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工作岗位不是退出革命;我们不怕死,但力争活着;尽可能多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革命半生,写作半生;身披狼烟,几度入狱;古稀之年著百万字史诗长篇,才子李尔重,自胜者强!
1.戎马半生
年腊月十五,李尔重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一个农民家庭,先后就读于中央政治大学、北京大学、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年经叶剑英介绍参加八路军师冀南抗战。年至年,曾任西南军区宣传部长、武装部长委书记兼政委。年至年曾任东安土改工作团副团长、铁道兵团党组成员、宣传部长。
八年抗战期间,他亲眼看到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场面,他亲眼看到无数的父老兄弟姊妹倒在敌人的炸弹下,为了不做亡国奴,中国人民付出了难以计数的鲜血与生命。
抗战是中华民族起死回生、自我解放的战争。自那时我就萌发了要写一部抗战书的念头。六十年代初,传来一位日本人的话,他说:中国的抗战是场伟大的战争,规模之大,意义之深,影响之远,都是前无古人的。
俄国抵抗拿破仑侵略,出了一部《战争与和平》。遗憾的是,中国至今没有部全面反映抗战战争的文学作品。
李老先生受到启发,决定拿起笔杆,写一部关于中国战争历史的书籍。古稀之年的李尔重,准备填补中国文学史上的战争空白,为世人展现一个真实地抗战战争。
2.古稀著作
年,70岁的李尔重离任河北省委书记、省长职务,放弃任全国人大常委职务的机会,慨然卜居江城武汉,开始了著书立说的生活。
他用15年的时间一笔一划地写成了全景式反映中国人民15年抗战战争的史诗般的长篇历史小说《新战争与和平》,以洋洋近万字的篇幅把中国人民焕发的伟力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给以历史的应有评价。
历史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未来的需要,使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李尔重没有一点失落感或轻松感,相反,却有一种新的战斗即将开始的紧迫感。当李尔重告诉身边的亲友自己的计划时,却遭到了大家的质疑和不解。
大家纷纷劝他一把年纪了,不要再折腾了。即使没有人支持,李尔重依旧没有放弃,照样做他的战前准备,跑图书馆,查资料,做卡片;为了能够真实的还原重大战役和事件的原貌,他向解放军总部,中央有关单位发函借阅或购买相关资料,一头扎进资料的海洋,逐个阅读比较,认真鉴别,去伪存真。
七十多岁的李尔重,日复一日从事紧张的创作,连续伏案,脑袋像箍了层铁皮,沉、紧而晕眩。有一次站起来险些栽倒。老伴心疼地扶他站稳:别受这个罪了,你脑血管病还未治好,再累垮了可怎么办?
不怪病事,是我没按科学办事。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一味蛮干,只能蚀本。至此,李尔重为自己制订了一个休息时间表:清晨洗冷水澡,上午写作,下午打网球或游泳,晚上看书或会客。
2多个日日夜夜,雷打不动。有规律的生活赐给他健壮的体魄。伏案疾书,他精神饱满;驰骋球场,他龙腾虎跃;会客,看书,他静若处子。时间和努力没有辜负李尔重,让李尔重完成了撰写。
《新战争与和平》在人民大会堂云南厅首次面世,人们交口称赞,各文化部门领导人纷纷表示《新战争与和平》是中国抗战战争史的真实写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新和平与战争》全书约万字,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为背景,形象而真实地描述了中华民族从年到年来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
15个春秋的风云变幻、千余个人物的言行与性格,几十次战役的炮火硝烟,熔铸于这部著作中。这样的史诗巨作,难以想象是一位古稀之年的老先生所著,人们难以想象这其中的艰难,无法想象李尔重付出了怎样的心血。
这部著作也只是李老想要用文字给这场战争一个交代,不求回报,不求名利,只是想为子孙后代留下这段历史的原貌。
李老先生的精神令人敬佩,先生的文字令人震撼;这样的文坛奇才,风霜能染白他的头发,但浇不灭他眼中的光芒和智慧,磨不灭他身上坚毅沉稳的气节。
3.原则至上
李尔重作为参与过战争的前辈,是一位有着71年马列主义主义思想武装的思想者,是一位有着丰富政治经验和高度的政策理论水平的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大音息声,大方无隅,大象无形。
李尔重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不管官职如何,都不曾为自己、为家人谋一丝私利。年湖北等地发生康赛黑洞等一系列因股票上市审批滋生的腐败案子。
很多企业在股票发行之初,会以极低的价格将原始股送给一些高官进行贿赂,也有人要送股股票到李尔重家,爱人问李尔重怎么办,李尔重坚决的将股票退回了去。
当时这股票,第二天就可以以每股14元卖出,李尔重很是鄙视这样的腐败行为,不管他人如何,自己绝对不能打破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李尔重以身作则,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更是教育子女晚辈脚踏实地,做好自己。
李尔重当过书记、省长,家里人找他托关系牟利时,从来都没有成功过,兄弟侄子和普通农民一样,只是种田务农,从来没有沾上李尔重一点光。对于爱女李晓丹,李尔重只是让她沾光做了自己的生活秘书。
李晓丹虽是李尔重的生活秘书,但也只是副处级的待遇。李晓丹曾算过一笔账:父亲的工资除去日常开销和父母的医药费等,日子过得也紧俏,每逢开学,李尔重还要寄些钱贴补哥哥,资助侄孙上学。
母亲的工资也不够,自己只是一个副处级干部,每月只有一千多块工资,儿子要在同事朋友中间社交活动,又常常攀比,要买名牌,李晓丹不忍责备,只好将大把的钱给儿子,生活拮据,精神压力倍增。
李晓丹不忍其苦,向父亲请求:人家省长的秘书起码是正处,你向组织部门打个招呼吧!李尔重生气,坚决回绝:我李尔重一生没向人低过头,从不打这样的招呼!女儿无奈,不敢顶撞父亲,只好默默忍受,最终抑郁而终。
时代的黑色阴影笼罩了女儿,将女儿拖向黑暗,李尔重痛心难过;不正之风卷席人们的心灵,这样的出淤泥而不染才是人们前路的方向;李老的女儿是这股不正之风的牺牲品,后人应该警醒,时代缺少的是像李尔重这样坚守原则,不忘初心的品质。
李尔重是革命场上的名将,也是文坛中的明星,更是品质坚定的思想者;他用半生时间奉献给人民战争,为保家卫国奔波,用半生时间不懈创作,丰满历史、书写才情。
李尔重的高尚节操,清廉品质,自强不息,无不令人肃然起敬,实在是今天晚辈们学习的榜样。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