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炎炎夏日去哪里带孩子去博物馆吧系列之二
TUhjnbcbe - 2025/4/19 21:33:00

继续上篇讲解湖南省博物馆里馆藏的国宝,家长带孩子们参观的时候请特别留意我文中介绍的稀世珍品。

首先是素纱褝衣(直裾)和(曲裾),这可是古人穿的性感内衣,极其罕见。

可惜左边的曲裾已毁,幸好有照片存世。身着轻柔和飘逸质感的褝衣,迎风而立,徐步而行,飘然若飞,极现女性的柔美;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罩在锦袍外面的,因为褝衣轻薄而透明,能使华丽的锦袍若隐若现,朦朦胧胧,更衬托出锦衣的华美与尊贵。

这是辛追夫人穿的鞋------丝履,履面以丝缕编织,底用麻线编成。

很明显,这双鞋绝对不是“三寸金莲”,这说明辛追夫人不是缠足小脚,也证明至少汉朝时贵族妇女还没有裹小脚的陋习。

绛紫绢袜结构示意图

底长23厘米,头宽10厘米,共出土2双袜子,弥足珍贵的服饰实物再次证明了汉朝贵族妇女不是裹足的。

辛追夫人戴的手套-------朱色菱纹罗手套

直筒露指式手套。掌面朱红色菱纹罗。马王堆汉墓墓中随葬的一件九子漆奁里,一共装有三幅手套。

以前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手套是舶来品,是清朝末年外强入侵,带来了手套,民国时期流行开来。马王堆手套的出土纠正了这种观点,证明手套不是舶来品,在汉初中国就有了精美的丝质手套,后来湖北江陵藤店1号楚墓又出土了一双皮手套,更将年代推前至春秋战国时期。

菱纹罗“千金绦”手套及纹样图

千金绦中间为篆书白文“千金”字样及明暗波折文,“千金”指其值抵千金,十分昂贵。绦俗称绦子,是用两股丝线,相互编织成各种图案和文字的花纹而成,常用作装饰的丝带。

商代青铜牛觥,这是一件器形和纹饰都很别致的盛酒器。

牛首及背为盖,腹内盛酒。此牛的头部和角形是水牛形象,牛背上站立一虎,既是实用的捉手,又是一种装饰。牛身上还装饰有凤鸟纹、龙纹。

砖座舞蹈人物青铜俑,国家一级文物,舞蹈人双足并立于砖座,左手持莲花状物,右手握拳上举。

这是一位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舞者,他侧颈作仰望状,笑容满面,仿佛正陶醉于观众们对他精湛舞技的赞美声和欢呼声中。

人形跽坐铜灯------战国时期

“跽字读音”ji,意思是长跪,挺直上身两膝着地。这件文物由跽坐人、灯架和灯盘三部分组成,可进行拆装。灯盘呈环形,灯架呈“丫”字形,其上连接灯盘,下端插入跽坐人手中。

中国最早的灯具始见于战国,而人俑灯则是战国时期青铜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人形铜吊灯------东汉时期

这件铜吊灯造型奇特,灯由盘、储液箱(铜人)、悬链三部分组成。

铜人卷发、深目、高鼻,一看就是异族。两腿伸展,如同游泳一样。铜人中空,胸腹四肢均可储存膏液。灯盘锥体旁有很小的方形输液口,一旦当膏油积深至0.5厘米时,就会通过输液口流入铜人体内,构思极为巧妙。

镶嵌玻璃瓶,唐代文物,一千多年了还保存的这么好。

豕形铜尊------商代文物

尊为酒器,这是迄今所见唯一一件商代猪形尊。猪口两侧有獠牙,说明是头野公猪。

背上开椭圆形口,设盖,腹内盛酒。盖上有只凤鸟,看起来很拉风,它既是装饰,又是捉手。猪身上装饰有鳞甲,龙纹和兽面纹,造型精美。

大名鼎鼎的皿方罍,皿方罍曾在《国家宝藏》栏目里播出过,它是现存最大的青铜罍,被誉为“外形与内涵”兼具的“神品”,堪称“方罍之王”。

在商周两汉,王宫贵族的盛大宴会上,罍是用来盛酒的必备器物。其形制分为方体和圆体两种。而方体罍因其制造技术最为复杂,更是尤为珍贵稀少。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汉文帝之子梁孝王刘武的后代为争罍而引发的宫廷流血争斗。可见罍在古代器物中的重要性。

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呈庑[wǔ]殿顶形;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罍身全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共装饰八条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其器型硕大,雄浑庄重,雕刻精美,富丽堂皇,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

该皿方罍曾经流失海外,后花了大约万美元巨资才收购回国。因此这件文物名气很大,展柜前经常围着众多好奇的游客。

隋仕女砖雕和唐双髻女侍俑,可以看出隋唐刻画女子的艺术形象非常接近,都是面庞丰润,神态端庄娴雅。

右边的唐双髻女侍俑,其发式又称之为“双丫髻”、“双角髻”,是将头发在头顶两边各扎一个小髻而得名,是未婚年轻女子所梳的发式。脚著“云头靴”,云头高翘,鞋身隐于裙下,配这种鞋穿曳地长裙能行走便利。

这对女俑形象生动,刻画细腻传神,她们都是美丽而年轻的侍女。眉目清秀,面带一丝微笑,神态恭敬而专注,仿佛在认真听人言语,展现出隋唐女子迷人、自信、开放的风韵。

这段时间有关爱因斯坦日记描述清末明初中国人精神面貌的文字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在爱因斯坦的笔下,中国人愚昧,麻木,犹如行尸走肉。其实这怨不得爱因斯坦的偏见,因为他看到的是深受满清毒害下的汉人的真实形象。

假如爱因斯坦能看到盛世汉唐的中国人形象,我想他就不会写下这么歧视性的文字了。

云纹漆鼎,鼎的表面髹黑漆,器内髹红漆,该器物的容量为“二斗”。

这些漆鼎本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当年的考古人员意外发现鼎内盛放有汤和莲藕片,历经二千一百多年竟然仍清晰可辨。可惜后来因搬动和暴露于空气中,这些藕片全部消失了,只留下了一张黑白照片记录了这神奇的一幕(受当时的摄影技术限制,拍的并不太清楚)。

由于马王堆挖掘的时候技术条件落后,所以留下了很多遗憾,这消失的千年莲藕片只是其中的一件憾事。

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出土时里面放置着漆纚纱冠。漆奁,即漆盒,在汉代经常用来盛放梳妆用品。

这件漆盒的特别之处在于“识文彩绘”工艺,先在器物表面堆出立体线条,然后用颜料填涂,呈现出立体效果。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识文彩绘制品,也是属于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黑漆朱绘六博具,六博是一种古老的棋盘类游戏,被看作所有兵种类棋局游戏的鼻祖,这套六博具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一套。也是一件国宝,属于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根据“遣策”我们知道主要有:博局(棋盘)、其(棋子)、筭(suàn)(筹码)、采或焭(qióng)(骰子)、刀、削和小铲等,并且用博具盒盛放。

特制的漆盒内,有1件方形髹黑漆木博局,用象牙条嵌出方框和曲道。12根象牙箸状长筹码,30根象牙箸状短筹码,12枚象牙大棋子,18枚小棋子,1件小木铲,1个象牙削刀和1件环首角质刻刀。

骰子为球形十八面体,除十六面分别刻出一至十六数字,其中相对的两面,一面刻篆文“骄”字,另一面刻“妻畏”字。木质、髹深褐色漆,径4.5厘米,放在博具空出的小格里。

这种游戏从春秋到秦汉非常流行,可惜后来被其他棋类取代了,如今玩法已经失传,没有人知道怎么玩了。

黄褐色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马王堆出土了众多色彩斑斓的纺织品及各种服装,其中绣有花纹的共40件服饰用料。这件绣品以绮作绣地,图案为纵向的连续菱纹,再在菱纹内填以横向的花纹,每组三层,分别为对鸟和两种不同的菱花。

绮,是目前所知我国古代丝织品中最早有实物可考的提花织物之一。这件乘云绣的主要特点是由若干朱红、绛红、浅绿组成三色叶瓣的变体云纹,其间以藏青色枝蔓穿插连接,中有带眼状的桃形花纹和云纹,遣策称之为“乘云绣”,寓意“凤鸟乘云”。

用色虽然简单,但色彩艳丽浓重。其图案线条流畅,构图灵活,富有浪漫气息,是西汉时期刺绣中的佳品。

遣策,前面提到“乘云绣”这个名称出自遣策,那么遣策是什么东西呢?遣策就是古人记录随葬物品的清单,主要以简牍为材料书写。

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共有枚。竹简墨书隶体,多则二十五字,少则两个字。记载的内容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他人所赠送的物品,二是死者家属专为丧葬而自备的明器,三是死者生前使用过的旧物。

人面纹方鼎------商代文物

这件以人脸为主要纹饰的鼎,迄今为止仅此一件。属于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人面纹方鼎出土后被当作废铁卖给了废品收购站,险些扔进熔炉,幸好被拣选文物的工作人员发现。

商、周青铜器以兽面纹作主题纹饰较为常见,而以人面纹饰较为稀有珍贵,此鼎以四个相同的人面纹装饰器体的主要部位,更加奇特。

辛追夫人巨大的木椁,全由杉木制成,所用木板70块均为整块木料,其中最大的一块椁板长4.88米,宽1.52米,厚0.26米,重达公斤,原树直径至少在两米以上。

木椁的结构十分复杂,由枕木、椁室、盖板三部分组成。庞大的椁室放置于3根巨大的方形枕木上,椁室由内、外壁构成四个边箱和正中的棺室,椁室中放置多重相套的木棺。因其椁中空如井,古代文献上称之为“井椁”。

这副巨大的木椁在结构上没用一根金属钉子,全部以扣接、套榫相结合,严丝合缝,令人叹为观止!

湖南省博物馆采用3Dmaping与空间结合渲染的艺术手法,以辛追夫人的墓坑为基底,贯穿3层展厅,用漆棺、T形帛画等文物中的元素,演绎了辛追夫人华丽的永生之梦。

这段3D动态视频极具视觉冲击力,给人以强烈震撼,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视频基本按照地下、人间、天上的顺序,色彩也由黑白、红蓝到红黄,直至以绚烂的金色调展现天国富丽恢宏的景象。最后,突然繁华落尽,所有的天堂美景都幻化为闪闪的星星漫天散落,仿佛告诉我们这所谓的永生之梦不过是千百年来人们虚无缥缈的幻想罢了。

湖南省博物馆经过了五年扩建整修,从硬件方面来说在国内博物馆里首屈一指,尤其是为马王堆辛追夫人打造的“豪宅”更是令人炫目。

如今湖南省博物馆已经成了辛追夫人的新家,她静静地躺在玻璃棺内,继续做着二千多年来的永生之梦。

1
查看完整版本: 炎炎夏日去哪里带孩子去博物馆吧系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