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山体“疗伤” 促生态“康复”
—— 沁阳市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小记
“近年来,我们通过采取多种‘疗法’给昔日满目疮痍的山体‘疗伤’,不仅促进了矿山生态环境的‘康复’,并且消除了地灾隐患,为当地群众提供了致富平台,可谓一举多得,成效凸显。”河南省沁阳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对笔者说。
沁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该区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矿产地百余处,具有埋层浅、易开采等特点。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为沿山群众创造了发家致富的好机遇。然而无序开采矿产资源,造成了矿山植被遭破坏、地灾隐患严重等问题。为恢复和保护矿山生态环境,沁阳市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坚持把治理恢复矿山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沁阳市积极开展地质环境恢复项目。红土坡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位于沁阳市西万镇校尉营村东北的太行山脚下,该矿于1958年开始露天开采,矿山地貌及地表植被破坏严重,矿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沁阳市通过挖方、填方、削坡、土地平整等措施对矿山进行治理,红土坡的地质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形成了面积150亩的经济园区。同时,沁阳市利用企业缴存的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进行治理。为解决矿主开发挣钱、*府治理买单的问题,该市自2008年起,对矿山开发企业实行缴存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截至目前,已征收300余万元。沁阳市实行边开发边治理,及时恢复地质环境。督促有条件的矿山企业边开采、边治理,中铝常平矿在资源枯竭区整理土地30余亩,恢复矿山植被约500亩。
“红土坡矿山环境治理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消除了地灾隐患,而且栽种的经济林使我们村受益匪浅,每年收益13万余元。”校尉营村村委会主任高兴地说。
为遏制矿山地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沁阳市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日常监管。该市结合实际,推出了“五定”方案,即定区域,将所辖矿区进行划分,分组包片;定人员,将所分区域内的矿区划分到各矿管人员,到人;定硐数,要求各矿管人员对管辖区域内的硐址、数量以及露天开采点登记造册,制作备忘录,对自己区域内的情况必须做到了如指掌;定职责,各矿管人员对辖区内的矿点要做到3天一巡查,做好巡查日记,发现非法采矿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立即制止,并逐级上报依法予以处理;定,矿管人员在日常动态巡查工作中要严格履行职责,不得超期巡查,不得参与办矿,不得借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得推诿扯皮,不得隐报瞒报。“五定”方案的实施,实现了对非法采矿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与此同时,沁阳市每年都要组织开展集中打击非法采矿专项行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行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得到了有效规范。 (作者 崔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