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冶印象,致逝去的林西唐家庄古冶 [复制链接]

1#
古冶印象——致逝去的林西、唐家庄、古冶执笔:秋童作者:老片吴穆银河一、林西篇(一)

林西,隶属唐山市古冶区。林西,商代属孤竹国,战国时属燕国。林西地处古冶区燕山沉降带南部,属于冲积平原。林西在明朝之前称之岭东和岭西,岭东村落住人烟,岭西则为荒野,无人居住。明朝之后,这里移民倍增,岭西开始有人居住。人们在村边岭上种植林木,多为槐树、杨树,树木成林,葳蕤葱绿,汪洋一片林海。丛林绵延东西,乡人便唤之林东和林西。

林东仍为人们主要聚集之地。在辽、金、元较长时期内,林东地属边域,战乱迭起,人善骑射,村有栅栏围挡,户有柴门护家,人冶炼兵器护身。至今,也有人称林东为栅栏林东。林东至林西的北面有三座小山。一为白马山,一为鸡冠山,一为凉山。和白马山相连东北处山顶建有望海寺,东有湖泊,夏日雨水与河水交汇,每夏秋洪水涨发,势甚奔腾,水面低阔,湖泊水终年不竭,其他处则时而断流。寺院,杏*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双层楼阁,榫卯木结构,斗拱、飞檐皆为木制,是明朝之前的寺庙;鸡冠山上有一突兀的巨形红色片石,宛如鸡冠,称之鸡冠山。清朝,有一云游道长见此鸡冠突兀,深知此乃风水宝地。于是在山上搭棚屋住下,四处化缘集资建起庙宇。后来鸡冠山是开滦机厂,再后来是开滦林西矿职工宿舍。我的小学老师,我的远房舅都在那里居住过;凉山乃是风水宝地,神奇隽秀,靠北朝南,采光好,宜居。清朝末年,林西分林东、林西,界限从现在的唐林路东段,就是现在小桥子南北路段为轴,以东是林东,以西是林西。那时候水域辽阔,河水丰盈,小桥子有桥,桥下有水。桥连接林东、林西两地。小桥,木拱,榫卯结构。小桥早无影无踪,名字还在用。林东四周有栅栏,栅栏上挂着荆棘,栅栏围挡着林东村,所以也称为栅栏林东。我记忆林东有小庙,医院北。小庙不是家族祠堂,高不及三尺,青砖砌成。上下两层,中间层内皆有洞空,为祭奠故人烧纸钱用。小庙对面有棵古树,粗大苍老虬枝横空,在某年夏夜被雷击中,树洞残骸有燃烧的痕迹,树干有干枯的洞,但是枝叶旺盛,生机勃勃。最早,林西有两座关帝庙,又叫“老爷庙”,为了纪念三国汉将关羽,分别在林东庄(今中兴街),和林西庄(今南门街)建起了庙宇。建筑都是用灰砂砖瓦砌成,房架木制结构,红漆朱门,庙门上方悬挂着“亘古一人”的金色大字匾额。步入庙内,举目可见生铁铸成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和建庙捐款人姓名,以及建庙时间的两口大钟。同年,林东老爷庙,同样被改建为林东国民小学,即后来的林西第二小学,就是今天的古冶区实验小学。当时民间曾流传着“中华民国大改良,拿着大庙改学堂“。而林西老爷庙,成为乞丐的住所,他们在庙内点火煮饭,使佛像壁画污损。后来,又有些贫困市民,从庙内取走砖石,挖土,在庙的西侧,盖起了排排平房,从此这座庙宇被拆毁了。后来这里筑房住人,叫大庙街,地震前有四十几人家居住。林西有庵子庙又叫“姑子庵”,就是姑子们住的庵院。庵子庙共有两层殿,一层庙门供奉的是草泥彩塑的神像,有威风凛凛站立的哼哈二将,民国时期庵子庙改成国民小学,不断扩建,成为林西乡立小学,也就是后来的林西第一小学。寺和庙早已荡然无存。(二)清光绪二年(年)李鸿章奏请朝廷,派候补道员唐廷枢来“勘察开平煤铁情形”,次年成立了开平矿务局。清光绪十三年(年),筹建林西矿煤矿,后来叫开滦林西矿。年冬,开始在林西开凿南井,即今天的三号井,第二年打成,同年开始出煤。从此,不仅做工者自四面八方而来,商业也应运而兴,当铺、药房、饭馆、浴池、洗染、裁缝,建筑鳞次栉比,连成一片。林西随之繁荣起来,于是就有了渔市街、中横街、小山街、大庙街、新立大街、广东街等。林西成为这一带象征。年,唐胥铁路又向东延伸至古冶,林西矿羽翼丰满,煤炭直接走铁路至天津;而机厂、发电厂、洗煤厂均建于林西,林西成为东三矿的核心。鼎盛时期,铁路机务段,水电段,机务段,车务段,车辆段,及铁路和地方协调的铁路站区,都在林西西侧。(三)日本占领林西,也叫栅栏子林东。那时,冀东城工部经常装扮成矿工来林西,有时把汉奸,特务打死。为了防止八路进城,敌人就在林东村南建了栅栏子。留一门口,放矿工出入,那时,栅栏子门大至都在三四点开门,林西南半部的揍窑的都要在门口等一两个小时,才能进矿。民国三十七年,林东林西分界处南北有路为界,路北通往唐家庄,路南至滦县石佛庄。路是大车道,中段有桥,就是现在的小桥子所在地。木桥消失了。桥是石砌拱卷涵洞,桥平坦,起初桥面铺*土,后铺矸石。桥宽六米,桥沿有半米矮墙为护栏。水流是南北流向,岸沟高水深,岸边褐色山石陡峭。沟的西岸是由老砟(矸石砟)堆起的高坡,足有十多米高。解放林西的中国人民解放*,就是踏过小桥子进入林西,向西一路追击败退的国*的。那是年的12月12日。清晨,驻扎在北兴街一带的国*还照常出操练兵,有好几拨国*,他们的长枪像秋后地里的玉米杆一样架在场上,有几挺重机枪放在场边,还有迫击炮。他们有的队伍跑步,有的队伍走步,有时还正步走,步伐咔咔作响。但是,到了上午10点钟上下,这些国*看来十分慌乱,步兵集合,汽车轰鸣,转瞬间大队人马过桥,经过富贵街,向西溃逃了。随后,几乎是跟退去的国*脚前脚后,解放*就从北兴街前那条斜道上和正东的道上浩浩荡荡开了进来,到小桥子处两股人马合为一股向西急行而去。那天,路北边那个小铺,卖包子老头没有开张。解放*战士全部是步行,头上顶着用干野草扎成的有大锅盖那么大的草环,用来做掩护。*装全是草*色,有的肩头上、袖子上、裤脚上划出了口子,露出了棉絮,满身征尘,面容严肃,扛着大杆枪,有的把枪横在背包上,背着武袋,腰间还挎着水壶和手榴弹,全副武装,步履矫健,雄纠纠,气昂昂。小桥子南面有沟堑,沟底到岸上有10来米高。沟底有红泥、*泥和紫泥,可挖来各色泥土做手枪和泥人。靠小桥子的那个角上,有一片小铺,是用高粱杆把子围起来的,里外抹着*泥,很简陋。卖东西的是一位瘦瘦的老头,冬天时他戴毯帽头,腰里系一条搭包,搭包类似布腰带。为了暖和,那时庄稼人在冬天腰间就爱系上这样一条布带子,一般是黑色的。他的商品主要是包子、馒头,**的,像人皮肤的颜色。再有就是红的、绿的糖疙瘩和嗦拉蜜了。小桥子北,路东有钉马扎的,就是把马固定在木桩上,抬起一腿,给蹄子钉上铁掌,防止马掌磨破。马掌定期更换,孩子们经常捡废弃的铁掌。(四)林西的东头是小桥子。现在是十字路口。后来的开六中就分校就做落在这里。校址是日本人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建造的。坡上的房子,瓦房脊顶,在日本投降后曾做过美国兵的兵营。解放后为开六中分校。年,我曾经在开滦六中分校读初中。学校院子,方方正正。十二个班。从北至南,围一圈依次排列。西边是一面墙,墙上有黑板。我在哪里画过板报。院子南端有篮球架。开滦六中主校在凉山山下。从开滦林西矿东门起,一条平整清洁的水泥马路蜿蜒穿过丘陵起伏的凉山,直达凉山东麓。马路两侧绿阴深处,是一幢幢暗红色优质钢砖的楼房别墅,这是专供开滦外国高级员工居住的别墅区,我们当地人称之为“洋房子”。这个精致的别墅区,有专门的供水、供电系统,有特设的酒店、舞厅、花园、游泳池及跑马场。马路尽头,围墙告诉游人止步,里面是开滦矿区最高负责人——英籍矿区主管的宅邸。这座特别引人注目的红房顶、米*色英式建筑物,耸立于凉山北面的半山麓。图丨赵各庄洋房子摄影:张立明开滦最早的洋房子建于年,与开滦矿山凿井同步。洋房子在布局上均为一户一院,自成系统。宽阔的庭院里,在平坦的甬道两旁布有苗圃、草坪,余地可以种植花卉树木。室内有客厅、卧室、厨房、厕所、洗澡间。洗澡盆多为英式、日式。厕所有坐便及洗漱池,均安有热水管或蒸汽管取暖,有的在室内墙壁上还砌有别致的壁炉。硕大明亮的玻璃窗,采光充分,宽而厚的木质窗台、壁炉台及壁橱、墙围、门和地板,均选用优质菲律宾木、美国松制成,配以大漆油刷。洋房子有石砌地基,大石板台阶,坐北朝南,正房是拱形大门。建筑物前方和东西两侧建有长廊,有廊柱。廊柱下面是青灰色砖搭垒出的围栏,高不足半米。围栏上的青砖错落有致,十字形镂空图案下又是1米余高的石砌地基,21根木质廊柱根植于石基上的圆形石墩。建筑物通体刷白,方形廊柱及门窗呈绿色调,廊檐下是与砖砌围栏基本等高的无数菱形镂空的木质雕栏。回廊、雕栏、门窗、高屋顶,建筑风格大气。三工房中街是矿南门至六中为中轴线,往南为前街。矿门口路北有游泳池。墙是矮墙,墙上端镂空,可以看见里面的野草,及残缺的游泳池。对面是消防队。矿门口南街头有展览馆,有逼真的泥塑,栩栩如生。洋房子是伴随着年开平矿务局的建立开凿而诞生的。当时,开平矿务局作为北方洋务运动的试验田,煤矿开采如火如荼。以英国人和德国人为主的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相继来到唐山,从事煤炭生产及管理工作。那时洋人住房也有派房标准。早在开平矿务局时期,在洋人司事专条12则第五条里就有规定:“洋人住房由本局预备,无家眷者,每人住房两间;有家眷者,每人住房三间;子女多者四间。唯家具器用归个人自备。”员司房位置居凉山山麓,雄伟壮观,绿树掩映,独立静谧,神奇隽秀,靠北朝南,采光好。距离生产区很近。为了保持洋房子的洁净明亮,矿局派人定期粉刷、维修。解放前,它一直是唐山特权人物的一种象征。解放后有矿领导居住。一九七六年地震,洋房子都没有倒塌,几乎没有人员伤亡。遗憾的是洋房字地震后全部拆除了,建筑了楼房。解放后,严格意义上讲三工房中街的楼房不叫独栋别墅,应该叫双拼,比如中街13、14号院的楼房就是一体,15、16号号亦如此,东西对称的。进门有楼梯间,楼梯半腰有东西向的露台,楼上、楼下各三间,每个房间都有壁炉,楼顶上的壁炉烟囱是一米见方的“钢砖"砌成,地震时中街每院平均死了两个人,都与这烟囱有关。楼上正屋南北两间屋子中间有平推门隔开,需要时可将门拉开合二为一。一楼正屋是落地门窗,外通阳台连着前院。楼上楼下分别有卫生间和浴室,浴室内有铸铁搪瓷浴盆。后院有下房,并有后门通往后街。洋房子南有光球场,也是小时候孩子门爱去的地方。据说五十、六十年代非常热闹。那时业余活动较少,没有电视、网络,灯光球场就成了大家的好去处。小时候,曾经在哪里看过球赛,看过露天电影。80年代初期,记得每年夏天,都会有几场电影,例如反映地震题材的《蓝光闪过之后》。球场北的宴客厅,是英国人所建高级别墅,解放后用于招待贵宾,举办宴会和舞会。室内装修全部使用菲律宾木,木质地板,平滑柔软,在此地板上跳舞感觉绝对美妙。宴客厅接待过苏联、波兰等外国专家和煤炭部长,地震时几乎无损,可惜为建三工房而拆除。小时候去过一次,被大人轰出来了。我们主校就是凉山东麓一片园林上建筑的,操场南段主席台,是英式建筑,很高的屋顶,台下有乐池。出主校南是高尔夫球场,名字是英国人留下的,解放后成为我们这里集会的场地。这里还第二俱乐部。在剧场内我看过京剧《海港》。也陪母亲看过评剧。后来,母亲再来剧场看评剧,我实在不想看,就等母亲看完,接母亲回家。剧场前有很高台阶,我是靠在短墙等候。那时候买电影票,是从窄小的碗口大的洞口伸进手去,手攥着钱买票。那时候买票,是半大孩子去买。急了,就把孩子举起,孩子爬过人头,钻进去买。已故相声大师侯宝林、郭全宝、刘宝瑞和现在的著名相声演员杨少华等,也曾在此联袂演出。(五)医院创建于年,当时只有十几间平房。年按医院的图纸,在现在的地址医院。年交付使用。医院大夫,解放初期曾经出国,参加过 伤病员的救治。去年我在这里查体,医院新楼和旧楼连接的走廊过道。走廊东西方向,风从北面穿过,凉爽宜人。我端坐仰望旧楼红砖绿瓦,欧式拱窗,浮想联翩。我们查体一部分内容,是在旧楼进行,旧楼的地面还是红色瓷砖。在二楼转角处,木扶手还在。这里二楼楼道依然如故。过去二楼东侧是男病房,西侧是女病房。病房很大,有四十多个床位。医院西有教堂,我没有进去过。过路口是广东街,是给当时开滦员司人服务的人居住的。医院西是自来水公司。门前有一大片空地,长堆放水泥管道。我们经常从管道这头爬到那头。医院很出名,各科齐全,有著名王院长,霍院长,司院长。年,广东街附近九间平房为天主教活动场所,同时建了育英学校。年子在林西三元司房前街1号建立一所正式,青砖铁瓦正式教堂。医院对面自来水公司,年破土动工。医院北下坡道十字路口,相传此地凶险,有歹徒出没,俗称“*门关”。*门关有杂货店,也叫*门关杂货店,买卖红火,经营杂货。店主叫李恩。(六)第二俱乐部东北是小桥子,小桥子下坡下有一条街道,东头末端有合作商店;路两侧的商店都是一家的,我们同学的父亲是这里的经理。路北卖副食,路南卖蔬菜。路西有花园后门,我们上下学经常穿越回家。小桥子一路往西,路北先过富贵街,富贵街西边是吉庆街,它的路南是一片坟地,后来建成了花园,花园里最北边,就是靠路边有假山,假山西是花窖,花窖南边就是大片的花了,里边不乏名贵花卉,像铁树,桂花,西福海棠,昙花,种类繁多,说不清楚的。还有花圃,花坛之类。那里看过昙花一现,花园的西北角是图书館,有阅览室。花园有水泥修筑的大象形状的滑梯,花园里有假山,里面有各种观赏动物,猴、孔雀、熊,等等;还有池塘,池塘里有金鱼。正门在南口,进入正门东有护坡墙,有三米高,三十度斜角,我们经常在坡顶上面滑下来,把护墙当滑梯玩。林西花园南边正门进去,西侧用棉石(也就是石灰石)砌成的斜坡大约中间位置有一个直径四五百亳米、中间方形的古钱币图案,每当和同学去那里玩都要离老远从下往上跑,利用惯性冲到那个位置用双手去摸,摸到的欢天喜地,摸不到的垂头丧气。逝去的童年留在了美好的记忆中了。花园东南角有树林,树杆笔直,树冠秀美。西北角大象形象的滑梯,大滑梯要排队,哪里度过了好多童年美好时光。后来公园迁至北寺,现在这里是文化广场,广场外现有几棵杨树,苍翠如故。花园西,医院门大下坡南端,有讲究房子,门前石台,高于地面,拾级而上。门口有石墩,门口有门楣,大门有门拔,门环,院落向北纵深。(七)过林西花园向西,是广东街。广东街南对着开一小,这里是我的母校。开一小,是开滦企业附属小学。学校在林西,我们把学校叫做开一小。我清晰记得我考取小学,是夏末的早晨。那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天亮时分晴朗了天空。早晨的阳光是明媚的,天空是湛蓝的。我穿着干净的衣服去学校。衣服是哥哥穿过的。学校的大门冲北。沿着学校中轴线上的甬道,走到学校南面的操场。操场中间有一棵枝叶盘虬的槐树,树干是斜卧的长势,树身长满了碗口大的结疤,中央渗出胶一样的粘汁,粘在手上很难洗掉。很小时,我就从地面缓缓地手脚并用爬上古树,在树上斜靠着,惬意地纳凉、玩耍。树冠如伞。那天,操场洼地有一片积水。小操场西面是一排瓦房,打通隔墙,成为大会议室。窗户挂上了帘子,前面挂上幕布,就演电影。在那里看过《列宁在一九一八》,知道穿很少衣服的女人,是在跳芭蕾舞。大会议室窗户有绿色木板遮拦,一串串的可以折叠,开会就放开,演电影就遮挡。会议室没有座椅,我们都是自己带着小凳子去。哪位学生有马扎座,就是奢侈品了。学校中央长着高大的树,也是槐树。树上挂着铜钟,钟芯拴着粗麻绳,悬吊坠地,在成人头顶处打结。敲钟人是老人,风雨无误,从来没有错过敲钟时间。钟声浑厚、圆润、悠长,传得很远。有淘气的学生爬上树,解开绳子,胡乱敲钟,让老师狠狠批评。学校与我家一墙之隔,我是听学校钟声长大的。余晖中,彩霞满天,我们在最后一次钟声响过后,背着书包放学了。回家也是排队走,从来没有家人接送。树下有双杠,很高,我一直不能上去。都是高年级学生在玩。一般是高年级女生在玩。等我可以攀登双杠了,已经小学毕业了。如今的“开一小”还在,改制为市属学校,编制为十九中学,是崭新的楼房。百年建筑被地震摧毁了,不知道那参天老树还在吗?在我心底埋藏的记忆中,那明亮的教室,那美好美丽的曹老师,还有和我打过架的男同学,漂亮的女同学……我永远不会忘记。我读小学一年级,校长是何涤非。开一小学校解放前分男女,一起进入大门,南北有墙相隔,墙开小门,男生进入东校区,女生进西小区。开一小在三员司房有两处分校。(八)开一小北面,有一非常干净的院落,解放初曾住有一中年男疯人,会说流利俄语。学校对面还住一些殷实人家,房子有门楼门楣砖雕,我印象中门口挂一个于子瀛的中医牌子,女儿、医院大夫,另一家中医姓白。学校的门冲北,过马路是广东街,路两旁是矿前街。这里有一卖文具的老人,外号兰鼻子,学生虽然爱逗他玩,但都买他家的文具。在向西是林西这座小镇,最大的图书馆,在开滦林西矿里。图书馆地址最早在开一小西侧。从东向西,沿着粮食街步行五十米,过红卫楼。红卫楼墙是红色,墙高门阔,其实没有楼,就是红砖平房。图书馆在路东,门冲南开,门口有砖雕门楣,中试廊柱。是红漆门,门口略大一般民宅,门口两侧石狮子,狮子头被人磨平了,五官都模糊了。我最早去图书馆是和堂兄去的。我们是从林西新立大街西行,在邮电局处,向北有条背街小路,南去保安街,图书馆向北,沿着开一下西墙,路过逼仄的菜市街,工兴街。小巷的路是土路,没有沥青铺垫,路边有排水沟,沟上盖不规则着水泥板,露出水沟渠道。路的尽头向右拐,就是林西矿图书馆。进入门,穿过门洞走廊,左手门房有借阅处,门房南有天井,东侧有廊柱,里面是杂志报纸阅览处。杂志阅览室是落地玻璃门窗,明亮洁净。我最惬意是抱着一本杂志,坐在长廊下的木凳子上阅读。学校往西有楼房,是最早老林西新华书店。书店南是粮店,是卖粮食的地方。那年月凭粮食本,购买定量的玉米面、大豆和少许的大米。粮店还供应生白薯。购买的白薯,用大灶蒸熟,切成片,晾干食用。我家有买粮食的小木车,轱辘是铁的。幼年,母亲经常推车,我在车上,一起买粮食和大白菜。粮店对面是老林西缝纫社,后搬迁到大庙街北,改成了东矿区第四缝纫社。这里毗邻还有老工人供销社。西过老钻筒子直通古冶。向西工人供销社,后改成十副食商店,紧靠十副食商店西角有一小塇门,里面三、四间大房,是林一小分校。路拐向南,三四十米往西拐是开滦林西矿的大塇。过大塇路向北拐,西是开滦林西矿老工校东门,往北是开滦林西矿矿南门。大塇东老新华书店,是福盛和张家产业。粮店向西是去十副食商店,商店东有土产商店。土产商店是长条。我们经常从里面穿越。这里冬天有砖砌成的取暖炉子。(九)大塇,大塇是我们这座有百年历史煤城的标志性建筑。大塇横亘矿区南北,悬浮地面十几米高。大塇上面跑火车,底下有隧道。大塇南起闹市区,是当初最繁华的地方,北延伸至生产煤炭的矿里。听父辈人讲,大塇上铺有铁轨。它是作为火车车箱,无动力滑行而建的。所谓无动力滑行,就是蒸汽火车头将车箱送到装煤处,然后分离;车箱有刹车器,煤炭装满后,轻轻松开刹车器,它会从高处向下滑行,移动到大塇处,再刹住车。这是一项十分先进的技术,可以减少车位占用,高效利用资源。当年,大塇东侧是我家这条街道,街道东西方向。我家就在东头。房上有女儿墙,墙中央有浮雕,雕刻嫦娥奔月美丽容颜,舞动她那长袖飘飘的轻盈的舞姿;还有皈依佛门,双手合十僧侣形象。街西头两侧,是林林总总的银行、邮*局、商店、理发馆。大塇西面有小广场,有人称它为局子头。夜幕降临时,这里是最亮堂的地方,来这里娱乐的矿工和家属,唱起家乡的皮影、评戏。那时日子虽然苦涩,但浓郁着祥和的氛围,却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大塇山腰处,有一片裸地,需要攀附筑坝坡才能爬上去。山腰下围墙护坡长百米,围墙有长廊,廊檐下是黑板报。矿工艺人画的人物,逼真形象,是我的绘画启蒙。这里是我感受文化艺术的最早的地方。大塇西是一空旷场地,中央有铁制八角亭子,亭子昼夜销售食品,有熟肉,有橡皮泥一样形状的“点心”,方方正正。“点心”很硬,多锋利牙齿也不能咀嚼。一般吃法是泡入水杯内,待溶解后再吃,味道极其甜蜜。还有一种饼干,很黑,厚实,也是这样吃法。八角亭子主营糖茶烟酒、点心等货,有二个姓李的很漂亮的姑娘卖货。当时那里是职工下班的集合地,工人下班后就坐小亭四周聊天休息。夏天卖西瓜时,工人在那里买了就吃,很多小孩拿着盘子捡西瓜子。那时买酒用酒票,给矿上井下工人发的酒票。曾有一叫小老虎的小孩,衣服褴褛,母亲长得很好看,疯疯癫癫。母子长期呆在那里,后小孩被人收养,他妈不知去向,这母子二人也是工人们当时的主要话题。小亭子里面经营烟、酒、茶、糖和熟食。那时,商品价格相当便宜,猪头肉只卖六角五分,磁瓶茅台酒每瓶六块角钱。大塇西北是矿南门。雨天,我经常撑一把伞,怀抱着雨衣,去接应我父亲回家。我看到的父亲,是从几百米地下升上地面,夏天也是穿着厚实棉衣服走来。父亲还没有洗澡,衣服是黑的,手、脸也是黢黑的,只有牙齿是白的。大塇南端是几个拱形的门,用条型砖石拨萱而建,后期塇门被堵死;北面不远就是拱形涵洞,上面走火车,是现在立交桥的雏形。毗邻大塇南尽头,是一条背街小巷。小巷幽静,家家高深的院墙,门口向南,错落排列。黑漆大门上扣有铁环,门楣有砖雕。其门楼为砖石。门楼左右三组梯级挑檐,烘托出顶檐的上冲之势,气势恢宏,极为壮观。挑檐砖质斗拱层叠,样式华丽。大塇北头,最早是一条宽不过四五米的狭窄黑暗通道,似黑胡同,只能过一辆马车,人进去需要钻长长的黑洞,也叫“钻洞子”;76年大地震时未倒,后来修建加宽了路面。(十)过大塇路向北拐,西是开滦林西矿老工校东门,往北是开滦林西矿矿南门。矿南门前有开滦林西矿大食堂,门冲东开,大食堂西是北水沟,狼牙街,紧贴大食堂东是开滦林西矿老工校,解放后作为工人扫盲地点,解放后矿上招工人也在这院办过公。我去过林西矿食堂吃饭。吃的是油炸玉米面饼条,香,甜,脆。大塇东是林西矿基层大院,原是工人扫盲教室,后搬到工人学校,向南就是几个年岁较大的人员开的合作饭店,白天其中一外乡女厨非常能干,一人又做又卖;夜间二个男厨,主营豆腐脑、炸果子等。门前是十字路口,向西是三八部,惠丰饭店,后改大众食堂。(十一)大塇向南中横街,有三八部。“三八”门市部,是林西最大的百货商店,过去叫義祥,是隆茂局王家产业。商店对过往北,有一条胡同。穿过胡同往东就到了林西最大的饭馆“大众食堂”。“大众食堂”为国营餐饮业,年以前,由于物资供应丰富,厨子炊艺较佳,来这里吃饭的络绎不绝,饭店生意非常兴隆。年以后,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物质极度贫乏,食堂缺少食材,就是厨艺再好,也做不出美味佳肴来。加之买饭要粮票,因此,来这里吃饭的人越来越少,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食堂营业。中横街有工善街胡同,往西直通保安前街。往南走是老道德会,后改成林西诊所,内设中西医,桥西街一个入俗的下山老道李久儒,他是那里的中医大夫。李久儒老道早年出家,少年习武,形意门派,老道气功好,胳膊可以坠百多斤的人。坐在炕上,两个青年人拽不动。老道又善医术,精通中医,他是从遵化来到林西后,住桥西街仁义胡同。他医术高超治疗好多病人。林西诊所53年前叫道德会。诊所往南有梁家二层木质小楼,小楼南是朝阳胡同,往西直通保安后街,南走到刘家大院,和国光戏院对门。中横街最南面是只有几间房的林西老委托部,有几位年纪较大的掌柜,有一个很高很瘦姓王的老者,住林西街,待人非常热情,家中非常干净,花草满院,整洁的葡萄架,是一个和谐幸福使人羡慕的家庭。中横街诊所有:何正斋诊所,吕继民诊所,卢正庭诊所。新立大街还有李占甲诊所等。中横街南头是原林西第二食堂,北面紧邻林西国光戏院,当时经常有洪影、二洪影、红妹兰等出名演员演的《李天保吊孝》《三看御妹》《玉河桥》等评剧,也有其它剧团演的其它剧种。走到快南头时,道东是“国光戏院”。“国光戏院”门朝西开,戏院里面摆设长条椅子,供看戏人坐着。戏院设有二起看台,是贵宾和有钱人的坐位。“国光戏院”和赵各庄的“迎春楼”,唐家庄的“艳春楼”齐名,是东三矿的三大剧场之一。来这里唱戏的,有唐山市评剧团,团里的名角洪影、高艳敏、范金亭是家喻户晓的。尤其是洪影的《刘伶醉酒》更是让人百看不厌。来这里演的还有本省各市县的剧团,有沧州评剧团、衡水评剧团、秦皇岛小海燕评剧团等。除此以外,也有知名度很高的团队来这里演出过。如有名角马连良、潭富英担纲的北京京剧团就来“国光戏院”演出过。不过,他们的票价太高,每张戏票要卖二至三元,而普通团队的戏票只有两角至三角。国光戏院。戏院始建于年(民国35)年,改建于年。改建后的国光戏院能容纳名观众。一九六五年前后,国光戏院拆除了,说是准备复建。砖石瓦砾,长期堆放。院子始终是荒芜着,这样的情景,一直持续到地震。戏院口大门洞里雕梁画栋,镂空木雕。票房在西窗口,进戏院检票口是木栏隔着里外,我们经常扒着木栏看里面的人。道西还有理发馆、商店。最热闹的是一部前的大红门那里。大红门西有南市场。最北端是鸟市。市场南北走向,至今还在。中横街中端有诊所,的北边有一所门面,坐东朝西,房屋低矮。因为是公私合营,所以叫“双合成”,是卖文具的,售货员都是老大爷。对面是诊所,门口冲东,我们邻居好友父亲就在这里工作,是牙医。一次我去补牙,傻乎乎张口仰头治疗,治疗结束就跑了,也没有给钱,也没有说谢谢。牙医儒雅和蔼,没有架子。他地震遇难了。诊所53年前是文化馆。诊所向北一小胳膊肘弯是孙家小铺,门冲北经营各种杂货。他家住小铺东,南义山裤衩胡同。中横街上有著名的闬先生,专治外伤和恶疮,还有做小买卖的几户人家,水产部、芦家电器修理部,还有小人书铺。中横街北往东有一胡同叫保安前街。再向北是东兴的老浴池,五角票价。男、女全是池子洗澡,当时也是林西唯一的浴池。从“国光戏院”往南走,紧靠东边是“九美斋”饭馆。在林西这块土上,除了“大众食堂”,就经营规模和菜肴品牌非它莫属了。当时,饭馆老板将店铺名子定为“九美斋”,可能是唐山有个“六美斋”饭店,就规模与名气不敢和“六美斋”媲美,屈尊老九也算可以了。九美斋后来改为二食堂。在“九美斋”饭后来馆对面,就是“三顺书馆”。“书馆”顾名思义就是说书的地界。在这里听书是按点钟收钱的,只要说书人说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词,惊堂木一响,负责收钱的就拿着竹叵箩挨个要钱。说书的有几位东矿区曲艺团的艺人,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葛来武”啦。葛来武身材高大,嗓音宏亮。他的长篇评书有《大八义》、《小八义》、《雍正剑侠图》。葛来武书说的字正腔圆,姿势飒脱。就连吵架也是“京腔京味”。国光戏院南边,中横街南头有小人书铺。一分钱看一本,老板反感我们私下传阅。国光戏院斜对面,门冲东,对着老二食堂,也有小人书铺。在三顺书馆唱大鼓的有古冶区曲艺团的几个名角。他们或唱西河大鼓,或唱乐亭大鼓,把《呼延庆打擂》、《隋唐演义》演唱的维妙维俏,淋漓尽致。有时,唐山市曲艺团也来这里演出。乐亭大鼓名家、唐山市曲艺团团长靳文然的一段《双锁山》,将乐亭大鼓的韵味演译的高亢如“十面埋伏”,低吟似《汉宫怨》。迷倒了多少听众。林西书馆有好多,四三年前永顺书馆,在林西小山三条。43年至66年有齐家书馆,在小山街街口罗家店前,30年至66年有三顺影院演出皮影。(十二)義祥布店在中横街新立大街十字路口西。后来叫三八部,是路南第一家,门冲北开。解放前为隆茂局的买卖,公私和营后卖布的王氏家族人在哪里。对面是王家帽子铺,老缝纫厂,染布店,王家药店,张家杂货部。益祥布铺西,是老刘表铺,林西药店,小五金店,东是老协力公司,小杂粮店,刘家鞋店。新立大街西顶端靠北是回民食堂,门冲西开,是两扇普通木门,绿色。窗户冲南街道开,窗户下有很大的炉灶口。炉口有红色火苗窜出,特别是夜晚,火光四射,照亮了厨师的脸。回民饭店最有特色的是羊肉饼,皮脆肉厚,鲜美而不油腻。那时候的饭店都是长板凳,可以坐俩人。新立大街是当时主要街道。新立街上有老林西邮局,当时非常羡慕里面的工作人员,送信的骑绿色自行车。当时有一个古冶住的姓韩的人,很爱喝酒,大红脸,一米七的个子,经常骑车到各户送信,穿着绿工作服。新立街西侧,房上有女儿墙,有浮雕。街上杂货铺,有李家眼科诊所、刘家鞋铺。刘家鞋铺往东就是老林西办事处,和林西老邮局对面,归东矿区*府管理。*府分部、科、林西办事处分组,办事处处长是个不太高的李处长,后是于处长。三八部再向西北侧是大众食堂、修表部、五金商店。五金商店收银台在高处,有铁丝连接收货员,收到的钱从铁丝下的夹子传过去。我们经常去看收钱,听传递钱的声音。五金商店的窗户和门板也是绿色,折叠推拉开合。南侧是三八部、海云阁、人民银行。人民银行从来没有进去过,那时候没有存款,没有金融活动。参加工作后,老领导带我进入银行柜台里面,看到银行的人,看到桌子上摆满账册,感觉十分神奇圣神。向西是蜡线厂,机声轰鸣,震耳欲聋。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女工戴白帽子,穿白工作服,清一色女工。向西有二层楼房,可以穿越再向南胡同走去。这条街还有运亨照相馆。那时的相片,洗出来的都是黑白片。你若想要彩色的,就等洗出像来再上色。医院,东有德远药房。新立街还有陈继尧大夫开的诊所。往西是林西唯一的银行,有一胡同,南通公安街,林西老派出所所在地,再向西是老四署。老四署,解放前叫第四署,可能是伪公署,是个街道名,在新立大街西头南,医院后改为理发的海雲阁西。老四暑,有个院七户人家,出门左右也叫老四暑共四十多户人家,解放前是矿保安队住的和办公的地方往南走几十米有条胡同。再往西走到大友车行,中间有个大院,十多户人家,门冲北,西面保安街,保安东街,保安西街,南面公安街,这里就是老四署。医院,后改为海雲阁理发部,东是三八部,三八步对面是惠丰饭店,后改为大众食堂,靠东第一家为国营糖业烟酒门市部,向西胡同直通林西矿大食堂、林西矿工会,过了胡同就是药店、天丰鞋店、董家镶牙部、林西合作三修门市部,修表、修眼镜、刻章。还有刘家表店,小人书铺……早期,新立大街东西两侧,开办了两座戏院。东边的叫“万登茶园”,西面的称“瑞星茶园”。日本投降后,在中横街的南端又建了一座“国光戏院。新立街东,有原六分局王大肚子局长的院落,院子干净,种植很多鲜花,南门口朝桥西街有影壁墙。房子解放后是托儿所。新立大街中央有邮电局。邮电局门前右面,端立着邮筒。邮筒是墨绿色的,高有一米五、六,椭圆形的。邮筒上端有接受信件的口,想发出去的信函,塞进它嘴里,就可以抵达你向往的地方,让五湖四海亲人或朋友,在这里链接。那时候,我伸手够不到邮筒的口,更多是围绕邮筒转圈玩。邮*局也是平房,门口有台阶。邮局东西两侧毗邻民居。拾阶而上,迎门口处有一桌子。桌子就是平面木板,没有抽屉,桌面压玻璃。玻璃下面有写信格式。桌子上有墨水瓶,插着蘸水笔。笔尖可以吸收墨水,蘸一次墨水,可以写很多字。我初期在银行工作,记账也是用这样的笔写字。桌子右侧有老者,很高很瘦,偏襟长衫。他帮人写信。写一次信收多少钱,我没有记忆。更多是他帮邮局的人,轰我们出去玩。老人端座,抽烟袋锅子,吞云吐雾,刀刻在我记忆里面,永远不能忘怀。我没有和他交谈过,只知道他认识汉字,靠写字为生,很少看到有人让他写信。邮局里面是营业厅,东西长条,柜台里面是工作人员,穿绿色服装,大多是女性。只有一中年男人,负责给门口橱窗换报纸。营业厅有桌子,有笔,有浆糊。我们经常把破损的书,去那里用浆糊偷偷地粘好。那里很安静,很神奇。邮*局是我上学上街必经之路。经常去,经常被工作人员轰出来。其实我们进去一般不打闹。邮*局西有我们同学。他们家房子很矮,里面屋子挨着屋子。邮*局对门是街道办事处,有很大的红门,后来改变成为鞋厂。院子里面,我没有进去过。办事处院子东和我们学校一墙之隔。我在学校可以看到院子里面,有蓊郁茂密的树冠,斑驳的树影,树木遮住了我们音乐教室的阳光。院子西则有二层小楼,我们上学要在楼下经过。楼下的路逼仄,仰视可以看到窗。楼上还有吹笛子的男生。夜晚,清澈的夜空中,缭绕着他的笛子声,让多梦的季节,有了色彩。这条街,有许多漂亮的女孩子。邮局西有加工粮食的地方,俗称“电磨”。人们经常排对等候磨玉米,里面机器轰鸣。邮局向南有东中横街,过保安前街,可达桥西街。和新立大街北并排的有菜市街、工兴街。工兴街中间靠北有基层大院。院子很大,里面有许多人家。我们同学在那里居住。他的父亲高挑身躯,微微驼背,让我们和他儿子一起好好学习。我不能忘记他父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他发出的目光是柔和的,找老师,找我们,让他儿子学习好起来。街道向西闫家大院也有电线杆,也有路灯,向东刘家大院有北出口,也有电线杆,也有路灯。夜幕四合,路灯就亮起来。灯光是土*灰暗,照耀的地方及其有限。但是是灯光照射的地方是我们乐园,女孩子在灯下跳房子,男孩子在灯下玩捉迷藏。晚饭时分,我们在家人呼喊声中不舍散去。特别是冬天,孩子回家了,街面就静了下来。这时,街上响起这样的吆喝声;韭菜花,酱豆腐。声音悠长,余音在夜空中回荡。吆喊的人是中年男子,戴着皮帽子,穿着厚实的棉衣。他是骑着自行车来的。车后座驮着一木头盒子。他要把车子停靠在电线杆旁,不停的呼唤。有人来买酱豆腐,他就打开木盒子,里面排放整齐的酱豆腐,他按你购买的数量。从里面用筷子夹出来,放在买者着的碗里。几十年过去了,那条街道早已不复存在在,但是我不能忘记那夜晚,不能忘记那迷离的路灯,不能忘记那叫卖声,那样的情景,让我觉得寒冷的冬天有暖暖生机。我怀念那个夜晚,至今,我耳畔还回荡着这样的声音;韭菜花,酱豆腐……我还记得我们街道有卖豆腐的老面色红润的老人。他是上午从林东来。人们都叫他大红脸。他推着独轮车,车上左右各放有盛豆腐的木盒子。木盒子上面有布遮着。他的豆腐有形,硬朗。是用卤水点的。他吆喝声是洪亮,发爆发音,就喊俩字;豆腐。声音短促,第一字稍长,第二字刚发出声音后,戛然而止。老人风雨无误。他还经常和买豆腐人说笑。新立街东头一号是大院,大院向东北有一片空地,空地高于街道。中间有坡路通往一工房。空地西头种植槐树,东头种植杨树。我的母亲经常和邻居女人,在西头槐树下纳凉。夏夜,我们把凉席铺在地上,躺着数星星。母亲拿着鞋底纳鞋,不时用芭蕉扇驱赶蚊蝇。有母亲在,席地而睡也安稳。去林西一工房路西,有一棵杨树,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栽种大杨树,树冠如伞,枝繁叶茂。我经常爬在树上斜躺着度过夏天。树下是玩扑克的人。那年月,玩扑克人很多,输赢的考量就是脸上贴多少纸条。最鼎盛时候,人们买不到扑克,就自己画扑克牌,也没有停止玩。玩牌的人大多集中在东头,空地的东尽头是去医院的大上坡。向北是一员司房,有坡,有水泵。我们吃水去这里挑水。水泵在一条胡同口。水泵四周,有一米见方红砖砌成的墙,上面有一块水泥板,中间有孔,孔下是水泵管路。用水的时候,手伸进孔拧开管路。向东是三十二店,店里两处买货,一处门冲东开,买副食蔬菜。门板是绿色的,一处门冲南开,登台阶进去,卖点心糖果。距离卖点心的西,还有有两扇开的大门通往三十二点后院,大门可以进入马车。那年月冬天要储备大白菜,看到马车拉白菜进入后院大门,我们家人就去东门口排队,挤着买白菜。买白菜队伍是无序的,需要早去,需要力量,需要耐心。(十三)新立大街、桥西街的东,两街交会处有三十二店。面向南的门面是糕点副食,面向东的门面是水果蔬菜和卖肉的。有一著名售货员姓满,人称“大老满”,售货非常负责任。水果糖块1分钱一块儿。三十二店东,门前有空地,有槐树,花冠浓荫蔽日。夏天搭凉棚摆长案子,买蔬菜是拥挤的。桥西街东头有家大院,院子里有棵蔽日的山丁字树,树枝长到墙外,出墙的果实,硕果累累,我们一直想吃,从来没有吃到过。院北有家矮小的平房,住着两位耄耋老人,走路颤巍巍的,男人眼睛有疾,视觉不好,女人干净利落。我们常常钻进他家小屋,买几分钱的果酱,果酱是山里红熬制成砣,里面有糖。女人藏着卖,我们去了,她层层打开薄布覆盖,挖几勺子,卖给我们,味道极其鲜美。她家南挨着卖水的一对老夫妻。在老人门口有灶台煮开水。水壶有三个,一水壶水是只能灌满两暖瓶。一暖瓶一分钱。邻居排队买水,用暖壶排队即可。老人给你灌满开水,取暖壶时候,你再付钱。32店南口后面左侧是桥西街大院,院口东墙下有水泵。大院里有我的男女同学,大院深处厢房有一家解放前富有人家。这家老人我见到过,满面红光,白净无须。我家房子,就是他三十年代末建立的。桥西街的胡同,依次是东仁里胡同、昌义胡同、仁义胡同、新华里胡同、西仁里。再向西,有一南北方向的街道,是东同德里向北延伸的街道。东仁里胡同中间东出口进入,里面有大院,我们的女班长就居住在那里。向西,新华里胡同两面无住家,有墙无门口。胡同口内宽不到二米,土路。下学后,傍晚,我们经常去那里踢杯口大的足球。胡同里的球场南北有同学把门,把门的是我家西院的伙伴,腿有残疾。踢球踢得天昏地暗。落日时分,在薄暮中,随寻觅我们的家人,不情愿地回家吃饭。东同德里向北延伸的街道,贯通桥西街和新立大街,中间有托儿所,托儿所最早是很小的学校。桥西街向西,是开滦机厂的洗澡堂子。房子是水泥顶,出长檐。院子西有空地,有茂密的草,有堆积的土。夜晚这里有吹笛子的人。月影阑珊,笛声穿透夜空,宛如天籁之音。那时候夜晚没有娱乐,夜晚睡眠早。夜晚,万籁俱寂,只有笛声伴随你入睡。桥西街,有一个没双腿的人,据说腿被火车压掉,虽没双腿但是很灵活,双手各拿一块长方型木头,很像石锁。走路双手一悠可上台阶,解放他后靠修鞋为生。无腿的中年男人,在街口摆摊修鞋。他语速快。冬天刮着凛冽的风,吹动他帆布顶棚,夏天也只是布顶遮挡阳光烈日。记不清我们怎么惹他,他经常追着打我们。我们是经常跑,他永远也没有追上我们。另外年轻男人就是脚有残疾,内足,脚掌向内翻。小孩时不懂事,很觉新奇,有时跟在后面看。他俩原都没有工作,一人自己修鞋为生,因人都有怜悯之心,都找他修鞋,所以生意很好,也能顾上生活;另一个养过羊,后来被安排在开滦林西矿康服厂工作,有了工资。桥西街的小马路西,是开滦林西矿第一俱乐部的东大墙,南是南工房,北是南义山,第一俱乐部是日本时期和南工房同时期建的。日本一个小队住在里面,坏事做尽。曾经有一日本*曹叫高贝,经常在五三工房西南角(那时五三工房还末建),南工房东墙外杀害中国人。后来一部归矿上所有,解放后成了矿工和家属的文化娱乐中心。西面原来有一大门冲西,后为了安全往南二十几米又开一大门,只有晚上有演出才开,以便人员疏散。第一俱乐部内有一礼堂,后有露天剧场,内设一个评剧团,一个河北梆子团,一个皮影团,一个武术组,有各种剧目。评剧团有桥西街一个姓赵的演的小女婿,梆子团有一高老太太为主角,皮影团有林西矿一刘姓老*员,他们的演出能和专业演员媲美。武术组除了刀枪棍棒以外,还有举重、扔沙袋,最好看的是摔跤。那时林西有三个出名的摔跤人,省内有名次。那时主要是一个林西矿的电工李师傅领几个徒弟,较好的徒弟有张姓二人,他俩是好朋友,一个震亡,一个在开滦工作。后来又把院内墙打了个小门,后面是一大院,在东南角盖了几间房,开滦一小西北角的图书馆搬了进来。第一俱乐部门内礼堂在西。靠北有花圃。花开的季节,鲜花盛艳丽,姹紫嫣红,冬天放入有玻璃罩着花房。露天剧场,有木板凳。向东有排练节目的。六十年代,林西矿工会组建了一个文艺宣传队,水平很高,有时在第一部,有时在第二部,轮流演出。当时的精彩节目有小乐子的横笛独奏,大头的独唱,曲目有《我为祖国献石油》《新货郎》《赞歌》等,有两个漂亮姑娘演唱的《绣金扁》《红梅赞》,有表演唱《小伙当兵就要离开家》……一部礼堂前有回廊,顶棚爬满绿色枝蔓,垂着长长的豆荚,我们经常跳跃的摘,也抓不到。一部东头有大门,经常锁着,只有开大会时候才打开。我们经常跳跃大门。(十四)第一俱乐部门口,有一小广场,向南进南工房大门,向北是中横街。小广场有卖各种东西的商贩,有卖粮食的,有久爹的闷子(凉粉剪熟,放了佐料,二百一小盘,二百也就是现在二分),有铜壶茶汤,过年时还有拉洋片的,小孩没钱时围着看;向西,解放后建了大红门食品部。大红门东,北面都有门,东面有长案,院内有顶棚。商店店内南北走向,狭长,二十多米长,5米宽,里面卖食品,茶糖。店前有台阶。大红门,靠南面也有大门,行人可通过,到林西曲艺社和南市场,大红门西是小杂货店,再向西是拐角,有合作商店,卖肉,卖蔬菜。向西。紧贴南工房墙盖了几间房,开了说书馆,大门是绿色的。一角多就能听二个多小时,讲的有隋唐演义、小五义、小八义、杨家将等,下学就去听书,也是小时一乐趣。年前后,林西成立评鼓研究社。林西分社疏于私人性质,说评书西河大河鼓,演员有史正一,郭相忠,李文正,陈子全等。工房南侧林西曲艺社,社长叫陈清波。是说评书的,还有两个说评书的一个叫朱法千的,一个叫史正一,人称大耳朵史正一。曲艺社有说快板的,唱西河大鼓,乐亭鼓的等。……(十五)大红门向西毗第一俱乐部向西是南市场,有一老式浴池,老人们带着干粮,洗浴去就一天。在里面喝茶水,搓澡,躺着聊天。路北第一家是当铺,有几个老者。记忆中有一王姓老者,非常干净,高个较瘦,住林西街靠西第一家,因院落干净,花草鲜艳,葡萄满架,引起路人向里张望。西面解放后建一公厕,再西行就到保安前后亍,有一个染布房和大同学校。出口有一刘姓裁缝,手艺高超,后东矿区四缝成立,被请去做师傅。膝下有二男二女,老大是矿上一般干部,临退休任北戴河开滦招待所领队。老二为海员,大女嫁到唐山,二女嫁给当地*人,一家人生活美好,四邻合睦。东面是老金家的大友车行,哥们很多,最小老八。车行后是三順书馆,比国光戏院略小。再往东是张、孙二家小杂货、王家帽子铺、林西鞋厂,厂小工人多,夏天工人到外面坐门口干活。(十六)一部南是南工房。听老人们讲,过去南工房住的开滦最底层劳动者,大部份是工人阶层,当时称小工人,所以叫小工房,解放后,工人翻了身,改为南工房,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人们叫贯了小工房,所以老人们都知道南工房叫小工房。南工房共十八排房,由东向西分为十九条,门牌号按胡同排序,东侧南端为1号,到最北端后再由西侧北端第一个门接着往南排。每条有四組二十户,到54号止。一条和19条对面是围墙,故到20号止。南工房1至19条,原是四组,后又建了甲号房,变成5组,房子也是石灰岩结构。东,西,南原是有二米多高围墙,墙上一尺多宽的平顶,工房1条门冲东,19条门冲西,只有二十几户人家,除12.13.14条外都是50多户(这三条没二组,是空场,有日本时期建的地堡。)工房佈署是西面和四,五组是六间连一起的平房,是人们平常叫的正房。中间隔开,分为二家,北面原三个大门。六条的大门因紧邻开滦林西矿第一俱乐部被堵死,只剩十一条的和十六条的二个大门,十一条经过开滦林西矿第一部到中横亍,十六条出门是市场,往北过原大同学校到新立街。正房都是用红碣砂石岩建的,东南角1至7条是用石灰岩石建的,是柳式厢房,有一家一幢的厢房和五家一院的正房,厢房当时是冬不暖夏不凉。后来因东面建了五三工房,东面高墙扒了个墙豁子,西面有了自由市场(当时称黑市),西面墙也扒了豁子,为了人们出入方便。工房内还有二个防空洞,一个是解放前的在1条和2条之间,(2至3组之间)一米多宽見方形,往北直通老开一小,解放后北面堵死了,为了安全洞口用水泥板盖严了。另一个是解放后备战备荒时建的,坐落在工房10条和11条之间,(4至5组之间),直通矿内,因地震援建时,施工队事先不知有防空洞,还死伤了施工人员。南工房建设之初是一个封闭的大院,十三条和十六条朝北开有两个大门,后来只保留了十六条的大门,居民们在此出入。此后的东面和南面陆续敞开,与新建住宅连接起来。十九条围墙被人们扒开一个豁口,称墙豁子,方便人们去南市场购物。在豁口的南侧有一个小土庙,哪家有人去世在这个小庙里烧香祭拜。小的时候感觉这里很恐怖,一直没敢进去看看里面有。此后,又陆续建设了五三工房、西工房、东工房、合作工房等。南工房与其他工房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墙体是红褐砂岩石,颗粒粗糙,很容易风化,下雨的时候往下流红色的水。而其他工房是使用白灰色硅石建的。(十七)林西南部有河流围绕,河流向西蜿蜒流淌,河面有桥,桥是铁桥,可通往石佛庄。桥西是一片沙土地,沙土柔软细腻,手抚摸如细软锦缎,沙土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沙土地凸起,四周是河流、湖泊、湿地,湿地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这里有老人看护沙滩。我见过这位老人,面目红润,白皮肤,说话声音如钟声般洪亮。他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林西隆茂居的掌柜。他的家产在林西主要分布在过去的区*府大院旁的公安局,及林西大塇东侧粮食街老新华书店、粮店、新立街的三八部以西的地方。林西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林西有名气的商店有协力公司、三合成、隆茂局、义和局、褔盛和等。区*府大院就是过去其中一家大户人家的资产。地震前的区*府平房,大门有门房、廊柱、门楣,飞檐斗拱;进入门洞,里面是大院平房。房子的墙是长条石砌成,整齐讲究。房子最早的主人是一家大户人家,典型的四合院样式,为三进院落。第一进院,是垂花门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进院是厢房、正房、游廊组成,正房和厢房旁还可加耳房;第三进院为正房后的后罩房,在正房东侧耳房开一道门,连通第二和第三进院。区*府南有三十一高中学校。学校开始没有院墙,常有散养的鸡,在草丛中生蛋。我们穿越操场,如拾到草丛中的鸡蛋,很是高兴。三十一中东是三院,三院是石头地基,红砖石砌体,上段是花墙。医院病房在北端,南段有宿舍,宿舍掩映在柳树中。三院院南有水坑,坑里长满了草。三十一中南有红坑,坑的四周土是红色的。红坑可以游泳。家属都叮嘱孩子不要去,那里很危险。医院大下坡有几家住户。南面的院墙外,张贴着二部影院演出海报,海报是*色红色绿色的彩纸。向南有路,通往干部工房;再向南有水渠,水渠岸边向南有几棵柳树,垂柳依依,树影婆娑,树木向水面倾斜低垂。我曾经认一柳树,为我生命之图腾。是系一条红头绳,把红头绳系在柳树树干上,拜柳树为干妈,祈祷生命长久。柳树,谐音“留住”,乃留住生命之意。区*府东西南有冰棍厂。我们没有去过区*府大院,但是经常去冰棍厂,在窗口,等候刚出来的冰棍,马上购买。冰棍二分一根,奶油冰棍乳白色,三分一根。东仁里再向西,有一南北方向的街道,是东同德里向南有路,路面比较宽阔,可穿越五三工房、南工房,路可去沙河。河岸南,阡陌纵横,是一片片水稻地,绿油油的叶子;田野里有青蛙,夏日里一片蛙鸣。秋天来了,稻子熟了,稻穗是金*色,稻浪滚滚,随风起伏。田野中间有土路,向南通过炮楼子可以出林西。路东有一口井,路西有一口井。路东的井,井沿有围墙,墙体不及腰高,探头可以看到井底。井口直径有十几米。据说是城市自来水厂的附属设施。井里有水,深邃不见底。童年就是好奇,知道掉入井底将淹没生命,可是偏偏想看井底。那时候,经常有自杀的人,跳入南大井。我们经常这样起誓*咒,骗人就跳南大井。但是我们都不敢跳啊。我们曾经在井口沿上走。后来井被填埋了,上面种上了玉米。玉米叶子长得萎靡,可能高于地面,缺少水分。路西也有一口井,小于东面的井,不到十米的直径。井口围墙很高,墙面有门洞,无门,探头可以看到井底,井底有机器设备。再向南有沙河,河流由东向西南逶迤流淌。岸边有水泥浇筑的炮楼子。炮楼子是日本人建造的。炮楼子有高大的院墙,院墙上有铁丝网。向北有大门口,门是铁门,有空隙。我始终好奇。院墙东有路,是来往进出城的必经之路,经常有马车经过。院墙低端有水泵嘴输出墙外,让路人饮用。据说里面是自来水厂,生产水供城市人饮用。烈日下,饮着墙洞水管流出的自来水,如琼浆玉液一样甘甜。炮楼子东,隔条土路,有一沙子坑,坑里有水,坑沿与河流相连,随河水涨落。风平浪静的日子,我在沙子坑里洗澡。把衣服放在北岸。北岸是褐色的土地,坑里是柔软的沙。沙坑不深,洗澡没有危险。我经常爬出沙坑,再登上炮楼子的墙壁,通过枪眼,看碉堡里面的墙。想象炮火纷飞的日子,这里曾经演绎一场血肉横飞的厮杀。我时刻想再投掷一颗手榴弹,让碉堡顷刻间灰飞烟灭。炮楼现在有一段墙,还是过去的墙。现在的十八号小区,过去叫小树林,树林栽种大多是柳树,绿柳垂丝。西面有池塘,池塘里有积水,我们经常去捞鱼食。区*府北面有一片空地。往北一条道路通达医院,叫大上坡,当时觉得极其陡。路西有坎,坎上有护墙坡,护一员司房的外墙。坡西有高大的杨树,至今还在。这条路现在文化广场西,还有残余路面。有一种说法:这条路是林东与林西界线。(十八)区*府南,过去是土房和荒地,杂草丛生,后建干部工房,街道共分六条。区里主要领导都住这里。*府西南是低矮的民房和商业办的修理厂,后建成冷饮厂,门口常有提冰棍筒的男女老少。南面五三年建了工房,紧贴西面南工房。两工房之间有条道直通沙河大井,东西道,西到南市场,东六四里和各个胡同,一直到开滦机厂。医院,地震后建成了南兴瓦房,在老林东村,过沙河直通石佛庄。在前兴南有一大片房,那是古冶西家套人建造,刚盖好就解放了,收归国有,成为医院,地震后变成居民区。前兴街东面,中兴街小庙的南面原有一大院,是东矿区人防部门,院里有备战时期的地道,和前兴街地道连在一起,直通东矿区*府大院。看人防大院是一张姓老人,医院搬到唐家庄,医院工作,大院改成了东矿区拘留所,后又改成古冶区公安局刑警队。医院。前兴街上也有米面加工厂,在路北。区*府东南角有一个打麦场,是孩子翻耍翻跟头地方,北面就是乱葬岗,后改建成林西花园。花园最北边,靠路边有假山,假山西边是花窖,花窖南边是大片的花了,不乏名贵花卉,像铁树、桂花、西福海棠、昙花,种类繁多,还有花圃、花坛之类。我在那里看过昙花一现。往东有小庙和中兴街,市农混居。五几年,大槐树下,落雷区击死过人,我小时听说后曾去看。往东偏东南是东兴街,也是市农混居,书记姓吴,后搬家到赵各庄,换成退休工人院。东兴街北面是东工房,那时各庄都有秧歌队,东兴领队姓贾,前兴领队姓王。东矿区*府、东矿区人大、*协和公安局在此,占三个大院,分别为王家的义和局,王家的隆茂斋,张家的福盛和,卢家协力公司的房产,解放后收归国有,做为东矿区办公地点。各家的买卖商铺也收归国有。*府对面是西兴街,福盛和的后代大部分住在这里。亍道孙书记的对面屋是惠丰跑堂的高老四,是林西有名的老惠丰食堂人,他不但堂跑得一流,算账也非常快,从没有失误,这是林西一绝。紧邻西兴街为前兴街,义和局的和隆茂局的后代部分住在这里,是市农混居,市民归孙书记,农民为前兴大队(当时林东分为前兴、永兴、东兴、北兴四个合作社,后改为大队,村长姓陈)。紧邻北面,是一广场,南是一二米的土坡,上了土坡是很大一块平地。区*府西北面有猫尾巴庄,解放前属于林西,因只有六、七户人家,解放后划归林东西兴街。猫尾巴庄解放初期,有饶、卢、崔、*等几户人家。南面一饶姓人家,当时盖有六间正房,院内只一米多宽。东是卢家门前的高台阶,用半米宽、一米二长的棉条石建成,台阶上建有高大房子。挑高的门厅和气派的大门,圆形的拱窗和转角的石砌,尽显雍容华贵。猫尾巴庄偏西北是一员司房南门,解放后为一工房,北门到广东街和自来水公司,出西门到开滦一小。(十九)

图丨开滦林西发电厂五号发电机组,中国近代最早的火力发电厂之一

图丨开滦电厂逝去的辉煌摄影:张立明

开滦林西矿东面是开滦发电厂,往西是洗煤厂、电厂大门,洗煤厂大门,长年不开。一旁有老煤处。矿西面有南门,解放前是只能过一个人的转门,解放后改成大门。再往西是林西矿拉劈柴的便门,再往西向北拐是开滦机厂大门,后开滦机厂和中央机厂合并搬到了老林西。西面,杜*庄北面,鸡冠山后改成了职工宿舍,林西矿消防队、文化楼。唐山大地震致开滦林西矿洗煤厂主厂房全部倒塌林西矿西和南是北水沟、小山街、大庙街、合作工房……图丨开滦电厂逝去的辉煌摄影:张立明(二十)小山街北有浴池。过马路是机厂,机厂门口有小窗口卖电影票。机厂里面有电影院。小山街西北是估衣街,解放前是卖旧衣服的。向南是洋灰桥西街,中横西街,在去十六中路东有卖煤处。矿西街位于林西矿和开滦机厂之间,几十户人家,街道很不规则,土路面坑洼不平。住宅区里还有一个小型会议厅,木制长条凳子,矿上有时放些小片电影或演出节目。从小山街往西走,有一条南北马路,向北通往古冶。向南通往芦苇庄。从小山街横穿马路,有一个面朝东开的门市部,叫北三部主要经营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只记得有个四十多岁卖花生油的汉子。他高高的,胖胖的,眼睛极度近视。看票证和钱必须紧贴眼帘,不然就看不清,有人说姓于。还有一个清瘦,烫着发型的女人。有人说,她是唐山京剧团唱旦角。文革中,唐山各文艺团体成员下放劳动,接受工农兵再教育,她被下放到东矿区商业体系。小山街上有三顺影院,在保安街后身。三顺影院门朝北开,屋内大约有平方的使用面积。室内南面设有舞台,做为演绎皮影或说唱大鼓使用。在这里演出皮影的,有唐山皮影团,还有昌黎、玉田等县区等影剧团。在林西这块土上,爱看唱影的,大都喜欢唐山皮影团。因为这个团是唐山皮影界的尖子。可以说是名角云集,角色齐全。有唱髯(老生)的张绳武、李秀,有唱三尖子(介于老生和小生之间的角色)的张凤阁,有唱生(小生)的马玉喜,有唱小(旦角)的高荣杰、张梦兰,有唱大(黑头)的苗广珍,有唱丑(丑角)的杨万章。在三顺影院唱大鼓的有古冶区曲艺团的几个名角。他们或唱西河大鼓,或唱乐亭大鼓,把《呼延庆打擂》、《隋唐演义》演唱的维妙维俏,淋漓尽致。有时,唐山市曲艺团也来这里演出。乐亭大鼓名家、唐山市曲艺团团长靳文然的一段《双锁山》,将乐亭大鼓的韵味演译的高亢如“十面埋伏”,低吟似《汉宫怨》。迷倒了多少听众。在三顺影院的斜对门,有一个专门租赁“小人书”和“武侠小说的铺子。来这里租看“小人书”都是在校读书的半大小子。他们利用上下学的空隙时间,或在铺子里阅览,或将书带走,对于这些求知欲极强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营养补充。据说有一个林西东南20多里地的乡下人,每周都从家里步行来到这里,租赁一两本武侠小说,拿回家去请人朗读,他集聚一大帮人坐在他家听书。(二十一)林西小山亍是从新立大亍西口,大友车行向北,一胳膊肘小弯往西到栅栏门(解放前按的栅栏门。)过马路对面就是北三部。小山主要亍道,分南北二片,小山亍没有小山,只是向西有一小坡,主要是人员杂,解放前外來人口的集聚地,各地人员来林西后,先到林西小山,商家也杂,和唐山小山起名。来小山的各地人员都有,北面有大名府为小久家开的锅伙,(是河北大名府人氏。)住的大多是大名府人,另外还有保定府,(现保定市)顺德府(河北邢台市),河間府(河間市)人氏也加入里面,统称外乡人。来开滦林西矿下井,不带家眷,孑然一人,合伙住在里面,合伙吃饭,如同住大车店,十多人住一大炕,条件非常恶劣。那时外乡人很团结,成为帮派。來林西矿下井外地人,挣了钱,再回乡娶媳妇,或再到林西别的亍道租房子住,有多人落户后成为永久的林西人。小山街路南,解放前有2.3个小亍为窑子胡筒,只有一尺多宽小道,刚过去一个人那么窄,住有妓女,高级点的有一座二层小楼叫作燕春楼,坐落三顺书馆西面,解放前也是妓院,解放后被*府取缔,妓女全部从良。马路北从东向西有打铁铺,华书馆,有唱河南坠子的曹家书馆,有说书的小旅店,有王家老店,张家理发店,王家大铜壶茶湯,小土产部,剁锉,卖草,到西面最有名的就是荣记饭莊,和惠丰一样有名气。除了这些商家还有一些住户居民。小山亍南面,有一条路,几户人家叫魚市亍。向东是回民羊肉饼,李家鞋铺,趙家掛面,(压掛面),小杂货店,.燒麦和饺子馆,小照相馆,里面除做买卖的外,还有一些住家……。从这个商店北面往西,有一条水沟,叫“北水沟”。水沟南边,叫“大庙街”。再往西,就是房地产新建的“卫东街”。“卫东街”前面是西大楼。“西大楼”是林西矿的职工宿舍,地震中伤亡惨重。再往南过马路就是“联合工房”。从“卫东街”往北走过水沟子就是“合作工房”。“合作工房”的西面是一片稻田地,稻田地的西边是“自建工房”。挨着“自建工房”,就是通往吕范的矿区铁路了。(二十二)林西至古冶的马路是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弯曲的,沿途东侧还有鸡冠子山宿舍,东矿区合页厂,开滦直属库,马车二队等。马车二队相当于现在的汽车运输公司,银河他们经常驻足的地方。主要看那里的马匹,男孩子喜欢马的嘶鸣,敬佩马车驭手,觉得他们能力很强,多么暴烈的马都能驯服。有一次银河在外放哨,同学偷偷地拨了几根马尾丝。把它做成环,绑在长竹杆的尖上,用来套知了(蝉)。马路的西侧比较零乱,小山街在路南。那里有个铁匠铺,打制一些刀铲农具工具之类的铁器。冬天路过那里常停下来,看看干活的,顺便取取暖。加热炉是烧煤炭的,旁边有个大风箱,风箱呼呼作响,后来改成了电风机,炉口向外喷着火苗,象条火舌。打铁时两个师傅配合,一个用铁钳夹住铁料,放在铁砧上,不停地翻转。另一个用铁锤不断地敲打,铁料的颜色发暗后,再放到炉里加热,不一会,一个工具的雏形制作完成。打铁师傅的夹钢技术很精彩,因为我们常用的刀具不能是混钢的,那样磨起来很费劲,所以在刀具中间夹一片钢。制作时将一片钢片夹在烧红的铁中,打成所要的刀具。这项技术难度很大,火候必须掌握的非常准确,掌握不好就造成看夹生,钢铁分离,产品报废。我们还爱看钉马掌的,铁匠铺兼做换马掌的生意。门前有一个类似足球门的木桩架,把马栓在那里换铁掌。切下来的马蹄可以泡水浇花,肥力很足。老师告诉我说:“掌无铁则无马”,后来才明白,马没有铁掌是不能在硬路面上行走的。在那里还看到一种至今已失传的技艺:剁锉。有一个麻脸、身体粗壮的女人,把钢锉坯子平放到锡垫上,一手拿剁刀,一手拿锤,十分均匀地锤打。锤打一下,剁刀往后挪一点。这项技术要求难度非常高,一是剁刀挪动的距离要十分精确,大锉刀一厘米要移动五、六次,小锉刀一厘米要移动七至十几次,移动的距离全靠手来掌握,其精度可想而知。二是打锤的力量要十分的均匀,大了不行,小了不行,否则锉齿的高度出现问题。锉刀剁完后还要淬火。先将锉刀涂上保护层,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拿出来后迅速地放入水中,然后放入保温箱里。保护层是巨*的,可能是氰化物。在那里看剁锉,有时忘了回家。向南是林西西中街是一条很有名的街,这里诞生了著名数学家张广厚。这条街位于群英西道,东西走向,东起与新光路交叉口,西至原十六中东墙,延伸至与迁曹线交叉口。这条街是林西开辟为工业重镇之后,由当地人所建筑的居民区。它是城乡结合,工农结合比较典型的地方。到唐山大地震前,一直保持灰砖门洞,青石围墙的原始面貌。这条马路还有过几个著名的单位,一个是原唐山第十六中学,河北省重点学校。另一个是原中央机厂,是建国后国家投资的煤矿机械制造和维修企业,由原来与林西矿相邻的开滦机厂迁来。名称为开滦机厂,以后多次改名,曾称过开滦机械制修厂、开滦机电厂、开滦机电总厂等,现为唐山市开滦铁拓重机公司。西中街东头原是林西卖煤处,现为古冶区卫生局所在地。沿路还有林西第三小学,也是一所比较有名的学校。还有林西大队。林西大队过去叫光明社,大队南面有光明社汽车修理厂。过小山街是洋灰桥西街,路边是空旷的地。林西最西北,铁路桥下,叫山东半岛,大多是山东人,来林西务工,有好多人是蹬三轮的。(二十三)林东人初期这样划分,从医院南下坡路为界,路西为林西,路东为林东,这样划分林东有九个街道,第一是西兴街从大下坡至花园南门,旧时称猫尾巴庄,也叫小庄子,就是原区*府所在地;第二是前兴街,在原区*府东,林二小西,旧时称前庄;第三是中兴街,在前兴东北,旧时称大庄,老爷庙在中兴东头,在大沟西沿,后改林二小分校;第四是永兴街,在中兴街西面,也叫上坎子;第五是北兴街,小桥子至东工房,那里有服务队,卖煤处;第六是平安街,在小桥子南,南面;第七是富贵街;小桥子西;第八是吉庆街富贵街西面;第九是东兴街,也叫栅子林东。解放初期成立农业合作社,也叫和平社。下属四个大队。前兴大队,包括西兴街;前兴街,富贵街,吉庆街;永兴大队,包括中兴街,永兴街,平安街;北兴大队,即北兴街;永兴大队,即永兴街。林西最早学校是,林东中兴街年成立老爷庙小学,林东村办。年在林东外宅扩建学校,校名林二小。二小当时有三所分校。一分校就在二小对门。原来是庵子庙一份校后来是教育局。二小东面是个大沟。沟的东面是二分校离主校不过二百米。门口冲西开小门口。三分校在林东老爷庙了。林西东工房位于林西东侧,属开滦林西矿管理的住宅,建于一九五八年。有30条街,每条户数不一样,多的80多户,少的40多户,将近两千户常住居民,由五个居民委员会管理。是林西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工房区。白灰色硅石墙体,焦子顶,林西第四小学和第六小学位于工房区内。有两条马路穿过工房区,一条从外围通过。十三条的马路直通七百户村,二十三条的马路通唐山十九中,三十条的马路通到基建瓦房。东工房有两个商店,也叫合作社。十三条的商店叫大合作社,经营日用百货商品。东侧是粮店,过道西面还有一个小商铺,主要经营蔬菜等副食产品。二十三条有个小卖部,主要经营副食品。所有商店归东矿区商业局管理,统一进货渠道,统一商品价格,绝大部分商品凭票购买。每年底发次年购货票,每人一张,每一张从1到号,居民们要随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