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我行走山西许你万里荣耀
鉴古
知非
旅途
视野
生活
凡到山西省灵石县两渡镇考察、走访、游览的人都想去八卦院看看,因为这个院名本身就带有几分神秘色彩。其实此院的真正名称叫“滋福堂”,院主叫何立三。与山西其它地方的晋商大院相比,何氏老宅少了些豪华气派,多的是朴实端庄。因修这幢二进院时共建了八八六十四孔窑洞,后人便逐渐将其演化成八卦院了。如今的八卦院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满目疮痍,住户稀少,但风骨仍在,像一位世纪老人,向人们述说着它曾经的辉煌。
八卦院门洞甬道
何立三墓志
何立三为两渡何氏第十二世,其父是清乾隆年间进士、翰林院检讨、《四库全书》总校官之一的何思钧,长兄和二兄皆为进士,他乃国子监太学生,毕业后选入“三法司”之一的大理寺任职,累擢司务厅司务(正六品)、湖北安陆府同知(从四品)。何立三有八子,按长幼顺序为焕纶、焕绪、焕经、光绶、焕组、照纶、焕绮、炳纹、炳经(嗣慎五公后)。
长子何焕伦,道光壬午科举人,考授觉罗馆官学教习,以知县用,即补员外郎,官至户部四川司员外郎。次子何焕绪,太学生。三子何焕经,道光壬午科举人,与长兄焕纶同年中举,国子监助教,云南剑川州知州,奉天府复州、宁远州知州,海防同知。四子何光绶,议叙从九品。五子何照伦,议敘候选府经历、两浙即补盐经历。六子何焕绮,太学生。七子何炳纹,生平不详。
何焕经生四子,何福荃(原名福兴)、何福增、何福善、何福蒿。何福荃即何澄的父亲,曾为文林郎(正七品),候补知县。
八卦院后院门楼
何福荃生三子。长子何厚吾,初应直隶试,官县丞,后擢知县,加同知,仍直隶州用,署赤峰知县,兼理事司员。曾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率*奋力御敌,后任直隶深州安平知县。次子何厚贻,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在东北做官,辛亥革命后寄居北京同族何乃莹府宅,北伐成功后一度曾在平绥铁路局任职。三子何澄,原名何厚倜,字亚农,年5月31日生于八卦院,3岁丧父,14岁丧母,幼年在本族书院“方雪斋”读书,后被兄长何厚吾送到奉天复州(今大连)、保定莲池书院就学,年东渡日本留学,年10月与闫锡山等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丈夫团”,从此走上民主救国道路,与孙中山先生及*兴等革命先驱关系密切,被誉为“辛亥革命马前卒”。曾任沪*师参谋长(蒋介石当时是团长)、沧石铁路工程局局长等职。年退出*界携家人定居苏州,与张大千等文化名人纵情于诗书画中,成为知名的收藏大家,并购得苏州名园——网师园。此园在建国后由其子女连同余件珍贵藏品无偿捐献给了国家。他自6岁离开八卦院后再没有回去过,但始终不忘家乡,其苏州私宅名“灵石何寓”,书房名“两渡书屋”。
生于八卦院的何澄
何澄生有八个子女,在他和夫人的悉心教导下,学有所成,均成大器。三个女儿何怡贞、何泽慧、何泽瑛分别成为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植物学家,在国内外创造了多项第一。五个儿子也分别成为教育、医疗、机械制造等方面的专家。特别是次女何泽慧,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在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和核物理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三子何泽源是机械制造专家,“文革”期间曾下放回两渡村劳动,当地干部和乡亲们对其十分爱护关照,为发挥其一技之长,被安排到公社“五七”厂任技术员,其间设计研制了大型移动式喷灌机、抛洒式整地机、高粒谷物水分干燥机、JY型扬场机等农机设备,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机械化支持。
何氏三姐妹
何福增为何澄亲叔父,以监生捐纳,官云南琅盐井提举,后辞官侍养复州。何福增生四子,按长幼分别为厚啟、厚琦、厚诚、厚漢。最突出的是次子何厚琦,前清举人,先后任辽阳、通化、锦县知事,长春府太守,滨江厅(今哈尔滨市)江防同知,钦加三品衔,赏戴花翎。民国后任奉天东边道、辽沈道尹等职。任职滨江厅期间,对城市规划及治理做出了非凡贡献,至今为后人怀念。何厚琦孙何长谦,国际问题专家,曾为中共北平地下*负责人之一,长期从事隐蔽战线工作,建国后多次参与*内重要文献的翻译工作。“文革”中受康生迫害致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邓小平、胡耀邦亲自批示得以平反昭雪,在北京八宝山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阎明复亲自为其撰写了生平。
图中左二为何厚琦
出八卦院后往西南方向走不远处,有一棵虬曲苍劲的大槐树,树干如龙,树冠如云,枝繁叶茂,绿意盎然。据传这棵树早在何氏迁来之前就伫立在此,因此两渡村最早的村名叫“槐树铺”。
老槐树西面是一处坐北朝南的三进四合院,叫上西院,现大门、二门均已无存,前院、中院已被改建,后院主体基本完好。清明时节,当笔者与几位文友走进此院时,夕阳西斜,春风荡漾,眼前的老宅院虽饱经沧桑,墙断廊残,但现存的雕花门楼和石雕础基精美绝伦,惟妙惟肖,依然可以看出昔日主人的辉煌。
事实的确如此,这座院落的主人正是清乾隆年间从两渡走出的第一位进士何思钧。因从他开始,这里共出过四位翰林院庶吉士,所以当地人便将此院称为“翰林府”。
何思钧,字季甄,号双溪,两渡何氏十一世孙,生于年,卒于年。其祖父何溥早年从事木材经销,“贸易京师,遂以致富”“赀逾十万”,复以贡生考授州同知,家族始兴。他热心公益,广行善事,“建便桥、设舟楫、贷籽种、施棺木”,德高望重,声名远扬。何溥生有二子,即何龙腾、何世基。长子何龙腾,贡生,候选县丞;次子何世基,附贡生,考授州同知。何龙腾生三子,即何思聪、何思义、何思忠;何世基亦生三子,即何思明、何思温、何思钧。因兄弟二人共生六子,所以有“老六门”之称。
何世基长子何思明(何思钧长兄),廪贡生,乾隆二十六年(年)授太谷县教谕。次子何思温,贡生,历任浙江武义、定海,直隶武邑、丰润县知县,户部福建司主事。何思钧幼年即丧父母,长兄何思明、继嫂梁太恭夫人肩负起抚养弟弟的重任。长兄嫂过世后,二兄何思温又把何思钧领进了桐城派古文大家姚鼐的家门。经过六年苦学,何思钧终成何氏“读书世业”第一人,乾隆四十年高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纂修;四十四年因“笃古劬书,校雠极精密”,倍受乾隆皇帝赏识,改授翰林院检讨(官从五品),为《四库全书》总校官之一,与纪晓岚、戴震、刘墉、翁方钢、姚鼐等名流硕儒共赴重任。由于“人品瑞方、学问纯粹、校书善之”,乾隆帝赏赐御砚、如意玉佩、丝缎等若干。由于何思钧生有六子,当地人称之为“小六门”。
何元烺即何道冲
《四库全书》告成后,何思钧深居简出,训子读书,其后代科举连连及第,金榜题名。长子何道冲、次子何道生乾隆五十二年同榜进士,何道冲亦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广西太平府知府,署左江道。何道生才华横溢,*声卓著,诗书画无不精通,官至江西九江、甘肃宁夏府知府。何道冲长子何荣绪,嘉庆十九年同进士,授内阁中书,协办侍读;次子何炳彝,嘉庆十六年同进士,授翰林院庶士,改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何道生长子何熙绩,道光二年同进士,历官顺天文安、直隶肃宁知县;次子何耿绳,道光二年进士,陕西褒城、渭南,直隶定兴、永年,顺天大兴、京县知县,道光十六年升直隶大名知府,二十六年调保定知府,二十七年升补直隶清河导督,光绪二十六年调直隶大顺广兵备河道。何熙绩子何福咸,道光三十年进士,朝考入选一等第一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文渊阁校理,史馆、功臣馆修纂,历官江南道掌贵州道,协理京畿道,转掌京畿道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甘肃甘凉、云南迤西兵备道。
何思钧三子何立三,国子监太学生,毕业后选入“三法司”之一的大理寺任职,累擢司务厅司务(正六品)、湖北安陆府同知(从四品);四子何维四,嘉庆十五年举人,历官实录馆誊录,山东范县知县,直隶大顺广兵备道;五子何慎五,道光二年举人,历官国子监典籍,銮仪卫经历,光禄寺良酝署正,广西左州知州;六子何漱六,銮仪卫经历,两浙即补,盐运司运判。
上西院钟灵毓秀,才俊辈出,在三晋大地、朝野上下留下了“无何不开科”之美谈。
走出翰林府第,再一次望见那棵浑身斑驳却仍蓬勃旺盛的老槐树,它仿佛一位世纪老人,印证着两渡何氏家族在青灯*卷下把读书入仕发挥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书写了华夏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个又一个传奇……
上西院西侧有一幢坐北朝南的大宅院,当地人叫“下西院”;因主人何道深在清乾隆年间曾任紫禁城乾清门侍卫,所以又被称为“御前侍卫府”。
何道深乃两渡何氏十二世孙,其曾祖父是两渡德高望重的九世祖何溥。何溥生二子,即何龙腾、何世基(何思钧父)。何龙腾,贡生,候选县丞。何龙腾生三子,即何思聪、何思义(何道深父)、何思忠。何思义,贡生,候选州同知。何思义生四子,即何道行、何道深、何道隆、何道勇(长子道行、三子道隆嗣思聪公后)。
何道深画像
何道深,字会源,号朗崖,清乾隆七年()生,自幼聪慧,不仅喜读史书,尤其钟情于舞枪弄棒,少年即熟谙弓马。十八岁应院试,得到督学蒋公赏识,成为推荐选拔对象。乾隆二十四年()乡试中武举,第二年即中武进士,出任清廷乾清门侍卫,以勤慎博得皇家喜爱。乾隆三十年()出任贵州提标右营游击,对士兵训练有素,*纪严明,并拿自己的廉俸银奖励出类拔萃者,使他所在的右营之兵名声大振。自从乾隆十八年始,缅甸不断发生内乱,木邦、桂家、孟艮等土司不断骚扰我国云南边境,云南总督先后焕了三人均未平定。乾隆三十二年,朝廷命令伊犁将*明瑞移督云贵。明瑞到云南后,调满洲、四川、云贵兵两万余人大举征缅。部队分三路出击,明瑞率中*与何道深部至二龙山,连克敌二塞,乘胜攻取木邦、抵锡箔,敌*闻风而逃。逾天生桥抵蛮结,遇敌*万人守栅,何道深冒矢石攀栅奋击,拔敌木城十六座,纪*功第一。部队进入穷乍,距敌阿瓦城不足百里,敌*断木垒石据隘死守,何道深*粮不足,火药枪弹将尽,又被敌*抄了后路,危急之中下令撤退从西路返回。行至金鸡岭敌*骤至,何道深设计伏击大挫敌*,自己也被鸟枪击中,伤势很重,经官兵全力奋战部队退至猛育。部下劝说:“伤重矣。贼至日众,道险,难与敌,盖称病且逸归乎?”何道深叱之曰:“贼众,乃将卒致力时也。”早在出兵之曰就约定,兵分三路异路会师,而此时左右两*违约不至,何道深部火药枪弹均已用尽,前有大山阻挡,敌*尽塞蹊隘环围数重,粮尽,*士杀马以食。明瑞命令连夜拔营冲出重围,天明时分何道深站立高岗以刀与敌格斗,掩护士兵从左右突围,从辰时战到午时,身受重伤。敌*越来越多,越围越厚,枪石交加,何道深力竭阵亡,*士含悲解其带、割其发而还。乾隆皇帝闻报后,非常悲痛,赐战死将领明瑞、何道深国葬,并下旨将贻误*机的左右*提督额尔登额、谭五格凌迟处死,罪犯家族一律充*。
何道深尽节缅甸后,朝廷下旨褒奖,恤赠武功大夫,崇祀昭忠祠、世袭云骑尉,并赐国葬。祖父何龙腾、父何思义恩赠中宪大夫,褒奖其遗腹子何膺绶守备世袭恩骑尉。乾隆皇帝亲撰祭文致祭,祭文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功,国家之盛典。尔何道深,斌性忠直,国而亡身,御敌冲锋,奋勇阵没,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呜呼!聿昭不朽之荣,庶享匪躬之报。尔如有知,尚克歆享。乾隆三十四年四月□日。”赐葬茔地建在两渡镇河西朱家岭村,为何道深衣冠冢。墓丘高大,占地六亩有余,内有御碑亭三间,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石猪各二,石牌坊一,华表二,缭以周垣,外有守墓砖窑三孔,杨柳栢楸百余株,望之郁然成林,可惜毁于“文革”,今已完全消失。
何道深生一子,即何膺绶,世袭云骑尉,奉旨提标学习,署运城营都司,候选卫守备。何膺绶生六子,按长幼顺序为:庆祚、庆恒、庆长、庆泰、庆潭、庆桂。其中庆恒为候选府照磨,庆长为太学生、候选盐科司太使,庆泰为太学生。
据两渡村长者回忆,下西院南门前原立有旗杆,门口有石狮一对,门前左右有上马石,现已无存。
“别离胡断发,借此达慈闱。但欲狼烟靖,何知霜刃挥。飞沙吹白骨,凄雨泣*旗。欲拟招*赋,衣冠是也非。”这是乾隆三十四年大文豪姚鼐为其亡友何道深所作挽诗。同时撰挽联一副:“说剑鼓侠气,闻琴生道心。”此联真迹后由何道深族人无偿捐献国家,现存苏州博物馆,它随一代骁将何道深精忠报国的事迹彪炳史册。
在灵石县两渡村南,有一幢坐东面西的老宅院,名为“赐福堂”。此院原为两进四合院,大门口立有旗杆,有石狮一对,门左右有上马石。走进前院,中间为高大宽敞的大厅,两侧有耳房。步入后院,正面为两层穿廊式结构的楼房,上下各五孔窑洞;南北两侧均为二层绣楼,上下各三孔窑洞,亦有穿廊。因清朝时出过四位进士、三位翰林、两位举人,所以当地人又将其称为“进士第”。
“赐福堂”的主人叫何思明,是清乾隆年间翰林院检讨、《四库全书》总校官之一何思钧的长兄。
何思明,字惺轩,号静斋,廪贡生,为两渡何氏十一世孙,生于康熙48年(年),卒于乾隆35年(年),原配夫人为江西临江府知府、湖南长宝盐法道陈子壮之女。何思明任太原府太谷县教谕八年,归乡后立义学以教子弟,助建祠堂以笃宗支,修桥补路,散粟赈贫,且从不计功名,被乡里称为“肃慎温良,质有其文,谦而弥光”的积善长者。乾隆41年,其弟何思钧曾为长兄何思明题“棠棣竞秀”匾额,取《诗经·小雅·棠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意,谓兄弟如棠棣花那般彼此相依又各自竞放。
何思明生四子,即何道亨、何道兴、何道昌、何道凝。
何思明长子何道亨,增贡生,*功议叙主薄,候选州同知,敕授儒林郎(从六品)。其长子何荣燦,附贡生,江西永宁县知县,*功随带加一级。长孙何庆澄,嘉庆9年甲子科乡试副榜,山东济宁州州判,后升知县。
次子何道兴,附贡生,覃思貤赠文林郎(正七品)。其长子何赐缓,附贡生,候选詹事府主薄。长孙何庆澜,道光15年举人,截取知县,未任。返乡后,于光绪7年编纂《灵石县志》,著有《两渡竹枝词首》。
三子何道昌,嘉庆元年举人,候选部主事。
四子何道凝,廪贡生,候选州同知,*功议叙五品衔加一级,敕赠徵仕郎(从七品)。何道凝生三子二女。长子何宪绪,两浙钱清盐场大使,署奉化县知县。次子何辉绶,嘉庆24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武英殿纂修,历任山东道监察御史、稽查户部事务、山东莱州府知府、护理登莱青兵备道等职。三子何成禄,嘉庆21年丙子科副贡,山西盂县教谕,署浑源州学正。长女嫁刑部郎中张紫诏长子、嘉庆18年举人、内阁中书张映昌。次女嫁京师北城兵马司副指挥、江宁布*司理问马思次子马书奎。
何宪绪(何道凝长子)生四子,长子何珩福,两淮候补盐经历,署新兴、安丰、丁溪盐场大使,代理富安盐场大使,候选知县,钦加同知衔。次子何瑛福,署直隶南皮县典史,调补河南卢氏县典史,*功即补县丞,府知历。三子何琅福,生平不祥。四子何玉福,同治2年进士,授刑部督捕司主事、广东司主事、员外郎,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
何珩福(何宪绪长子)生七子,即何乃馨,山东清平县典史、清州府经历、保升知县,钦加六品衔;何乃莹,嗣琪福公后;何乃昇,两淮盐场大使;何乃怡,江苏巡检;何乃安,嗣芝菁公后;何乃惠,太学生;何乃翁,生平不祥。
何辉绶(何道凝次子)生二子。长子何同福,貤赠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加三级。次子何莱福,同治七年进士,朝考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武英殿协修。
何成禄(何道凝三子)生四子,即何珽福、何璘福、何琪福、何珍福。因琪福无子,取珩福公次子何乃莹为嗣。
何乃莹,字润夫,号鲁孙,为两渡何氏十五世孙,生于咸丰6年(年),卒于民国元年,光绪6年进士,朝考一等第七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保和殿复试钦定一等第六名,授工部营缮司监督,累擢营缮司员外郎、内阁侍读学士、京察一等,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奉天府丞兼学*,旋升顺天府府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何乃莹原聘吴氏,后娶山西徐沟人(今太原清徐)乔松年侄孙女乔姝为妻。乔松年为道光15年联捷进士,曾任工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同治2年后任江宁布*使、安徽巡抚、陕西巡抚兼提督等职,赏戴花翎,卒后追赠太子少保,奉旨专祠入祀,予谥“勤恪”。
何乃莹书法作品
何乃莹生一子五女,子何兆勇,幼殇。取厚吾公(何澄长兄)长子泽旹为嗣。长女何兆英为乔氏所生,精于绘画,为慈禧太后代笔女官之一。何乃莹的四女儿嫁给了晚清重臣张之洞的族孙,五女儿嫁给了清末一张姓状元之子。
何兆英长子早逝,长女李方瑞北京医科大学病理科毕业,后赴美国霍浦金大学医学院作病理研究,至今国内医学界所用白鼠,仍是她从美国带回来的白鼠所繁殖。次子李方玉,南开大学*治系毕业,曾任阎锡山机要秘书和交际科长,抗战胜利后负责北平日伪资产接收工作。三子李方桂,先就读于清华大学预科,后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攻读语言学,获博士学位,27岁回国即被聘为中央研究院研究员,被誉为“中国非汉语语言学之父”。
何泽旹原聘扬州陈氏,后娶王氏为妻,先后生六子三女,多在教育、科技界工作。按长幼顺序为:儿滋镇(少亡)、滋嵘、滋铮、滋绎、滋钫、滋镠;女滋钰、滋铄、滋鈊。
如今何思明后人中在灵石县工作或居住者仍然不少,如县教育局干部何滋锐、县人大干部何强、国营两渡煤矿干部何玉龙等均为直系,他们世代秉持何氏族人的优良传统,在各自岗位上为祖国奉献着光和热。
“赐福堂”解放后被人民*府收为公有,先后作过区公所、粮站、兽医站、卫生院和镇机关宿舍,现在前院已被改建,后院仍存。
“弥福堂”位于灵石县两渡村北风景秀丽的花果山(原名凤凰山)下的和溪岸边,坐东面西,是一幢两进四合院,其建筑规模和格局与村南的“赐福堂”基本相同。这处老宅的主人叫何道生,是清乾隆年间翰林院检讨、《四库全书》总校官之一何思钧的次子。其兄何元烺(即何道冲)为乾隆52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户部主事、员外郎,*机处行走,官至广西太平知府,署左江道,诰授中宪大夫。
何道生,字立之,号兰士,生于乾隆31年(年),卒*庆11年(年),为两渡何氏十二世孙,乾隆51年丙午科乡试、52年丁未科会试联捷进士,与兄何元烺同科,累擢工部都水营缮司主事、员外郎、郎中,山东道监察御史,江西九江、甘肃宁夏府知府。何道生居官廉明,*声卓著,诗书画无不精通,是两渡何家由仕途走向文人雅士的杰出代表,有《双藤书屋诗集》留世。
何道生书法作品
何道生长子何熙绩,生于乾隆51年(年),卒于道光9年(年)。道光2年赐同进士出身,钦点即用知县。历官顺天文安、直隶肃宁县知县,有《月波舫遗稿》。何熙绩先娶任湖南兴宁县知县的灵石人陈德隆女,继娶浙江衢县望族余本敦女。余本敦为嘉庆4年进士,历官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吏科给事中,钦命巡视济宁漕务。何熙绩生二子,长子何福谦,太学生;次子何福咸,道光30年进士,朝考入选一等第一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文渊阁校理,史馆、功臣馆修纂,历官江南道掌贵州道,协理京畿道,转掌京畿道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甘肃甘凉、云南迤西兵备道。何福咸娶直隶高阳贾正谊女为妻。贾正谊,嘉庆4年进士,云南普耳府知府,署迤南道。
何道生次子何耿绳,生于乾隆53年(年),道光2年进士。陕西褒城、渭南,直隶定兴、永年,顺天大兴、京县知县。道光16年升直隶大名知府,26年调保定知府,27年升补直隶清河导督。道光29年调直隶大顺广兵备道,咸丰3年告休回籍,咸丰5年(年)正月卒于两渡。何耿绳娶山西洪洞人刘大懿女为妻。刘大懿,乾隆42年举人,曾任刑部员外郎、郎中,福建盐法道、按察使,分巡台湾兵备道、甘肃按察使、甘凉兵备道。
何耿绳画像
何耿绳生二子三女。长子何福宇,道光21年举人,有《霍麓山诗集》;二子何福宸,国子监生,东河候补主簿。三女中有一女嫁同邑蒜峪村陈德澐三子、道光元年举人陈梅鼎;一女嫁道光19年举人、内阁中书、四川夔州知府、著名古钱币收藏家鲍康。
何耿绳书法作品
历史上,“弥福堂”曾发生过一件大事。清光绪26年9月13日(年11月4日),仓皇“西狩”的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赴西安途经灵石,两渡何氏十五世孙、时任顺天府府尹、都察院副左都御史何乃莹随侍护驾。在他及两渡何氏族人的精心筹划下,两宫当天在“弥福堂”后院正面二楼驻跸,慈禧住在当中窑。何家从村中选用三位大厨,为其精心准备膳食。村里人记得其中一位大厨叫韩纯德,是两渡村民韩春花的曾祖父。三位大厨绞尽脑汁,反复切磋,最终选定当地特色风味小吃“谷垒”与“和子饭”为主食。慈禧食用时胃口大开,赞不绝口,临行时叮嘱李莲英记下用料和全部制作过程带回宫内。相传慈禧返回京城,便经常让厨师给她做“谷垒”与“和子饭”吃。从此,慈禧喜欢吃“谷垒”与“和子饭”的趣闻便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何氏乃灵石“四大家族”之首,在当地人气旺盛,所以尽管当时国内一片混乱,慈禧及光绪在灵邑仍受到最高礼仪,甚为欢喜,直夸此地民风淳朴、百姓善良。慈禧回京后,即安排清廷藩库将接待费用悉数拔来,以示加恩。时至今日,两渡乃至灵石人谈起此事仍津津乐道,还有不少人说曾亲眼见过慈禧睡过的雕花木床和坐过的那把椅子。
慈禧像
晚清及民国年间,“弥福堂”一直由何氏族人居住。解放后,人民*府将其收为公有并改办学校,先后设为小学、初中、高中、县教师进修校,国家从各地选派了一批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前来任教,方有模、赵桐年、吴守余、王海波、赵佐武、房光莹等灵石教育界前辈先后在此担任校长(或负责人),桃李芬芳,人才辈出,享誉晋中。
令人遗憾的是,承载着何氏家族几代荣耀的“弥福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标准化建设中被拆除,原址新建了教师办公用房及宿舍。“弥福堂”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离我们远去了,但这座古老宅院所发生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传了下来……
(此文编写中得到两渡籍退休干部何仲元先生的鼎力支持和帮助。)
来源:今日头条
看晋中
原标题:满门才俊八卦院——灵石两渡何氏老宅探秘
有理想的行走有态度的行走有风景的行走王清茗行走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