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还是聊聊清朝那些事。
前阵子看节目,一件底款“大清康熙年制”的瓷器,经专家鉴定是光绪朝的,专家说,这件东西也叫“小康”。
原来,在古玩行里,人们习惯把康熙年制的瓷器称为“老康”,把光绪年仿制康熙的瓷器称为“小康”。
“老康”和“小康”真的那么像吗?
这就要先来说说,光绪瓷器。
在讲述康雍乾三朝艺术时说到过,这三朝是清朝瓷器乃至中国瓷器史上一段最辉煌的时期。
而光绪瓷器,则是清朝瓷器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清代的瓷器发展在乾隆晚年时就已经开始了衰退,嘉道时期造型粗糙体态笨拙、咸丰时期更是因百业俱废而败落不堪,胎体疏松施釉不均,表面更是常出现桔皮状坑凹,就连款识也只能勉强做到工整。
而到了光绪时期,因为慈禧太后的原因,这一时期出现了少见的精品物件。
慈禧御用制“大雅斋”款的官窑瓷器,画风细腻柔和图案精巧,以五彩器居多,装饰内容多牡丹、萱花、绣球之类。
说回问题,为什么会将光绪瓷器称为“小康”呢?
这就不能不提最为人熟知的青花瓷,光绪瓷器最早被称为“小康”也是源于光绪青花。
光绪时期,国门大开,那时中国瓷器在欧洲乃至全世界仍然是奢侈品,虽然欧洲在19世纪未时已经可以自己生产瓷器,但在质量上还是无法与中国瓷器同日而语。
那时,随着沿海城市的不断开埠,中国瓷器在欧洲的销售量达到历史上的高峰,而外销瓷的兴盛,也从另一侧面盘活了咸丰时期以来几近衰亡的中国制瓷业。
光绪外销瓷,大多仿制康熙时的器型胎质,胎薄如纸胎细如泥,而且釉水厚实丰润,在经年传世的过程中,形成了非常光彩的包浆。
这也使得光绪青花看起来,像极了康熙青花。
不过,也只是像。
光绪青花在用料上多使用浙料,保有淡雅清闲的传统蓝色,而在制作仿古瓷时则多使用纯蓝色料,色彩明丽纯澈。
但在釉水用量上,虽然光绪青花的釉水已经很是厚实,但与康熙本朝的瓷器相比,还是要略薄一些。
而“小康”与“老康”之间的差异,还有一点,就是画功。
康熙时,清朝国力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加上朝廷管理严格,御窑厂的工匠们多工艺精湛深厚。
而到光绪时,国力势微,人心自然也是散的,官窑质量还能有所保证,民窑里的成品则是质量参差不齐,形似神不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