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来咱玉田粉坨也上过皇家餐桌 [复制链接]

1#

作者:王兰阁

编辑:玉田县文联

粉坨是玉田人民常见的传统食品。过去,各家各户每到逢年过节或遇红、白喜事操办酒席时,粉坨是少不了的食品。改革开放后,粉坨已成为人们常用的菜肴。县内各乡、镇的集日,那长长的粉市上,粗粉、细粉、汤粉、淀粉和大小粉坨摆满市场,人们争相选购。

那么,我国的制粉工艺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据考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和江南一带,就开始出现制作藕粉和制作粉条的作坊了。传说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和朋友聚会饮酒赋诗时,餐桌上就有粉皮拌竹笋和粉条炖猪肉……可见,制粉工艺在我国由来已久,其覆盖区域也非常广泛。然而,粉坨则是玉田县独一无二的传统食品。

外地的亲朋好友来玉田,或玉田人到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内蒙古……去探亲访友,以及在玉田工作的外籍同志回家过春节时都要带上玉田的特产——粉坨。

为什么粉坨只有玉田才有呢?制粉坨的工艺又是谁发明的呢?说来话长。我的曾祖父王席珍从清朝咸丰八年(公元年)开始经营制粉生意,那时在我家对门的打谷场西端,自南向北依次建造了5间房的磨粉作坊。当时,可以说是虹桥地区较大的制粉作坊了。曾祖父过世后,我的四爷王恩绪继承祖业,继续经营磨粉生意。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才停止个人营业。合作化以后,我四爷的儿子王树堂(即我八叔)又重操旧业,成为是我们仙鹤村第三生产队副业组磨粉作坊的掌瓢师傅。所以,提起“磨粉”的制作工艺,可以说我们王家的长辈在磨粉制作工艺方面是行家里手。特别是我的四爷王恩绪说起“粉文化”总是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

那么,粉坨是怎样制作的呢?这首先还得从制作粉条开始。制作粉条,第一步是制淀粉。在古代多用绿豆制淀粉,因为成本高,所以现代多用白薯或土豆制作淀粉。以用白薯制淀粉为例,其步骤主要有:

一是先把白薯洗净,切成小块,然后用石磨磨成粥状物;二是把磨成的粥状物过包——除去渣子(即粉渣);三是把过包以后出去渣子(粉渣)的液体沉淀,沉淀的物体就是湿淀粉。弄干后,就成为干淀粉。这时就成了制作粉条或粉坨的原料了。

制作粉条的方法:

一是把干淀粉块轧碎、过筛、成为细面。放在热炕头上把淀粉面炮热(bāo意思是烘焙);二是打芡。所谓“打芡”就是把淀粉细面、水、明矾,三者按一定比例,放在大锅里,用火熬成稀粥状的液体。三是用“芡”与干淀粉面按照一定的配比和面(和完之后,成为流而不畅的粥状物);四是把这种粥状物放在底部有三个孔的漏瓢里,往锅里漏(锅里的水烧得滚开),煮熟后,就成为湿粉条,放在绳子上晾干就成了干粉条了。

制粉坨的方法也是经过上面的四个环节,只是“打芡”的配比与用“芡”和面的配比都与制粉条不同,和出的面较稀,煮的时间较长一些。煮熟之后用大笊篱捞出来,放在大缸里,用棍子长时间搅动,直到搅匀为止,然后放在盆里,把表面按平、按光,冷却后,就成了粉坨。

为什么只有玉田县才有制作粉坨的作坊呢?对此我曾经做过初步探讨,粉坨作为民间特色食品,在地域文化上有其特性。在制作工艺上有其个性。一是玉田的制粉业兴盛于明、清时期的还乡河沿岸。在陆路交通不便利的古代,这里航运顺畅,交通发达,物流便利,信息灵通,对外来文化接受较早,一些先进的技术首先传播到这里,形成并流传下来的特色食品比较多。比如,过去玉田城内的“火烧夹肉高层饼”、“香油螺丝饼”、“烧麦”;鸦鸿桥、虹桥、亮甲店的“擦酥烧饼”;虹桥的“山药、瓜仁冰糖葫芦”;鸦鸿桥的“吊炉肉饼”;仙鹤村的“江米粽子”;林南仓的“肉包子”和回民饭馆的“浇汁鲫鱼”;窝洛沽的“坛子焖猪肉”……有些特色食品享誉京东。粉坨也不例外,属于玉田的特色食品。二是制粉坨用料的配比不好掌握,技术难度也比制粉条大一些,不好在较大的区域普及。三是制粉坨不如粉条销量大,不如粉条好保存。

基于上述原因,加之玉田县有悠久制粉史,城乡制粉作坊规模较大,并且技术精湛,因此生产的粉坨成为玉田地方一种上乘的传统食品。据说产量与销量占玉田县东南部地区的首位。所产的粉条、粉坨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除在本县内销售,还销往丰润、滦县、宁河等地。

提起“玉田粉坨”,我从小不止一次地听我四爷说过的一个“皇后吃粉坨”的故事。他所说的皇后就是孝庄皇后。孝庄皇后是满清入关前继努尔哈赤的第二个皇帝——皇太极的妃子,因为她是顺治帝的生母,后称为孝庄文皇后。公元年清*入关,当时皇太极已死,握有满清兵权的多尔衮(皇太极的弟弟)时年34岁,保着32岁的皇嫂孝庄皇后和年仅7岁的福临(即顺治帝)入关去北京。一路风餐露宿,鞍马劳顿。“圣驾”路过玉田时,玉田城内的上层官僚、豪绅大开南城门,在南门外“迎驾”,而“圣驾”警惕性很高,为保安全,由清兵护卫,就在南关一家比较“讲究”的餐馆用膳。当厨师献上玉田特产:“玉田大白菜醋溜粉坨”和一盘“韭菜粉坨炒肉片”时,顿时清鲜扑鼻——色香味俱佳,颇受孝庄皇后的喜欢,当即赏赐白银。这一传说虽然无史料记载,但是说明玉田县的粉坨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均爱食用。确实是很受青睐的雅俗共“尝”之物。

(玉菜醋熘粉坨)

(凉拌粉坨)

(葱爆粉坨)

(辣炒粉坨)

(粉坨扣肉)

如需转载,请联系玉田县文联,谢谢合作。

-

邮箱:yutianwenlian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