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一点中国书法史隶书篇 [复制链接]

1#

学历史可以知得失。学中国书法,也一定要学一点中国书法史。了解中国的书法史,你会惊诧于它的源远流长;沉醉于它的博大精深;知它的流传嬗变;爱它的姿态万千。也因此更理解书法,更热爱书法。

自秦代统一文字形成小篆,书写和传播已大为便利。但因为奏事繁多,这种字体书写起来仍然有诸多不便。狱吏们在日常实践中,为求快捷而不断简化,并把圆润弯曲的笔划,变得方直。因为是狱吏们最早用这种书体来处理徒隶之事的文书,因而这种书体就被称作隶书。虽然据传隶书的创始者是狱吏程邈,实际情况可能因程邈是当时总结实践隶书的佼佼者,而被后世记录。

隶书经过无数书写者和文人们不断美化加工,到汉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一种极具艺术价值的书体。东汉之后,体势由细长变得扁平,笔画突出波磔,形成汉隶的楷模。由此,秦隶被称为“古隶”,汉隶则称为“今隶”。汉隶,是中国汉字演进史和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关键。

隶书传世碑文很多,限于篇幅,下面只把较为公认的汉隶“八大名碑”罗列出来,供大家了解和欣赏。

《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

《乙瑛碑》书风颇严谨,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

《礼器碑》汉永寿二年(年)刻,藏山东曲阜孔庙。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

此碑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

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高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年)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

碑原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毁于地震。《华山碑》是汉碑隶属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书风朴茂古拙又圆转流动;用笔丰满中和又波磔明显,为书家所推重。

《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史晨碑》是孔庙珍品,与《礼器碑》《乙瑛碑》一起,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

现代书家费声骞评《史晨碑》:“此碑笔姿古厚朴实,端庄遒美,历来评定为汉碑之逸品。磨灭处较少,是汉碑中比较清晰的一种。《前碑》结字似略拘谨,《后碑》的运笔及结字比较放纵拓展。总体而言,《史晨前后碑》的字体规正,属汉隶中普通平正的书法,是当时官文书体的典型,宜于初学入门。

《张迁碑》,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

东汉晚期作品。通篇以方笔为主,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朴厚中见媚劲,外方内圆,内捩外拓,方整而不板滞,是汉隶中的上品,也是方笔流派的代表作之一。

《鲜于璜碑》书风古朴雄健,浑厚凝重。其用笔以方为主,方整内敛,遒劲端庄,浑厚有力,斩截爽利,如佩刀贯甲的大汉将*,颇具阳刚之壮美(尤其是碑阴)。《鲜于璜碑》的书法艺术地位,可谓是上承秦汉,下启魏晋,在汉隶中独树一帜,古朴、雄壮、稚拙于一炉,堪称书蒹众美。《鲜于璜碑》是建国以来所发现的最具价值,最具影响的名碑。

《衡方碑》也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张扬外露,字体方整严峻,有下紧上松之感。

整篇章法紧凑,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白很少,但又毫无局促壅塞之感。此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隶书自汉以下,虽历代传承,却终不能望汉隶之项背。后世隶书以清代为最盛。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如邓石如,伊秉绶,

邓石如隶书

伊秉绶隶书

何绍基隶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