属北京之地为北直隶,直属南京之地为南直隶(苏、皖二省及上海市)。清以明北直隶为直隶省,南直隶为江南省。民国将直隶省长城以北地划为热河、察哈尔两特别区域。改直隶为河北省。

直路:陕西富县西约七十里。

直道:北起九原(包头西北),南至云阳(陕西淳化西北)。

郏县:河南郏县。

虎猛: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约七十里。

盱眙:江苏盱眙东北约三十里。

昌平:北京昌平东北。

昌成:河北冀县西北约六十里。

昌安:山东安丘东南。

昌阳:山东文登南。

昌县:山东诸城东北约二十里。

昌邑:山东金乡西北四十里。

昌国:山东淄博东南数里。

昌城:河北丰南北郊。

昌虑:山东滕县东南六十里。

昆山:山东五莲东约二十里。

昆阳:河南叶县。

昆泽:云南宜良。

易阳:河北永年东南约六十里。

易县:河北雄县西北十五里太平社。

味县:云南曲靖。

邑池:河南渑池西。

呼遒:内蒙古杭锦旗北偏东,朔方故城东南。

固始:河南淮阳西北固陵聚。

罗县:湖南汨罗西北约十里。

邾县:湖北*冈西北。

牧靡:云南寻甸东北。

佷山:湖北长阳西三十余里。

金城:甘肃兰州西偏北约四十里。

金城郡:辖境甘肃兰州以西,青海之青海湖以东之河、湟二水流域和大通河下游地区。治所允吾(甘肃永靖西北)。

钖县:湖北竹溪东约六十里。

郃阳:陕西合阳东南四十里洽阳里。

狋氏:山西浑源东北。

狐奴:北京顺义东北。

狐苏:辽宁辽阳东南约八十里大屯附近。

狐:山西永和西南。

周承休:河南临汝东北。

阜城:河北阜城东二十二里。

阜陵:安徽和县西。

肤施:陕西榆林东南。

肥成:山东肥城。

肥如:河北卢龙北约五十里。

肥累:河北藁城东。

鱼复:四川奉节东约二十里。

京县:河南荥阳东南二十里。

京陵:山西平遥东。

京兆尹:辖境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治所长安(西安西北)。

夜郎:贵州关岭等地。

兖州:辖境山东西南部(北至茌平、淄博,东至沂河流域,东南以莒县、平邑并泗水东岸为界),及河南东部(南乐、濮阳、延津、开封、尉氏以东,扶沟、淮阳、鹿邑以北)地区。

卷县:河南原阳西。

育阳:河南南阳南六十里。

育犁:山东烟台西。

郑县:陕西华县西北三里。

定阳:陕西延安东南南泥湾附近。

定国:山东乐陵境,千童故城东南三十里。

定周:广西宜山。

定:四川盐源附近。

定陵:①河南郾城西北约五十里(属汝南郡)。②河南舞阳北偏东(属颍川郡)。

定陶:山东定陶西北四里。

定襄:内蒙古和林格尔东北约八十里。

定襄郡:辖境内蒙古长城以北的卓资、和林格尔、清水河等一带。治所成乐(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

宕渠:四川渠县东北约六十里。

宜成:山东济阳西北。

宜阳:河南宜阳西五十里。

宜城:河北宜城东南。

宜春:①河南汝南西南六十里(属汝南郡)。②江西宜春(属豫章郡)。

宜梁:内蒙古包头西。

宜禄:河南郸城东南约三十里。

宛县:河南南阳。

宛陵:安徽宣城。

宛温:云南丘北南。

单父:山东单县。

浅水:陕西*陵西北。

河北:山西芮城东北一里。

河目:内蒙古乌梁素海东。

河关:青海同仁北。

河池:甘肃徽县西北数里。

河阳:河南孟县西三十五里。

河阴:内蒙古达拉特旗西偏北。

河南:河南洛阳西郊涧水东岸。

河南郡:辖境河南省*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泊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河以北原阳。治所洛阳(洛阳城东北三十里,其城西墙距白马寺三里)。

河内郡:辖境河南*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治所怀县(武涉西南)。

河东郡:辖境*河以东、山西南部(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治所安邑(山西夏县西北)。

河间国:辖境河北交河、献县、东光、阜城、武强等县各一部分。治所乐成(献县东南约二十里)。

沾县:山西和顺西北。

沮阳:河北怀来东南。

沮县:陕西略阳东约五十里。

泗阳:江苏泗阳东南约五十里。

泗水国:辖境江苏泗阳县大部。治所淩县(泗阳县西北十余里)。

泠道:湖南宁远东约四十里。

泫氏:山西高平。

泥阳:甘肃宁县东南五十里泥阳里。

泾阳:甘肃平凉西北约五十里。

泾县:安徽泾县西北郊。

波县:河南济源东南二十里。

郎陵:河南确山西南三十五里。

房山:山东昌乐东南约二十里。

房子:河北高邑西南仓房村。

房县:辽宁盘山东南。

房陵:湖北房县。

祋祤:陕西耀县。

建平:河南夏邑西南。

建成:①河南永城东南(属沛郡)。②河北交河东北约五十余里(属勃海郡)。③江西高安(属豫章郡)。

建阳:①安徽滁县东四十里(属九江郡)。②山东枣庄西南(瞩东海郡)。

建信:山东高青西北。

建陵:江苏新沂南郊。

居风:越南胥浦城北约十里。

居延:内蒙古额尔纳旗东南。

居庸:北京延庆。

居巢:安徽桐城南。(一作“鄛”)

居就:辽宁辽阳东南。

陕县:河南陕县(焦城),*河南岸。

姑复:云南永胜西北。

姑幕:山东诸城西北五十里。

姑臧:甘肃武威。

参户:河北青县西南三十里木门店。

参合:山西阳高南数里。

参:甘肃庆阳西北。

沓氏:辽宁金县南。

细阳:安徽太和东南。

始安:广西桂林。

绎幕:山东平原西北。

驷望:朝鲜平壤东北,大同江东。

驺县:山东邹县东南二十六里。

甾丘:安徽宿县东北六十里。

甾县:河南民权东北。

甾川国:辖境山东淄博市区及寿光、益都等县部分地区。治所剧县(寿光南约六十里)。

九画

春谷:安徽繁昌西北,江畔。

封丘:河南封丘西南。

封阳:广西梧州东北信都镇附近。

封斯:河北赵县西北二十里。

项县:河南沈丘南。

垣县:山西垣曲东南。

城父:①楚国,安徽毫县东南城父村。②韩国,河南宝丰县古城村

城都:山东鄄城东南。

城阳国:辖境山东临沂地区一小部分。治所莒县(莒县)。

赵国:辖境河北邯郸、邢台、沙河等市县和隆尧、永年二县西部地区。治所邯郸(邯单市西南)。

要阳:河北滦平西北。

带方:朝鲜*海北道三江城东。

贲古:云南蒙自东南郊。

贳县:河北束鹿西南。

郦县:河南南阳西北。

郚乡:山东泗水东南约三十里。

荆州糟:境在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之一部。

茬平:山东茬平西南二十里。

茬县:山东长清东南。

莒县:山东莒县。

荥阳:河南荥阳东北。

荡阴:河南汤阴。

茹县:河北宣化东南。

荔蒲:广西荔浦西南十余里。

茲乡:山东诸城西北约六十里。

茲氏:山西汾阳东南。

故市:河南郑州西北三十五里。

故安:河北易县西。

故道:陕西宝鸡市西南。

故鄣:浙江安吉东北。

故且兰:贵州福泉等地。

胡孰:江宁东南湖熟镇。

相县:安徽淮北西北。

枳县:①四川涪陵东郊(属已郡)。②河南柘城北数里(属淮阳郡)。

柏人:河北隆尧西。

柏乡:河北柏乡西南。

枹罕:甘肃临夏东北二十余里。

栎阳:陕西临潼东北七十里。

柳国:河北盐山东北五十里。

柳城:辽宁朝阳南约三十里。

柳泉:山东昌乐南数里。

勃海郡:辖境天津、河北安次以南,文安、交河、阜城、宁津以东,山东乐陵、河北景县、安平以北地区。治所浮阳(沧州东南东关)。

咸阳(县):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东约三十里。

咸欢:越南演州西。

厚丘:沐阳北四十里厚丘镇。

南广:四川筠连一带。

南平:湖南兰山东北约十里。

南平阳:山东邹县。

南皮:河北南皮东北八里。

南成:山东费县西南约七十里。

南曲:河北丘县北。

南兴:内蒙古准格尔旗东约八十里。

南安:四川乐山。

南昌:江西南昌。

南郑:陕西汉中。

南城:江西南城东南二十余里。

南和:河北南和。

南宫:河北南宫西。

南郡:辖境湖北粉青河及襄樊市以南,荆门、洪湖以西,长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治所江陵(湖北江陵东北)。

南顿:河南项城西约二十里。

南陵:陕西西安东南二十四里*原上。

南野:江西南康西南二十余里。

南(luán):河北巨鹿北。

南行唐:河北行唐北。

南阳郡:辖境在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治所宛县(河南南阳)。

南武阳:山东平邑。

南海郡:辖境在广东滃江、大罗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绥江流域以东。治所番禹(广州)。

南深泽:河北安平西南。

轵县:河南济源南十三里。

垫江:四川合川。

临乡:河北固安南偏西。

临水:山西临县东北约五十里。

临邛:四川邛崃。

临允:广东新兴南约五十里。

临平:河北束鹿北。

临乐:河北南皮东南。

临戎:内蒙古磴口北约三十里。

临江:四川忠县。

临尘:广西崇左。

临邑:山东东阿。

临沉:湖南常德西郊。

临沃:内蒙古包头西。

临沂:山东临沂北约五十里。

临汾:山西新绛东北二十五里。

临武:湖南临武东数里。

临泾:甘肃镇原东南约六十里。

临河: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约百里。

临羌:青海湟源东南约十里。

临洮:甘肃岷县。

临沮:湖北远安西北。

临朐:①山东临朐(属齐郡)。②山东掖县西北(属东莱郡)。

临贺:广西贺县东南。

临原:山东临朐东二十余里。

临淄:山东淄博东古城店。

临晋:陕西大荔东,*河岸西。

临颍:河南临颍西北十五里。

临湖:安徽无为西南八十里临湖圩。

临湘:湖南长沙。

临渝:辽宁朝阳东。

临淮郡:辖境在江苏北部及安徽一小部分。治所徐县(泗洪南十余里)。

郢县:湖北江陵东北。

显美:甘肃永昌东南约百里。

毗陵:江苏常州市。

界休:山西介休东南十五里。

虹县:安徽五河西北。

昫衍:宁夏盐池东南。

昫卷:宁夏中宁东北数十里。

昭武:甘肃临泽北偏东。

昭明:朝鲜*海南道信川。

昭陵:湖南邵阳。

幽州:辖境在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小部、辽宁大部、天津海河以北及朝鲜大同江流域。

郜成:山东成武东南数十里。

复阳:①河南桐柏西北,在桐柏大复山之阳(属南阳郡)。②河北故城西(属清河郡)。

重平:河北吴桥东南三十里。

重丘:山东陵县东北。

重合:山东乐陵西南三十里。

重泉:陕西蒲城东南五十里重泉里。

秭归:湖北秭归。

便县:湖南永兴。

修市:河北景县西北。

修县:河北景县南约三十里。

修武:河南获嘉。

修都:内蒙古杭锦旗西三十余里。

修成道:甘肃成县东南四十余里。

信乡:山东临清东北。

信成:河北清河县西北。

信都:河北冀县。

信都国:辖境河北衡水地区及山东德州的一部分。治所信都(河北冀县)。

侯井:河北交河东。

侯城:辽宁沈阳东南。

俊靡:河北遵化西北,长城外。

泉上:河北怀来东北。

泉州:天津武清西南。

泉陵:湖南零陵。

卑水:四川昭觉东北。

律高:云南开远东北一带。

须昌:山东东平西北十五里。

钟武:①河南信阳东南(属江夏郡)。②湖南衡阳西数里(属零陵郡)。

钟离:安徽凤阳东北。

俞元:云南澄江。

爱戚:山东嘉祥南。

爱得:甘肃泾川东南。

饶阳:河北饶阳东北。

饶国:山东寿光东北。

朐县:江苏连云港西南约十里。

朐忍:四川云阳西。

胜休:云南江川北。

独乐:陕西米脂西北约五十里。

闻喜:山西闻喜东北。

美阳:陕西武功西北。

美稷: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

娄县:江苏昆山东北。

首阳:甘肃渭源东北。

前莫:朝鲜北江原道高城。

宣城:安徽宣城西约三十里。

宣威:甘肃民勤西南约三十里。

冠*:河南邓县西北四十里。

祝阿:山东济南西北。

祝其:江苏赣榆西北约五十里。

祓县:山东胶县西南木马城。

祖厉:甘肃靖远东南郭城驿附近。

浈阳:广东英德东数里。

洛阳:河南洛阳城东北三十里,其城西墙距白马寺三里。

洮阳:广西全州西北四十余里。

洨国:安徽灵璧南五十余里。

济阳:河南兰考东北五十里。

济阴郡:辖境山东西部(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治所定陶(定陶西北四里)。

济南郡:辖境在山东济南以东一带(济南、章丘、济阳、邹平等县地)。治所东平陵(章丘西)。

浑弥:朝鲜平安南道安州区东南。

屋兰:甘肃张掖东约四十里。

费县:山东费县西北二十里。

险渎:辽宁台安东南约三十里。

胥浦:越南清化西北十余里。

勇士:甘肃榆中北。

骆县: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南约四十里。

绛县:山西曲沃东,绛县西北。

十画

秦臧:云南富民、绿丰等地。

泰山郡:辖境在山东中部(淄博、长清以南,肥城以东,宁阳、平邑以北,沂源、蒙阴以西地区)。治所奉高(泰安东数十里)。

班氏:山西大同东南约六十里。

都关:山东鄄城东北。

都阳:山东枣城庄南约六十里。

都昌:山东昌邑西二里。

都庞:越南宁平南。

都梦:云南文山等地。

都梁:湖南武冈东北约十里。

盐渎:江苏盐城。

壶关:山西长治北。

埒县:山西神池东北约十里。

蚕台:朝鲜南江原道束草南。

蚕陵:四川茂汶西北约八十里。

莱芜:山东莱芜东北。

莲勺:陕西渭南东北七十里来化镇。

荼陵:湖南茶陵东北约七十里。(一作“茶陵”)

秦:四川冕宁西。

获嘉:河南新乡西十二里。

晋阳:山西太原西南。在晋水之阳。

桂阳:广东连县。

桂阳郡:辖境在湘南与粤北(湖南耒阳以南之耒水、春陵水流域,北至浿水入湘处附近,南包广东英德以北之北江流域)。治所郴县(郴州)。

桂林:广西象州东南。

郴县:湖南郴州。

桢林:内蒙古准格尔西南八十余里。

桢陵:内蒙古托克托东南约七十里。

桐过:内蒙古清水河县西约四十里。

桃乡:山东汶上东北。

桃山:山东宁阳东北。

桃国:河北衡水西约五十里。

栒邑:陕西旬邑东北。

鬲县:山东德州东南。

栗国:河南夏邑。

迺县:河北涞水北。

索县:湖南常德东北约五十里。

梃县:山东莱阳南数里。

郪县:四川三台南约六十里。

顿台:河南清丰西南二十五里。

真定:河北正定南。

真定国:辖境在河北石家庄及藁城、正定等县地。治所真定(河北正定南)。

原平:山西原平东。

原阳: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约十里。

原武:河南原阳。

厝县:山东临清东。

夏丘:安徽泗县。

夏阳:陕西韩城西南。

破羌:青海民和西北。

柴县:山东泰安东南柴城堡。

柴桑:江西九江西约十里。

虑虒:山西五台东北。

县:河南罗山西。

乘氏:山东巨野西南约五十里。

留县:江苏沛县东南。

秣陵:江苏江宁南秣陵关。

般阳:山东淄博西南淄川。

般县:山东乐陵西南,商河西北。

射阳:江苏宝应东偏北约六十里。

皋狼:山西离石西北。

皋虞:山东即墨东北五十里皋虞社。

健伶:云南晋宁。

郫县:四川郫县北郊。

徒河:辽宁锦州。

徐乡:山东*县西北十余里。

徐无:河北遵化东十余里。

徐州:辖境在江苏长江以北和山东东南部地区。

徐县:江苏泗洪南十余里。

徐闻:广东徐闻南十余里。

虒奚:北京密云东北古北口。

钱唐:浙江杭州西郊。

鄡阳:江西波阳西北约七十里。

胶阳:山东高密西北。

胶东国:辖境在山东胶东半岛西部(平度、莱阳、莱西等县及迤南一带)。治所即墨(今平度东南约六十里)。

狼孟:山西阳曲。

高山:江苏盱眙南。

高广:山东莒县南们东,三十余里。

高乡:山东莒南。

高平:①宁夏固原(属安定郡)。②江苏泗洪东南约三十余里(属临淮郡)。

高乐:河北南皮东南六十里董镇村。

高奴:陕西延安北郊。

高成:①湖北松滋南(属南郡)。②河北盐山东南二十余里(属勃海郡)。

高阳:①河北高阳东(属涿郡)。②山东莒县东南约三十里(属琅邪国)。

高邮:江苏高邮。

高昌:山东博兴西南数里。

高宛:山东桓台西。

高柳:山西阳高。

高要:广东肇庆。

高显:辽宁铁岭。

高都:山西晋城。

高唐:山东禹城西南四十里。

高郭:河北任丘西北十七里。

高陵:陕西高陵西南一里。

高望:内蒙古乌审旗北偏西约百余里。

高堤:河北枣强东北五十余里。

高密国:辖境在山东高密一带。治所高密(高密西南)。

高涼:广东阳春东南约四十里。

高句骊:辽宁新宾西南三十余里。

离石:山西离石。

离狐:河南濮阳东南五十余里。

唐县:河北唐县东北。

旄牛:四川汉原南,大渡河南岸。

效谷:甘肃安西西。

阆中:四川阆中西郊。

郯县:山东郯城西北数里。

剡县:浙江嵊县西南数里。

朔方:内蒙古杭锦旗北一百五十余里。

朔方:辖境在银川至壶口之*河流域,北括阴山南北,南迄陕西宜川、宁县一线。

朔方郡:辖境在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治所朔方(杭锦旗北一百五十余里)。

益州:辖境在四川折多山、云南怒山、哀牢山以东,甘肃武都、两当、陕西秦岭以南,湖北郧县、保康西北,贵州除东边以外地区。

益州郡:辖境中缅边境高黎贡山以东,云南洱海以西及姚安、元谋、东川市以南,曲靖、宜良、华宁、蒙自以西哀牢山以北地。治所滇池(澄江西三十余里)。

益阳:湖南益阳市东十余里。

益县:山东寿光东南约十里。

益昌:河北霸县东北。

凉州:辖境在甘肃、宁夏、青海湟水流域,陕西定边、吴旗、凤县、略阳和内蒙占额济纳旗一带。

资中:四川资阳。

宾徒:辽宁锦州北约三十里。

容丘:江苏邳县北约五十里。

容城:河北容城北十五里城子村。

容陵:湖南攸县南。

郸县:安徽濉溪西南七十里郸城集。

酒泉郡:辖境在甘肃西部(疏勒河以东、高台县以西地区)。治所禄福(甘肃酒泉)。

涅阳:河南镇平南。

涅县:山西武乡西北五十五里故城村。

浩亹(gémén):甘肃永登西南,大通河东岸。

海西:江苏灌县东南数里。

海曲:山东日照西十里。

海阳:河北滦县西十余里。

海昏:江西永修西北数里。

海盐:浙江平湖东北郊。

海冥:朝鲜*海南道海州附近。

海陵:江苏泰州。

浮阳:河北沧县东南东关。

浸县:安徽临泉。

浚仪:河南开封西北约二十里。

浚遒:安徽肥东县东。

诸县:山东诸城西南三十里。

诸暨:浙江诸暨。

谈指:贵州贞丰等地。

谈稿:贵州盘县等地。

冥安:甘肃安西东南约百里。

凌县:江苏泗阳西北十余里。

被阳:山东博兴西。

剧阳:山西应县东北约二十里。

剧县:山东寿光南约六十里。

剧国:山东昌乐西约十里。

剧魁:山东昌乐西北。

陵阳:安徽太平西北二十余里。

陭氏:山西安泽南。

陶林: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北约七十里。

牂柯郡:辖境在贵州大部,广西西北部,云南东部。治所故且兰(贵州福泉东)。

桑干:河北阳原东七十里。

桑中:河北平山东南。

桑丘:山东兖州西。

桑犊:山东潍坊南偏东。

绥弥:甘肃酒泉东。

骊靬:甘肃永昌南。

十一画

掸国:古国,在滇缅边境。

理番:理县,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中部偏南。清改杂谷直隶厅为理番直隶厅。民国先改理番县。

聊城:山东聊城西北十五里。

堵阳:河南方城东六里。

琅邪:春秋齐有琅邪邑,山东胶县南琅邪台西北。秦在此置琅邪县,并以之为琅邪郡治所。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汉治东武(诸城)。东汉琅邪国改治开阳(临沂北)。北魏治即丘(临沂东南)。隋唐有沂州琅邪郡。从魏晋琅邪国起,琅邪台及秦琅邪郡治均不属琅邪郡(国)。

琅槐:山东东营市附近。

舂陵:①秦在湖南宁远东北置舂陵。后废。孙吴复置于宁远西。隋并入营道县。②改以湖北枣阳南之地为舂陵。东汉改章陵。隋以枣阳为治所置郡,即以春陵为名。唐为昌州舂陵郡,天宝改郡名为淮安。

梧成:山东安丘西南六十里峿山北。

梧县:安徽淮北东北约四十里。

梧州:广西梧州古为苍梧,唐置梧州,以苍梧为治所,始有此名。明清有梧州府。

梅李:一作梅里,即泰伯城,在江苏无锡东南。此为吴都。又江苏常熟东北亦有梅李地名。

梓州:隋改新州为梓州,治所在四川三台。宋分西川路置梓州路,以梓州为治所。徽宗以梓州为潼川府,梓州路为潼川府路。

梓潼: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四川)。隋废。唐有梓州梓潼郡。旧梓潼县,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时为绵州巴西(先名金山)郡地。

乾州:①陕西乾县一带,唐末置有乾州。北宋后期废,旋置醴州。金仍名乾州。民国以本州为乾县。②清在湖南置乾州,民国曾改乾县,为乾城镇,属吉首县。

鄄城:本春秋卫邑鄄,汉置县名鄄城,在山东鄄城县北旧城。明并入濮州。

营丘:周封吕尚于齐,建都营丘,后改临淄。见该条。

营州:北魏置营州,治所在辽宁朝阳,所辖之地均在辽宁境内。唐末地入契丹,改置营州于广宁(河北昌黎),五代后唐时又为契丹所取。

营县:山东章丘西北。

营浦:湖南道县东北约十里。

营陵:山东潍坊南偏西。

营道:湖南宁远南约三十里。

萧关:宁夏固原东南。北宋又在宁夏同心南筑萧关。地在原萧关北偏西二百里左右。

萧县:安徽萧县西北。

萨尔浒: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有萨尔浒山,为努尔哈亦破明*处。山下筑城,名萨尔浒城。

*:河南潢川西。

*县:山东*县东二十余里。

*国(侯国):河南民权东。

*州:湖北*冈,南朝齐为南安县,隋改*冈县。隋置*州即以此为治所。明清有*州府。民国废府。

*池:河南封丘西南,春秋宋地。

*浦:上海市内*浦江旧称。本为吴淞江一支港,明初已很宽广。后经疏浚改流东北会吴淞江,代吴淞江为太湖下游入海干流。

*天荡:①南京市东北一段长江,古有*天荡之名。②苏州东南隅葑门外也有*天荡,“*”一作“皇”。

*龙城:契丹*龙府在吉林农安。

*金台:河北易县东南的北易水南。

*陵冈:山东曹县西南废*河北岸,元明时最为*河险工所在。

*鹄(鹤)山:即武汉市武昌蛇山。

*歇浦:上海市内*浦江别称。

焉耆:西域古焉耆国都,在*焉耆西南。唐在其地置羁縻督府,为安西四镇之一。清建焉耆府。民国废府。

焉支山:即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永昌西、山丹东南,为山丹河与石羊河的分水岭。

曹:周同姓国,都陶丘(定陶西南)。

曹州:北周改西兖州置,治左城,隋改名济阴,在曹县西北。隋唐或称曹州,或称济阴郡。金因治所受*河影响,迁至北面的乘氏,亦称济阴,即菏泽。自此言曹州即指菏泽。清雍正时为曹州府。民国废府。

曹国:西域古国,在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以北和东北一带。

盛京:清以留都沈阳为盛京,关外东北地区由盛京管辖,故又为大行*区名称。

盛乐城:北魏祖先所居在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即西汉定襄郡治。其后又在故城东南两次筑新城,均称盛乐城。

堂邑:①古堂邑在江苏六合北,先属楚,称棠邑;后入吴,为堂邑。西晋堂邑郡即以堂邑县为治所。东晋安帝时改名秦郡。堂邑县在隋初并入六合县。②隋于今山东聊城西北设堂邑县。其地分属聊城、冠县。

堂阳:河北新河北。

堂琅:云南巧家东约五十里。

堂溪:即棠溪,在河南西平西。战国属韩,以造铁兵器著名当时。

常山:河北曲阳西北的恒山,汉、宋避帝讳为常山(汉文帝、宋真宗均名恒)。秦恒山郡,汉亦因而改常山郡(国),辖境在河北西部(唐河以南、京广铁路以西(新乐、正定、石家庄除外),内丘以北地)。治元氏(县西北)。西晋常山郡治真定(正定南,唐始为正定)。隋为恒州恒山郡。唐有恒(镇)州常山郡。天宝中曾用平山,后又用恒山之名,元和又以穆宗讳仍改常山。

常州:晋陵郡,隋灭陈,改晋陵郡为常州,始有此名。州治本为晋陵县,唐分出武进,二县同城。明并晋陵入武进,清又增置阳湖,仍为二县。民国合为武进。

常德:宋孝宗时升鼎州为常德府,治武陵。鼎州武陵此后一直指湖南常德。明清有常德府。

著县:山东济阳西。

略阳:晋改广魏郡为略阳郡,治临渭(甘肃天水县东北),北魏改治陇城(泰安东北)。隋废。

略阳道:甘肃庄浪西南。

略畔道:甘肃合水北约十里(出土印不称道)。

野王:河南沁阳,古名野王。战国韩地,汉置野王县,曹魏野王郡亦以野王为治所。隋改野王县为河内县。

野狐岭:在河北万全西北。

鄂州:隋改郢州为鄂州,治江夏(武汉市武昌)。从此郢州专指钟祥,元改鄂州为武昌路.

鄂县:秦鄂县即湖北鄂城。孙权改为武昌。西晋又分武昌(在鄂城之武昌)置鄂县,隋再并入武昌。

鄂渚:传古时在武汉市*鹤山上游三百步有沙洲名鄂渚(渚,小洲),鄂州因渚而名,遂以为鄂渚。

郾县:山东郾城西南五里道州城。

崖州:史籍所载崖州,均在海南岛。南朝梁所置,治儋县西北,在海南岛北面偏西处。隋珠崖郡、唐崖州珠崖郡,治所移至东北部的舍城(琼山县东南)。宋崖州则以唐振州改置,治宁远(崖县崖城镇),在岛的南部。以后明崖州也在此处。民国改崖县。县治在旧崖县东。

崇:商代有崇国,在河南嵩县北。

悬瓠:在河南汝南。南朝宋移上蔡县治此。隋唐为蔡州治所。

逻些:即逻娑,吐蕃国都,即西藏拉萨。

铜濑:云南马龙南。

铜堤:春秋晋有铜堤,在山西沁县南,后置县。宋移治沁县。明与沁州合并。

铜瓦厢:在河南兰考西北*河东岸,地已坍入河中。

银州:北周置。唐银州治儒林(陕西榆林东南),有榆林、米脂、佳县之地。以后为*项拓跋氏所有。

符县:四川合江。

符离:秦符离县在安徽宿县东北,唐移至宿县北符离集,后期移至宿县。元初并入宿州。

笠泽:太湖古名,一说非太湖,系江苏吴江县一小湖。后作吴江县与吴淞江的别称。

斜谷道:褒斜道的一部分,斜咎在陕西眉县西南,。

猗氏:地在山西临猗南。

象氏:河北隆尧北二十五里。

象林:汉日南郡属县,在越南岘港以南武嘉河之南。东汉末建林邑国。后西晋复置,北移寄治卢容(越南顺化附近)。东晋后为林邑所有。

象郡:秦在岭南所置郡,辖广西西部、越南北部中部。

商县:陕西商县东南八十五里。

商於:商在陕西商县东南,於在河南西峡县境,两地一带即商於。

商山:陕西商县东南。

商丘:河南商丘南。

商州:北周改洛州置,治上洛,即商县。

章县:山东东平约五十里鄣城集。

章武:西汉*河人海处,河北*骅西南。北齐废。

奢延:陕西靖边西北约六十里。

戚县:山东微山。

雩娄:河南商城东北。

雩都:江西于都东北郊。

掖县:山东掖县。

竟陵:秦汉竟陵县在湖北潜江西北。西晋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治石城(钟祥)。东晋竟陵县治所在潜江西南。梁末撤销。北周再置竟陵县,在糊北天门,在旧县的东北面。竟陵郡,隋即郢州,天门之竟陵县在复州沔阳郡内。唐为复州竟陵郡。五代改竟陵县为景陵县。清改天门。

望平:辽宁新民东南约四十里。

望垣:甘肃天水西北。

望都:河北望都西北三十里。

望海蜗:在辽宁金县东北。

麻沙镇:在福建建阳西。南宋至明以刻印书籍著名,称为“麻沙本”。

麻六甲:南洋古国,即满刺加。

康:西藏四部之一。大体即昌都地区。旧西康省简称康。

康居:西域古国,约在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

康国:西域古国,在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一带。

鹿耳门:台湾省台南安平港北。

阏与:在山西和顺。

盖州:唐贞观时置,本为盖牟城,即辽宁盖县。

清水:甘肃清水北。

清阳:河北清河东南。

清县:山东聊城西二十里。

清渊:河北馆陶东北。

清口:①即泗口。②古汶水入济水之口亦称清口,在山东梁山东南,济水亦称清水.

清州:宋置清州,即河北青县。明改青县。

清河:①汉清河郡,辖境在河北南部与山东西北部(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治清阳(河北清河东南)。东汉清河国治甘陵(山东临清东)。历代郡置,北齐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为贝州清河郡。②南宋末置清河县,在江苏淮阴西南。后屡因河患迁移。清乾隆时移治清江浦。民国为淮阴县。清江浦区、淮阴县。

清源*:五代南唐所置*号,治泉州(福建),领闽南地区,即留从效、陈洪进统治地区。陈洪进归宋后废。

眴卷:宁夏中宁东北数十里。

郻县:河北束鹿东南。

曼柏:内蒙古东胜东北盐店附近。

累县:河北昌黎南。

鸿门:陕西榆林东北。

涿县:河北涿县。

涿鹿:河北涿鹿东南。

涿州:唐大历时分幽州置。民国改涿县。

涿郡:汉涿郡,辖境在北京房山以南,河北易县、清苑以东,安平、河间以北,霸县、任丘以西地区。治涿县。隋有幽州涿郡。唐幽州则为范阳郡。

秺县:山东成武西北二十九里。

偃师:河南偃师。

船司空:陕西华阴东北五十里。

徙县:四川天全东南郊。

淮西:①唐方镇,全称为淮南西道,治蔡州(今汝南),常领申、光、蔡三州。李愬雪夜入蔡州,即平定割据淮西的吴元济。②宋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常简称淮西、淮东。淮西治寿州(今安徽风台),南宋治庐州(今合肥);淮东治扬州。

淮安:①江苏淮安县,汉置射阳县,晋为山阳县,宋改淮安县。元又为山阳。民国为淮安。②南宋后期改楚州置淮安*,治淮安。后改州。元为路。明清有淮安府。民国废府。③隋以显州为淮安郡,唐有唐州淮安郡,均治比阳(河南泌阳)。

淮浦:江苏涟水西数里。

淮陵:安徽五河东南、女山湖北。

淮阳:周为陈国都城宛丘。汉于此置淮阳国,后为淮阳郡。辖境在河南周口地区一部分(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县地)。隋唐为陈州淮阳郡。民国改原陈州府治淮宁县为淮阳县。

淮阴:东魏置淮阴郡,辖清江浦区及淮阴等县。唐有楚州淮阴郡。东魏时郡治怀恩在淮阴西南。唐时楚州治所在山阳(淮安),淮阴县为其属县。以后亦为淮安府属县,明改名清河县。民国恢复淮阴县原名。

淮南:①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安徽六安北),后迁寿春(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安徽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扬州,湖北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内。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⑧宋有淮南路,治扬州。后分为东西二路。西界在湖北*陂、河南光山一带。东西二路分界约在安徽凤阳、和县一带。

渔阳:秦渔阳县在北京密云西南,秦、汉、魏、晋、渔阳郡,辖境在北京东部,天津宝坻,河北廊坊地区与承德地区西部(即河北滦河上游以南、蓟运河以西,天津海河以北,北京怀柔、通县以东地区)。治渔阳。隋末改无终县为渔阳,即河北蓟县。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明省入蓟州。

涪州:隋唐都有涪州涪陵郡,并非一地。隋涪州原为合州,治石镜(合川)。唐涪州治涪陵,地在隋涪州之东。元省县入州。清涪州不辖县。

涪县:西汉置县,西魏改名巴西,在今四川绵阳东涪江北岸。

涪陵:西汉涪陵县在彭水,刘备置涪陵郡。后废。隋于此置彭水县。其地在隋唐涪陵县东南。隋唐涪陵县即今涪陵。

淡水:台湾岛西北部沪尾为淡水河口,本为港口,因淤浅衰落。雍正时设淡水厅,光绪改为新竹县。是年,又于沪尾东南的艋舯,设淡水县,为台北府治所。日占时改为台北。

深泽:河北深泽。

深州:隋深州治安平(河北)。唐先治陆泽(深县西)。宋治静安(深县南)。明移治今县。

铚县:安徽宿县西四十六里。

领方:广西宾阳西南郊。

鄃县:山东平原西南。

馆陶:河北馆陶。

淄青:唐青州(山东益都)。唐授为淄青节度使。其后淄青常有淄、青、登、莱、齐、棣等州。

猇国:山东邹平西。

猛陵:广西藤县东北南安镇北。

密州:隋改胶州为密州,治所在诸城。明废。

密乡:山东昌邑东南二十余里。

密县:河南密县东南三十里。

鸾鸟:甘肃武威南约六十里。

梁门:在河北徐水。

梁州:①《禹贡》九州之一。②曹魏分益州置梁州,辖地除陕南外,并南伸到川、黔各一部。魏治沔阳(陕西勉县东)。晋治南郑(汉中)。唐后期升为兴元府。

梁郡:汉建梁国,治睢阳(今商丘南)。南朝宋为梁郡,治下邑(今安徽砀山)。隋曾以宋州为梁郡,唐为睢阳郡。

梁溪:江苏无锡有梁溪,发源惠山,流入太湖,传东汉梁鸿曾居其旁。为无锡的别称。

梁父:山东泰安东南。

梁县:河南临汝西二十五里,汝水南岸。

梁邹:山东邹平北。

梁国:辖境在河南商丘地区一部分及安徽砀山县。治所睢阳(商丘南郊)。

梁期:河北磁县东北。

盖县:山东沂水西北八十里。

粘蝉:朝鲜平安南道南浦西北。

卷泠:越南河内西北五十余里。

隋:周时的姬姓国,在湖北隋县。

冤句:山东菏泽西南四十里。(一作“宛朐”)

隆兴:宋升洪州为隆兴府,治南昌。

隆中山:湖北襄樊市襄阳西。或传隆中在今河南南阳。

渠搜:内蒙古杭锦北,故朔方与呼遒之间。

渊泉:甘肃安西东百余里桥湾附近。

蛇丘:山东肥城东南约七十里。

圉县:河南杞县南约六十里南周镇。

崞县:山西浑源西十余里。

县:山东*县西南。

淳于:山东安丘东北三十里。

维州:唐维州在四川理番县。州治薛城在县东北。入吐蕃为无忧城。宋为威州。

维扬:为扬州别称。明初曾称扬州府为维扬府,后改。

绵竹:四川绵竹东南约四十里。

绵虒:四川汶川东约四十里。

绵曼:河北获鹿北。

绵诸道:甘肃天水。

绵州:隋置,治巴西(四川绵阳东)。元废巴西县入本州。清绵州辖有绵竹、德阳、梓潼等县。民国废,以州为绵阳县。

绿林山:湖北当阳东北。有大洪山之说。

尉氏:河南尉氏北。

郿县:陕西眉县东。

隃麋:陕西千阳东。

隆虑:河南林县。

太行:山在其西。

鄮县:浙江镇海南数里。

骐国:山西乡宁东南。

十二画

越嶲郡:辖境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及云南一小部分(云南丽江及绥江两县间金沙江以东、以西之祥云、大姚以北和四川木里、石棉、甘洛、雷波以南地区)。治所邛都(四川西昌东部)。

彭阳:甘肃镇原东南约三十里。

彭泽:江西湖口东约四十里。

彭城:江苏徐州。

博山:河南浙川东南数十里顺阳堡。

博乡:安徽六安西。

博平:山东茌平西北三十里。

博阳:河南商水东南二十余里。

博县:山东泰安东南。

博昌:山东博兴东南。

博罗:广东博罗。

博望:河南南阳东北六十里。

期思:河南淮滨东南期思集。

鄚县:河北任丘北鄚州镇。

敬丘:河南永城西北。

敬武:河北赵县东敬武垒。

葰人:山西繁峙东北。

葭明:四川广元南约八十里。

葭密:山东菏泽西北二十五里叚密集。

粟邑:陕西白水西北。

朝平:河北南和东北,任县东南。

朝那:宁夏固原东南约五十里。

朝阳:①河南新野西南,在朝水之阳(属南阳郡)。②山东济阳东北(属济南郡)。

朝歌:河南淇县。

朝鲜:朝鲜平壤南郊。

棘阳:河南南阳南,棘水之阳。

雁门郡:辖境在山西北部及内蒙古一部分(山西河曲、五寨、宁武等县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旗海、岱海以南地)。治所善无(山西右玉南)。

提翼:朝鲜*海交道平山附近。

揭阳:广东揭阳西北。

揟次:甘肃武威东南。

景成:河北交河东北六十里。

筑阳:湖北枣阳西南。

犊和: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北偏西。

犍为郡:辖境在四川简阳和新津以南,大足、合江、贵州绥阳以西,岷江下游、大渡河下游和金沙江下游以东、云南会泽、贵州水城以北地区。治所僰道(四川宜宾西南郊),昭帝时移治武阳(四川彭山东)。

傅阳:山东枣庄南约六十里。

皖县:安徽潜山。

街泉:甘肃庄浪东南。

舒县:安徽庐江西南。

番汗:朝鲜博川东南。

番禺:广东广州。

番和:甘肃永昌城附近。

腄县:山东福山。

得:甘肃张掖西北。

鲁阳:河南鲁山。

鲁县:山东曲阜。

鲁国:辖境在山东曲阜、泗水、邹县、滕县等地。治所鲁县(曲阜)。

颍阳:河南许昌西南。

颍阴:河南许昌。

颍川郡:辖境在河南中部(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治所阳翟(禹县)。

鄗县:河北柏乡北。

敦煌:甘肃敦煌西十余里之七里镇。

敦煌郡:辖境在甘肃最西部(疏勒河以西及以南地区)。治所敦煌(敦煌西十余里之七里镇)。

童乡:山东乐陵西北。

阑县:四川越西东北。

善无:山西右玉南。

瓶国:山东临朐东南。

道人:山西阳高东南约七十里。

遂久:云南丽江一带。

遂成:朝鲜平壤西。

温县:河南温县西南三十里。

渭城: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渭州:北魏置,治襄武(甘肃陇西东北)。唐属吐蕃,收复后置治平凉(甘肃)。

滑台:河南滑县东旧滑县城。

滑盐:河北滦平南约四十里。

滑州:隋置,治白马,即古滑台城。明初撤销白马县,又改州为县。在旧治西,原为道口镇。

湟中:青海省湟水两岸,汉为羌族等族聚居处。

渝州:隋初改楚州为渝州,治巴县,即重庆。后遂以“渝”为重庆的简称。

湖阳:河南唐河西南湖阳镇。

湖县:河南灵宝西。

湖陵:山东鱼台东南六十里。

湖陵邑:安徽太湖县东南。

湘南:湖南湘潭西南约四十里。

湓口城:即湓城。西汉初灌婴筑,以在湓水(龙开河)入江处得名。隋为寻阳,即今江西九江。

搂中:古指今湖南搂水流域。

滁州:隋改南谯州为滁州,治所新昌,后改清流。

富阳:山东汶上北偏东。

富昌:内蒙古准格尔东南约三十里。

富波:安徽阜南东南。

富城:山东东平东北约六十里。

富陵:江苏洪泽西北十余里。

富平:①秦汉富平县在宁夏吴忠西南。汉末废。关中有富平县,曹魏始置。县治屡迁,均本县范围。唐宋时在县北。金废。元复置。②山东阳信东南三十里(属平原郡)。

富春:浙江富阳。秦置县名富春,晋改富阳。五代吴越为富舂。宋复为富阳。

富川:广西钟山。

傲:商代曾为都城,河南荥阳北敖山南。

疏勒:西域古国,*喀什市。唐在此置都督府,*镇,为安西四镇之一。

婺州:隋置婺州,治金华。朱元璋改宁越府,不久改金华府。

登州:唐时置,治牟平(山东),神龙年间迁蓬莱。明清登州府亦治蓬莱。民国废府。

湔氐道:四川松潘北约三十里。

禄福:甘肃酒泉。

谢沐:湖南江永西南。

强阴:内蒙古丰镇西约六十里。

孱陵:湖北公安西三十余里。

媪围:甘肃皋兰西北。

编县:湖北南漳东南。

缑氏:春秋周地,秦置县,在河南偃师东南。唐移治缑氏镇。宋熙宁时废。

彘:山西霍州东北。

十三画

瑞州:宋理宗时改筠州为瑞州,治高安(江西)元为路。明清为瑞州府。民国废府。

槐里:后秦姚兴称帝处。汉改废丘县置,在陕西兴平东南。

榆中:甘肃榆中北偏西。

榆次:山西榆次。

榆关:即渝关、山海关。

榆林:隋唐榆林郡治榆林县,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榆林郡,隋唐时即胜州。五代后废。陕西榆林,明本为榆林堡。明移延绥镇治此,延绥后称榆林,遂为重镇。清置榆林府。民国废府。

楼乡:山东寿光西。

楼烦:山西宁武附近。

楼烦:古部落楼烦,春秋末居山西宁武,岢岚等地。战国建楼烦县。西晋末废。隋置楼烦郡,治静乐(山西)。唐为岚州楼烦郡。

鄢、鄢陵:鄢本坛姓古国,春秋初年改称鄢陵,在河南鄢陵县西北。

幕府山:在南京北,东晋南朝时为建康门户。

蓟:先秦燕国国都,在北京城西南隅。

蓟县:古蓟县在北京城西南隅,秦置,辽改为析津。蓟县本为蓟州治所,名渔阳,明省入本州。民国改为蓟县。

蓟州:唐开元时置。蓟州在明为九边之一,辖地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总兵官驻三屯营(河北迁西西北)。

蓬州:北周置,治安固(四川营山东北)。唐治大寅(仪陇南)。元移相如(蓬安)。

蒲子:汉蒲子县在今山西隰县。刘渊曾以为都城。

蒲州:北周改泰州置,治蒲坂(山西永济西蒲州镇)。唐升河中府。明仍为蒲州。清雍正时为蒲州府。民国废府。

蒲反(蒲板):山西永济西蒲州镇,*河东岸。

蒲吾:河北平山东南。

蒲领:河北阜城东北。

蒲坂:秦置县。曹魏至北周为河东郡治所,隋大业中并入河东县。

蒲姑:即毫姑、薄姑,古国,山东博兴东南。

蒲类:西域古国,在*东部巴里坤湖附近。曾属姑师,汉置车师前后国、蒲类前后国等。以后为鲜卑、突厥属地。

蒲类海:汉代人称巴里坤湖为蒲类海。唐称婆悉海。

蒲昌海:罗布泊的古称,又称盐泽。

蒙舍城: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楚州:隋置,治所先在淮阴西南,后移山阳(江苏淮安)。后废。唐置楚州,治山阳。南宋后期改淮安*。

碎叶:中亚楚河。碎叶城在水畔,在吉尔吉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唐在此设*镇,为安西四镇之一。

雷池:安徽望江县东南,从*梅、宿松流来的雪水,在此积而成池。

零阳:湖南慈利,汉初置县名零阳。隋改零陵,再改慈利。

零陵:传舜南巡而死,葬于九疑,是为零陵,在湖南宁远东南。秦在广西全州西南置零陵县。汉武帝置零陵郡,辖境在湖南南部与广西东北部。以零陵县为治所,辖湘南桂北。东汉移治泉陵,即湖南零陵。隋唐有永州零陵郡。

零丁洋:即伶仃洋,在广东珠江口外。文天祥被俘后过此,有《过零丁洋》诗。

肆州:北魏置。北周时治广武(今代县)。隋改为代州。

督亢:荆轲入秦,以献督亢地图为名。其地在今河北涿州市东,中有陂泽,周围五十余里。

鉴湖:在绍兴西南。旧时因以此为绍兴的别称。

睦州:隋置,治雉山(浙江淳安西南),唐治建德。宋改为严州。

睢州:河南睢县,民国以前为睢州,金始置。

睢陵:江苏泗洪东南洪泽湖畔。

睢阳:秦置睢阳县,隋、唐、宋为宋城,金恢复原名。明废入归德州。在河南商丘南。自汉梁国、南朝梁郡至宋金应天府,归德府,均治睢阳。唐天宝以宋州为睢阳郡。

雉河集:即安徽涡阳县治。

锡山:在无锡西郊,仅一小丘,传周秦时产锡。

锦州:契丹国建立时,定都上京临潢府(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辽太祖“以汉俘建锦州”,始有锦州之名。清改广宁府置,治锦县,即锦州市。民国废州,州治仍为锦县。年由锦县析置锦州市。

锦城:即锦官城,在成都南,蜀汉管理织锦的官吏的衙署所在。锦江流经此地,这一带号为锦里。后入遂将锦城、锦官城、锦里作为成都的别称。

筹笔驿:在今四川广元北,传诸葛亮曾在此筹划*事。

筠州:唐置筠州,治高安(江西)。南宋避理宗讳,改瑞州。

简州:隋置简州,在四川简阳地。

瑕丘:山东兖州东北。

瑗县:山东齐河西。

斟县:山东潍坊东南。

鄞县:浙江鄞县东南五十里鄞山下。

蓝田:陕西蓝田西三十里。

蓟县:北京西南角。

蒙阴:山东蒙阴西南十五里。

蒙县:河南商丘北郊。

鄠县:陕西户县北。

楚国:辖境在江苏徐州有其附近之山东与安徽等一小部分地区。治所彭城(今徐州)

虞县:河南虞城北约三十里。

频阳:陕西富平东北五十里。

路县:河北廊坊地区回族自治县西北。

蜀郡:辖境在四川中部(松潘以南,北川、彭县、洪雅以西,峨边、石棉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东,及大渡河与雅砻江之间康定以南、冕宁以北地)。治所成都(四川成都)。

嵩高:河南登封。

雉县:河南南召东南。

稒阳:内蒙古包头东约十里。

傿县:河南柘城北二十九里。

傿陵:河南鄢陵北偏西。

衙县:陕西白水东北,*河西岸。

解县:山西临猗西南。

雊瞀:河北蔚县东北。

彘县:山西霍县。

鹑阴:甘肃景泰东南。

鹑孤:甘肃泾川东南约六十里。

鄜县:陕西洛川东南七十里。

壅奴:天津武清东北。

腾冲:南诏时先名软化府,后改腾冲府。元腾冲麻。明为州。清为厅。民国改县。

解州:五代后汉置,治解县(山西运城西南解州)。民国以州为县。解县与虞乡并为解虞。解虞与安邑合并为运城。以后又将原虞乡部分划归永济县。

解梁:春秋晋有解梁,山西临猗西南。

新平:河南淮阳东北。

新处:河北定县东北。

新市:①河北新河西南(属巨鹿郡)。②河北正定东北新城铺(属中山国)。

新成:河南伊川西南。

新安平:河北卢龙西,沙河驿东。

新汲:河南扶沟西南二十里离下村。

新昌:辽宁海城东北(属辽东郡)。河北新城东偏南(属涿郡)。

新郑:河南新郑城西北。

新郪:安徽太和北五十里。

新都:四川新都(属广汉郡)。河南新野东南(属南阳郡)。

新淦:江西清江。

新丰:汉置新丰县,高帝仿丰邑而作,以慰其父思乡之情,在陕西临潼东北。

新安:①安徽歙县一带,晋为新安郡。②今河北安新县,元分容城置新安,清道光时废入安州。③明万历时分东莞县置,即广东宝安。④河南泥池东搭泥镇。

新阳:①清雍正时分江苏昆山县置,与昆山同城。民国仍合。②山东枣庄西北二十余里(属东海郡)。③安徽界首北三十余里信阳城(属汝南郡)。

新城:曹魏得蜀孟达所献地,以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置新城郡,治房陵(湖北房县)。其后三郡仍分,房陵为新城,西城为魏兴,上庸仍旧名。

新亭:孙吴时建造,在南京南。

新息:春秋息国在河南息县西南,汉置县,元初废入息州。

新野:古新野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北周时废。

新蔡:即河南新蔡。蔡国自蔡迁此,故名。晋新蔡郡即治新蔡。北齐改广宁郡。

新秦中:指蒙恬击匈奴所得河套地。

雍丘:春秋属宋,战国属魏,秦置县,在今河南杞县。

雍州:《禹贡》九州之一。东汉末始置。曹魏时辖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及宁夏、青海各一部。唐时仅有关中的一部。开元时升京兆府。东晋南朝时雍州以襄阳为中心,有湖北北部与河南的一小部。

雍县:秦秋秦国故都,后为县。在今凤翔南。唐肃宗时改凤翔。

雍鸡:广西龙州:新山山东莒县西南约三十里。

廓州:北周以吐谷浑浇河城(今青海贵德南)置,唐治化隆(今化隆西)宋曾置,后废。

廉县:宁夏银川西北约十里。

廉州:唐改越州置,治合浦。明清有廉州府。民国废府。

慎阳:河南正阳北。

慎县:安徽颍上西北四十里江口镇。

溧阳:江苏溧阳西北三十余里。

滦州:契丹分平州地置,治义丰,即河北滦县。

滦阳:承德在滦河之北,因以滦阳为别称。金置滦阳县,在河北迁西西北,明废。

满刺加:国名。立国于马六甲州。郑和曾至其国。葡萄牙殖民势力侵入后衰亡。

滇池:云南澄西三十余里。

真颜山:匈奴真颜山约为杭爱山南面一支。

福宁:元分福州置福宁州。明为县。清雍正时设府。治霞浦。为霞浦县。

福州:本闽州,唐开元中改。别称榕城。

福陵:亦称东陵。清太祖墓,在沈阳东郊天柱山上。

辟阳:河北冀县东南约四十里。

十四画

赘其:江苏盱眙西台。

蔺县:山西离石西。

蓼县:河南固始东北四十里蓼城冈。

蓼城:山东利津西南。

酸枣:河南延津西南十五里。

舆县:江苏仪征北十余里。

僰道:四川宜宾西南安边场。

舞阳:河南舞阳西北。

舞阴:河南泌阳西北六十里。

箕国:山东莒县北约百里。

稗县:山东莒县东南约五十里。

僮县:安徽泗县东北五十余里。

镂方:朝鲜平安南道阳德西。

鄱阳:江西波阳东北约四十里。

鲖阳:安徽临泉西北鲖城。

雒县:四川广汉北郊。

廮陶:河北宁晋西南。

端氏:山西沁水县东北三十五里端氏聚。

端溪:广东德庆。

漆县:陕西彬县。

漆垣:陕西铜川西北约七十里。

漯阴:山东禹城东。

漯沃:山东滨县西北。

漏江:云南沪西县等地。

漏卧:云南罗平县等地。

强:河南临颍东偏南。

谯县:安徽毫县。

翟道:湖北*陵西北。

随县:湖北随县。

静宁:今甘肃静宁,元以前为德顺。

赫图阿拉:在今辽宁新宾西老城。

酸枣:秦酸枣县在今河南延津西南。隋移至今延津,北宋末改名。

斡难河:黑龙江上源之一,发源于肯特山,流入原苏联境为鄂嫩河,下游为石勒喀河。

嘉州:北周置,治平羌(四川乐山)。隋大业初改眉州。唐既有眉州,也有嘉州。嘉州有乐山、峨眉等地。南宋庆元时升嘉定府。

嘉兴:南宋庆元中升秀州为嘉兴府。明清都有嘉兴府。宋以“嘉禾”为郡额,故别称嘉禾。

嘉定:指南宋所升的嘉定府,在四川。尚称乐山为嘉定。上海市嘉定,南宋置县。

嘉峪关:在甘肃嘉峪关市西,明置关。

嘉陵道:陕西略阳北。

蔡:蔡在春秋时先从上蔡(河南上蔡西南)迁新蔡(河南),再迁州来(安徽风台),为下蔡。

蔡州:隋改溱州置,治所隋名上蔡,唐名汝阴,即河南汝南。北朝也曾置蔡州,治蔡阳,在湖北枣阳西南。

磁州:隋置慈州,唐改磁州,治滏阳,为河北磁县。

熙河:宋熙宁时置,治熙州(甘肃临洮),辖熙、河、洮、岷等州。

鄱阳:秦于江西波阳东置鄱阳县。孙权移波阳。又置鄱阳郡,治鄱阳。隋唐为饶州鄱阳郡。

雒邑:周公筑雏邑二城。

雒县:汉雒县在四川广元北。后移广元。元省入汉州。

端州:广东肇庆一带,隋置,治高要(肇庆)。宋升为肇庆府。

韶州:隋置,治曲江,本在韶关北,南汉移韶关。明清有韶州府。民国废府。

彰德:金改相州为彰德府,治安阳(河南)。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

鄯州:青海乐都。后属吐蕃。北宋再置,治青唐城。后为西宁州,即西宁。

潢水:西拉木伦河古名。

漳州:唐分泉州置,初治漳浦(云霄),后移漳浦,后移龙溪。明清有漳州府。民国废府,以府治为龙溪县。分龙溪置漳州市,其余部分属龙海县。

漳南:在河北故城东北。

谯县:秦置县,在今安徽亳州。明废入亳州。

谯郡:汉建安末置,治谯县。隋唐为亳州谯郡。

十五画

横海:唐方镇。沧景的*号,后改义昌*。治沧州(沧州东南),领沧、景、德、棣等州。

横县:山东诸城东南四十里。

醉翁亭:宋僧智仙建,在安徽滁州琅琊山麓。

蕲水、蕲春:湖北有浠水、蕲春二县,都在长江北岸。浠水,唐天宝时改兰溪县置蕲水县,南朝本有蕲水县,在浠水东,唐初已并入蕲春。古蕲春,汉末置,在蕲春蕲州镇西北,为蕲州(北周始置)治所。南宋移县治于蕲州镇。民国废州,州治为蕲春县。

蕲县:安徽宿县东南。

高嗷:东晋南北朝时*事重地,与滑台、洛阳、虎牢号为北魏河南四镇,在山东茌平西南。唐天宝毁于河水。

震泽:太湖古称。

增山:内蒙古东胜西约七十里。

增地:朝鲜平安南道新安州附近。

增食:广西隆安东。

蕃县:山东滕县。

樊县:山东兖州西南三十余里。

樊舆:河北徐水东南。

稽徐:越南河内东南,兴安北。

稻国:山东高密西数十里。

播州:唐置,治贵州遵义,后废。北宋曾置,治桐梓西南,又废。理宗嘉熙时置土司播州安抚司,治遵义。元为宣抚司。明为宣慰司。明置遵义府。

墨山:西域古国,*库尔勒县东库鲁克山区。

墨尔根:清时所筑城,黑龙江嫩江县。

镇戎:宋镇戎*在今宁夏固原。

镇州:即恒州。唐元和间改名。后晋仍称恒州。汉又改镇州。宋庆历间升真定府。

镇江:宋*和间升润州为镇江府。

镇南关:友谊关旧名,设于明初。

镐:丰、镐并为西周都城。

稷下:战国时的学术活动中心,在齐都临淄稷门附近。稷门以在稷山下得名。

黎阳:古为重镇。西汉置县,在河南浚县东。县南有黎阳津(浚县东南)。隋置黎阳仓(浚县西南)。

黎县:山东聊城西二十里。

稿城:河北藁城西南。

虢县:陕西宝鸡。

褒中:陕西汉中西北约四十里。

德化:五代南唐改浔阳县为德化县(江西九江)。民国初年改为九江。

德安:北宋宣和时升安州为德安府,治安陆(属湖北)。民国废府。

德胜城:项城市秣陵镇西,即德胜寨。北城即河南濮阳。

虢:周姬姓国。有三,东虢在河南荥阳东北。西虢在陕西宝鸡市东。北虢在三门峡和山西平陆等地。

虢州:隋、唐、宋时有虢州,治所先在河南卢氏,唐移灵宝。元并入陕州。

滕:西周姬姓国,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后亡于宋。

褒斜道:秦岭太白山发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汉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褒斜道就是利用两河河谷作通道的道路。

遵义:汉置蹩县,后废。唐置恭水县,改罗蒙,再改为遵义。宋曾置遵义*。明改播州为遵义府。民国废府。

潮州:隋分循州置,治海阳(今潮安),明清为潮州府。

潭州:隋改湘州为潭州,治长沙。元为天临路。明改长沙府。

潼川:宋重和时以梓州为潼川府(三台)。又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辖地在四川中部。元废路存府。明改为潼川州,清雍正时又为府,民国废府。

潼关:古桃林塞,东汉末设关。

潭中:广西柳州东南郊。

潘县:河北涿鹿西南。

澂县:陕西澄城西南二十五里。

窳浑:内蒙古杭锦后旗西南近百里。

豫州:《禹贡》九州之一。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在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之豫东、皖北地区。东汉治谯(安徽亳州)。魏晋南北朝都有豫州,辖区治所常有改变。隋曾以洛州为豫州。河南省古为豫州地,故简称为豫。

豫章:汉豫章郡治南昌,辖境大致江西省。后世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又改为南昌。

缭县:河北南宫东南。

缯县:山东枣庄东北约五十里。

十六画

携李:即醉李,春秋时地名,在浙江嘉兴西南。

薛:任姓古国。先居薛(山东滕县南),春秋时居下邳(江苏邳县西南),后为齐邑。秦有薛郡,治鲁县(曲阜)。西汉为鲁国。

薄骨律:北魏*镇,在今宁夏灵武西北。后改灵州。

薄县:山东曹县东南二十余里。

燕:古有两燕国,一为(姬)国,都蓟(北京城西南隅),战国时又以武阳(河北易县南)为下都。另一为姑姓国,在河南延律东北,后人称南燕。

燕县:河南延津东北三十五里。

燕山:宋宣和时赎得燕京,置燕山府及燕山府路。旋为金所得,恢复燕山府原名析津府,改路名为燕京路。

燕京:北京为燕国故都,故有此称。辽南京一称燕京。金初以为路名。忽必烈初年亦称燕京。

燕然:指杭爱山。唐有燕然都护府,治西受降城(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辖河套以北广大地区。

冀州:《禹贡》九州之一。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及河南北端。东汉先治高邑(河北柏乡北),后治邺(临漳西南)。历代均置,治所辖区多变。清冀州辖冀县等数县地。民国废州,以治所为冀县。

冀县:甘肃甘谷。

黔州:北周改奉州为黔州,南宋升绍庆府。

黔陬:山东胶县西南数里。

穆陵关:山东临朐东南大岘山上。

衡州:隋平陈,置衡州,治衡阳。大业改州为郡,为衡山郡。唐武德废郡设州,又为衡州。天宝改州为郡,改衡阳郡。至德再改衡州。明清有衡州府。民国废府。

歙州:新安江流域的歙、黟一带,孙吴始分丹阳郡置新都郡。晋改新安郡。隋为歙州,先治休宁(安徽休宁东万安),后移歙县。大业复为新安郡。唐仍为歙州新安郡。宋宣和间改徽州。

潞州:北周置。唐时治上*(山西长治),辖晋东南。明嘉靖时为潞安府。民国废府。

澧州:隋置,治澧阳(湖南澧县)。民国废州。

澶州:唐置,治顿丘(河南清丰西),因澶渊(濮阳西,古有湖名澶渊)得名。五代后晋移濮阳(濮阳南)。宋熙宁移濮阳。后升开德府。金仍为澶州,改开州。

濂溪:濂溪有二,一为原名,在湖南道县一带。一在庐山莲花峰下一带。

橐县:山东邹县西南。

橐皋:安徽巢县西北柘皋镇。

嶲(suǐ)唐:云南保山北(云南云龙西南)圜阳陕西佳县北。

圜阴:陕西神木南约百里。

歙县:安徽歙县。

雕阴:陕西富县北三十余里。

雕阴道:陕西甘泉西。

廪丘:山东郓城西北约六十里。

嬴县:山东莱芜西北四十里。

濩泽:山西阳城西泽城村。

潞县:山西潞城东北四十里。

隰成:山西柳林西。

十七画

壕镜:澳门的旧称。

檀州:隋分幽州置。唐治密云。石晋割给契丹。明改密云县。

盩厔:陕西周至东三十里终南镇。

豲道:甘肃陇西东南,渭水东岸。

豳州:“豳”同“邡”,在陕西彬县东北。西魏在这一带置豳州。隋治新平,即彬县。唐改“豳”为“分”。

繁阳:河南内*西北。

繁县:四川彭县北郊。

繁畤:山西浑源西南约四十里。

镡成:湖南靖县西南。(一作“城”)

镡封:云南文山等地。

魏:周姬姓国,魏在山西芮城北。晋献公灭魏,封给毕万。

魏州:北周置。治所贵乡在河北大名东北,辖境跨冀、鲁、豫三省之界。隋为魏州武阳郡,唐为魏州魏郡。五代后唐升为兴唐府。

魏县:河北大名西南。

魏其:山东临沂东南。

魏郡:汉置,辖境河北南部,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小部分地区。治邺(河北临漳西南),辖境跨冀、鲁、豫三省之界。北周末迁安阳。隋为相州魏郡。至唐,为相州邺郡(此邺即安阳,非北周末年以前之邺),而魏郡之名,则移给魏州。

魏博:唐河朔三镇之一,治魏州,常领有魏、博、贝、卫、澶、相等州。

徽州:宋宣和间改歙州置。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

襄安:安徽无为西南。

襄邑:河南睢县。

襄武:甘肃陇西东南郊。

襄城:河南襄城西墉外。

襄贲:山东苍山南约三十里。

襄垣:山西襄垣西北四十里。

襄洛:陕西甘泉西百余里襄洛镇。

襄陵:山西临汾东南十五里。

襄平:秦置襄平县,在辽宁辽阳。东晋时地入高句丽。

襄州:北魏所置,在河南方城,舞阳、叶县一带。西魏改雍州为襄州,即襄阳一带。

襄阳:东汉置襄阳郡。隋唐为襄州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改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

襄国:项羽置襄国县,在河北邢台西南。隋改龙冈。

濡须:孙权在濡须口筑城。濡须,水名,从巢湖经无为东南流入长江。

濮阳:古为帝丘;春秋卫数迁至此。濮阳西南,古*河南岸。汉魏为东郡治所。晋建濮阳国,改濮阳郡,均治古濮阳。北魏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山东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

濠州:隋置,治钟离(安徽凤阳东)。明初为临濠府。

十八画以上

县:陕西武功西南三十里。

黟县:安徽黟县东北郊。

酂县:河南永城西酂县乡。

酂国:湖北均县东南。

鄨县:贵州遵义西郊。

羸:越南河内西北郊。

赣县:江西赣州西十余里。

赣榆:江苏赣榆北,临海州湾。

灈阳:河南遂平东。

灊县:安徽霍山东北。

灊街:四川美姑东百余里。

瀛州:北魏置。治所在河间(隋置)。宋升河间府。

酃县:湖南衡阳东郊。

霸上:即灞上,在西安市东。

霸陵:陕西西安城东北三十五里。

霸州:后周以益津关及分莫、瀛二州地置,在河北霸州及附近一带。

赣州:江西赣州本名虔州,宋绍兴间改。

犨县:河南鲁山东南五十余里。

蠡吾:河北博野西南。

穰县:河南邓县。

夔州:唐改信州为夔州,治奉节。宋有夔州路,治夔州,辖川鄂黔各一部。元废宋夔州为夔州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

懿州:辽懿州治所在辽宁阜新东北。明废。

麟州:唐置,治新秦(陕西神木北)。末移吴儿堡(绥德西北)。金废。

衢州:浙江衢州,唐置,治信安。元为路。明清为衢州府。民国废府。

附:无考地名

三画

上乡(属北海郡)于县(属泗水郡)

于乡(属东海郡)山乡(属东海郡)

千章(属西河郡)广平(属临淮郡)

广田(属西河郡)广衍(属西河郡)

四画

云国(属琅邪郡)开阳(属临淮郡)

开陵(属临淮郡)予道(属陇西郡)

五街(属北地郡)式县(属泰山郡)

木禾(属上郡)西平(属临淮郡)

中乡(属山阳郡)西都(属西河郡)

文国(属五原郡)方利(属西河郡)

五画

兰阳(属临淮郡)兰祺(属东海郡)

兰干(属天水郡)乐都(属北海郡)

乐街(属西河郡)乐陵(属临淮郡)

北乡(属齐郡)石山(属琅邪郡)

石乡(属北海郡)平陆(属西河郡)

平台(属常山郡)平利(属广平国)

平曲(属东海郡)平明(属右北平郡)

平广(属齐郡)平的(属北海郡)

东乡(属沛郡)归德(属汝南郡)

六画

回获(属北地郡)成国(属涿郡)

朱卢(属合浦郡)曲乡(属山阳郡)

廷陵(属右北平郡)伊乡(属琅邪郡)

合阳(属平原郡)羊石(属北海郡)

安俾(属安定郡)阳台(属广平国)

七画

卤县(属安定郡)利乡(属涿郡)

利苗(属东郡)即来(属琅邪郡)

县(属右北平郡)

八画

柔国(属琅邪郡)武乡(属琅邪郡)

武车(属西河郡)武阳(属东海郡)

武陶(属巨鹿郡)昌阳(属临淮郡)

昌武(属胶东国)固陵(属五原郡)

京室(属上郡)郑(侯国)(属山阳郡)

宜都(属上郡)建乡(东海郡)

参封(属琅邪郡)驷望(属琅邪郡)

驺虞(属西河郡)甾乡(属山阳郡)

九画

城乡(属广平国)临安(属琅邪郡)

临都(属沛郡)昭南(属齐郡)

复陆(属定襄郡)复累(属安定郡)

饶县(属西河郡)宣武(属西河郡)

除道(属北地郡)奉捷(属天水郡)

十画

益阑(属西河郡)骊成(属右北平郡)

都乡(属常山郡)都平(属东海郡)

都武(属定襄郡)盐官(属西河郡)

栗乡(属山阳郡)莫(属五原郡)

原都(属上郡)徒经(属西河郡)

高国(属沛郡)高陵(属琅邪郡)

高柴(属沛郡)

十一画

雩叚(属琅邪郡)辄与(属沛郡)

推邪(属上郡)虚水(属琅邪郡)

望松(属上郡)

十二画

洛部(属上郡)博石(属琅邪郡)

博陵(属西河郡)鹄泽(属西河郡)

新成(属北海郡)

十三画

慎乡(属琅邪郡)

十四画

聚阳(属右北平郡)漂阳(属沛郡)

十五画以上

播旌(属临淮郡)瓡国(属北海郡)

觬是(属西河郡)蒱泽(属五原郡)

繁安(属千乘郡)襄平(属临淮郡)

襄阴(属定襄郡)襄县(属江夏郡)

张氏研究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今地名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