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春特辑故乡的记忆与空间的变迁 [复制链接]

1#

JUANZONGBOOKS开卷笔记

春节,是一场新旧交替的契机。无论你在物理意义上是否实现了返乡,这场节日自带的怀旧情绪与团圆氛围仍然或多或少地把每个人的心理带入了回忆空间的维度中。卷宗书店将以空间变迁为主题,从集体生活的缩影、对于流动经济的观察和关于社区发展的分析这三个角度出发,各推荐三本代表书目集结为新春特别书单,在这个过往与当下产生对话的时间节点中,自觉地追溯故乡生活场景中远去的经验,记忆中的时空通过阅读再次变得鲜活起来。

从乡村到城市,在过去的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曾经生活的土地经历了或剧烈或缓慢的改变——由大家庭和单位所定义的集体生活的人情味被个体化进程所冲淡,由城中村和流动摊贩所构成的自由与混杂空间逐渐被整齐划一的管理所取代,互联网经济也改变了附近社区的构成。越来越多的城市外围的崎岖边缘被铲平,那些独特而异质的地方感让位于单一的价值。

在本期书单中,我们能够读到建筑师李涵与建筑学者金秋野对于中国北方单元式住宅“封阳台”建造行为的分析与再现、罗森以身边的花家地社区为代表的“中国式小区”所做的研究、艺术家曹斐对于北京红霞电影院的资料发掘与再创作、社会学家薄大伟(DavidBray)从“单位”出发对中国城市社会空间与治理的研究、三位字体研究者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用镜头捕捉下来的文字风景、编辑宋群以民间角度对西安本土文化与城市记忆的纪录、麦高登(GordonMathews)以低端全球化视角研究香港重庆大厦中的万千故事、人类学家项飙对于北京边缘“浙江村”的书写、以及学者陈映芳对中国现代化城市发展所做的的经验研究和理论辨析。

01

动工于年、被誉为“共和国第一住宅区”的北京百万庄小区,其丰富的自发建造行为被绘造社主持建筑师李涵形容为“峭壁箱笼”。在北方的许多老旧住宅小区,封阳台作为一种自发的“单元式住宅扩建”(ApartmentBuildingExtension),组成了形形色色的城市景观中无法忽视的部分,是一场民间建造的视觉盛宴。年,应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金秋野的邀请,李涵开始了一场对百万庄小区的城市研究,写作了《从阳台坠落到袖珍世界》,并试图为百万庄的这部北京居民封窗户阳台的历史留下一份模型档案。于是,多位研究员来到百万庄,每人找到一个阳台一个窗户,用1:20的手工模型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研究进入第二阶段,研究员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构想把这些阳台窗户重新封一遍,衍生出多个想象的“箱笼”。

《楼房花朵》中收录了百万庄小区自发建造的影像记录、精巧细致的建筑模型衍生创作和一系列相关的写作,再现了北京普通居民楼各式各色的阳台改造,是零度城市研究系列的第二册。金秋野在本书收录的文章《透明的舞台》中写道,“当代的公寓住宅里,阳台代替了窗口,成为私人空间与公共生活的联通器。有阳台的城市住宅,是一种独特的居住模式,它重新定义了城市中内与外的关系。”

02

《花家地-》内页

花家地社区中的每个与城市空间相关的案例所呈现出的情景、问题,其实都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和社会变化的缩影。作者和团队通过长期的实地考察与调研,对北京中央美院旁边的花家地小区在–年间经历的空间变迁进行了研究,并集结出版为《花家地-》,“希望寄托于书写的行动,通过对历史进行回看的形式,在现有的*治经济结构下讨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空间和社会生活模式转型的共同话语。”

《花家地-》内页

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在其著作《癫狂的纽约》中独特的城市研究思路,并非按照学院式的城市社会学理论的方法,而是将注意力完全聚集在“与他经验相对陌生却又一见钟情的地方”。罗森认为,这也是他对于花家地这处“身边的田野”展开观察、记录和书写的初衷。“花家地居民对土地和对物品的使用方式,呈现的是对一切新奇事物抱有异想天开的浪漫气派。”

在这种观察中,罗森和团队分析了中国小区中独特的“蔓生长(vinegrowth)”模式,它是在社区自上而下的管理和居民的自发营造这两者的力量之间相互交缠捆绑而“诞生的一个有时相互摩擦、有时相互合作的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地带。”居民们在一种新的劳动、协作与共治的过程中,形成了彼此在对公共空间使用时的新的边界。在居民和管理者长期以来的共治实践过程中,这种新的公共性话语应运而生,它完全基于在地的经验、习惯,自下而上地缔结公共性,为我们多方面阅读、体验及探索90年代中国小区的关系图景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中,研究者还针对中国小区模式,和以西方社区模式为基础的“占屋运动”和“市*自治主义”运动之间进行了比较和区分。

03

《CaoFei:HX》内页

《CAOFEI:HX》是曹斐的一个长期研究项目的出版物,它以北京酒仙桥地区一座国营工厂(厂)的附属电影院——红霞影剧院作为出发点。这个废弃影剧院既是北京国营厂历史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是艺术家的工作室。艺术家形容它是“典型的单位建筑,中间高两边低,门前是拾级而上的宽面阶梯,对称,秩序,仪式感,外立面的红白瓷砖映衬着屋顶上’红霞影剧院’五个红色大字,两侧墨绿色宣传栏仍残留着斑驳的电影海报痕迹。它像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仰着高傲的头颅,却掩饰不住自怜自艾。”

《CaoFei:HX》内页

年编写的北京国营有线电厂(国营厂)厂史《有线电厂在前进》(-)中提到红霞影剧院的前身是职工饭堂,直至60年代初才改建为电影院。在年出版的《全国百家大中型企业调查——北京有线电厂》中,这座电影院曾被称作“红霞俱乐部”,除放映电影外还举办各类大型会议和节庆演出,如厂职工组成的“红霞民工团”等活动。曹斐围绕这座影剧院对中苏关系、新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城市与社区研究、电影院和文化宫文化、科幻史等几个方向展开调研,追溯了红霞影剧院及单位文化生活的独特历史脉胳以及酒仙桥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命运变迁。“很多酒仙桥的居民对红霞影剧院的感情是深厚的,剧院曾给他们带来不同时期的悲欢情愁,人们目睹剧院的兴衰,兴衰又反过来见证他们的人生嬗变。”曹斐在文章《红霞》中写道。

《CaoFei:HX》内页

项目调研的成果包括艺术家在几年来从不同渠道收集到的海量旧物料,其中有当地的家庭相册、杂志和期刊的插图、机构的档案、摄影师的照片等。它是艺术家与历史学者、建筑师、媒体学者和策展人通过密切合作收获的丰富成果,来自不同领域的作者提供了主题多样的文本。整个项目在时间过程中日益延展和生长,研究的内容也伴随着项目的进展持续修正与扩充;伴随这个项目的同时也诞生了其它三个不同媒介形态的作品:电影《新星》、虚拟现实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以及纪录片《红霞》。

04

单位曾是社会主义中国城市中的基本社会组织、空间单元,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导并影响了中国城市与社会的结构与衍变,单位大院也是无数平凡的中国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本书是对于中国单位的福柯式梳理,围绕着知识与权力、治理术和空间性等理论,基本概述了单位从产生到式微的过程。《单位的前世今生: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与治理》避免了在城市研究中被反复使用的、以“从计划到市场”和“从集体到个体”等先入为主的论证模型,从空间形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着眼,进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