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设计了中国人保第一代标识记中国人保秘 [复制链接]

1#

去年,我曾通过福建公安局户籍处,找到了中国人保第一代公司名称的书写者薛志章的后人。今年,我通过文化部的朋友,找到了中国人保第一代标识的设计者何镜涵的后人。我是在80年代末来人保从事美工工作的,何镜涵可以说是人保美工这一行最早的前辈。

一、在落魄的家庭中以画为生

年7月29日,何镜涵出生在北京南城一个满族家庭,隶署满洲镶白旗。

何镜涵的满族姓氏为赫尔庚勒.索绰罗,索绰罗氏是满族八大贵族姓氏之一,汉字姓用索、曹、石等。据史料记载,索绰罗氏先祖是海西女真人,历经迁徙,由松花江流域来到辉发河流域。《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索绰罗是地名,其族以地为氏,世居辉发、叶赫、讷殷、乌喇、索绰络(今地待考)等地。

何镜涵祖上族内有宝中宝钧宝中堂,满清左翼翼御恩铭(相当北京卫戍司令)等。何镜涵祖父为索绰罗氏额图江鄂,在同治年间开始败落为平民,年仅30岁便去世了。祖母为山东某知府的女儿,汉族,善诗文,家学渊源。她虽然年轻守寡,但顽强生活,靠遗留的一点银两度日,并培养了孤儿学识的出众。何镜涵外祖母也是书香门第出身,曾是满清小眙亲王的汉文老师。

何镜涵的父亲何仲贤,早年曾世袭旗兵。因满族不许族人经商工作,在父母的影响下,精诗文、擅丹青,工书法。后到《北京时报》任编辑,是中国近代第一代新闻记者。与张恨水、马芷庠等人共同编辑出版《北京旅游指南》,是民国时期第一本规范的北京旅游用书。

何镜涵是家中老小,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他深受父亲疼爱。何镜涵从4岁起,随父亲学习《千家诗》、《古文观止》,背诵古诗,舞文弄墨。父亲看见他的天资和勤奋,给他起字“少民”、号为“君望”,饱含对爱子的期望。开明的父亲,很早就容许何镜涵阅读《红楼梦》、《西厢记》,使他从小就眼界开朗。

何镜涵的童年时期,正是中国处于北洋*阀统治时期,*阀派系混战,动荡的时局冲击着这个曾经显赫的家庭。尽管父亲何仲贤恪守“君子群而不*”的信条,但正直的人品和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的使然,他经常发表抨击时弊的文章,因此触怒了*阀*府,遭到通缉。

何仲贤四处躲藏,开始过起隐姓埋名的生活。因为他的满族姓氏赫尔庚勒的“赫”和汉文姓氏“何”发音接近,从此,他一家便改姓何。他名何仲贤,号汝新,曾用名曹德利。

何家家境也随之一落千丈,生活十分疾苦。在何镜涵早年一幅记述家境的水墨素描中,可以看见他家当时的凄惨景象:在一间低矮破旧的民房里,一家五口神色茫然,充满无奈。家中没有像样的家具,一贫如洗,房梁上写有“哥三一心,*土变成金”的虚妄口号。含辛茹苦的母亲在缝补破旧的衣服,愁眉不展的父亲在注目儿子的画作,小小的何镜涵赤着双足,伏在炕头,埋头画画。

绘画艺术的传承,成为这个家庭唯一的奢侈存在,这也是任何人无法剥夺的生存技能。何氏父子一起靠手工绘画广告、礼品为生,这些宣传卡片数量很大,流传市场很广,但报酬低微。但何镜涵从小为生计而千锤百炼出的绘画技能,在艰苦环境中激发出的艺术潜质,为他一生的艺术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何镜涵尽管是为谋生而作画,但他拒绝做工匠画师。他父亲以培养艺术造诣的要求出发,对他不仅传授传统绘画意念,还指出要学谁不像谁,而是追求传神。这些,成为了影响何镜涵一生的课徒箴言。

由于生活困顿,使何镜涵得以有机会接触底层生活和普通百姓,他画了大量反映市井生活的画,如皮匠、算命的、剃头的、卖混沌的、卖烤白薯的等等,组成老北京三百六十行。这些系列风俗画,十二片一套,很受市场欢迎,尤其受当时出口商的青睐。

当时,所谓中国画的内容就三种:山水、人物、花鸟。人物也不是现代人物,都是古装人物,谁要是画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就被认为是俗气、低级。但何镜涵突破这些束缚,大胆创新,他经常在街巷里仔细观察现实生活,写生现代人物。

那时,何镜涵就已结识了王雪涛、徐燕孙、田世光、*均等画友,经常在一起交流画艺。

年,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徐悲鸿见到了他的画,托人给他写来纸条,有意收他做弟子。但何镜涵的父亲害怕结识大人物,会招惹是非,最终没有让何镜涵与之交往。

年,共产*攻克北平。何镜涵迎来新的生活,他作为一名进步画家,成为崇文区人民代表。

何镜涵参加了团中央领导的北京青年服务部工作,负责*治招贴画的创作。他擅长画现代人物的技能,终于有了用场。

年,应河北省保定市首届劳模农民大会邀请,何镜涵与王雪涛、曹克家等画家及几位美院的学生,一同前往为劳模画像。何镜涵任美术组组长,工作了三个月,河北省*府还曾劝他留在保定工作。

何仲贤(前排右三)与张恨水(前排右二)等合影

何镜涵记述家庭的画作

老北京市井生活

二、让人保第一代标识载入史册

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成立,揭开新中国保险事业新篇章。

公司成立伊始,百废待兴,急需各方面人才。那时的办公室叫秘书室,主任为阎达寅,秘书为赵济年、朱嵩寿;总务科长为胡良英;办事员为贾效祖。

秘书室工作十分繁重庞杂,各种文件、汇报如山,日常行*工作随处可见,新办公楼的基建工作十分紧迫,还有就是系统上下的保险宣传工作的重要,日益凸显。

在西交民巷办公楼里,人们可以见到秘书室的人员伏案工作,奋笔疾书,紧张劳作的身影。

何镜涵有个同学在人保公司工作,秘书室让他推荐个画家,从事宣传工作。何镜涵在河北为首届劳模农民大会画画时,人保公司就已经为他办好了入职手续。

但当时参加工作还要有个保人,何镜涵就找到著名画家*均,他为何镜涵写了一封很长的保证书,何镜涵就顺利地参加了工作。*均(-年),号懋忱,祖籍台湾淡水,福州候官县台江圣王庙金墩街人,年7月6日生于北京。著名工笔人物画家、美术教育家。年进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均自幼酷爱绘画。新中国成立后,*均先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的会长。

年初,何镜涵正式加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任美术组组长。

当时,人保公司的日常板报橱窗的宣传、会议布置、办公区域的美化装置,都是由公司内部人员独立完成,手工制作。因此工作十分辛苦,还需要付出许多体力劳动。

当时,保险宣传和思想发动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保险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全社会宣传解释强制保险的意义和具体规定。《人民日报》发表《必须实行强制保险》的社论,对强制保险推广进行了舆论主导。但这些还不够,还要有通俗易懂、有形象感染力的宣传形式,如广告招贴,幻灯片、连环画等。何镜涵的专业水平,保证了人保美术宣传工作的有力开展。

年后,宣传画和年画、连环画一样,受到了新*权的高度重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作为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民族保险产业,和广大的民众发生着必然的密切关系,因此,保险招贴画也乘势而为,在铺天盖地的宣传画席卷中,极力捕风捉影,获取相得益彰的精神内涵和异曲同工的画面,那时的保险招贴画成为了保险业重大发展的标志之一。

尽管保险招贴画是服务于一定的商业目的,但由于其属于服务社会的需求,因此,保险招贴画也被时代特色熏染,深受当时的宣传画影响,有着极强的*治性。那个时期的保险招贴画大多体现支持国家建设,爱护国家企业社队财产,劳动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生活等主题,甚至印有“ 保家卫国”、“安全生产、防止阶级敌人破坏”的口号。

那时的宣传画受苏联画风影响,保险招贴画也在其中。画面充满革命热情,主题鲜明,主要人物突出,气势高昂,情绪饱满,造型夸张,色彩浓烈。这种洋溢鼓动、唤醒、激发的*治力量的塑造,也和强力推广保险业务的商业目的正好契合,大大提高了宣传保险的作用。

那时的保险招贴画和*治宣传画一样,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发行量很大,成为街头、车间、田间、商店橱窗、车辆、工人俱乐部、甚至百姓住宅的经常张贴的装饰物。同时作为公共艺术的氛围,突出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各种墙报、壁报、宣传栏、城市壁画、以及游行队伍、集会场所都印证了这种时代的必然。保险招贴画的推广,大有要保险做到家喻户晓的目的。

由于当时保险主要面对工厂企业,农村,许多保险及相关方针*策面临推广普及,特别是要面对许多属于文盲的普通大众。保险招贴画要做到通俗易懂,简洁直白。因此,许多保险招贴画直接采用文字口号,或是火警电话号码,宣传保险。一些画面采用老百姓易接受的连环画、漫画形式。对保险条款、安全措施直接给予形象的解释;通过画面对比,表达保险会带来的好处。

尽管那时的保险招贴画深受*治宣传画影响,但那时的艺术手法还是很讲究的,许多画面沿用了民国时期的月份牌画风,人物时尚感人,水彩年画引人喜爱。何镜涵由于具有写实人物工笔的功底,又有中国画、年画的传统习俗,在表达保险现实方面和大众乐于接受的画风方面,都具有独到的优势,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对基层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在中国人保创建不久,有关公司的标识和标准字就提上议事日程,可见中国人保的专业化经营从一开始就已实施。从年起,在中国人保的保险单、宣传画、业务手册、胸章等,就已见到了统一的标识和标准字,并形成了系统的应用。

在现存的那个时期的保单及人保员工佩戴徽章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标识的运用还是很普遍,很规范的,这在中国早期的经济建设粗扩发展时期,是并不多见的现象。原因可能是中国人保那时毕竟是中央一级机构,工作效率,层次较高;二是人保干部大多是从上海外国保险公司转换过来的,保留了西方经营中的品牌意识与习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第一代标识充满了强烈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治色彩。在建国初期标识的设计,深受了国徽、*协徽志及前苏联徽章文化的影响。形象原素复杂,构成丰富。其中麦穗、齿轮、绸带,代表中国工农大众的主体,保险服务的对象;而徽标中的中国地图图形及五星图案,又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保险”这一国家品牌,机构广泛的独有地位。

地图中并排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繁体字,标识颜色为红色。整个标识丰厚饱满,复杂而又不易制作,象征意义全面具体,充满时代特色。

那时,中国人保归属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因此人保的标准字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准字极其相似,全为隶书体,力足丰润、典雅和谐且刚柔并济。标准字与标识彼此协调,充满民族特色。标准字的书写者为公司业务处的薛志章。

作为中国人保的第一代标识(那时被称为“司徽”),后来一直并不被人重视,只是年公司搞“庆祝中国人保成立50周年”活动时偶然发现的,在由《中国保险》杂志策划编篡的纪念画册中,它与后期三个标识组成了演变过程,这也是中国人保第一次整体推介、展示自身的全部标识。

据人保早期创始人陶笑舫的孙女陶建新回忆,何镜涵学识渊博,为人谦和。当时他为人保的同事和劳模画过许多头像写生,可惜没有留存下来。甚至她父亲当年结婚的请柬,还是何镜涵亲自设计绘制的,至今还被她珍藏着,她非常感恩何镜涵对她父辈的厚爱。

在人保期间,何镜涵经组织批准,曾到各大美术院校系统学习绘画,提高专业水平。

年,何镜涵与王雪涛、徐燕孙等合作出版多部连环画,如《炮大哥》、《三国演义》、《水浒》。参加了中国画研究会。

年,何镜涵拜蒋兆和为师,学习现代人物画技法。

年,何镜涵的《颐和园小景》获全国美术展览二等奖。

人保第一代司徽

年福建公司员工*钢生为纪念人保成立70周年,手工雕刻老司徽

*钢生在工作

人保宣传画

人保宣传画

何镜涵在人保时期的签名

三、勾勒玉宇琼阁海市蜃楼

年,中国人保开始逐步收缩国内保险业务,精简机构,人员分流。何镜涵被调入中国建筑出版社工作,任美术编辑组组长。他在中国人保工作四年的历史,就此结束。

随着何镜涵在建筑出版社的工作经历,他跟中国古建筑打了多年的交道,对古建筑进行了解剖式的研究,积累了深厚的古建筑结构的功底。

何镜涵觉得对古建筑不但要画出它们的韵味,而且要有尺寸比例都十分强调的建筑科学性。中国的楼阁亭榭,虽属建筑,其实也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典型的东方艺术形式。它的造型、它的比例、它的韵味、它的曲线美,都是独具匠心的。

经过探索磨炼,何镜涵勾画的一梁一柱,一檐一脊,可以信手拈来,造型、透视、比例、明暗都能把握得很准确。在楼阁山水的表现技法和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楼阁写意画法,逐步创立了独特的楼阁山水画派,给传统山水画注入了新的生命。

有一次,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观看何镜涵画画时,在一边说到:如果按中国画的笔墨趣味,画建筑示意图也挺有意思。后来,何镜涵被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古建筑系邀请,讲了两年绘画课,讲如何用中国线条画楼阁。

何镜涵曾指出:唐宋时期的楼阁山水画法很精细,到了清代,更是一丝不苟,工笔重彩,金碧辉煌,为楼阁山水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袁江、袁耀是这一时期界画的代表,他们将这一画种推向了极致,但是,过于精细的描写和界尺这个工具,使界画画面板、刻、结,匠气,呆板,成为一种无法逾越的程式。

何镜涵画楼阁没有使用过界尺,他讨厌这个工具,更拒绝画的匠气。他一直追求笔墨的趣味,努力探索把工笔的工匠画法改为写意画法,突出笔墨趣味,回避界尺,用写意的方法去表现那些繁复精妙的亭、台、楼、阁,并把它糅合到泼墨重彩的抽象意境之中。

何镜涵多次走出家门,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画了无以数计的速写,仅在颐和园就画了7年。

年,何镜涵创作的《颐和园写生全景》巨幅画作,轰动一时。

何镜涵人物写生

何镜涵出版的建筑漫画

颐和园

何镜涵手稿

四、在北京画院炉火纯青

年,年仅35岁的何镜涵被北京中国画院(现北京画院)聘为画师。从此他在中国画创新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定而有力的步伐,他是北京画院八位终身画师之一。

何镜涵晚年曾回忆:

经出版社同意,我参加了北京社会上的反右工作。年10月,反右结束,会后,崔子范让我留下,对我说:“何镜涵同志,我代表画院聘请你为画师,今后你就到画院来工作。”到了北京画院,每周二去一趟,主要任务是继承吴光宇的人物画,临了7年。1

年,何镜涵与吴光宇、吴镜仃等先生合作绘制《首都风光》,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何镜涵与古一舟、惠孝同、周元亮、陶一清、松全森合作的《首都之春》,共计45米长的巨幅长卷,让人叹为观止。在画面中人民大会堂的南侧,何镜涵还画有人保公司办公地西交民巷的老楼,可见他对人保的怀念之情。

年,何镜涵应人民大会堂邀请,创作《石景山钢铁厂》,反映首都钢铁建设。当时是齐砚铭找的北京市委,市委找的文化局,文化局找到北京画院,画院决定派何镜涵完成。何镜涵到首钢去蹲点,一蹲就是半个多月,画了大量的写生速写,回来再反复构思,花费了巨大功夫。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批判何镜涵画古装仕女,是四旧,是黑苗子。四十多岁的何镜涵成了黑苗子了,可见荒诞至极。

年,何镜涵深入林县红旗渠体验生活3个月,创作了《人间壮举红旗渠》。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换发了何镜涵的艺术创作的热情和活力,他的楼阁山水画也日趋成熟。何镜涵将绘画抽象性与趣味性与笔墨趣味相结合,发挥笔墨的黑白、繁简、疏密、虚实、干湿、浓淡对比的辩证关系,丰富了楼阁山水画的内涵,在九曲回廊中融入西画明暗透视,使它表现出在中国画中的运用效果,从而赋予楼阁新的生命和时代气息。

年,何镜涵的3米×10米巨幅国画《颐和园》引发美术界轰动。

年,公安部邀请何镜涵等人创作国画。有设计师给何镜涵一设计稿,很具体,何镜涵就说跟领导说,他画画不习惯起稿,想什么就开始画,有灵动就接着画,不行就不要了。当时的公安部长余雷,非常尊敬何镜涵,说人家是老画家,不起稿就别让人家起稿。后来余雷跟何镜涵说,给你出道题,画画滕王阁怎么样?于是就有了名作《滕王阁》。画面中,那琼楼隐现,飞阁流丹,静影沉壁,令人神往。

年,何镜涵为天安门创作巨幅画作《楼阁山水》。

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家作品丛书—何镜涵》。

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荣宝斋画谱—何镜涵绘山水部分》。

年,中国美术家学会、北京画院、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何镜涵画展》。

在画院工作期间,何镜涵先后在中央工艺美院、美校、远近郊区各文化馆、函授大学都讲过课。教过很多学生。

何镜涵先后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古都书画研究院院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中山书画社顾问、东方书画社顾问及中国口岸协会书画研究会顾问。

年12月9日,何镜涵因病医治无效,医院病逝,享年86岁。

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著名画家王明明先生说道:

何镜涵先生是我们画院老一辈的国画家,58年就到画院工作,他的绘画艺术对画院和社会作出的积极贡献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大家和艺术家要很好学习的。在创作信念上他倡导尊重古人、前人,但不走古人、前人老路的原则,他决心自立门户,化传统为现代的绘画样式,确定了他自己的艺术语言和符号,他开创了写意楼阁新局面,填补了古人没有用写意方法画楼阁的空白,为中国当代山水画提供了一个新的范本。

何先生是一位热爱生活的画家,在他的绘画中充满了生活情趣,他的绘画境界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有一种生活的温馨感。晚年的何镜涵先生身患多种疾病,动过两次大手术,心脏装着起搏器,仍然作画不止,教书育人为画坛树立了楷模,我们应该很好的向何先生学习,为国家多做贡献。2

何镜涵低调做人,不求功名。身居斗室,恬淡超然。他博采众长,认真学习西方素描和水彩技法,向表现现代人物画方面努力转换,他把中国画的线描、水墨和西洋画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中国画新的传统,成为中国画重要的营养。

何镜涵是一位非常全面,非常勤奋的艺术家。他的最大的特点是亲身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他的艺术道路就是一部美术史。他拥有自己的艺术实践,实践了这个历史的过程,形成不可复制的画卷,这本身就非常珍贵,就获得了历史。

首都之春

首都之春

首都之春

天女散花

织毛衣

颐和园

滕王阁

红旗渠

花儿朵朵

何镜涵与画家合影

晚年何镜涵

晚年何镜涵

何镜涵画册

参考资料:

中国保险学会编:《中国保险史》中国金融出版社年第1版

吴申元郑韫瑜编著:《中国保险史话》经济管理出版社年2月第1版

何予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何镜涵得中国画艺术》

高文瑞:《何镜涵笔下的人物画》

引文:

1.何镜涵:《笔下不当俘虏》博宝艺术网年8月9日

2.王明明:《序》《中国美术家作品丛书—何镜涵》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年6月第一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