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女军医的医者仁心 [复制链接]

1#
感动尽职尽责的动物保姆感动了无数人 http://www.baozia.com/nrly/6612.html

十月的喀什鲜花烂漫,十月的广场红旗招展。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们不会忘记守护人民生命与健康的戎装天使,不会忘记为我们的国旗增光添彩的人民功臣。因为“岁月静好,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之际,我们特编辑了国庆专刊,推出阎海贤的文章,希望让广大读者朋友了解学习全*“双拥”模范、主治医师冯桂兰的感人事迹,使我们的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在陆*12医院众多身穿白大褂,胸前挂着听诊器的医护人员中,有一位两鬓染霜,令人崇敬的女*人,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共产*员冯桂兰同志。

冯桂兰同志年参加革命,年加入人民解放*行列,医院。在她的工作履历上,没有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记载,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但她凭着对事业的挚爱和追求,在这伟大与平凡,喜悦与烦恼,寂静与繁忙交织在一起的医疗工作岗位上,全心全意地为边疆各族*民办好事,做实事,用一颗充满爱的心赢得了各族*民的信任和崇敬。她先后数十次立功受奖,年荣立二等功,多次出席南疆*区、**区、兰州*区、喀什地区及自治区召开的“双拥”和民族团结表彰大会,年7月被解放*总*治部、国家民*部评为全国“双拥”先进个人,年荣获解放*总*治部表彰的“老有所为”精英奖。

悠悠民族情

多年来,冯医生热爱边疆,热爱本职,以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医疗任务。她对医疗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伤病员怀有深厚的手足之情。在工作中,她总是用自己的爱心,把春风、欢乐、幸福、温暖带给伤病员,想方设法为他们解除痛苦,驱走病魔。冯医生信奉现代护理工作的创始人南丁·格尔所创立的“病人就是上帝”的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医疗工作的准则,不计个人的得与失,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之所需。对病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把病房看成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用一颗火热的心,把爱洒在病人的心田里。

冯桂兰医生为民族妇女诊病

一天,冯医生上班途中看见一个医院路旁的林带里呻吟不止。她凭着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意识到,这是一位临产孕妇,于是她立即叫来担架和一名护士将其抬到产房,进行抢救。随后用自己的元钱和50斤粮票为这位孕妇办了住院手续。当她看到这位病人因分娩身体极度虚弱时,又从自己家里拿来鸡蛋、挂面、方块糖和衣物送给病人。这位病人痊愈出院时,含着感激的眼泪深情地说,“冯医生比我的亲姐妹还亲。“在一次休养员座谈会上,妇产科一位病员说:“冯医生待病人如亲人,穿上工作服是医生,脱了工作服像妈妈。”

医院驻地六小队九十岁的孤寡老人阿斯木,患骨结核不适应于手术治疗,只能躺在家中受着疾病的折磨。冯医生得知后,主动当上了她的“家庭医生”,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坚持每天利用休息时间上门为阿斯木老人治疗,用自己的钱为他买药品和营养品,最终使其病情逐渐好转。老人逢人便夸:“解放*医生亚克西!”

年5月,驻地巴仁乡二大队维吾尔族农妇吐尼沙汗患医院治疗,但因子女多,生活困难,她只住了二十多天就再三要求出院了。冯医生得知后,就主动承担了为吐尼沙汗治病的义务。冯医生在完成好病房医疗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坚持为吐尼沙汗自费打针送药。春去秋来,风风雨雨,六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治疗。

为农牧民查体治病(右为“双拥”先进个人冯桂兰)

一次,吐尼沙汗的病复发了,当时冯医生正发着高烧,白血球减少到,但她考虑到吐尼沙汗病情重,不能耽误,硬是支撑着身子赶去为吐尼沙汗及时治病。众所周知,肺结核病一靠治,二靠养,在治疗中,冯医生时常给吐尼沙汗送去大米、奶粉、挂面、麦乳精、清油、水果、蔬菜等物品,让其补养身体。几年来,冯医生为吐尼沙汗买药打针和购买营养品支付了多少钱,她自己也不清楚,但吐尼沙汗心中是有数的,她曾经对一位记者说:“冯医生仅为我买药的钱足可以买一头牛。”(在当地买一头牛需一千元左右)。年3月份,吐尼沙汗拿着送给冯医生的医院*治处,她含着激动的泪水说:“我能活到今天,全靠冯医生,冯医生是我的救命恩人!”

有些认识冯医生的维吾尔族群众见到她,总要说这儿疼那儿不舒服,冯医生从来都是毫不推辞一一为他们检查治疗。维吾尔族妇女阿娜古子宫癌手术后,又患了阴道炎,医院检查上药,她悄悄地告诉了冯医生。冯医生坚持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为阿娜古上药达半年之久,终于治好了阿娜古的病。阿娜古为表达对冯医生的感激之情,特意给冯医生送来五十多个鸡蛋。冯医生为不伤阿娜古的心,收下了鸡蛋,但又给她送去了五十斤大米。

拳拳慈母心

在中华民族的丰富语汇中,最圣洁的莫过于“母亲”一词。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容忍他人对自己的母亲有丝毫的亵渎行为。

医院青年人多,护士、卫生员大多都是十七八岁的娃娃,有的是刚出了校门就来到了部队,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强。对待这些娃娃兵,冯医生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有着慈母般的爱,她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和那些年轻的护士、卫生员们聊聊,关心她们的思想和生活情况。

年12月的一天,科里十七岁的卫生员小刘值班,小刘看到病员们都安安静静的,就耍了个小心眼,没量体温,没测脉博,在值班记录上胡乱估计了几个数字填上了事。这事正好被刚刚进来的冯医生看了个一清二楚,她默默地拿上体温计逐一为病员测量了体温和脉博,对这位卫生员的值班记录进行了更正,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对小刘说:“对病号可来不得半点马虎,记录失误就会影响医生的诊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事故。”这位卫生员看着她那慈母般的脸,惭愧地低下了头。

在医院里,妇产科要算是比较忙的了。护士们一天到晚马不停蹄,有时来了急诊还得加班加点,因此一天工作下来,有的护士连腰都直不起来。年6月,妇产科又接受了参加南疆*区后勤部文艺汇演的排练任务,繁重工作的劳累,加上天气炎热,护士们在排练节目时,都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对于这一切,冯医生心里十分内疚和不安,怨恨自己没有这方面的专长,帮不上什么忙,担心她们劳累过度,损坏了身体。于是,每到节目排练,冯医生总是提上茶水早早地等候在排练场地,有时还买杏子和汽水,渴了就给她们倒水,支持不住了就招呼她们休息一会。人毕竟是一种感情动物,冯医生这颗慈善的心使她们深受感动,排练尽管很累,然而心里却感到很舒畅。

院务处一位战士从小失去了父母,整天沉默寡言,冯医生主动与这位战士取得了联系,经常问寒问暖;病了,她做上可口的饭菜送到这位战士的身边;过年过节,冯医生又把他请到自己家中。这位战士在日记中写道:从冯医生那里,我得到了过早失去的母爱。

冯桂兰医生送医送药到田间地头

殷殷奉献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在冯桂兰同志身上体现了春蚕和蜡烛的奉献精神,她把工作看作自己的生命,把病人看作自己的上帝。她说:“离开工作,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惩罚。”

冯医生所在的妇产科编制床位25张,每天都多收治病人10余名,而医生只有四名。冯医生年退居二线,但她仍然坚持在病房工作,年负责分管床位7张,带实习生两名,工作量丝毫未减。多年来,她工作兢兢业业,对病人关怀备至,用一颗火热的心,温暖每一个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

一位身怀双胞胎剖腹产的产妇,后又并发其它病症,她吃不下饭,想喝碗面糊糊,冯医生得知后,回自己家里亲自做好,端给病人。病人又想吃鸡蛋挂面,她又回去做好香喷喷的鸡蛋挂面端来,并亲自喂给病人,病人对此既感激又不安。冯医生微笑着说:“只要你吃着可口,再跑几次我也高兴。”

一次,冯医生正准备下班,送来一位叫阿布吉的维吾尔族妇女,她因流产出现失血性休克,血色素很低,血小板3.1万立方毫米,病情十分危重。冯医生立即对病人进行了检查,及时制定抢救治疗方案,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抢救,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

离医院四十多公里的克孜勒苏自治州的一位女同志,医院,经过抢救,孩子出世后还是夭折了。这位同志为了这个孩子,不惜放弃了入学深造的机会,因此非常伤心。冯医生就早晚两次从家里做好可口的饭菜端到她床前,一有时间就过去安慰她,像对待亲女儿般地关心体贴她。这位患者出院时,拉着冯医生的手,只喊了一声“冯妈妈”,眼泪就禁不住扑簌簌滚了下来。

冯桂兰医生在华北烈士陵园诺尔曼白求恩的墓前留影

年6月10日9时,女儿还没下班,在本院工作的女婿又去机场接人,劳累了一天的冯医生回到家里做饭,面条刚刚下到锅里,科里的一位护士气喘吁吁地跑来说:“冯医生,巴仁乡五大队送来一位昏迷的孕妇,你快去看看吧。”冯医生听后,迅速把锅从火炉上端下来,拿上中午剩下的两个凉馒头向科里赶去。经过诊断,孕妇为横位死胎造成中*性休克,血压消失,已处于濒死状态。在场的医务人员心中清楚,抢救这样的病人如果采用剖腹手术是会很快见效的,但从病人家属处了解到,孕妇第一胎难产已经做过一次剖腹手术,如果再次剖腹,很可能造成终生不育。当时,病人心率已达—次,呼吸每分钟40—50次。为了病人,冯医生知难而上,进行静脉麻醉内倒转手术。经过两个多小时紧张手术,终于使已经腐烂的胎儿生产下来。这时冯医生已累得精疲力尽,胃部一阵阵痉挛,只觉一阵眩晕,她虚脱了。护士给她送来了葡萄糖水,同志们劝她回家休息,而她全然没有理会,身体稍恢复后,又坚持观察病人,直到次日上午十一点。

这样的事情,在冯医生身上,是极为平常的。这就是平凡与伟大,寂静与繁忙交织在一起的医疗工作岗位。

冯桂兰医生

冯桂兰,河北唐山丰润县人,年4月出生,年8月入伍,年7月入*,初中学历,历任护士、护士长、主治*医。年荣立个人二等功。年被总*治部、国家民*部表彰为全国“双拥”先进个人,年荣获总*治部“老有所为”精英奖。

冯医生退居二线后,工作上仍兢兢业业,既当医生,又当护士,每到病房,只要是病人需要的她就主动去做,为重病人擦澡、梳头、洗血衣、拿便盆、拖地板。加班、替同志们代班,这对于她来说更是习惯成自然之事,因此被同志们誉为“闲不住的人”。她年轻时闲不住,现在已是两鬓染霜的人了仍是闲不住,脚踏实地地走着自己坚信的路。这一切,没有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没有对病人的情和爱,是难以持久,也做不好的。

斗转星移,岁月悠悠,冯医生在边疆同各族人民度过了32个春秋。她有过忧愁,有过喜悦,而更多的是喜悦。她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伸手向*要职要级。在自己、亲人和病人之间,总是把病人放在首位。多年劳累,她又身患白细胞减少等疾病,可她从未住院休息。她退居二线后,在一些人看来,她已功成名就,可以问心无愧地安度晚年了,但冯医生干劲不减,仍满腔热情地坚守在临床第一线,用诚挚的爱心谱写着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新篇章。

作者阎海贤戎装照

阎海贤,河南固始人,年2月生,年12月入伍。长期工作生活在喀喇昆仑、阿里高原边防部队。历任某边防团特务连指导员、*治处副主任、副团长,和田*分区副*委等职。

文中图片附有说明的由作者提供。未加说明的图片来自网络,仅用于表意或活跃版面,与文中内容无直接关联,如有无意侵权或冒犯,请尽快通知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