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里,有部分家长给孩子排满了“行程”,冬令营、游学营、培优班、兴趣班……还有一部分像我这样想让孩子过年好好玩玩,等开学再报班,可新学期开始了却又磨磨唧唧不知道选什么好的家长。
1
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报兴趣班?这源于老公经常感慨自己从小被放养,没有培养什么兴趣爱好,以致成年后发现没有可以给生活增加乐趣的方式。他说如果小时候练过书法、学过画画或者学一样乐器,那么宅在家无聊、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有事可做,有情感寄托情绪释放的地方,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只能对食物下手,变成一个吃货,往油腻的中年大叔发展!
我可不能让我的孩子像他爸小时候一样被放养,当然,我也不赞成让他像陀螺一样围着兴趣班连轴转!
好多人,譬如我的闺蜜,生孩子前可是信誓旦旦地说绝不给孩子报任何班,要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金色童年,可是现在呢,孩子才上小学二年级,周五下午2:50放学开始,到周日晚上,不是在上兴趣班就是在去兴趣班的路上!
我问她怎么想的,她一脸无奈地说“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我们再不跟上,将来拿什么和他们竞争!”身为父母,最怕比孩子,一比就心焦气躁,鸡飞狗跳……我理解闺蜜,更心疼她的孩子,数次我们聚餐,孩子趴在一边写作业,硕大的拉杆箱书包,比她的小身板还要重!
记得很早以前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女孩小提琴考级没过,坐在饭馆里愁眉苦脸,她爸爸看到以后说:宝贝,我带你学小提琴,不是为了让你考级的。我是为了让你有一天当我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可以拉拉小提琴,然后你就会回忆起我陪伴你学琴的时光,小提琴就可以代替爸爸一辈子陪着你了……
是不是很暖?我觉得这才是家长送孩子学兴趣班的正确心态,既不是为了攀比,也不是为了去考级、拿证书,而是让孩子体会艺术的美、生活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满足和自信。
如若一份才艺傍身能让孩子觉得快乐而充实,那就是值得的,比如在孩子孤独、烦闷的时候让情绪有一个出口,在遭受打击时能用最喜欢又擅长的事情找回自信……
如果这个兴趣在未来能发展成为他的职业,那将是一件更为幸运的事情!但如若不能,我们也绝不勉强,这是我和老公达成的共识。
2
我儿子4岁了,正是培养兴趣的好时机,但他还说不出对什么感兴趣,若要我们一类类带他去体验去尝试也是挺让人挠头的。
记得有一次带他坐地铁,地铁电视里正在播歌舞《小跳蛙》,他看得目不转睛,一脸羡慕地说电视里的小朋友跳得真好!
我瞄了一眼,这些又唱又跳的孩子应该是从小就开始训练了吧,表演得既专业又自然。我特意留意了片尾看看是哪家的孩子:壹朵文化艺术中心。我随口问孩子,你想去学吗?孩子认真地点了点头。
没想到后来真的有一个机缘,让我们接触到壹朵。
那是年的最后一天,我和老公带着孩子在千禧城观看了这场主题为“童心盛典”的跨年晚会,情景剧、舞蹈、歌曲、朗诵、相声、小品及时尚新颖的亲子T台秀……
整场晚会可谓精彩纷呈,表演水平与规模气派完全不输任何一场少儿电视晚会!台上的孩子们个个活泼可爱、落落大方,台词流利,台风自然,他们中大的16、7岁、小的才不过3岁!
那一张张小脸上溢满的激动与开心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对于舞台的喜爱和自我展示的渴望,这些神采飞扬的孩子与那些被父母带来围观的孩子之间似乎有着质的区别。
我对老公说:这就是我心目中孩子应该有的样子!因为自信,他们站在那儿就好像会发光,就自带有一种魅力!
我观察到:与在电视台录像和在学校汇演上表演不同的是,这些孩子们都不紧张。而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晚会参演的近名孩子并不都是学主持、表演或舞蹈班的,有的竟然是绘画班的!他们也同样自信大方。
壹朵的老师解释说,平日里他们会对孩子们的每一堂课都进行跟拍,也会给孩子们提供很多表现的机会,所以孩子们面对镜头时已经能从容自若了,而壹朵的理念就是“让中国的孩子更自信”,所以在整个艺术中心浓郁艺术氛围的熏陶下,孩子们获得了更多美的滋养,自然而然地就能呈现美好自信的一面。
艺术教育能让孩子更自信?我想着,像我儿子这样在家胆子大、好表现、能把沙发和床当舞台的孩子,很多到了学校或人多场合就往后缩……学习艺术是否能让他自信地展现自我呢?
3
我决定到壹朵去看一看。
走进壹朵,仿佛走进一个梦幻的童话王国,一间间充满童趣的教室,专业的录音棚、摄影棚,环境真不错!随后我去试听了一次表演课。
曼妮老师让孩子们逐个上台自我介绍,教孩子们如何消除紧张。后来大家一起挑了一个寓言故事的剧本,小朋友们自我分工,背熟台词,老师提醒每个孩子所扮演的角色的要点,带着孩子们在舞台上排练,最后孩子们一起合作完成这个表演。真的没想到,短短两节课时间,孩子们可以从表情、语调到肢体语言就能把角色演得惟妙惟肖了!
我不得不说壹朵真的很特别,武汉还少有艺术机构开设这门课程,他们不是为了培养小明星,也从不打着送孩子上电视的噱头收费;他们为孩子们免费提供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舞台,也带孩子参与了数不清的公益活动,他们通过以“表演课”为核心的一系列艺术课程去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又通过公益活动给孩子丰润的爱的滋养,让孩子们成为又美又善的人。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壹朵的艺术校长给我讲的两个孩子蜕变的故事:
黄小鸭变形记
一年多前,语言班来了个12岁的小姑娘A,戴着眼镜和牙套,穿衣打扮也有点土,整日闷声不响,非常不自信的样子。
妈妈介绍说,女儿已经上了好几年的培训班,钢琴、舞蹈、主持……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各方面进步不大,反而越来越叛逆和自闭。父母感觉非常无力,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校长见A第一面就建议孩子的妈妈先试着从外形着手来改变孩子,再从日常言行中去引导鼓励孩子。妈妈解释说,之所以把孩子打扮得朴素点是怕孩子穿着时尚会在学习上分心,艺术校长于是亲自帮A挑了几套颜色搭配清爽款式又大方的衣服。
服装的改变瞬间让小姑娘换了个人似的,同学们都忍不住夸她漂亮,A慢慢变得开朗自信起来,也由衷地爱上了壹朵,把壹朵的艺术课程全都报了个遍。
现在,这个女孩不仅敢于表达、也越来越善于表达,无论演讲、主持还是表演都能驾轻就熟,自信从容。
年A还作为代表武汉的两个小朋友之一被选去山西太原航天卫星发射站参加了“小小旅行家”的活动,上了当天的新闻联播,镜头前自信的她就像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三胎家庭的“老二病”
但凡一个家里有三个孩子,往往老二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因此也最容易自卑,人们称之为“老二病”。
壹朵学员里有好几个三胎家庭,其中有一个家庭大女儿13岁,小儿子仅5岁多,姐姐曾经参加过舞蹈课程的学习现已出国,弟弟现在正在学习T台和表演这两门课程,这两个孩子都自信而优秀。
但妈妈觉得二女儿B根本不是那块料,所以从来没想过把她也送来学,B自己也觉得不如姐姐和弟弟,索性也破罐子破摔,吃成了个胖妹。
因为校长的一句关心,让妈妈把二女儿带来体验艺术课程,没想到B一下爱上了壹朵。校长考虑到她需要首先克服自卑心理,所以建议B先学习语言类课程,因为人只有从内在把自己打开,其它的才华才会依次呈现出来。
语言课程学了三个月,B在讲故事、朗读课上表现得非常优秀,于是妈妈又根据老师的建议给孩子报了T台班,B对这门课像着了迷一般,经常感叹两个小时过得太快,就连课间吃水果餐的时候都要缠着老师请教。
孩子内心的那扇门终于被打开,在老师们的激励下,经历了一次次的T台大秀,B变得自信又有气质,加上T台课程教孩子更健康合理地饮食,昔日那个小胖妹不见了,B被壹朵的老师们称为“T台界的小刘雯”!
现在T台班有两个孩子参加过人的童模大赛都拿过冠军,小刘雯的成绩仅排在他们之后。
4
壹朵的校长跟我强调,壹朵带给孩子的最重要的不是艺术的专业程度,而是更自信的成长和真实的快乐。艺术的熏陶本身能带给孩子美的修养,但通过舞台去展示艺术的美能让孩子们获得更大的自信。
我非常赞同校长的话,让孩子自由地去表达、勇敢地站上舞台的过程就是他们认识自我、提升自信心的过程。而不够自信勇敢恰恰是我们中国人的软肋,在许多国际化大公司里中国人都是吃了这个亏。而美国人、印度人因为自信且善于表达、善于表现,往往在大公司里更容易得到重用。
从小,孩子们在学校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毛遂自荐去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作文,领奖发言、社团演讲,直至走向社会后在工作上向客户演示PPT、展示策划方案、向老板汇报工作成果、在会场说出自己的观点等等,都需要这份自信去勇敢大方地展现自我、表现能力。
我们中华文化崇尚谦虚内敛,反对张扬出彩,上一辈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往往采取“打压政策”,错了要批评,做得好要低调、谦逊,极少有赞扬的声音。而这种以“让中国的孩子变得更自信“为目标的教育,无疑是当前特别缺乏的教育,基于这种理念教育出来的孩子会非常容易崭露头角、出类拔萃!
美国著名作家、医学博士、心理治疗大师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写道,“自信须从幼年培养,不然成年后再作补救,往往事倍功半。孩子幼年时享受到父母的爱,成年后即便遭遇天大的挫折,幼年培养的强大自信,也会使其鼓足勇气,勇敢地战胜困难,而不致自暴自弃。”出名要趁早,培养孩子的自信更要趁早!
这么看来,我得赶紧给孩子报班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