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慕亭衣
三月,是一个充满生机勃勃的月份,充斥着希望与活力,也充斥着梦想与欢快。
所到之处,皆是春暖花开的景象,草木发出了新芽,花朵绽放出了笑脸。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节,历史上有很多诗人赞美三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关于三月的诗词吧。
第一首《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匎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三月三日阳春时节本是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长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这番景象美不胜收。
众多美人,每个人的神情不同,有凝重的,有文静自然的,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
身上穿的衣服,绫花绫罗衣裳映衬暮春风光。
头上戴的珠宝首饰呢?有翡翠玉做的花饰垂挂在两鬓。站在她们的背后能看见珠宝镶嵌的裙腰,多么合身。
其中有虢国和秦国二位夫人。这些美人聚在一起赏景吃饭,你瞧后厨们忙前忙后地,做了一桌美味可口的饭菜,可她们捏着犀角筷子久久不动。
这首诗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
唐代自武后以来,外戚擅权已成为统治阶层中一种通常现象,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后来酿成安史之乱的主因。《旧唐书·杨贵妃传》载:“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
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每三朝庆贺,五鼓待漏,靓妆盈巷,蜡炬如昼。”
又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十一月拜右丞相兼文部尚书,势倾朝野。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二载(年)春。
从头到尾,诗人描写那些简短的场面和情节,都采取像《陌上桑》那样一些乐府民歌中所惯常用的正面咏叹方式,态度严肃认真,笔触精工细腻,着色鲜艳富丽、金碧辉煌,丝毫不露油腔滑调,也不作漫画式的刻画。
但令人惊叹不置的是,诗人就是在这一本正经的咏叹中,出色地完成了诗歌揭露腐朽、鞭挞邪恶的神圣使命,获得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
诗中首先泛写上巳曲江水边踏青丽人之众多,以及她们意态之娴雅、体态之优美、衣着之华丽。
第二首《江城子·别徐州》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此词作于元丰二年()三月苏轼由徐调知湖州途中。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
“既相逢,却匆匆”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携手”两句,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最后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携手佳人”,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
“和泪折残红”,写作者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同时也是写离徐的时间,启过拍“为问”三句。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
“背归鸿,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而词人自己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湖州。苏轼显然是把徐州当成了他的故乡,而自叹不如归鸿。“彭城”即徐州城。
“清泗与淮通”暗寓作者不忍离徐,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鸿而去,故于途中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
看到泗水,触景生情,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读之令人肠断。
第三首《玉楼春·春恨》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在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的长亭古道上,年少的人总是能轻易抛弃送别之人登程远去。
楼头传来的五更钟声惊醒了离人残梦,花底飘洒的三月春雨增添了心中的愁思。
无情人哪里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恼,一寸相思愁绪竟化作了万缕千丝。
天涯地角再远也有穷尽终了那一天,只有那相思是没有尽头,永不停止。
此词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感慨。
整首词感情真挚,情调凄切,抒情析理,绰约多姿,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作者抒发人生的感慨,使用了夸张手法,更增添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一片芳心许了他人,意味着从此刻开始这颗心不属于自己了。感情事没有谁能说清楚,三言两语就是离不开那个人的名字,就算他是薄情郎。
这首词写的是闺中女子与少年郎在古道长亭分别,日思夜想的等着少年郎归来。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二句,极写相思之苦,哀怨之切。残梦依稀,钟鼓伤情;细雨迷蒙,离情更苦,这正是那被抛弃的真情的悲哀。
暮春三月的细雨,五更的残梦,楼头离人花下的寂寞,连同所有的相思都勾连成一片,缥渺轻扬,茫茫无际。
多情总被无情伤,这闺中女子心碎了,哭了,可恨那薄情郎也不会回头。正是应了李煜的“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我好想劝劝这伤心的闺中女子,让她忘了这段伤心的往事,可动了情的人怎么可能说忘就忘呢?
只希望时间能冲淡,治愈她的伤。
第四首《风入松·三月三西郊即事》
张可久
啁喳娇燕语茅茨。
红暗海棠枝。
双丫小髻谁家女,踏青归、三月三时。
淡淡郁金衫子,盈盈玉药钗儿。
避人忙掩女仙祠。
背后见腰支。
金鞭过客争回首,拉山翁、怀古成诗。
当日苎萝村里,误人曾有西施。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水生波动处,叶片萌芽,春花绽蕾。
拂堤杨柳,斑驳树影,映照在一池春水中,滋养着复苏的万物和人们的心灵。
读着作者张可久的这首作品,我看到了踏青时的欢乐心情,以及人们对春天的到来而感到喜悦。
三月,春风和煦,阳光正好,正适合与朋友相约踏青,登山哦,
第五首《少年游·江南三月听莺天》
吴锡麒
江南三月听莺天,买酒莫论钱。
晚笋余花,绿阴青子,春老夕阳前。
欲寻旧梦前溪去,过了柳三眠。
桑径人稀,吴蚕才动,寒倚一梯烟。
作者吴锡麒,清代文学家。字圣征,号谷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十年()进士。曾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两度充会试同考官,擢右赞善,入直上书房,转侍讲侍读,升国子监祭酒。他生性耿直,不趋权贵,但名著公卿间。在上书房时,与皇曾孙相处甚洽,成为莫逆之交,凡得一帖一画,必一起题跋,深受礼遇。后以亲老乞养归里。主讲扬州安定乐仪书院安定、爰山、云间等书院至终,时时注意提拔有才之士。有子吴清皋、吴清鹏。
江南三月,红瘦绿肥,莺啼蝶飞,春光老去。欲寻旧梦,再到前溪,柳过三眠,桑径人稀。结句“寒倚一梯烟”,极有情致,耐人寻味。
全词风流秀逸,流丽自然,读来令人舒服自在。
以上便是关于三月的5首诗词,在诗词里,我感受到了温暖,三月的暖阳驱散了冬日残余的寒意。
在诗词里,我看到了新生,遍布满地的绿草,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活力。
如果你还没有感受到这些,或许是对诗词的理解有所欠缺,我这里有一套关于古诗词的书籍,或许可以帮到你。
】中华好诗词一生必读的古诗词系列全4册精选¥8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诗词,几千年的岁月沉淀,越发有韵味。
就让我们从三月开始,读书,读诗词吧。
#三月#(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