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念佛时一念不生时,定慧就都具足了 [复制链接]

1#

彻悟大师(74--8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俗姓马,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词、赋,甚为世人所尊崇。

印祖序彻悟大师的语录,实在是净土宗的最重要开示,倘若彻悟是在蕅益老人之前,决定会选入《净土十要》。但是具有法眼的人,怎么肯让这本书湮没不传呢?所以钱伊庵居士在嘉庆二十四年精选重要节略,取名《彻悟禅师遗稿》,刊印散布在南方。同治七年,杭州谂西师依据伊庵的版本,在杭州重刻。同治十年杨仁山居士又稍微节选,改名语录,在金陵重刻。光绪十六年扬州贯通和尚刻印《净土十要》,依据仁山的版本,附在《十要》之后发行。现今排版《十要》原文,特附在《十要》的第十篇之后,仍然依据仁山的版本,但加上钱的叙文在开头,使读者都知道这书的原委等等。但愿见到听到这书的人,都共同深入净宗法界,直登上品莲台,这样才不辜负彻悟老人一番大慈悲心啊。(民国十九年庚午仲冬释印光识)

彻悟大师语录

示众白话文正当念佛时,不可以有别的想法,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止;正当念佛时,须要了了分明,能够了了分明,就是观。一念中止观都具足了,不是另有止观。止就是定的因,定就是止的果;观就是慧的因,慧就是观的果。一念不生起,了了分明,就是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起,就是照而寂。能够这样的,净业必然没有不成就,这样成就的,都是上品。一人甚至百千万亿人,这样的修,都是这样的成就,念佛的人可以不慎重吗?白话译文转载自网络,标题及彩色文字为编者自行标注,仅供参考,具体学习请恭读原文法语?示众原文

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观即慧因。慧即观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净业必无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万亿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相关阅读

莲宗十二祖彻悟大师略传

高僧行谊

《净土警语》全集

净土宗第十代祖师--行策大师

一句阿弥陀佛,统摄了理论与实修两门的纲要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是念佛法门的一大纲宗

念佛时,就是见佛时,也就是成佛时。求生时,就是往生时,也就是度众生时

净土法门中,以发愿为第一,凡是有愿的,最终必能满愿

只要深信佛的话发愿持名,就是以佛的知见为自己的知见,不必另求开悟

我辈修习净业,要做到深信切愿,一切邪说不能动摇;一切境缘不能改变

佛法大海,信才能进入;净土一门,信尤为重要

我们对于这一句弥陀,千念万念,整天整年的念,无非是为了纯熟临终一念而已

杀生这件事,过患特别深重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以唯心为宗旨,以唯佛为宗旨,以绝对圆融为宗旨,以超离情见为宗旨

这一念佛法门,没有一人一法,能超出在外

修净业的人不可不知的八种事

多么幸运而能得到人身听到净土法门,但听到却还不肯信,难道不深为可惜吗?

舍掉净土法门修别的,不是颠狂就是愚痴,还有什么可说的?

各方都有净土,为什么专门称赞西方净土、求愿往生呢?

唯有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应当尽心竭力的

佛之所以用种种的方式为我,不过是要我念佛,要我往生

以深切专勤的心,信愿持名,就是以佛的知见而为知见

只将这信愿二法,常存在心中牢记不忘,作为第一件要紧的事

执持名号念念相续不断,没有夹杂没有间歇,是真正的精进

念佛的人,必须以唯有佛与净土为宗旨

千万不可以妄生执着,随便发议论,有门户偏见,只认一法而排斥其他

深信切愿,专恳持名,能在念念中澄清所有的染污,直接趣入果海

念佛应当生起四种心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