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骅市地名志一 [复制链接]

1#
EDM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19.html

《*骅市地名志》(一)

《*骅市地名志》编委会(.5.28)

顾问:夏爱华

主任:张昕

副主任:刘彬、孙建明

委员:

于书扣、于金收、王志彬、王亮、王芬、王风国、王明晨、孔令岗、白俊

李杰、李义梅、刘玉行、刘涛、刘国锋、张淳宇、罗朝荣、赵树平、赵树栋

高强、高永健、董作礼、曹振东、臧洪桥郑汝林时绍梅王玲辉刘庆治

主编:郑树彬

副主编:李国禹、张仁庆

编辑:

于洪阁、李敏、张超、陈浩然、王春良、夏永臻、刘玉*、徐振德、王铁峰、刘文健

张海峰、邓景普、刘世民、李关鹏、王洪林、杨冬梅、吕卫东、刘彦启、姬正平白红伟

郭庆林

序言一

地名是地理实体的名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地名反应的是地域特性,并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演变。作为一种文化,他是城市的活化石与名片,是历史血脉的传承。

地名志类属于“地理志”,应当反应区域地理研究成果,如区域自然风貌特征、农业区划、城乡建设等。以提供区域差异和地区自然资源的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向提供信息资源。

*骅境内见于最早的城市名称是秦朝设置的柳县,距离今天已有多年。此后,郡、国、县治的名称先后有高城、章武、盐山、鲁城、乾符、清池、沧州、沧县、新海设治局、新海县、津南、青城、新青、*骅等。这一连串的城市名称,彰显的是*骅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与优良的传统,是*骅赖以自豪的资本。

经济的发展,城市区域在扩大;产业的分工,名称在增多。新的机构名称与地名是层出不穷,新、老名称都承载着*骅历史上的一段记忆。所以,规范新地名,保护老地名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骅市地名志》是民*局利用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的成果,精心组织,创新编辑,出版发行的一部力著。对涉及*骅地名的所有事项进行深入研究与整理,即吸取年编《*骅县地名资料汇编》的成果和新发现的部分家谱资料,也与时俱进的厘清了一些谬误,使*骅市的地名更加标准。同时也丰富了与地名相关的重要内容,包括历史沿革、乡镇村地名、农垦企业,经济、交通水利、电力通讯、文化教育、医疗、古迹地名,自然实体与人工建筑,民*机构与地名工作大事记,地名故事选粹、附录等12章50节,是通过地名深入了解*骅的一部工具书。

《*骅市地名志》的出版,对弘扬*骅文化,促进*骅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更多的省内外宾朋,通过此书,了解*骅,记住*骅,交流走动,共享*骅的文化成果。是为序。

主编刘彬

.12.19

序言二

一座城市便是一部历史,一条街或一个胡同便是连接这座城市的锁链。一个地名便是这条锁链上的明珠,标志着事业的成败,象征着一种曾经的拼搏。人有人名,地有地名,一个城市的名称则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地名虽是一个普通而简单的名词,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

地名、街名、路名、机构名、商家名以及河流桥梁名称,乃至雅称、别称和简称,都与人相关、与事相关。代表着*骅市的进程,更蕴含着*骅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精髓。地名这种社会现象和自然界有天然联系。初始地名的语义常常表现为人们在认识自然环境过程中形成的。人们在对具体的自然地理实体形成概念的同时就获得了名称。地名的信息传递,是靠语言、文字或地图进行的。在传递中会发生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和地名的更名,反映着时代的思维定势,常常打上时代的印记。

古代的村名,多数不是统治者命名,有些也不是村中居民自己起的,而是附近村落的广大群众叫响的。一个村落的形成,多有数百年、上千年、少则数十年的历史演变过程。大多由一两户、三四户发展起来的。从聚族(家)而居,到亲友相就,繁衍成村。少数村名是后人望文生义编造的,但时间久了也被群众与社会承认。现代的村名、街名等在规划时,城建或民*部门予以命名,待建成后标出字牌,发出通告,很快就得到群众认可。如幸福村、金都雅居、枫景华城、电信小区等。

这部《*骅市地名志》的编撰是博采众长,包括区域概述、村镇名称考、行*、教育文化机构名称地址、交通水利与企业经济地名、民*大事记及民俗地名故事等。融知识性以及历史价值于一体。让*骅人再度领略到二千多年苦海沿边、区域内单独设县80余年,新中国成立60余年,改革开放40年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伟大成就。

这些地名、村名从南到北、从陆陆到渤海沿岸;从乡村到城内,耸立在*骅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几千年、几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情结以深深的植根于人们的血液中,是洗不掉刮不去的文化烙印。

由市民*局编辑的《*骅市地名志》,意在激发了解*骅,热爱*骅,建设*骅的情感,是每个*骅人都应阅读的一部本土作品。是为序。

主编郑树彬敬序

.12.29

目录

概况

第一章历史沿革

笫一节秦汉时期

笫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

笫三节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笫四节中华民国时期

第五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笫二章城区行*事业机构

第一节行*中心

笫二节市直部门

笫三节垂管企事业单位

笫四节城区办事业处与社区

笫三章乡镇村地名

笫一节*骅镇

村庄

笫二节南排河镇

村庄

笫三节吕桥镇

村庄

笫四节旧城镇

村庄

笫五节常郭乡

村庄

笫六节官庄乡

村庄

笫七节齐家务乡

村庄

笫八节滕庄子乡

村庄

笫九节羊二庄回族乡

村庄

笫十节羊三木回族乡

村庄

笫十一节新村回族乡

村庄

笫四章农垦企业

笫一节南大港农场

村庄

笫二节中捷友谊农场

村庄

笫五章经济地名

-、工业园区

二、重点工业

三、农牧业重点企业

四、商业服务业重点企业

笫六章交通水利地名

一、高速公路

二、国家级公路

三、省级公路

四、县级公路

五、城区公路

七、铁路

八、汽车站

九、桥梁

十、河流干渠

十一、水库

十二、飞机场

十三、港口

笫七章电力通讯地名

一、变电站

二、乡镇电管所

三、邮*

四、通讯

笫八章文化教育地名

-、文化单位

二、教育单位

三、广播电视

笫九章医疗机构地名

-、医院

二、医院

三、乡镇卫生院

笫十章自然地理实体与人工建筑

笫十一章历史古迹地名

第十二章民*机构及地名工作大事记

一、民*事业服务中心

二、市烈士陵园

三、市殡仪馆

四、市婚姻登记处简介

五、光荣院

六、*休所

第十三章地名及故事选辑

歧口港的今昔

*骅港

辛立灶村的由来

海丰镇金门限的传说

羊二庄石爷庙的传说

长芦盐的传说

同居桥史话

王花庄的由来

关爷庙搬家

九女河的传说

古今羊二庄

关于武帝台的传说

盐山县城迁徙小考

附录一《地名管理条例》

附录二《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附录三《河北省地名管理规定》

附录四《河北省地名居地名称和标志设置规范》

附录五重要文献

新海设治局计划与批文

河北省*府训令

河北省新海设治局组织条例

后记

概况

古老的*骅区域,春秋战国时期隶属齐国、燕国,秦汉之际分划柳县、高成、章武。后朝相沿于鲁城、乾符、清池县。明、清隶盐山、沧州、沧县。民国二十五年()置新海设置局。其后,境内先后属新海县、青城县、新青县、*骅县、*骅市管辖。

地处东经°05′—°40′,北纬38°09′—38°39′之间,位于渤海湾西岸,华北平原东端,地势平坦,自西南东北微倾入海,自然地形纵坡,在1/左右,是大陆和海洋的交接处。西部最高地势海拔15.7米,东部最低点即为海岸线。北邻天津市的滨海新区、静海县,西接沧县,南部与西南部和海兴县、孟村回族自治县毗邻,东南海域与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水域相连。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67.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55.2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其中陆地.57平方千米,占70.82%;水域.43平方千米。

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季节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多年平均气温12.5℃,1月平均气温-3.8℃。1月平均气温-10.4℃,7月平均气温26.6℃。平均降雨毫米。作物生长期年平均天,无霜期年平均天。

全是土壤分十五个土壤,土壤质地自西南向东北,由砂壤、轻壤逐步过渡到中壤。垫沙滨海潮土、轻壤质滨海潮土、硫酸盐一氯化物轻度滨海盐潮土、海相淤泥滨海草甸盐土、轻壤质滨海化草甸沼泽土。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境内己探明地下矿藏有石油、天然气、地热等。其他自然资源有水产:有鱼、虾、蟹、贝、藻五大类上百种海产品,年产量占河北省年产量近一半。盐业资源:盐田总面积万公亩,年产原盐万吨,是全国海盐生产基地之一。

*区划分—辖骅东、骅中、骅西3个街道办事处,*骅镇、南排河镇、吕桥镇、旧城镇、羊二庄回族乡、常郭乡、滕庄子乡、官庄乡、齐家务乡、新村回族乡、羊三木回族乡11个乡镇,共个行*村,33个居民委员会。

人口面积—年辖区总人口54.7万人,有回、满、蒙古、朝鲜、土家、壮族、苗族、彝29个少数民族,共人,人口密度平均为每平方米人。财*收入.6亿元,各类存款余额.8亿元,人均储蓄元。

农业—全市耕地面积74万亩,人均1.85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蔬菜等。畜牧业以养鸡、猪为主,林业以防护林、经济林和农民宅四旁树木为主,覆盖率18.17%。

渔业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为主,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海域面积52平方千米,其中浅海滩涂12.平方千米、淡水养殖面积13平方千米。

工业—是原盐、石化、五金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形成以化工、五金制品、装备制造等为主的工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亿元。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7个,其中国家级有临港化工园区。

交通运输—己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路等4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铁路朔*线、*万线、骋宇线过境。*骅港为对外开放港口。津汕、石*、沿海三条高速公路过境,有*骅东、*骅南、*骅北等三个出口,通往*骅港、沧州、石家庄等地。*有治蝗专用机场,负责环渤海专业飞蝗及农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治专用农用飞机场,设计防治覆盖半径达到约千米。有公交线路6条,运营总里程达88万千米。

教育—有幼儿园(所)所,小学81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21所,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普通高中2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高等院校2所(其中,民办高校1所),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教育机构2所。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27所。

医疗卫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个,医院1所(市医院),医院2所(中医院1所),医院11所(均为乡镇卫生院);疾病控制中心2处。

文化艺术—20l4年末有文化艺术团体3个,会员0人。电影公司1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电影院1座,座位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档案馆1个,博物馆1个。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麒麟舞被列入世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骅渔鼓、*骅五虎棍、贾氏青萍剑、*骅人工制盐技艺、*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骅面花制作技艺、渤海渔村剪纸、吊炉烧饼制作技艺、桃园同乐会吹歌、白猿通臂拳、高氏迷踪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广播电视—年4月开通*骅有线广播站。年2月组建*骅无线调频广播电台。年末,*骅广播电台有1套无线调频广播节目,广播综合覆盖率%,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小时。

体育—有育场地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全市男子职工篮球赛,武术观摩大会,羽毛球团体、单打比赛,乒乓球团体、单打比赛,三人制篮球赛、中国象棋赛、台球赛、足球赛、九九重阳节老年文体汇演。45%的城市社区和28%的村安装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3.2%。

年建*骅市电视差转台。年建*骅电视台,发射(转播)塔高米,覆盖半径千米;有线电视用户6.74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2.82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00小时。

科技—拥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专业技术人才人。

电力能源—拥有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座,千伏2座,千伏变电站5座,35千伏变电站12座,主变压器24台,总容量兆伏安。其中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23条,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91条,用电负荷千瓦。年售电量累计完成9.05亿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8.4%,供电可靠率99.95%。

燃气—城区天然气管线60千米,供(加)气站3个,天然气用户户,燃气普及率为82%,月天然气平均用量7立方米。

邮*电信—邮*网点20个,投递路线单程。投递点个,乡村通邮率%;全年投递国内函件69.91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6.2万笔,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25万件,征订报纸5.11万份、杂志1.24万册。

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5.3万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82.3%。移动电话用户户,互联网端口总数6.8万个。

经过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骅市的综合实显著增强,产业集聚形成规模。以*骅港为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盐业、石油资源,便利交通条件,雄厚的农业基础,向世人展现了美好的发展前景。

第一章历史沿革

境内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时(大约在年前),已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唐尧之世,时此地为九河游荡出没之区。虞舜之时,大禹平洪水之后,分天下为九州,时属兖州域。夏商两代,县境属兖州。西周时属齐州。春秋战国时期为齐、燕交界地带,南部属齐,北部属燕。

第一节秦汉时期

秦并六国,分全国三十六郡,时属济北郡。始皇二十六年(前)置柳县,县治在今*骅羊二庄回族乡大马庄东南5千米处,明代号南长坨,属济北郡(郡治博阳,今山东省泰安市),柳县是秦推行郡县制首批置县之一。秦二十九年(前)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之药,率名童男、童女渡海到蓬莱,入海前经柳县,在今羊二庄西建丱兮城。

西汉高祖五年(前)置章武县(城在今常郭乡故县村北,废墟尚存),置高成县(城在今盐山县故城赵村西北,废墟尚存),属幽州渤海郡,郡治南皮(今南皮县城东北5千米处)。高祖六年(前)封戎赐柳邱侯,并置柳邱侯国(国都在今羊二庄回族乡前街)。

景帝后元七年(前l57),封窦广国为章武侯,原章武县更名章武国。前元六年(前l51),封公孙邪为平曲侯,设平曲侯国(国都在今旧城镇大贾象村)。中元二年(前),废平曲侯国。后元元年(前)柳邱侯国除,改称柳镇。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封齐孝王之子刘阳为柳侯,设柳侯国(城在今羊二庄回族乡海丰镇村南,明代号北长坨)。元朔五年(前),封公孙敖为合骑侯,设合骑侯国(国都在今市区北郛堤城,亦说郛堤城为合骑侯国戎兵之所)。元狩元年(前),废章武侯国,复章武县。元狩二年(前),废合骑侯国。

汉元帝初元五年(前44),封刘隆为宛乡侯,设宛乡侯国(国都在今旧城镇旧城)。汉章武县、柳丘侯国、章武侯国、平曲侯国、柳侯国、合骑侯国、宛乡侯国,均属幽州刺史部渤海郡。

新朝始建国元年(9),柳侯国、宛乡侯国自灭。

建安年间(—),曹操在今乾符村村南米处建平虏城。

东汉年间(25—),废柳县,属地分别并入章武、高成两县。章武县属章武郡,郡、县同治(治所在今常郭乡故县村北),隶属冀州刺史部。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高成属魏地。章武郡治迁东平舒(今廊坊市大城县),境内仅存章武县,属冀州渤海郡。今境由章武、高成两县分领,南部属高成,北部属章武。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改高成县为高城县,时仍属章武、高城地。

西晋(—),章武县属冀州章武国(国都东平舒);西晋初,高城属冀州渤海国。武帝咸宁三年()章武县改属渤海郡。武帝太康十年()章武县随渤海郡改属清河国(国都在今邢台市清河县)。惠帝太安元年()章武县仍属渤海郡。

十六国年间(—),章武县属章武郡。

北魏时为瀛州浮阳郡章武、高城地。宣武帝景明元年(),罢浮阳郡并入章武郡(城在今齐家务乡乾符村)。熙平二年(),改属沧州浮阳郡。北魏正光年间(—)析章武县西北境地置西章武县(治所在今齐家务乡乾符村),属章武郡。章武县地南境、北境并入高城,东北境并入西章武、平舒。

北齐(—)章武县、西章武县并入高城县,属瀛州浮阳郡(郡治今沧县东关)。天保七年(),高城县治所北迁至大留里(即今旧城镇旧城),属浮阳郡。

第三节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隋文帝统一中国,时为幽州渤海郡地。开皇十六年()在西章武县故城(今齐家务乡乾符村)置鲁城县,属渤海郡。时为幽州渤海郡高城、鲁城地。开皇十八年(),高城县改名盐山县,属兖州渤海郡(郡治今山东阳信县西南)。

唐高祖武德元年()属河北道沧州景城郡。武德四年(),改盐山县为东盐州。武德五年()析置清池县,隶属东盐州。贞观元年(),废东盐州,复盐山县,清池县属沧州。僖宗乾符元年(),以年号改鲁城县为乾符县,盐山、乾符两县均属沧州。

五代(—)时,乾符、盐山两县同属沧州。

北宋太祖乾德二年()(亦说后周显德二年()),乾符县并入清池县(治所今沧县东关)。神宗熙宁四年()属河北东路沧州景城郡横海*节度。

金(lll5—1),袭宋制。清池、盐山两县均属河北东路沧州景城郡横海*节度。

元(l—),清池、盐山两县属中书省河间路沧州。

明太祖洪武二年(l),清池县并入沧州,盐山亦为沧州辖县。明洪武九年(l)盐山县治从大留里迁至香鱼馆(今盐山县城)。此后至年,今境内无县治。

清初,沧州、盐山同属河间府。雍正九年(l),沧州、盐山县隶属天津府。

第四节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为直隶省盐山、沧县地。

民国二年(l),属直隶省渤海道。沧县与盐山同属直隶省渤海观察使。

民国三年(l),改属津海道,盐山、沧县地。

民国十七年(l),直隶省改称河北省,时境内为河北省盐山、沧县地。

民国二十五年(l)9月29日,中华民国河北省*府在盐山县二区(旧城)、三区(韩村)、四区(羊二庄)及沧县滨海地区设立新海设治局,驻地韩村(今*骅)。东靠渤海,南与盐山县、山东无棣为邻,西与沧县、青县相连,北与天津特别市、静海县相接,面积平方千米,属河北省第七督察区。辖城关(第一区)、羊二庄(第二区)、齐家务(第三区)三个区,个自然村。

民国二十六年(l)9月,日*侵占沧州,新海设治局主要官员溃逃,境内呈无*府状态,齐家务大地主袁康侯在齐家务成立伪新海县,驻地齐家务村。

民国二十七年(l),中国共产*北方局决定把新海县划归中国共产*山东省委领导。同年夏,中国共产*冀鲁边区工作委员会开辟新海抗日根据地,建立新海县抗日*府。

民国二十八年(l),日*在韩村建立伪新海县*府。

民国三十年()2月,境域扩大,盐山县三区(旧城)、无棣县四区(小山)划入(时境域辖县内今南排河、吕桥、旧城、羊二庄、常郭、滕庄子、官庄、齐家务、新村九乡镇;天津市的太平村镇;沧县的港西、小王观、范家庄、南堤四村;海兴县的盘洼、东侯庄、西侯庄、张皮庄、赵高庄、傅家庄、蔡家庄七村;青县的仓上、大鹁鸽留二村)。

民国三十一年(l)2月,四区(小山)复归无棣县。12月,中国共产*冀鲁边区析新海、盐山、沧县3县边缘区(今沧*公路以南,盐山县四区和二区,沧县六区和五区)成立青城县,县*府无固定驻地,随武装力量行动。青城县境域约辖今*骅县境的旧城、常郭、滕庄子三乡镇;沧县的李天木、风化店、七里淀、东关、刘家庙、李家铺六村;孟村回族自治县的辛店镇(原辛店乡);盐山县的周边务、高边务、窦边务、前胡同四村。同年,中国共产*冀鲁边区于齐家务建津南县。今约辖*骅县境的吕桥、官庄、齐家务三乡镇;天津市的太平村镇和古林街道;青县的马厂镇、并入清州镇的原刘缺屯乡和上伍乡、金牛镇北部区域。

民国三十二年(l)6月,无棣县四区(小山)再次划入新海县。11月,新海县与青城合并为新青县,仍属中国共产*山东省冀鲁边区沧南专署。

民国三十四年(l)2月27日,津南县解放,其境地(以捷地减河为界)吕桥、官庄、周清庄、李村、齐家务、太平村、沙井子、上古林区域复归新青县。9月24日,新青县解放,为纪念1年6月30日在境内大赵村牺牲的山东*区冀鲁边*区司令员*骅烈士而更名*骅县,成立*骅县人民民主*府,属中国共产*山东*区冀鲁边区惠民地区行署山东省渤海行*公署一专署。津南县南部(捷地减河以北)部分村庄划归*骅县,县下设城关镇,常郭、羊二庄、杨寨、李村四区。时*骅区域辖今县内全境;天津市的太平村、沙井子、上古木一带;海兴县的盘洼、丁村一带及孟村回族自治县的小马闸口。

民国三十六年(l)2月,增设扣村区。全县辖1镇5区。复建津南县,属山东省渤海区三专署。吕桥、官庄、周清庄、李村、齐家务、太平村、沙井子、上古林地域重又划出归津南县。6月,还乡团占领齐家务,津南县机关撤至大城县(今廊坊)。

民国三十七年(l)4月,辖城关镇,扣村、羊二庄、贾象、毕孟、道安、海堡6个区。11月13日齐家务第二次解放,津南县再次进驻齐家务,捷地减河以北划归津南县,隶属仍属中国共产*山东*区冀鲁边区惠民地区行署山东省渤海行*公署一专署。

民国三十八年(l)8月,全县*区划为13区:城关、扣村、羊二庄、海丰镇、赵村(大赵村)、贾象、旧城、常郭、毕孟、道安、歧口、海堡、丁村。同年冬,*骅县、津南县由山东省渤海区划归河北省冀中行署第八区,津南县部分地区复归县辖,增设齐家务、同居、吕桥、官庄4区。12月,撤销津南县,所辖吕桥、官庄、周清庄、李村、齐家务、太平村、沙井子、上古林地域复归*骅县。

民国三十九年()2月,在刘官庄附近筹建农场。8月1日,河北省人民*府成立,*骅县属河北省沧县专区。

第五节*区沿革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区划仍沿袭战争时期的区、村制。全县划分城关、道安、旧城、羊二庄、吕桥、齐家务、海堡7个区。11月,缩编县下行*区,时辖城关、道安、常郭、旧城、贾象、羊二庄、歧口、周清庄、吕桥、齐家务10个区,自然村个。

年7月5日,全县调整*区,由10个区并为7个区。县下设城关(一区)、羊二庄(二区)、旧城(三区)、道安(四区)、吕桥(五区)、齐家务(六区)、歧口(七区)7个区,自然村个。

年,修海挡坝时,马棚口迁出部分村民组建新立村(今吕桥镇北新立村)。

年3月,*区再次调整,析三区地域增设贾象区,全县共辖城关(一区)、羊二庄(二区)、贾象(三区)、旧城(四区)、道安(五区)、吕桥(六区)、齐家务(七区)歧口(八区)8个区,自然村个。时南自狼坨子、丁村、马闸口与山东无棣、盐山相连,西自庞庄子、麻沽村与沧县、青县相接,北自乾符村、邱庄子、上古林与静海、天津相邻,东靠渤海。南北长达数十里,东西宽近百里。4月,实行区、乡制。7月,县下设8区70乡。一区辖10乡、二区辖13乡、三区辖9乡、四区辖7乡、五区辖10乡、六区辖8乡、七区辖7乡、八区辖6乡。

1年11月,小马闸口划归孟村回族自治县。

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正在筹建的*骅农场命名为“国营中捷友谊农场”,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农场亲笔提字。8月2日,国营中(中国)捷(捷克斯洛伐克)友谊农场正式成立,将石碑河以南朱庄子、胡庄子、王肖庄、搬倒井、邢庄科等十五个自然村划归中捷友谊农场属。9月,农业合作化高潮中,根据河北省并乡撤区方案,进行并乡撤区工作,将70乡合并为城关、歧口、羊二庄(回族镇)3镇,毕孟、杨庄、丁村、吕桥、旧城、东升、六间房、大辛堡、上古林、道安、远景、赵村、常郭、冯家堡、官庄、王徐庄、苏家园、刘官庄、仁村、羊三木(回族乡)、许官、贾家堡、摩河、草堂、大苏庄、李村、岭庄、八里庄、周清庄、王桥、孟二庄、大贾象、吕郭庄、齐家务、唐洼、大丰庄(回族乡)、王肖庄37乡,保留歧口区办事处和北大港垦区办事处。是年冬,增设道口、农场两乡。

年1月10日,始建北大港区。

l年2月,将42个乡(镇)并为城关、羊三木、王徐庄、中捷、八里庄、羊二庄、杨庄、大丰庄、丁村、贾象、旧城、毕孟、常郭、道安、官庄、吕桥、周清庄、李村、齐家务、苏家园、远景、东升、歧口、赵家堡、冯家堡25个乡。春季将六里灶、王肖庄、邢庄科、搬倒井4个村庄划入中捷友谊农场。6月,沧县专区、天津专区合并称天津专区,*骅属河北省天津专区(驻沧州)。9月,全县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建立*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将25个乡合并成红旗(城关)、红星(旧城)、红光(吕桥)、东方红(羊二庄)、东风(齐家务,后公社迁至太平村)、海滨(歧口)6个大型人民公社及中捷友谊农场。秋季刘官庄、徐庄子、唐洼、辛庄子4个村先后划入中捷友谊农场。10月,东风公社改北大港人民公社。12月15日,撤销天津专区,设立天津市,*骅县划归河北省天津市。同年,沧县属朱里口、夏庄子、大白草冢、小白草冢划归*骅县(滕庄子农场),大白草冢、小白草冢复归沧县属。年底,中捷友谊农场改为公社,原一、二、三、四、五分场改称中捷笫一人民公社(分场称管理区),六分场(南大港)改称中捷第二人民公社,七分场(滕庄子)改称中捷第三人民公社。

年3月,析中捷友谊农场一部,老石碑河以北王徐庄、周清庄、扣村等26个自然村划出,成立南大港农场,中捷友谊农场滕庄子分场独立为滕庄子公社农场,隶属*骅县;老盘庄、大丰庄、大郭庄划归中捷友谊农场,时中捷友谊农场改属天津市(时天津为省辖市)畜牧局管辖。8月,中捷友谊农场改属天津市畜牧局。10月7日,*骅县上古林一带区域,划归天津市河西区板桥农场属。

0年2月13日胡庄子划归中捷友谊农场。4月,小司庄、小郭庄划归中捷友谊农场七分场。6月,中捷友谊农场改属天津市(时天津为省辖市)国营农场管理局。10月南大港农场,属沧州专区,定名国营南大港农场。

1年2月24日周清庄、羊三木等15个自然村由南大港农场划出归属*骅县。4月,增设羊三木农场。5月,全县调整为城关、仁村、旧城、贾象、丁村、羊二庄、杨庄、吕桥、官庄、歧口、李村、齐家务、沙井子、太平村、岭庄、毕孟、常郭17个公社和滕庄子、羊三木两个农场。6月1日,*骅县隶属河北省沧州专区。6月30日析歧口公社为歧口、赵家堡两个公社。

2年3月,全县由18个公社、2个农场改为23个公社。新组建赵村、许官、周清庄3个公社,滕庄子和羊三木两个农场改为人民公社。6月,国营中捷友谊农场划归河北省农林局,国营南大港农场改属河北省农垦局。12月13日拟定北大港全部水面和沙井子公社、太平村公社、大苏庄农场、马棚口划归天津市大港区。

3年2月24日,骅县和天津市签订交接工作议定书。北大港的太平村、沙井子两个公社28个自然村划归天津市大港区。8月,中捷友谊农场七分场划归河北省民*厅,成立海滨农场。

5年7月,丁村公社25个自然村划归海兴县属。

6年9月13日,“国营中捷友谊农场”改为“国营中捷人民友谊农场”。10月至7年4月,开挖子牙新河,由王化庄迁出部分居民组建红海村;由乾符村迁出部分村民组建乾港和幸福村;由卸甲庄迁出部分居民组建海新村;由齐家务村迁出部分居民组建后齐家务村和海河新村;由阎辛庄迁出部分居民组建永红村。

8年2月,*骅县人民*府改称革命委员会。辖城关、仁村、旧城、贾象、羊二庄、杨庄、赵村、许官、吕桥、官庄、周清庄、羊三木、歧口、赵家堡、李村、齐家务、岭庄、滕庄子、毕孟、常郭20个人民公社同时改称公社革命委员会。4月,狼坨子迁出部分居民组建新村。是年关帝庙改称红卫兵大队、财神庙改称四新大队、东孙村改称东风大队、李村东南改称东风大队。

9年底,海滨农场撤销,年并入中捷友谊农场,复称七分场。

年1月25日,“国营中捷人民友谊农场”改称“国营中捷友谊农场”。

年春,析赵家堡公社南端冯家堡、狼坨子、渔沟、新村4村组建新村公社。是年,共有城关、仁村、旧城、贾象、羊二庄、杨庄、赵村、许官、吕桥、官庄、周清庄、羊三木、歧口、赵家堡、李村、齐家务、岭庄、滕庄子、毕孟、常郭、新村21个公社,个自然村,个生产大队(不含两个农场自然村队)。

年5月29日,关帝庙、财神庙、东孙村、李村东南村恢复原村名。同时,更名许官公社大庄为东大庄、贾象公社大庄为西大庄、岭庄公社白庄为西白庄、贾象公社白庄为东白庄、旧城公社小王庄为南小王庄、周清庄公社新立村为北新立村。

年2月22日,改革“*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于3月12日,全县实行“*社分开”,基层*权为镇、乡(民族乡)。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全县计有城关、仁村、旧城、贾象、羊二庄、杨庄、赵村、许官、吕桥、官庄、周清庄、羊三木、歧口、赵家堡、李村、齐家务、岭庄、滕庄子、毕孟、常郭、新村21个公社改为乡。个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3月24日,河北省人民*府批准,城关乡改建制为城关镇。4月10日,河北省人民*府批准,羊二庄乡、羊三木乡恢复为回族乡。6月16日,河北省人民*府批准,歧口乡改建制为歧口镇。同年10月30日,河北省人民*府批准,新村乡改为新村回族乡。至此,全县共辖城关、歧口两镇,仁村、旧城、贾象、羊二庄(回族乡)、杨庄、赵村、许官、吕桥、官庄、周清庄、羊三木(回族乡)、赵家堡、李村、齐家务、岭庄、滕庄子、毕孟、常郭、新村(回族乡)等19个乡(民族乡),共有个村民委员会;另有省属国营中捷友谊农场和国营南大港农场。

年由歧口镇析出李家堡、沈家堡两个村,置南排河镇,并建立南排河居委会。

年,城关镇改名为*骅镇。

年11月,*骅县改为*骅市。

年10月,成立城区街道办事处。

年6月19日,*骅市改为省直辖市,由沧州市代管。

年1月合并乡镇,仁村乡、羊三木回族乡所辖区域划入*骅镇;歧口镇、赵家堡乡所辖区域划入南排河镇;周清庄乡划入吕桥乡;贾象乡管辖区域划入旧城乡;杨庄乡、许官乡所辖区域划入羊二庄回族乡;毕孟乡、赵村乡所管辖区域划入常郭乡;岭庄乡所管辖区域划入滕庄子乡;李村乡所管辖区域划入齐家务乡。

年10月,城区街道办事处一分为三,成立华东、华中、华西三个街道办事处。遂即改“华”为“骅”。

年12月29日,吕桥乡改吕桥镇。

0年12月25日,旧城乡改旧城镇。

3年12月羊三木回族乡从*骅镇划出,恢复羊三木回族乡,辖年并入时所辖区域和村庄。

年*骅市辖3个街道办事处,4镇、7乡(含3个回族乡),29个居民委员会,个村民委员会(不含两个农场)。

笫二章城区行*事业机构

第一节行*中心

市行*中心()位于渤海路西段号。市委、市人大、市*府、市*协四大班子及相关机构在此办公。行*中心建于年5月,年10月竣工。总投资万元。占地面积6.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主楼6层、高25.1米,框架结构,墙体填充材料为非承重空心砖,层高3.3米,第6层为一小巧廊式阁楼,高4.5米。整座楼呈“品”字形状。主楼设一层地下室。配楼设在东西两侧,砖混结构,5层,高20.5米,第5层高4米,其余层高3.3米。主楼设两处踏步楼梯,配楼各设两处踏步楼梯。楼前平台开阔,围以汉白玉石栏杆,华丽而有气势,整座建筑物色调古朴明快。前面为市*府广场。年被国家建设部和中国建筑业协会联合授予“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是全国县级市仅有的一个“鲁班奖”工程。年11月16日市委、市*府迁入办公。

市委()1年11月,成立中共新青县委。下辖四个区委,约辖今*骅镇、常郭、旧城、羊二庄、吕桥、官庄、南排河乡(镇)及原李村乡;海兴县盘洼、东、西侯庄、张皮庄、赵高庄、傅家庄、蔡家庄;中捷、南大港两个农场区域。1年9月24日韩村解放。为纪念1年6月牺牲在新海县大赵村的八路*冀鲁边*区司令*骅烈士,新青县改称*骅县。组建中共*骅县委员会,县委驻城关招待所,县委始设工作机构,组织部、宣传部、敌工部、民运部。

9年迁东*府院,年迁路南(今第二幼儿园址)。年迁今址。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法委、农工部、机要局、统战部、*史研究室、市直工委等机构一同迁入新址。

市人大常委会()年7月,*骅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人民礼堂召开。至年先后召开十四届县(市)人民代表大会。

年11月,县人大常委会的办事机构设办公室、*法科、财*经济科、教科文卫科。年办公地址在联通大厦。

市人民*府()1年5月,成立中共新海县抗日民主*府,随抗日武装行动。1年11月成立中共新青县抗日民主*府,工作机构设行*科、财粮科、战邮科、教育科。其它*事、民众团体相继建立。1年9月24日成立*骅县民主联合*府,年10月*骅县民主*府改称*骅县人民*府。年迁今址。*府办公室、人事局、劳动局、统计局、计划委员会、支油办、审计局、科委等机构一同迁入新址。

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骅县委员会()年2月5日至7日,在县礼堂召开*骅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为人大*协联合机构。年12月16—19日*治协商会议*骅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协机关驻地(一区招待所)召开。年7月,工作机构为办公室。增设宣教科、联络科、文史科。年办公地址在联通大厦。

中共*骅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年5月中共*骅县委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年1月恢复中共*骅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年1月中共*骅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改称中共*骅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由县委工作机构升格为县级领导机构。增设常务委员会,设办公室、检查科、信访科、审理科等工作机构。年在冬枣公司楼上办公。

中国人民解放*河北省*骅市人民武装部(ZhōngguórénmínjiěfàngjūnHéběishěnghuánghuáshìRénmínWǔzhuāngbù)位于市区渤海西路19号。因坐落河北省*骅市境内,列中国人民解放*序列,负责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等人民武装工作,故而得名。民国31年(1)10月,新海县抗日民主*府设武装科。民国34年(1)9月属山东省渤海区*骅县,并成立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和人民武装部,为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县辖区相继建区武委会。民国36年(1)2月,按冀中*区命令,*骅县取消武委会专称人民武装部。年8月隶属沧县*分区领导。年5月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序列,称中国人民解放*河北省*骅县人民武装部,受中国人民解放*沧县*分区和中共*骅县委员会双重领导,*治委员由县委书记兼任。年8月更名为县兵役局,对外仍保留中国人民解放**骅县人民武装部名义(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年6月改属天津*分区。年6月改属天津警备区,7月复称中国人民解放*河北省*骅县人民武装部。1年6月1日改属沧州*分区领导。年4月,归地方建制,由正团级降为副县级,受地方*委、*府和*事系统的双重领导。年8月11月改称市人民武装部。年3月增设国防教育办公室挂牌机构。年4月1日,收归中国人民解放*序列,并由副县级升为*队正团级(即部长、*治委员为正团职)。

笫二节市直部门

人民检察院(RénmínJiǎncháyuàn)位于市区渤海东路90号。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故而得名。1年建立县人民检察院,年1月更名为市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RénmínFǎyuàn)位于市区渤海西路66号。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的审判机关,故而得名。1年12月设立县人民法庭。年10月更名县人民法院。年11月公检法合并成立*法公安部。0年2月复置县人民法院。7年公检法实行*管。年3月撤销*事管制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法院。年更名为市人民法院。

公安消防大队(GōnɡānXiāofánɡDàduì)位于市区建设北大街4号。因是公安机关为负责县(市)级辖区的公共消防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设立的专门消防机构,故而得名。年4月设立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骅县消防中队,连级单位,隶属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沧州地区支队,县公安局负责业务指导。年11月更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骅市消防中队。年1月晋升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骅市消防大队至今,副团级单位。

教育局(JiàoyùJú)位于市区渤海西路97号,因是主管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府工作部门,故而得名。年为县文教局。年初更名为市文教局,同年,更名为*骅市教育委员会。年更名为市教育局。

公安局(GōngānJú)位于市区渤海西路5号。是主管公安工作的*府下设职能部门,故而得名。年5月,成立新青县公安局。1年9月更名为*骅县公安局。年9月更名为*骅市公安局。

监察局(JiāncháJú)位于市区渤海西路号。因是*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故而得名。年成立县监察局。年改市监察局。年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年11月迁现址。

司法局(SīfǎJú)位于市区华东南街9号。因是*府的司法行*机关,是*府宣传管理法律的专业职能部门,故而得名。年成立*骅县司法局,办公地点位于今渤海路东段*骅市供销社办公楼。年更名为*骅市司法局;年迁至*骅市老*府办公;7年迁至渤海路东段*骅市供销社办公楼至今。

财*局(CáizhèngJú)位于市区渤海东路号。因是负责地方财*工作的*府组成部门,故而得名。年11月*骅县人民*府设立财*局。年11月根据*骅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撤销*骅县设立*骅市有关问题的决议》,*骅县财*局更名为*骅市财*局。

民*局(MínzhèngJú)位于市区海丰北大街27号。因是*府主管社会行*事务的职能部门,故而得名。年10月设立民*科。年4月更名为县民*局。年更名为市民*局。0年迁现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énlìzīyuánHéShèhuìbǎozhàngJú)位于市区渤海西路17号,*府办公楼。因是*府组成机构,执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监督、管理、执行职能,由原人事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并而来,故而得名。年成立劳动人事局。年5月分设劳动局和人事局。2劳动局更名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0年1月人事局和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并,更名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ZhùfángHéChéngxiāngjiànshèJú)位于市区渤海东路7号。因是*府组成部门,根据*府机构改革,房产局和建设局职能合并,故而得名。年建立县建设和环境保护局。年更名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局。年析置环境保护局,并更名县建设局。0年市房产局并入,更名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国土资源局(guǒtǔzīyuánJú)位于市区渤海东路31号。因是*府组成部门,负责规范国土资源管理秩序,优化配置国土资源,故而得名。年3月成立县土地管理局。年更名市土地管理局。年3月增设市地质矿产局挂牌机构。2年4月*骅市土地管理局(*骅市地质矿产局)更名*骅市国土资源局。5年2月增设*骅市海洋局挂牌机构。

交通运输局(JiāotōngyùnshūJú)位于市区迎宾南大街17号。因是主管全市交通工作的*府职能部门,故而得名。成立交通科。8年更名交通系统革委会。年更名县交通局。年更名市交通局。0年改称交通运输局。

水务局(ShuǐwùJú)位于市区文化路号。因是*府的水行*主管部门,故而得名。原称水利科。年由水利科、机井指挥部、海河指挥部三家合并,更名为县水利局。年更名为市水利局。年5月,自来水公司划规水利局管理。年更名改为市水务局。

农业局(NóngyèJú)位于市区振兴街8号。因为是县级分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府行*机构,故而得名。原名农建科。年更名县农林局。年分为县农业局和农林局。年县农业局、农机局和农林局合并,复置县农林局。年更名市农林局。年分为市农业局和林业局。年市农业局中的农经站单设为农经局,与农工部合署办公。5年农经局撤销,复称农经站,划归农工部管理。9年农经站重新划归农业局管理。0年畜牧局划入农业局。

卫生局(WèishēngJú)位于市区新海西路号。因是市*府职责部门,负责境内卫生行*管理工作,故而得名。年成立卫生科。2年更名县文教卫生科。年,更名为*骅县革命委员会卫生局。年更名为县卫生局。年更名为市卫生局。

环境保护局(HuánjìngbǎohùJú)位于市区新海西路号。因是负责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市*府组成部门,故而得名。年成立。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AnquánshēngchǎnJiāndūguǎnlǐJú)位于市区迎宾南大街号。因是*府职能部门,主管全市安全生产和相关的*策法规工作,故而得名。3年10月10日成立,在市经贸局挂牌。5年独立。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hípǐnYàopǐnJiāndūguǎnlǐJú)位于市区渤海东路号。因是*府主管全市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工作机构,故而得名。年成立市药品监督管理局。3年列为省垂直管理部门。6年3月更名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0年划归地方管理。

质量技术监督局(ZhìliàngJìshùJiāndūJú)位于市区渤海东路36号。因是*府主管全市标准化、计量、质量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并行使执法监督职能的工作部门,故而得名。年建县标准计量局。年更名为市标准计量局。0年更名为*骅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工业和信息化局(GōngyèHéXìnxīhuàJú)位于市区华东南街2号。是为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原名市经济委员会。年5月更名为市工业局。年增设市手工业联社挂牌机构。年国家安全局下属企业对外发展服务中心移交,并实行独立法人负责制。2年4月市工业局、市乡镇企业局、*市商业局”合并,成立市经贸局。3年10月10日增设市安监局挂牌机构。5年市安监局析置。6年1月更名市工业促进局。0年1月更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商务局(ShāngwùJú)位于市区文化路79号,因主管全市内外贸易管理和对外经济合作的*府工作部门,故而得名。4年12月由外经贸局、商业局、物资局、粮食局合并成立。

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WéntǐGuǎngdiànXīnwénchūbǎnJú)位于市区建设北大街12号。因是负责全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等方面工作的*府直属机构,故而得名。年成立。2年旅游职能并入。

水产局(ShuǐwùJú)位于*骅市南排河镇。因是市*府主管水产工作的职能部门,故而得名。原农渔局水产股。年成立县水产科。年初更名为县水产局。年更名市水产局。1年5月更名市海洋与水产局。5年4月海洋局职能并入国土局,复称市水产局。

林业局(LínyèJú)位于市区新海西路号。因是*府林业主管部门,以生态绿化建设、林果产业为主导,故而得名。年成立县林业局。年县农业局、农机局和林业局合并,称县农林局。年4月复置林业局。

盐务管理局(YánwùGuǎnlǐJú)位于市区渤海东路1号,盐业大厦。因是盐业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是主管盐业工作的*府部门,主要负责辖区内盐业行*管理、食盐专营和盐*执法等工作,故而得名。年10月成立县盐务管理局。年9月更名为市盐务管理局。

气象局(QìxiàngJú)位于市区幸福北大街号,因是以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等服务项目为主要工作的*府部门,故而得名。1年9月1日成立*骅歧口气象服务站。2年4月1日更名为县气象站。年7月1日更名为县革命委员会气象局。年12月01日复称县气象站。年05月19日更名为县气象局。年11月11日更名为市气象局。

供销合作联合社(GōngxiāoHézuòLiánhéshè)位于市区渤海东路号。因是组织生产资料供应,发展多种经营,组织农副产品购销,发挥城乡物资交流主渠道作用,以按照市委、市人民*府的部署,指导全市供销社系统的体制改革,重点抓好企业的转制工作,减轻企业负担;搞好为"三农"系列化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为主要职能的机构,故而得名。1年8月成立生产推进社。年11月更名为县供销社。年11月更名为市供销合作联合社。

工商行*管理局(GōngshāngXíngzhèngguǎnlǐJú)位于市区信誉楼北大街26号。因是*府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执法的工作部门,故而得名。年10月成立县工商行*管理局。年更名为*骅市工商行*管理局。

国家税务局(GuójiāShuìwùJú)位于市区渤海西路7号。因是国家的税收征收机关,主要负责征收中央税以及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等税收,故而得名。年8月设立。

地方税务局(DìfāngShuìwùJú)位于市区渤海西路92号,因是地方税收征收机关,主要负责征收地方税,故而得名。年7月27日成立。4年6月搬迁现址。

笫三节垂管企事业单位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骅支行(ZhōngguǒJiànshèyínhángG?fènyǒuxiàngóngsīHuánghuáZhīháng)位于市区渤海西路15号。国坐落在*骅境内,原以建筑业为主,股改上市后,成为国有股份商业银行,属境内分支机构,故而得名。年1月1日为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沧州地区*骅办事处。年2月1日为更名建行*骅县支行。年更名为建行*骅市支行。年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骅支行。5年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骅支行。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骅支行(ZhōngguóyínhángGǔfènyǒuxiàngōngsīHuánghuáZhīháng)位于市区渤海西路3号。因坐落在*骅境内,属中国银行在境内分支机构,主要从事各项金融业务,故而得名。年建立中国银行*骅支行。4年更名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骅支行。

中国人民银行*骅市支行(ZhōngguóRénmínyínhángHuánghuáshìZhīháng)位于市区渤海西路74号,因坐落在*骅境内,是央行的基层机构,行使基层央行职责,属中国人民银行在境内分支机构,故而得名。年成立中国人民银行*骅支行。年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骅市支行。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骅支行(ZhōngguóGōngshāngyínhángGǔfènyǒuxiàngōngsīHuánghuáZhīháng)位于市区建设南大街2号。因坐落在*骅境内,为国有股份工商业银行,属境内分支机构,故而得名。年1月1日,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中国人民银行*骅县支行对外加挂“中国工商银行*骅县支行”牌子,并启用“中国工商银行*骅县支行”印章。年4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骅县支行正式业务分设经营,行址位于新华路原县*府对过。人、工两行机构暂时合而不分,实行“一个班子,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划分资金,划分帐务,各自核算”。年更名中国工商银行*骅市支行。6年更名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骅支行。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骅市支行(ZhōngguóNóngyèyínhángGǔfènyǒuxiàngōngsīHuánghuáshìZhīháng)位于市区建设南大街号。因坐落在*骅境内,为国有股份农业银行,属境内分支机构,故而得名。年建立中国农业银行*骅县支行。年更名为中国农业银行*骅市支行。9年10月更名改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骅市支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骅市支行(ZhōngguóNóngyèFāzhǎnYínhángHuánghuáshìZhīháng)位于市区建设南大街号。因坐落在*骅市,隶属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策,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策性金融业务和经批准开办的涉农商业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性质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银行,故而得名。年12月成立。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NóngcūnXìnyòngHèzuòLiánshè)位于市区红旗大街38号。因坐落在*骅市境内,是一家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及本联社职工自愿入股组成的股份制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故而得名。年成立农村信用社。5年更名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骅支公司(ZhōngguóRénmínCáichǎnbǎoxiǎnGǔfènyǒuxiàngōngsīHuánghuáZhīgōngsī)位于市区渤海西路23号。因坐落在*骅境内,继承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财寿险分业经营以后,沿改重组的新公司,属境内分支机构,故而得名。年10月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骅支公司。年恢复办理人身保险业务。年更名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骅支公司。年复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骅支公司。3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骅支公司。

笫四节街道办事处与社区

一、骅西街道办事处

概况—位于市区西部,为市*府驻地。东与骅中街道接壤,南与*骅镇毗邻,西与滕庄子乡相连,北与羊三木回族乡接界。辖10个居民委员会。办事处驻林业局一楼。辖区区划总面积4.2平方千米。辖区总人口人,其中男性人,女性16人。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有大学2所,成人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特教学校各1所,有中小学6所,有文化馆、体育场馆、电台、电视台、图书馆、电影院各1个,建有烈士陵园1座,建有疾控中心1处,医院7家。建有世纪广场、文星湖公园、南海公园、西湖公园等文化广场公园4个。有市委*府大楼、联通大厦、金都花园大酒店、华悦凯旋大酒店、北交大海滨学院等标志性建筑物。

辖区内有市委、市*府、公安局、法院等行*职能部门,形成全市的行*服务中心。以商业、餐饮娱乐业、金融服务业为主。顺意商城、盛华超市、海鲜城等大型商场和市场,华悦凯旋大酒店、金都花园酒店、海景花园酒店等星级宾馆,银海美食城、泊阳海鲜美食城、二小海鲜美食城等餐饮业,形成较大的西部商贸服务圈。设有大中型金融保险企业的总部,多达几十家的金融服务机构网点,形成全市的金融服务中心。建有*骅市国营和私营汽车站,有公共交通客运服务站点,交通便利。

地名含义及来历—年10月由城区街道析华东、中、西三个街道,因居*骅市城区西部,遂“华”改“骅”,定名骅西街道。

*区沿革—年10月设立骅西街道。

二、骅东街道办事处

概况—位于市区东部,东至海丰大街,南与*骅镇毗邻,西与骅中街道相连,北与*骅镇接界。辖区建8个居民委员会。办事处驻供销联合合作社二楼。辖区区划总面积5.4平方千米。辖区总人口人,其中男性9人,女性9人。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有中小学4所、公办幼儿园4所,医院4家。辖区内以服务业、商业、房地产业为主,有信发百货商厦、家俱广场等商业机构。建有百货商厦、医院住院部大楼、*骅中学、晶牛大酒店、民*事业服务中心等标志性建筑物。建有公共交通客运服务站点,交通便利。

地名含义及来历—年10月由城区街道析华东、中、西三个街道,因居*骅市城区东部,遂“华”改“骅”,定名骅东街道。

*区沿革—年10月设立骅东街道。

三、骅中街道办事处

概况—位于市区中部,东与骅东街道接壤,南与*骅镇毗邻,西与骅西街道相连,北与*骅镇接界。辖共9个居民委员会。办事处驻原粮食局东三楼。辖区区划总面积10平方千米。辖区总人口52人,其中男性13人,女性10人。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有中小学5所(含1所回族小学)、公办幼儿园2所。医院2家。人文气息浓厚,建有人民公园、海盐博物馆等文化景点。有金宝商务大厦、信誉楼百货、耀华商厦、琨洋购物广场、华贸购物广场、大世界、*骅职中、*骅二中等标志性建筑物,建有花园新村、康欣园、第一公馆、中辰家园等小区。以商业为主,信誉楼商厦、琨洋商厦、耀华商厦、华贸商厦、华信家电、海园市场等大型商场和市场坐落其中,是市城区繁华商业中心地段。建有公共交通客运服务站点,交通便利。

地名含义及来历—年10月由城区街道析华东、中、西三个街道,因居*骅市城区中部,遂“华”改“骅”,定名骅中街道。

*区沿革—年10月设立骅中街道。

骅东社区

交通小区(JiāotōnɡXiǎoqū)位于市区渤海东路号。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因是交通局建家属楼,故而得名。年设立。

馨苑花园(XīnyuànHuāyuán)位于市区华东北街78号。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因为房产部门建设的经济适用房,为了让居民能在一个温馨的、花园式的舒适环境里生活,故而为其取名馨苑花园。0年11月设立。

金都雅居(JīndūYǎjū)位于市区新华路号。占地面积.8平方米,建筑面积.56平方米。金都取自*骅市金都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名称,雅居代表典雅舒适的居住环境,故而得名。2年5月18日建设,3年12月建成。

骅中社区

花园新村(HuāyuánXīncūn)位于文化东路29号。占地面积25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由房地产开发商建设命名,取建设城中花园,美丽新村之意,故而得名。7年3月25日建设。8年7月28建成。年11月扩建。

第一公馆(DìyīGōnɡɡuǎn)位于市区信誉楼南大街号。占地5.2公顷,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由开发建设单位命名,为居民首选比较高级的住宅,故而得名。7年8月建设。

康欣园(KāngxīnYuán)位于市区信誉北大街79号。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来。由开发建设单位命名,寓意小区和谐健康、快乐温暖、欣欣向荣,故而得名。5年设建成。

骅西社区

沧盐新区(CāngyánXīnqū)位于神华南大街6号。因为沧盐集团开发建设命名,为区别原建小区,故而得名。占地面各14.2公顷,建筑面各11.3万平方米。2年9月建设。4年8月建成。

金都小区(JīndūXiǎoqū)位于市区渤海路西新海西路号。金都取自*骅市金都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名称,为居民住宅区,故而得名。占地面积6.95万平方米。3年6月建设,8年6月建成。

骅馨家园(HuáxīnJiāyuán)位于市区神华南大街2号。由开发发建设单位命名,因坐落在*骅,取建设温馨家园之意,故而得名。占地6公顷,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4年5月建设。6年3月建成。

教育小区(JiàoyuXiǎoqū)位于青年大街1号。占地面积3.5公顷,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因教育局开发建设,故而得名。4年3月建设,6年1月建成。

景泰都市丽景(JīntàiDūshìlìjǐng)位于市区建设北大街号。占地.29平方米,绿地面积.61平方米,建筑面积.66平方米。景泰取自唐山景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致力于将住宅小区建设成为*骅都市美丽的风景,故而得名。5年建设,7年3月建成。

广信颐园(GuǎnɡxìnYíyuán)位于市区神华大街50号。占地面积8.3公顷,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由开发商*骅市广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并命名,颐园取安逸舒适之意,故而得名。5年6月建设,7年5月建成。

众诚家园(ZhònɡchénɡJiāyuán)位于市区新海西路号。占地11.9公顷,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由开发建设单位命名,取众贤齐聚,真诚相伴,打造温馨家园之意,故而得名。5年8月建设。7年7月建成。

锦绣华城(JǐnxiùHuáchénɡ)位于市新海西路号。占地11.7公顷,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由开发商建设并命名,寓意景色秀丽,故而得名。6年4月建设。7年12月建成。

第三章乡镇村地名

地名有继承性因素,他在人们的意识中集中了生产力和精神文化发展的成果,从而构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进步的机制。地名的继承性首先表现在地名是用语言表现的,而任何语言都存在一种惰性。这种惰性是由于社会传统或社会习惯的作用所致,又常常是十分顽固的。人类社会的继承,是每时每秒都在进行的。一个地名一旦被普遍称呼之后就流传下来。尽管有的地名欠妥,人们也难以改动。

在众多的地名中,聚落地名(居民地)是主体,*区地名、交通、水利地名和名胜古迹地名是依附自然地各和聚落地名而派生的地名,聚落地名是有了先民定居生产生活而产生的。定居人群为表示彼此间的区别,撷取自然的或氏族的特征给居地取个称谓,即成为聚落地名。

笫一节*骅镇

概况—位于市区中南部,东与中捷友谊农场接壤,南与旧城镇毗邻,西与滕庄子乡相连,北与羊三木回族乡接界。镇人民*府驻地沈庄。距市*府3.2千米。辖区南北最大距离20千米,东西最大距离14.3千米。辖沈庄、财神庙、坑东、坑西、前场、后场、大街南、大街北、楼东、楼西、楼后、关帝庙、东十街、后街、方庄、马庄、东孙村、赵孙村、魏孙村、张孙村、卞孙村、前苗、后苗、新立村、刘常庄、于常庄、张常庄、东常庄、杨常庄、刘谋庄、郑仁村、大仁村、张仁村、后店子、前沙洼、后沙洼、冲寺口、大杨村、小杨村共39个村民委员会,有39个自然村。辖区总面积.9平方千米,总人口36人,其中男性人,女性人。有汉族、回族、满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人。有初中3所、小学10所、幼儿园11所。有乡级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所21个。有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街五虎棍、贾氏青萍剑、白猿通臂拳、吊炉烧饼制作技艺。

全镇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农业耕地面积790亩,适宜种玉米、小麦、高梁、大豆等作物,农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冬枣种植逐渐形成产业化。工业以农机修造、模具、塑料、五金制造等小型企业为主。金融、信息、百货零售及餐饮等第三产业发达。境内有*浪渠、老*南排干、新*南排干、六十六排干流经。有朔*、*万、骋宇铁路,石*、津汕高速公路和、国道过境。朔*铁路设*骅南站区、*万铁路设*骅东站、骋宇铁路设*骅车站,石*高速公路设*骅南站口、津汕高速公路设*骅站口。

地名含义及来历—因驻地原*骅,为镇级*府部门。*骅原名韩村,1年9月为纪念在县内大赵村惨案牺牲的冀鲁边区司令员*骅烈士,将新青县改*骅县,韩村即改称*骅,并设城关镇,年1月,更名*骅镇。

*区沿革—1年建*,置城关镇。1年改城关区。年属*骅县第一区(城关)。年3月改置乡。年9月复置镇。年2月改置乡,9月改称红旗人民公社。1年更名城关人民公社。年复置镇。年1月改*骅镇。年原仁村乡、羊三木回族乡并入。3年底羊三木回族乡析出。

村庄

沈庄(Shěnzhuāng)据《沈氏家谱》载:沈姓先祖在明中期从南京迁来此地,占产立村,以姓氏取村名为沈庄。

地理概况—为*骅镇人民*府驻地。老村庄于0年拆迁建金都雅居小区,东邻马庄,南与楼东村、西与后街、北与方庄相连。村庄呈散状分布,占地1.35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沈、王、张、刘、许、高、滕、赵、祁、胡、韩、董、白、谭十四姓。村内以砖木结构起脊挂瓦平房为主,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楼房30栋。有小学1所。全村有耕地亩,适宜种玉米、小麦、高粱、大豆及蔬菜类。有贸易城商贸公司、建材市场和木材市场三大支柱产业,吸引本村和外地1名客商来此经商办企业。全村有个体、合资的骨干企业20余家,从事建筑、建材、餐饮业商户余户。

英烈人物—沈玉桥(—1年),牺牲于山东济南。

财神庙(Cáishénmiào)明永乐年初,赵姓先祖如生公自京东滦州迁此定居。因该村位于韩村镇(今市城区)西南部,初称西南角。迨至清末,韩村镇分为十三村,因该村中有一财神庙,故定村名为财神庙。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1千米处。距市中心1.8千米。东、南分别与后场、前场相连,西与大街北村相连,北邻后街。村庄呈散状分布,占地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沈、赵、王、孙、史、安、刘、边、李、陈、田、苏、仉十三姓,村内以砖木结构起脊挂瓦平房为主,部分为土房挂瓦。全村有耕地亩。

英烈人物—徐德祥(—1),牺牲于津南小王庄。赵毓枢(1—1),牺牲于津南小王庄。赵洪发(1—),牺牲于武汉。

坑东(Kēngdōng)明永乐二年(),贾姓先祖自京东滦州迁此定居。迨至清末,韩村镇(今市城区)分为十三村,该村位于荻子坑东边,故定村名坑东。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1.2千米处。距市中心1.2千米。东、北与楼东村相连,西与坑西村相连,南邻东孙村。村庄呈散状分布,占地.25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贾、刘、张、马、钮、索、孙、边、赵、舒、田十一姓。村内有平房栋,以砖木结构起脊挂瓦为主,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楼房15栋。有小学、幼儿园各1所。9年6月民族传统功夫贾氏青萍剑被批准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年1月民族传统功夫白猿通臂拳被批准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村有耕地亩,适宜种植高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盐碱地多生长芦苇、杂草野生植物。工业以生产经营塑料制品、手工、加工为主,辅以商服业,有企业、商业、店铺25家,小商店18家。

坑西(Kēngxī)村名来历同坑东。因该地位于荻子坑西边,故定村名为坑西。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1.2千米处。距市中心1.8千米。东与坑东村、西与大街南村、北与楼西村相连,南邻东孙村。村庄呈散状分布,占地.48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贾、刘、李、马、袁、王、田七姓。村内以砖木结构起脊挂瓦平房为主,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小学1所。全村有耕地亩。

英烈人物—贾荣发(1—1),牺牲于山东省潍县。

前场(Qiáncháng)明永乐二年(),王姓先祖自京东滦州迁此定居,迨至清末,韩村镇(今市城区)划分为十三村,因该村位于李姓场院南边,故定村名前场。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1.3千米处。距市中心1.4千米。东与后场、南与大街南村、西与市区、北与财神庙相连。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11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贾、张、仉、赵、刘、郑、高、左、王、李、范十一姓。村内有平房栋,其中栋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土房栋挂瓦。建有楼房1栋。全村有耕地15亩,适宜种植高粱、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以商服业为主,有主要从事制造、修理、商业、服务行业的企业约20家。

英烈人物—范茂苏(—1),牺牲于山东济南。李树文(—),牺牲于山西省太原市。

后场(Hòucháng)明永乐二年(),范、王二姓先祖自京东滦州鸦鸿桥迁此定居。迨至清末,韩村镇(今市城区)分为十三村,该村位于李姓场院北边,故定村名后场。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1.1千米处。距市中心1.6千米。东与楼西村、西与前场、北与财神庙相连。村庄呈散状分布,沧海路两侧,有五个区域组成,占地.64亩,有户,人口1人,均为汉族。姓氏有范、王、史、刘、胡、韩、高、索、贾、庞、李、孙、边、郑十四姓。村内以砖木结构起脊挂瓦平房为主,部分为土房挂瓦。全村有耕地亩,深井1眼,以种菜为主。有主要生产经营钢材、水暖、模具、水泥制品、建筑的企业9家。

英烈人物—史云鹏(—1),牺牲于王徐庄。胡树铮(—1),牺牲于财神庙。范方印(—1),牺牲于淮海战役。范茂勤(—),牺牲于淮海战役。王月友(—),牺牲于朝鲜。

大街南(Dàjiēnán),明万历年间,刘氏先祖迁居此地金沙岭的最高处,时称刘家上岗子。迨至清末,韩村镇(今市城区)划分十三村,因该地段位于韩村镇东西大街的南面,故定村名大街南。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1.7千米处。距市中心1.3千米。东与坑西村、西与市区相连,南邻骋宇铁路,北靠沧海东路。村庄呈散状分布,占地.55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郑、刘、王、李、左、董、高、马、迟、陈、张、王、谭十三姓。村内以砖木结构起脊挂瓦平房为主,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小学1所。全村有耕地亩,适宜种植玉米、小麦、蔬菜等作物。有企业和商业店铺若干家。

英烈人物—刘志起(1—),牺牲于*哈密市。韩玉柱(—1),牺牲于吉林省德惠县达子沟。

大街北(Dàjiēběi)据《赵氏族谱》记载:明初,赵姓先祖盛公自京东滦州土尔坨迁居此地。迨至清末,韩村镇(今市城区)分为十三村,因该村位于韩村镇东西大街以北,故定村名大街北。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1.1千米处,距市中心2千米。老村区在华兴街以西,新华路以北地域,另有南环、北环两个新村区。村庄呈散状分布,占地.58亩。有户,人口6人,均为汉族。姓氏有赵、贾、刘、张、王、白、李、沈、蔡、穆、孟、魏、孙、徐、郑、*十六姓。村内有平房间,部分为砖混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楼房20栋。有小学、幼儿园各1所。全村有耕地亩,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冬枣。有主要从事商品销售、养殖、通信、餐饮服务的企业16家。

英烈人物—白银楼(—),牺牲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门外。赵金林(1—1),牺牲于辽宁省法库。赵金良(—1),牺牲于天津。

楼东(Lóudōng)明永乐二年(),刘姓先祖由南京市西门竹竿巷迁居于此。随后,袁姓迁入韩村。迨至清末,韩村镇(今市城区)分为十三村,因该村位于韩村镇范家土楼东侧,因此得村名楼东。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0.9千米。距市中心2.5千米。东、北与沈庄相连,南、西与坑东村、楼西村相连。村庄呈散状分布,占地.01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刘、袁、王、张、范、马、赵、秦、门、季、贾、李、钮、徐、从、北十六姓。村内以砖木结构起脊挂瓦平房为主,部分为土房挂瓦。全村有耕地亩。企业有塑料制造、模具制造和建筑公司等。

英烈人物—皮玉龙(1—1),牺牲于西仙庄。许秀民(—1),牺牲于南大港扣村。秦世祥(—1),牺牲于吉林省德惠县达子沟。刘金忠(—1),牺牲地不详。王作安(—1),牺牲于沧县郝庄子。王华堂(—1),牺牲于吉林省长春市。许文臣(—),牺牲于朝鲜。张金瑞(—),牺牲于天津汉沽。

楼西(Lóuxī),村名来历同楼东村。因该村位于韩村镇范家土楼西侧,因此得村名楼西。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1.6千米处。距市中心0.85千米。东与楼东村、南与坑东、坑西村,西、北与前场、后场相连。村庄呈散状分布,占地.85亩。有户,人口6人,均为汉族。姓氏有贾、张、韩、王、马、赵、范、史、刘、许、孙、程十二姓。村内以砖木结构起脊挂瓦平房为主,部分为土房挂瓦。全村有耕地亩。有主要经营商业、塑料制品、养殖的企业50余家。

楼后(Lóuhòu),明朝末年,王、张二姓先祖自扣村迁此定居,迨至清末,韩村镇(今市城区)分为十三村,因该村位于韩村镇范家土楼北侧,故此取村名楼后。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北2.5千米处。距市中心0.7千米。东与关帝庙,西、北与市区相连,南邻新海东路。村庄呈散状分布,占地.01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张、王、孙、索、赵、穆、刘、商、陶、高、马十一姓。村内以砖木结构起脊挂瓦平房为主,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幼儿园1所。全村有耕地亩,原有耕地全部成为市区,村民以打工为生。有主要经营模具制造、机械制造、塑料制品加工的企业22家。

关帝庙(Guāndìmiào)明朝时期,赵姓先祖由京东昌黎迁居于此,因此地为韩村镇北头,时称老北头。迨至清朝末,韩村镇(今市城区)分为十三村,又因此地有一座古关帝庙,故取村名关帝庙。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北1.6千米处。距市中心1.5千米。村民分散居住共有六处,老村区东与东十街、西与楼后村相连、南与后街毗邻,北至学院路。村庄呈散状分布,占地.29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赵、刘、马、宋、王、阎、尹、郑、陈、吴、夏、范、张、许、李、魏、韩、田、吉、德、孙、吕、庞、曹、商、左、唐、董、房、朱三十姓。村内以砖木结构起脊挂瓦平房为主,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幼儿园1所。全村有耕地亩。

英烈人物—赵金林(—),牺牲于朝鲜。

东十街(Dōngshíjiē)据《孙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十年(),始迁祖自湖北襄阳孙家庄迁来定居。迨至清末,韩村镇(今市城区)分为十三村,该村位于镇东小十字街处,故定村名东十街。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北1.3千米处。距市中心1.1千米。东与方庄、南西与后街、北与关帝庙相连。村庄呈散状分布,占地.37亩。有户,人口人,有汉族、回族,其中回族人口占15%。姓氏有孙、韩、范、刘、马、高、岳、庞、门、王、张十一姓。村内有平房8间,部分为砖混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全村有耕地亩。企业有磨具厂15家、经商户14家、塑料加工5家、运输队4家。

英烈人物—韩天铎(1—),牺牲于山东利津。刘玉栋(—),牺牲于北京西郊。

后街(Hòujiē)明万历初年,王姓先祖由京东滦州迁来定居韩村北部,清朝末年韩村镇(今市城区)分为十三村,因该村位于北部,故村名为后街。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北1.7千米处。距市中心0.8千米。村民呈散状分布,占地5.35亩。有户,人口人,有汉族、回族,其中回族人口占80%。姓氏有王、张、常、李、赵、韩、朱、孙、田、马、刘、吴、陈、卞、郭、姚、姬、杨十八姓。村内以砖木结构起脊挂瓦平房为主,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村办公楼1栋、清真寺1座,有小学1所。9年6月民族传统功夫五虎棍和传统面食吊炉烧饼制作技艺被批准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村有耕地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有主要以餐饮、传统面食、牛羊肉加工、塑料、模具加工业的企业29家,养殖业数家。

英烈人物—张德祥(—1),牺牲于后街。

方庄(Fāngzhuāng)明永乐二年(),方姓先祖奉诏迁来此占产立村,以姓氏取村名方庄。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北米。距市中心2.7千米。东与马庄、南与沈庄、西与东十街相连,渤海路、新海路村中东西穿过。村庄呈散状分布,占地1.21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李、许、王、刘、张、赵、崔、宋、白、卢、陈、孟、周、贾、何、胡、马、索、谢、滕、朱二十一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混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别墅、门市楼70余栋,居民楼4栋。有小学1所。全村有耕地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经济作物有大豆、芝麻、棉花、花生等。

英烈人物—刘国福(—1),牺牲于山东济南。许志连(1—1),牺牲于吉林省四平市。王福春(—1),牺牲于天津市芦北口。孟繁林(—1),牺牲于淮海。宋清海(—1),牺牲于山东省济南。

马庄(Mǎzhuāng)明朝马姓先祖(回族)建村,依姓氏取村名马庄。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东北5.3千米处。距市中心3.3千米。东隔*万铁路、津汕高速与中捷友谊农场接壤,南邻沈庄,西与方庄相连,北邻渤海路。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4亩。有户,人口人,有汉族、回族,其中回族人口占18%。姓氏有夏、许、刘、王、张、李、于、谢八姓。村内有平房栋,以砖木结构起脊挂瓦平房为主,部分为土房挂瓦。全村有耕地0余亩,有部分于3年出租给园林局,现为森林公园的一部分。

东孙村(Dōngsūncūn)原村庄于明“靖难之役”毁于战火,幸存者劫后相逢,互道“幸存、存存”之喜,始称存村,取谐音为孙村,后李、金、孔、于四姓先祖迁此定居,因该村位于老村以东,故称东孙村。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2.7千米处。距市中心3.3千米。东隔*万铁路与前苗村、后苗村相邻,西与赵孙村相连,南邻国道,北邻骋宇铁路。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04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于、张、王、李、赵、孙、高、韩、杨、吴、许、郑、卢、孟、时、唐、夏、滕、倪、华、马、庞、刘、越、邵、尹、巨、钟、姜、齐、范、董、*、梁、窦三十四姓。村内有平房栋,余栋为砖混结构起脊挂瓦,余栋为老式土房挂瓦。建有楼房7栋。全村有耕地亩,适宜种植玉米、高粱、小麦、豆类等农作物,洼地多生长芦苇、碱蓬、*蓿菜等野生植物。有主要经营模具、五金的企业6家。

英烈人物—倪树林(—1),牺牲于仙庄。张好友(—1),牺牲于南大港王徐庄。于星(—?),牺牲于唐县。李福文(1—1)牺牲于南大港扣村。张连友(—),牺牲于天津小王庄。赵文升(—),牺牲于天津小站。褚宝锁(—1),牺牲于南大港王徐庄。

赵孙村(Zhàosūncūn)村名来历同东孙村。清乾隆年间赵姓先祖自丁村迁来定居,遂定村名为赵孙村。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3.6千米处。距市中心3.4千米。东邻东孙村,南、西分别与魏孙村、张孙村相连,北靠骋宇铁路。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3.84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张、魏、王、李、赵、杨、田、武、褚、苏、刘、孟、古、史、*、高十六姓。村内有平房余栋,部分为砖混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楼房4栋。有小学1所。全村有耕地亩,适宜种植玉米、小麦、高粱、大豆、苜蓿等农作物。有主要生产和经营五金、塑料制品和从事建筑、安装的企业16家。

魏孙村(Wèisūncūn)明洪武四年()魏姓先祖奉诏迁河南卫辉,永乐二年()泰臣祖奉诏北迁在此立村,取村名魏家庄。因东有东孙村,西有张孙村,后改称魏孙村。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4千米处。距市中心3.8千米。南与卞孙村、北与赵孙村、张孙村相连。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亩。有97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魏、王、田、刘、耿、张六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混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全村有耕地亩,宜种植葡萄、蔬菜,大部分为水浇地。

英烈人物—魏立元(—1),牺牲于热河平泉县。

张孙村(Zhāngsūncūn)村名来历同东孙村。张姓先祖于明永乐二年(年),自滦州迁此定居,遂定村名张孙村。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3.9千米处。距市中心3.5千米。东与赵孙村、南与卞孙村相连,西靠国道,北与市区接界。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54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张、杨、李、赵、褚、郑、刘、孟、索、王十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混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楼房2栋。全村有耕地亩,适宜种植大豆、高粱、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洼地多生长芦苇、碱蓬、*蓿菜等野生植物。有主要经营塑料制品、液化气、餐饮等企业4家。

英烈人物—赵汝芹(—1),牺牲于本村。卞玉廷(—1),牺牲于本村。杨殿恒(—),牺牲于甘肃省兰州市。

卞孙村(Biānsūncūn)明永乐二年(),卞姓先祖自山西洪洞迁至此地,依姓取村名卞家庄。因与其他四个孙村相邻,为区别计改称卞孙村。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4.4千米处。距市中心4.2千米。东靠*万铁路,南邻国道,北与张孙村相连。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23余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卞、高、吴、郑、许、李、王、张、赵九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混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全村有耕地亩,适宜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农作物,村南为盐碱洼地多生长碱蓬等各种杂草。有主要经营纸管、焊网企业两家。

英烈人物—卞荣强(—),牺牲于朝鲜。

前苗(Qiánmiáo)明朝永乐二年(),苗姓先祖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以姓定村名为苗庄,苗姓何时何故迁出不详。迨至清末,以原村中心坑塘为界分为两村,坑南为前苗,坑北为后苗。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东南3.4千米。距市中心5.2千米。东邻津汕高速公路,西邻*万铁路,南靠朔*铁路,北与后苗村相连。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44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曹、张、华、陈、于、赵、王、马、刘、沈、李、孙、杜十三姓。村内有平房余栋,部分为砖混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教学楼1栋。有小学1所。全村有耕地亩,适宜种植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等农作物,洼地多生长芦苇、碱蓬、*蓿菜等野生植物。养殖户数家,以牛、羊、鸡养殖为主。有主要生产塑料制品、铝合金制品的小微企业10余家。

后苗(Hòumiáo)村名来历同前苗。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东南2.8千米处。距市中心4.7千米。东邻津汕高速公路,西邻*万铁路,南与前苗村相连,北邻骋宇铁路。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30亩。有户,人口0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张、王、马、华、宋、魏、曹、杨、于、高、赵、胡、程、房、姬、齐十六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混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新民居楼房8栋。全村有耕地8亩,适宜种植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等农作物,洼地多生长芦苇、碱蓬、*蓿菜等野生植物。

新立村(Xīlìcūn)年春,原城关高级社组织余名青年到此开荒种地,蓄养家畜,初称联合社。1年,正式命名为新立村。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东南3.3千米处。距市中心5.7千米。东与中捷接壤,西邻津汕高速公路,南邻骋宇铁路,北邻省道。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5.03亩。有户,人口人,除3人为回族外,其余均为汉族。姓氏有齐、王、刘、高、张、宋、杨、白、于、孟、马、郑、贾、崔、滕、卞、谷、耿、石、潘、胡、秦、李、皮二十四姓。村内现有平房90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楼房26栋。全村有耕地亩,适宜种植高粱、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洼地多生长芦苇、碱蓬、*蓿菜等野生植物。工业以生产化工原料、五金制品为主,有企业10余家。

刘常庄(Liúchángzhuāng)明朝时期为大仁村刘姓庄田,在崇祯初年,刘氏九世祖兴今公举家迁居此地,定村名刘常庄。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7.4千米处。距市中心6.4千米。东邻国道,西、南分别与刘常庄、张常庄相连,北邻朔*铁路。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8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刘、贾、吴、孙、王、田六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别墅35栋。有小学1所。全村有耕地亩,适宜种植高粱、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洼地多生长芦苇、碱蓬、*蓿菜等野生植物。还种植有冬枣、苹果等经济林。

于常庄(Yǘchángzhuāng)明朝中后期,于氏八世祖启祚公自韩村(今市城区)迁来现址,因位于张、刘常庄以西,遂以姓氏取村名于常庄。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8千米处。距市中心6.9千米。东与刘、张常庄相连,西与滕庄子乡地界接壤,南邻*浪渠,北邻朔*铁路。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28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于、赵二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全村有耕地亩,适宜种植高粱、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洼地多生长芦苇、碱蓬、*蓿菜等野生植物。还种植有冬枣、苹果等经济林。

英烈人物—朱宗林(—),牺牲于朝鲜。

张常庄(Zhāngchángzhuāng)明永乐年间,张、杨二姓先祖迁居此地落户,各占高地,为取常来常往之意,定村名为常庄,后以张氏为中心的聚居地定村名张常庄。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7.7千米处。距市中心6.8千米。东邻国道,西与常郭乡地界接壤,南邻石*高速公路,北与刘、于常庄相连。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67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张、赵、刘、李、潘、王、孙七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全村有耕地1亩,适宜种植高粱、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洼地多生长芦苇、碱蓬、*蓿菜等野生植物。还种植有冬枣、苹果等经济林。工业以五金加工为主,有企业两家。

英烈人物—张长绪(—1),牺牲于津南小王庄。赵月如(—1),牺牲于津南小王庄。

东常庄(Dōngchángzhuāng)最早徐姓先祖在此地居住,后徐姓湮没,大仁村刘姓先祖购买。清中期卞、张、王等姓先祖迁居此地,为刘氏家族照看坟地,并耕种坟地周围祭田,因此地位于张常庄、于常庄、刘常庄东南方,时称东南庄子,于民国中后期定村名东常庄。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7.8千米处。距市中心7千米。东邻国道,西与常郭乡地界接壤,南邻石*高速公路*骅出口,北邻*浪渠。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95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丰、李、卞、安、张、刘、王、高、梁、尚十姓。村内有土坯房挂瓦90栋,砖混结构平房栋,起脊挂瓦。建有楼房2栋。有清朝古砖井1口,距今余年。全村有耕地亩,适宜种植小麦、高粱、向日葵、大豆等农作物,洼地多生长芦苇、碱蓬、*蓿菜等野生植物。还种植有冬枣、苹果等经济林。工业以生产和经营五金制品、铸造产品为主,有企业10家。

英烈人物—王清海(—1),牺牲于山东寿光县。

杨常庄(Yángchángzhuāng)明朝永乐二年(),杨姓先祖自京东永平府昌黎县迁居此地,以姓氏取村名杨常庄。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9.3千米处。距市中心8.4千米。东邻国道,西与常郭乡地界接壤,南邻*南排干,北邻石*高速公路。村庄呈带状分布,占地.93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杨、陈、吴、王、史五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别墅2栋。全村有耕地亩,适宜种植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等农作物,洼地多生长芦苇、碱蓬、*蓿菜等野生植物。有主营五金制造、木材加工、喷涂的企业15家。

刘谋庄(Liúmóuzhuāng)明永乐二年(),刘氏族人由京东滦州迁至盐山县城北六十里处现址定居,众族人中刘谋辈分最大,威望最高,遂定村名刘谋庄。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南8.7千米处。距市中心8.7千米。东邻西仙庄,西邻郑仁村,南邻*南排干,北邻石*高速公路。村庄呈团块状,占地.93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张、王、李、刘、尹、贾、徐、于八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全村有耕地1亩,适宜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农作物。

英烈人物—刘立奎(—1),牺牲于本村。刘立元(1—1),牺牲于本村。

郑仁村(Zhèngréncūn)明永乐二年(),郑姓先祖奉诏于京东丰润宋家营迁盐山县北现址,为与大仁村区别,以姓氏定村名郑仁村。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8.6千米处。距市中心8.6千米。东邻刘谋庄,西邻国道,南邻*南排干,北邻石*高速公路。村庄呈团块状,占地.66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郑、张、王、尹四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全村有耕地3亩,适宜种植高粱、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洼地多生长芦苇、碱蓬、*蓿菜等野生植物。有主要经营五金制品的企业4家。

英烈人物—郑井奎(1—1),牺牲于天津小站北闸口。

大仁村(Dàréncūn)明永乐二年(),刘氏先祖自京东滦州鸦鸿桥镇(今玉田县鸦鸿桥镇)奉诏而来,初居搬倒井庄,随后置买庄田于此。由于雇用任姓佃农耕田屯粮,看家护院,初称任村,亦称刘任村。明万历年间,刘氏准予任翼煌兄弟子侄带产外迁,为取大修仁德之意,遂定村名为大仁村。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10.2千米处。距市中心10千米。东邻旧城镇仙庄,西距国道1.5千米,南邻张仁村,北与后店子相连。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18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刘、范、王、邓、豆(窦)五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楼房2栋。有小学1所。全村有耕地亩,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农作物,洼地多生芦苇、碱蓬、*宿菜及季节性杂草。工业以五金制造业为主,主要生产高速公路护栏、太阳能光伏支架、汽车零部件等,有企业50余家。

英烈人物—刘家昌(—1),牺牲于小姜庄西北角老庙。刘宗林(—),牺牲于河南濮阳县。刘宗绪(—1),牺牲于沈庄。刘泽平(—1),牺牲于天津窦庄子。刘炳善(1—),牺牲于朝鲜。刘寿延(—1),牺牲于津南小王庄。

张仁村(Zhāngréncūn)据《张氏族谱》记载:张姓先祖辗转搬迁,最后由京东滦州迁至现址,为与大仁村区别以姓氏取村名张仁村。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11.8千米处。距市中心11.5千米。东邻旧城镇狼洼,西邻国道,南邻小杨村,北邻大仁村。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32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王、张二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全村有耕地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农作物。有主要生产五金、汽车配件和从事建筑的企业两家。

后店子(Hòudiànzi)相传李姓先祖自京东滦州迁来,在官道旁以开店营生,时称“后店”,后来人口逐渐增多,形成自然村落取村名后店子。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9.8千米处。距市中心9.6千米。东邻旧城镇仙庄,西邻国道,南邻大仁村,北靠*南排干。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84亩。有78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张、王、李、刘、穆、邓、崔、边八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全村有耕地亩,适宜种植玉米、小麦、高粱、大豆等农作物,洼地多生长芦苇、碱蓬、*蓿菜等野生植物。工业以生产五金制品为主,有企业3家。

前沙洼(Qiánshāwā)据《王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王姓先祖兄弟二人自滦州迁此定居,因此地多沙壤,地势低洼,故取村名沙洼。后分为南北二村,南村称前沙洼,北村为后沙洼。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南7.3千米处。距市中心7.4千米。东邻旧城镇仙庄,西邻国道,南邻石*高速公路,北隔*浪渠与后沙洼相望。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13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王、范、刘、冀、李、杜六姓。村内有平房栋,为砖混结构起脊挂瓦,有土坯房栋。建有小学1所。全村有耕地5亩,适宜种植高粱、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洼地多生长芦苇、碱蓬、*蓿菜等野生植物。有主要生产经营农产品加工、畜牧养殖、五金制造的企业12家。

英烈人物—王茂林(—),牺牲于朝鲜。

后沙洼(Hòushāwā)村名来历同前沙洼。(关于西沙洼,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境内回族王姓男子迎娶大仁村刘氏一女为妻,刘家将一百亩良田及住宅、坑塘、水井,为女陪嫁。又因新宅坐落在后沙洼以西,遂称西沙洼,由于该村人口较少,今属后沙洼村民委员会管辖。)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南6.4千米处。距市中心6.5千米。东邻旧城镇仙庄,西邻国道,南隔*浪渠与前沙洼相望,北邻朔*铁路。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32亩。有户,人口7人,有汉族、回族。姓氏有王、胡、李、沈四姓,其中西沙洼回族王姓居多。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楼房1栋,清真寺1座。全村有耕地6亩,适宜种植以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洼地多生长芦苇、碱蓬、*蓿菜等野生植物。养殖户较多。

英烈人物—王本孝(—),牺牲于朝鲜。

冲寺口(Chòngsìkǒu)明永乐二年()胡、邢、刘三姓先祖由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当时此地有观音寺院,因村与寺院正门相对,遂取村名冲寺口。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12.8千米处。距市中心12千米。东邻国道,西、南与常郭乡地界接壤,北邻*南排干。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12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邢、杨、王、赵、刘、李、张、吴、许、范十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土房挂瓦。全村有耕地亩,适宜种植高粱、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洼地多生长芦苇、碱蓬、*蓿菜等野生植物。

英烈人物—邢玉峰(—1),牺牲于津南小站镇北闸口。

大杨村(Dàyángcūn)明永乐年间,才姓先祖自滦州迁此建村,后马、寇二姓陆续迁来,因此地有杨树,遂称村名杨村。后分为东、西两村,东村称小杨村,西村称大杨村。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南14.8千米处。距市中心14.4千米。东邻小杨村,西邻国道,南邻寺东村。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96亩,有户,人口9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刘、何、张、王、才、冯、宋、孟八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全村有耕地亩,适宜种植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等农作物,洼地多生芦苇、碱蓬、杂草等野生植物。

英烈人物—张振岭(—),牺牲于本村。张忠礼(—1),牺牲于常郭村。冯朋礼(—),牺牲于黑龙江省拜泉县。

小杨村(Xiǎoyángcūn)村名来历同大杨村。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南13.7千米处。距市中心13.4千米。东、南与旧城镇接壤,西邻大杨村,北邻张仁村。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25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张、王、李、刘、冯、徐、陈、高、吕、邵、吴、赵、周、魏十四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楼房3栋。全村有耕地2亩,适宜种植玉米、小麦、高粱、大豆等农作物,洼地多生长芦苇、碱蓬、*蓿菜等野生植物。畜牧养殖业发达。工业以五金加工、电焊网焊接加工为主,有企业8家。有从事农机作业、汽车运输、小型建筑等的服务行业。

英烈人物—王长善(1—1),牺牲于本村。王长友(1—1),牺牲于天津小站镇北闸口。陈庆发(—1),牺牲于天津小站镇北闸口。

第二节南排河镇

概况—位于市区东部,东邻渤海,南与新村回族乡接壤,西与羊二庄回族乡、中捷友谊农场、南大港农场、吕桥镇毗邻,北与天津滨海新区接界。镇人民*府驻地李家堡。距市*府驻地29.1千米。辖区南北最大距离31千米,东西最大距离8千米。辖南排河居委会、李家堡、歧口、东高尘头、西高尘头、张巨河、后唐堡、前唐堡、沈家堡、排河、赵家堡、贾家堡、刘家堡、后范家堡、前范家堡、季家堡、关家堡、大辛堡、小辛堡、后徐家堡、前徐家堡、辛立灶村21个村民委员会,有南排河1个居民委员会,有21个自然村。辖区总面积97.6平方千米,总人口人,其中男性43人,女性64人。有汉族、回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人。有初中3所、小学8所、幼儿园12所。有卫生院4所,村卫生所31个。有歧口古炮台和古贝壳堤。有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骅渔鼓,渤海渔村剪纸,辛立灶人工制盐技艺,杨氏风船制作技艺。

全镇无农业种植,以养鸡、猪、貂、狐等畜牧养殖业为主;渔业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为主,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海域面积52平方千米(海水养殖面积48.1平方千米),其中浅海滩涂12.平方千米、淡水养殖面积13平方千米,拥有各类捕捞渔船5艘;工业以主要以船舶制造业为主,另有水产加工、制盐、采油等产业。境内有北排水河、沧浪渠、捷地减河、老石碑河、廖家洼排水渠、南排河、新石碑河、*浪渠、新*南排干流经入海。沿海高速、海防公路过境。沿海高速设*骅北主线站。

地名含义及来历—因临近南排河,为镇级*府部门。因河处沧州地区东南部,与境内北排水河对称而名南排水河,简称南排河。年由歧口镇析李家堡、沈家堡两个村,置南排河镇。

*区沿革—年由歧口镇析李家堡、沈家堡两个村,置南排河镇,并建立南排河居委会。年原歧口镇、赵家堡乡所辖区域划归南排河镇管辖。

南排河居委会(NánpáihéJūwěihuì)位于市区中心东28千米处,年成立。有户,人口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人,农业人口人,*员58人。辖区内有工业23家,商业超市家,住宿餐饮业55家,交通业1家,服务业39家,建筑业3家。

村庄

李家堡(Lǐjiāpù)始建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近四百余年,先是李姓先祖率子孙“徙业海滨,结庐而居”,稍后张姓、王姓、宋姓、苑姓相继迁入,由此丁户日盛,村落初具规模,因李氏先祖最早迁来,遂将该村定名为李家堡。

地理概况—为南排河镇人民*府驻地。距市中心28.2千米。东邻渤海湾,南与镇驻地相连,西与南大港农场接壤,北邻沈家堡。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74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王、宋、张、李、苑、赵、马、杨、郭、刘、曹、熊、辛、何、苏、井、门、冯、*、周、任、杜二十二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新民居楼房14栋、文化广场1个,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1所。全村有养殖面积亩,虾蟹精养池32块。有钢壳渔船29艘,近海作业铁、木机船35艘。

歧口(Qíkǒu)民国二十二年()修《沧县志》载:歧河,土人名为西河,又名长港,距州治一百五十里。为沧境南减河并狼洼以下各洼及石碑河汇合诸水入海之总海口也。上溯十余里名曰张金沟,在牧猪港东,水落时有沟形,下通于海。旧有限海潮横堤一道,春堵秋开,旁出一支南引至岺子头约长五六里。汇合诸水(旧小南河、小西河、李二沟、李巴口子、小关沟、大李岔、小李岔)入海曰歧河口。因是多条河流汇集入海之地,故称此地为歧口(初称祁口)。后居于此地民众称村名为歧口。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北12.6千米处。距市中心31.6千米。东邻渤海湾,南与东、西高尘头相连,西与*灶盐场毗邻,北与天津市马棚口接界。村庄呈带块状分布,占地5.09亩。有户,人口人,有汉族、回族,其中回族人口占0.2%。姓氏有刘、李、王、周、韩、张、白、赵、魏、井、陈、朱、马、孙、吴、史、贾、谢、杨、辛、高、沈、许、傅、董、宋、何、代、田、丰、于、倪、崔、商、翟、郭、佐、时、芦、柏、范、程、纪、曲、丁、胡、冯、石、单、齐、曹、初、苑、蔡、邵、窦、钟、梁、苏、孟、边、郗、荆六十三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新民居楼房10栋。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各1所。有医院1所。9年6月传统文化技艺渤海渔村剪纸被批准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歧口铁炮(今存市博物馆)。有深机井7眼。产业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貂狐养殖为主,兼营其他养殖业。

英烈人物—王占贵(—1),牺牲于歧口。周子安(—1),牺牲于甘肃省兰州市马家山。倪宝文(—),牺牲于朝鲜。高玉马(—.8),牺牲于甘肃省兰州马家山。李国栋(—?),牺牲地不详。

东高尘头(Dōnggāochéntóu)根据高姓家谱及东高尘头墩台庙碑文记载,明朝永乐二年(),高姓先祖来此立村,此地为海滩淤埝积沙荒尘,遂取村名高尘头,后分东、西两村,东村称东高尘头。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北11.4千米处。距市中心31.8千米。东邻渤海湾,南邻张巨河,西、北与西高尘头、歧口相连。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25亩。有7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白、崔、邓、丁、董、高、*、贾、康、刘、李、吕、邵、沈、宋、孙、谭、田、王、吴、邢、许、阎、杨、姚、尹、张、赵、宗二十九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新民居楼房18栋。有小学1所。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貂狐养殖为主。拥有木壳船艘,海洋运输船7艘。

英烈人物—高相华(—),牺牲于朝鲜。沈宝坤(生卒不详),牺牲于浙江。

西高尘头(Xīgāochéntóu)村名来历同东高尘头,西村称西高尘头。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北11.3千米处。距市中心31.1千米。东与东尘高头、北与歧口相连,南邻张巨河,西与*灶盐场、南大港农场接壤。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99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白、蔡、曹、陈、崔、邓、丁、董、杜、范、高、胡、*、贾、康、李、刘、吕、马、牛、皮、尚、邵、沈、史、司、宋、孙、谭、田、王、吴、夏、肖、谢、邢、许、阎、杨、姚、尹、于、张、赵、郑、朱、宗、左四十八姓。村内有平房共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新民居楼房8栋。全村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为主。海水养殖面积亩,盐滩亩。有各类渔船42艘,其中钢壳船5艘。

英烈人物—张吉臣(—1),牺牲于盐山县。

张巨河(Zhāngjùhé)据传明代此地为张娘娘河入海口,其时有人聚此治海谋生,后发展成村,村名称张娘娘河,后改称张巨河。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北6.6千米处。距市中心29.7千米。东邻渤海湾,南邻后唐堡,西与南大港农场接壤,北邻东高尘头。村庄呈带状分布,占地.29亩。有1户,人口4人,均为汉族。姓氏有蔡、白、王、任、刘、张、宋、赵、孙、李、聂、卢、翟、郑、夏、崔、冯、周、韩、阎、柏、高、于、邵、石、史、杨、杜、魏、仉、仝、窦、豆、苑、田、尤、宠、左、董、吴、纪、武、姬、袁、乔、齐、商、吕、沈、尹、康、曹、徐、许、荆、范、阮、薛、成、隋、*、滕、熊、丰、姚、贾、傅、霍、梁、秦、展、席、皮七十三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新民居楼房10栋。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全村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为主。村东南部有古贝壳堤。

英烈人物—任长群(4—1),牺牲于小辛堡。

后唐堡(Hòutángpù)据传,明永乐年间,宁波号商船在海上遭遇大风驶进此地大河沟中,船主张、赵二人庆幸得生,在沟南建庙,取村名唐道堡。后捕鱼者多居此地立村,亦称唐道堡。辛亥革命后改称唐家堡。年后人口增多,北半部称后唐堡。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北3.3千米处。距市中心28.7千米。东邻渤海湾,南与前唐堡相连,西与南大港农场接界,北邻张巨河。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15亩。有1户,人口4人,均为汉族。姓氏有白、陈、韩、胡、李、马、邵、史、宋、孙、田、岳、王、夏、谢、许、阎、杨、张、赵、刘、郑、尤、贾二十四姓。村内有平房1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新民居楼房10栋、师傅林1座。有小学1所。全村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为主,海水养殖面积2亩。拥有各类渔船艘。

英烈人物—宋风林(—?),牺牲于后范家堡。

前唐堡(Qiántángpù)村名来历同后唐堡,南半部称前唐堡。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北3千米处。距市中心28.7千米。东邻渤海湾,南邻沈家堡,西与南大港农场接壤,北与后唐堡相连。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49亩。有户,人,有汉族、回族,其中回族人口占1%。姓氏有李、皮、赵、王、白、宋、张、陈、吴、夏、胡、刘、马、杨、迟、傅十六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清真寺1座。全村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貂狐养殖为主。海水养殖面积0亩。拥有各类渔船55艘,其中钢壳船12艘,木壳船43艘。

英烈人物—李宝凯(—1),牺牲于新村大口河。

沈家堡(Shěnjiāpù)据传说,清朝初年此地人烟稀少,一沈姓男子来此以捕鱼为生,在海边的一沙砣高处,挖地窖扎铺用来遮风避雨,后有王氏族人迁来此处定居。因此处已有沈姓男子居住,故周边百姓便以沈家堡相称,遂以此名建村,后沈姓男子不知去往何处。8年更名为建新村,一年后恢复原村名。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西北1.5千米处。距市中心28.4千米。东邻渤海湾,南与李家堡相连,西与南大港农场接界,北邻前唐村。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18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夏、王、陈、刘、曹、张、李、周、姚、高十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新民居楼房4栋。全村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貂狐养殖为三大主导产业。有貂狐养殖场12个,村东、西两侧有虾池亩。有大小渔船37只,其中钢壳20只,小钢壳及木质船17只。

排河(Páihé)年建村,从冯家堡搬迁而来,因紧邻南排河而取村名排河。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南2.5千米处。距市中心27.8千米。东邻赵家堡,南、西与中捷友谊农场接界,北靠南排河。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43亩。有户,人口人,有汉族、回族,其中回族34.7%。姓氏有刘、时、王、张、翟、任、杜、郭、李、胡、辛、戴、陈十三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全村以海洋捕捞为主。

赵家堡(Zhàojiāpù)明万历四十六年(1)赵姓先祖自外地迁来此地建村,依姓氏取村名赵家堡。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东南3千米处。距市中心28.6千米。东邻渤海湾,南与贾家堡相连,西邻排河,北邻李家堡。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97亩。有1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杜、张、赵、邵、田、王、刘、徐、许、陈、杨、董、朱、傅、姚、孙、郭、祁、任、胡、李、曹、韩、侯、滕、门、乔、步、左、杜、何、林、魏、潘、强、尤、尹、罗、姜、蒋、卞、孟、吕、邢、辛、皮、皱、*、温、齐、贾、迟、霍、崔、宋、夏、熊、苑、范、佟、丰、局、白、蔡、姬、周、荆、高、司、边、郑、史、谭、翟、马、宁、龚、秦、庞、井、于、阚、吴、商、沈、程、石、盛、武、谢、信、褚、蒲九十三姓。村内有平房5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新民居楼房10栋。有中学、小学各1所。全村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貂狐养殖为主,拥有各类渔船78艘。

贾家堡(Jiǎjiāpù)明朝万历年间,贾姓先祖在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贾家堡。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东南3.9千米处。距市中心28.7千米。东邻渤海湾,南邻刘家堡,西与中捷友谊农场接界,北与赵家堡相连。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96亩。有户,人口2人,均为汉族。姓氏有王、高、赵、荆、井、刘、马、张、李、冯、任、岳、宋、杜、杨、肖、何、郭、于、范、朱、周、阎、陈、许、*、崔、姬、姜、吴、熊、汪、贾、董、局、梁、侯、孙、常三十九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新民居楼房6栋。全村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貂狐养殖为主。拥有各类渔船64艘。

英烈人物—荆文汉(年—1),牺牲于歧口。

刘家堡(Liújiāpù)明万历年间,此地为范家堡的鹰房。清朝中期,盐山县后刘庄刘氏某族人在大寺(今羊二庄回族乡)岳父的帮助下到此谋生,发展成村,取村名刘家堡。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东南4.9千米处。距市中心29.1千米。东邻渤海湾,南邻后范家堡,西与中捷友谊农场接界,北邻贾家堡。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62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许、朱、刘、荆、林、宫、宋、吴、韩、杨、翟、张、任、郭、王、高、*、葛、于、秦二十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10栋别墅。全村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貂狐养殖为主。拥有各类渔船17艘。

后范家堡(Hòufànjiāpù),明万历年间范姓先祖在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范家堡。年后分前、后范家堡两个建制村。8年后范家堡更名为“红旗大队”,不久又恢复原名后范家堡。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东南5.4千米处。距市中心28.7千米。东邻渤海湾,南与前范家堡相连,西与中捷友谊农场毗邻,北与刘家堡接界。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31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宋、张、刘、孙四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幼儿园1所。全村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貂狐养殖为主。拥有各类渔船23艘。

前范家堡(Qiánfànjiāpù)村名来历同后范家堡。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东南5.7千米处。距市中心28.7千米。东邻渤海湾,南邻季家堡,西与中捷友谊农场接界,北与后范家堡相连。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03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刘、张、辛、胡、孙、马、高、菅、邱、周、任、井、许、杜、李十五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全村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貂狐养殖为主。有盐滩亩。拥有各类渔船34艘。

英烈人物—刘忠于(3—),牺牲于山西省。刘福顺(1—),牺牲于山西省。井文如(—1),牺牲于天津。刘风广(—1),牺牲于山西省。

季家堡(Jìjiāpù)明万历年间季姓先祖在此建村居住,以姓氏取村名季家堡。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东南6.6千米处。距市中心28.8千米。东邻渤海湾,南邻关家堡,西与中捷友谊农场接壤,北邻前范家堡。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1亩。有户,人口2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张、王、李、赵、刘、杜、何、辛、孟、周、杨、井、姬、尚、史、施、田、马十八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小学1所。全村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貂狐养殖为主。盐滩面积亩。拥有各类渔船53艘。

关家堡(Guānjiāpù)此地为古*河入海口(今古河床依然清晰可见),时河口有官兵驻守,并设关防。明万历年间移民立村时,依海边习俗称关家铺(堡)。另传有关姓*官退役后寓居此地,为纪念镇守之惠*,依最早居住的姓氏称为关家堡。后约于清康熙年中期招民治海,杜、杨、刘、王四姓迁来定居,发展成村。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东南8.9千米处。距市中心29.7千米。东邻渤海湾,南邻小辛堡,西与中捷友谊农场接壤,北邻季家堡。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9亩。有户,人口0人,有汉族、回族,其中回族人口占36.8%。姓氏有王、杜、刘、杨、张、任、贾、马、阎、孙、曲、魏、高十三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建有清真寺1座。有小学1所。主要产业为海水捕捞和海水养殖。

英烈人物—任长月(1—1),牺牲于本村。

小辛堡(Xiǎoxīnpù)明万历年间辛姓先祖在此治海捕鱼,人多后建村,以姓氏取村名辛家堡,当时村南也有辛家堡,改称小辛堡。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东南10.7千米处。距市中心30.1千米。东邻渤海湾,南邻大辛堡,西邻羊二庄回族乡刘洪博村,北邻关家堡。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99亩。有户,人口人,有回族、汉族,其中回族人口占4.7%。姓氏有任、刘、杨、张、辛、王、汪、李、赵、周、丁、于、韩、何、高十五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小学1所。全村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为主。有船只30只,其中钢壳渔船10只。水产养殖面积0亩。有盐场3处,结晶池面积共公亩,沉淀池0亩。

英烈人物—任淑明(1—1),牺牲于王徐庄。任大娘(4—1),牺牲于本村。

大辛堡(Dàxīnpù)村名来历同小辛堡。当时建村时比相邻的村大,故取村名大辛堡。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东南12.2千米处。距市中心30.6千米。东邻渤海湾,南邻后徐家堡,西邻羊二庄回族乡刘洪博村,北邻小辛堡。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88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王、高、任、杨、辛、白、刘、张、都、房、孙、侯、冯、魏、程、赵十六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新民居楼房3栋。有中学、小学各1所。3年9月杨氏风船制作技艺被批准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村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貂狐养殖为主。海水养殖面积9亩,盐滩面积0亩。拥有各类渔船76艘。

英烈人物—高子平(—3),年参加革命工作。1年任中国人民解放*总参谋部第二部中校参谋,3年病逝,追认烈士。

后徐家堡(Hòuxújiāpù)明朝万历年间,徐姓先祖在此建村,取村名徐家铺,后铺演化为堡。因村南有大沟,又得俗名徐家沟子。1年因生产的需要分为1队、2队(大庄),3队、4队(小庄)。4年开挖新*南排干河,从徐家堡穿过入海,后经批准分为两个村,该村在新*南排干河北称后徐家堡。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东南13.1千米处。距市中心30.9千米。东邻渤海湾,南邻前徐家堡,西邻羊二庄回族乡刘洪博村,北邻大辛堡。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8亩。有户,人口9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张、王、李、赵、胡、姬、刘、崔、杨、陈、高、*、辛、井、阎、于、宋、尹、何、任、木、马、吕、周、董、杜、孙、左、范、丰、冯、罗、蔡、吴、司、彭、郭三十七姓。村内有平房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小学1所。全村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貂狐养殖为主。海水养殖面积亩。渔业以近海捕捞为主,有35艘船舶。盐滩面积亩。

前徐家堡(Qiánxújiāpù)村名来历同后徐家堡。该村在新*南排干河南称前徐家堡。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东南13.6千米处。距市中心30.1千米。东邻渤海湾,南邻辛立灶村,西邻羊二庄回族乡刘洪博村,北与后徐家堡相连。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35亩。有户,人口1人,有汉族、回族,其中回族人口占0.4%。姓氏有崔、冯、高、胡、姬、李、刘、宋、王、杨、张、赵十二姓。村内有房屋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小学1所。全村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貂狐养殖为主,海水养殖面积亩。拥有各类渔船52艘。

辛立灶(Xīnlìzào)据姬氏家谱记载,清咸丰年间姬氏先祖两兄弟姬清林、姬桂林由刘洪博村迁来此地立灶熬盐,辛辛苦苦立灶居住,日久人众,取村名辛立灶。

地理概况—位于镇*府驻地东南14.5千米处。距市中心30.6千米。东邻渤海湾,南邻长芦*骅盐场,西邻羊二庄回族乡刘洪博村,北邻前徐家堡。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62亩。有户,人口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姬、刘、辛、任、高、王、徐、周八姓。村内有房屋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建有别墅10栋。8年8月,河北省文物部门在该村东南发现一战国时期遗址,发掘出诸多古代煮盐器具,已被河北省文物部门收存。9年6月*骅人工制盐技艺被批准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村有盐滩面积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