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台海网」
来源:秦皇岛日报
□王红利
纳兰性德,这个听起来就很唯美的名字,不论是在诗人生活的那个时代,还是在当下的网络时代都受到极大的追捧。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清史稿》称:“性德善诗,尤长倚声。遍涉南唐、北宋诸家,穷极要眇。所著饮水、侧帽二集、清新秀隽,自然超逸。”纳兰性德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又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词家三绝”,又与项鸿祚、蒋春霖三家鼎立,被誉为“词人之词”。著名词论家况周颐则推誉其为“国初第一词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更是给予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高度评价。纳兰性德的作品甚至远播朝鲜,高丽使臣徐良崎在读到纳兰的词作后赞叹说“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意思是纳兰性德堪与北宋大词人柳永比肩。也许有人不知道,如此优秀的一位大词人,竟然为秦皇岛留下多首吟咏秦皇岛地区风物景致的作品,焉得不惊喜?这实在是秦皇岛之幸,让我们一同走近纳兰性德,感受纳兰性德笔下的秦皇岛。
《通志堂集》(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成德,出身满洲贵族,隶属满洲正黄旗。纳兰生于权贵之家,其父为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明珠乃康熙朝重臣,曾先后担任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等职,他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纳兰生长在北京,天资早慧,聪颖过人,长而博通经史,诗文兼工,尤好填词,著述宏富。康熙十五年()赐进士出身,后授三等侍卫,循进一等,护驾康熙帝左右。纳兰于康熙二十四年()病故,年仅31岁。纳兰性德的词集最初名为《侧帽词》,后又更名为《饮水词》。在纳兰性德卒后的康熙三十年(),徐乾学编其诗文笔记为《通志堂集》二十卷,收录纳兰词作首。同年,张纯修刻《饮水诗词集》三卷,收词作首,前述二书皆由顾贞观阅定。纳兰性德的词作真挚自然,擅用白描,不事雕琢,打破了元明两代的沉寂,并且一扫柔靡之风,为沉落多年的词坛注入了一股生机和活力。纳兰性德的原配卢氏早亡,因此他写下许多悼亡词,皆执着缠绵,幽艳哀断。纳兰词最大特点是自然真切,哀感顽艳,婉丽凄清,纤尘不染。其艳丽处得明末王次回处颇多,王次回以“喜作艳诗而工”闻名,清代吴雷发在《香天谈薮》中对王次回的评价更是臻于极致:“香奁艳体,至王次回《疑雨集》而极,实度越温李。”后世许多诗人都受其沾溉。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云:“竹垞以学胜,迦陵以才胜,容若以情胜。”可谓切中肯綮。
《饮水诗词集》(年,中国书店)
纳兰性德作为一代词人,知名度极高,可谓清词中兴的典范人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梁启超在《渌水亭杂识·跋》中评价纳兰说:“容若小词,直追李主。”他的名句流传之多,在同时代词家中也罕有敌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无不缠绵悱恻,穷极要眇,婉丽清新。说纳兰性德是清代以来影响最大、读者最多的词人恐怕也并不为过。纳兰辞世不久,他的好朋友曹寅就有“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题楝亭夜话图》)的说法。曹寅是谁?曹寅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担任江宁织造,主持刊刻《全唐诗》《佩文韵府》等书,康熙帝先后六次南巡,其中四次皆住曹寅家。
纳兰性德曾义救吴兆骞,此事最为人所称道。这段故事虽然与秦皇岛无甚关涉,但对于我们理解纳兰的为人十分有帮助作用。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告诉我们要想了解一个作家的作品,势必要了解作家生平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吴兆骞,字汉槎,江苏吴江人,“少颖悟,有隽才”,曾得到著名诗人吴伟业的赏识,被誉为“江左三凤凰”之一。在“南闱科场案”中,吴兆骞受到牵连,被发配宁古塔。顺治十六年(),吴兆骞出京。值得一提的是,吴兆骞在经停秦皇岛期间也为秦皇岛留下许多诗作。
康熙十五年(),吴兆骞的生死至交顾贞观在这一年结识了纳兰性德,并在其家当幕客。这年冬天,顾贞观寄居在京城的千佛寺,寒风肆虐,百草摧折,顾贞观不由得想起远戍宁古塔的吴兆骞,于是提笔写下了那两阕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金缕曲》,词前有小序:“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穷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兄剖。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这两阕《金缕曲》写得真切动人,感人肺腑,这种忠贞生死之谊,至情至性之作,焉能不令人感动?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这样评价这两阕《金缕曲》:“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宛转反覆,两人心迹,一一如见。虽非正声,亦千秋绝调也。”并说:“二词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悲之深,慰之至。丁宁告戒,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可以泣鬼神矣。”这确实是用真情谱写的一曲感天动地的友谊之歌。这两首“赎命词”为后世称颂不已,许多清词选本以及文学史都会特意提到这两首作品,成为清词中的压卷之作。
顾贞观在词后自注云:“二词容若见之,为泣下数行,曰:‘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俟兄再嘱也。’余曰:‘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恳之太傅,亦蒙见许,而汉槎果以辛酉入关矣。附书志感,兼志痛云。”
黄曙辉、印晓峰点校的《通志堂集》修订本(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赵秀亭、冯统一的《饮水词笺校》(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初版,后改由中华书局出,年中华书局易名为《饮水词校笺》)
张草纫的《纳兰词笺注》(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平装本、精装本和典藏本)
纳兰性德读毕此词,感动得留下眼泪,他认为顾贞观的词作足堪与李陵写给苏武的《与苏武》(三首)以及向秀怀念嵇康的《思旧赋》鼎足而三,并且和了一首《金缕曲·赠梁汾》送给顾贞观,以述自己营救吴兆骞之志。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关于顾贞观为营救吴兆骞求援于明珠父子之事,有很多记载,虽有细节上的不同,然则大同小异,譬如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这样记载:顾贞观为救吴兆骞,去求太傅明珠,明珠正在宴客,于是持巨觞对顾贞观说:“你若能满饮此杯,我就答应你。”于是,平素不善饮酒的顾贞观接过酒杯二话不说,一饮而尽,明珠朗声笑道:“我不过是开个玩笑,即便你不饮,我难道就不救汉槎了么?”
况周颐《蕙风词话》记载:“梁汾营救汉槎事,词家记载甚详,惟梁溪诗抄小传注:‘兆骞既入关,过纳兰成德所,见斋壁大书: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不禁大恸。’”
康熙十九年(),清廷复开新例,“许流人认工赎罪”,在纳兰性德的大力推动下,大学士明珠出手,徐乾学、徐釚、陈维崧、潘耒、吴树臣等人醵金二千,最终得以将困守极北苦寒之地达二十三年之久的吴兆骞赎归。
纳兰的词作大致可以分作爱情词、悼亡词、友情词、边塞词四大类。其中以爱情词和悼亡词成就为最高,时人和后人常用“哀感顽艳”“缠绵婉约”“婉丽凄清”这样的话语来评价其词,大抵上也是从这两类词出发而作出的评价。纳兰性德与妻子卢氏十分恩爱,曾经有过一段与李清照和赵明诚新婚后一样的潇洒快意生活,如“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浣溪沙》)写尽夫妻二人情投意合、两心相契的旖旎生活。奈何卢氏早亡,纳兰性德怀着深沉的苦痛和悲哀写下一首又一首的悼亡之作。友情词则以《金缕曲·赠梁汾》为代表,徐乾学称纳兰性德“君所交游,皆一时俊逸”,与严绳孙、顾贞观、陈维崧、姜宸英、朱彝尊、梁佩兰等人交益深厚,而且纳兰性德交友不计贫富,颇有点王思聪所说“交朋友不在乎他有钱没钱,反正都没我有钱”的感觉。徐乾学在《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中说纳兰性德“坎坷失职之士走京师,生馆死殡,于赀财无所计惜”。在《金缕曲·赠梁汾》中,纳兰性德直接引用了李贺《浩歌》中的一句“有酒惟浇赵州土”,而这一句的上一句正是“买丝绣作平原君”,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纳兰性德内心定然是服膺门下食客数千的平原君的,盖因二人同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正因此,纳兰性德的友情词才显得更加情真意切,毫不造作,因为他对待朋友总是那么一腔赤诚、肝胆相照。纳兰性德作为一个伟大作家,其作品固然有“一往情深深几许”的深婉情致,同时也有“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的壮阔雄健。特别是他的边塞词兼有温婉柔媚的动人蕴致与凄清寒苦的独特况味。
康熙十五年(),二十二岁的纳兰性德以二甲第七名的成绩考中进士,康熙帝授予他三等侍卫之职,因为纳兰性德“遇事劳苦,必以身先,不避艰险退缩”(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神道碑文》),后被升为一等侍卫。不论是宫禁轮值,还是外出巡幸,纳兰性德从来都是尽忠职守,不敢有一丝懈怠。纳兰作为侍卫,曾先后五次随康熙帝出巡,在徐乾学所撰的《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中有“上之幸海子、沙河,及西山、汤泉,及畿辅、五台、口外、盛京、乌刺,及登东岳,幸阙里,省江南,未尝不从”的记载。韩菼《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神道碑铭》中亦有“君日侍上所,所巡幸,无近远必从,从久不懈,益谨”的记载。
纳兰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堪称一朵人间富贵花,可是他并不开心,他对侍卫生涯充满厌倦,了无兴趣,如他自己曾说:“仆亦本狂士,富贵鸿毛轻。”(《野鹤吟赠友》),韩菼也说他“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神道碑铭》)。可谓伤心人别有怀抱,只是他的痛苦无处言说,故发而为词。严迪昌先生在《清词史》中指出:“纳兰塞外行吟词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他是以御驾新卫的贵介公子身份扈从边地而厌弃仕宦生涯。”虽然纳兰志不在此,但恰是这些随侍巡幸的经历使他得以走出遍地繁华的京城,走向辽远广阔的边塞之地,亲身体验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衰草黄沙、胡雁悲笳,烽烟夕照,这些边塞景致或萧瑟苍凉,或雄奇壮观,不仅极大地开阔了纳兰的视野和胸襟,同时也为纳兰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纳兰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边塞词达60馀首,数量可谓惊人。
纳兰性德在扈从康熙圣驾的过程中,两次来到秦皇岛,为秦皇岛留下了许多诗词作品,诸如《临江仙·卢龙大树》《临江仙·永平道中》《浣溪沙·姜女祠》《长相思》《浪淘沙·望海》《山海关》等,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质量极高。特别是词作《长相思》入选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不仅让孩子们牢牢记住了纳兰性德这个名字,更令榆关(即山海关)名扬四海、深入人心。
纳兰曾两度出山海关入东北地区,第一次是在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康熙因云南平定,海宇荡平,躬诣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告祭,经过山海关、大凌河,至盛京谒陵后,巡行乌喇地方,诣松花江岸,望秩长白山,泛松花江,直到五月初才回到北京。纳兰传世名作《长相思》即作于此次出山海关。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条:“‘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照大旗’‘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语。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王国维在叔本华优美与崇高理论影响下提出美有优美与壮美之别,依照王国维的理论,以上所列景物描写显然皆系气魄绝大、意境恢弘的壮美之景,在审美形态上也呈现出一种宏阔崇高之美。王国维此番评论是将纳兰性德的边塞词创作提到了与唐代边塞诗同一个高度上来了。纳兰的边塞词创作确实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蔡嵩云《柯亭词论》中评价纳兰词时道:“尤工写塞外荒寒之景,殆扈从时所身历,故言之亲切如此。”
通读全词,可以看出纳兰的边塞词并不是以穷形尽相地刻画边塞景物为目的,边塞景物只是作为背景,换言之,只是手段,纳兰的写作目的是要抒发离别相思以及个人的愁苦和哀怨,因此他笔下的边塞景物无不蕴含着一种兴亡之感和个人的羁旅愁怀,读来满纸苍凉,不胜悲怆。
此次康熙东巡,高士奇亦以文学侍从的身份扈从。高士奇是清代康熙年间诗文家、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深得康熙赏识和重用,官至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他将沿途见闻悉数记录下来,于康熙二十三年()撰成《扈从东巡日录》。《扈从东巡日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二月丙申(十八日),驻跸丰润县城西……是夜云黑无月,周庐幕火,望若繁星也。”恰可与纳兰《长相思》“夜深千帐灯”的描述相互发明佐证。
康熙二十一年()八月至十二月,纳兰性德奉命随郎谈赴梭龙侦察,这是他第二次来到秦皇岛。由于没有护驾任务,显得相对轻松,纳兰此行写下《临江仙·永平道中》《临江仙·卢龙大树》等作品。《临江仙·永平道中》中有“缄书欲寄又还休,个侬憔悴,禁得更添愁”的句子,因此当是怀人之作。《临江仙·卢龙大树》中有“雨打风吹都似此,将军一去谁怜”的句子,通行笺注本(如张草纫的《纳兰词笺注》,赵秀亭、冯统一的《饮水词笺校》)都认为是用“大树将军”冯异之典,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郑凌峰先生认为这里更有可能用的东晋桓温北伐慨叹“木有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因此这是一首咏物词。据《世说新语·言语》所记载:“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由此可知,桓温所叹之木为柳树。卢龙八景有一景名曰“万柳含烟”,城北门二里许处有一村庄,名叫万柳庄,明代曾经担任布政使的李充浊别业即在庄内,朝鲜使臣柳梦寅曾到过万柳庄并赋诗赞美这里的景色,其中有“翳日凉阴藏小店,拂天高柳满平坰”的诗句。综上,纳兰所咏之“卢龙大树”很可能是柳树。此外,李白《广陵赠别》有“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的诗句,王维《少年行》有“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诗句,晏几道有“户外绿杨春系马,床前红烛夜呼卢”的诗句,亦可为证。
纳兰来到山海关,不能不观海,因此有《山海关》《浪淘沙·望海》等作品,特别是《山海关》一诗写得气势恢弘壮阔,一改令词清丽娴雅之风。首联点明山海关的地理位置之险要,内拱神京,外捍夷虏,不逊于百牢关,明末孙承宗称山海关“关门系天下安危”,虽然清军入关,山海关的战略地位下降,但依然是两京之锁钥,扼华北与东北之要冲。颔联描写山海关周边的地貌特征,山横翠黛,海涌银涛,而这正是山海关得名的由来。颈联宕开一笔,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写哀笳与早雁,哀笳的背后是那些守边的将士,这夜月哀笳,恰是军旅孤寂的生动写照。目送归鸿,牵动客心,令人顿生思乡之情。尾联将视线拉回,以“旧是六师开险处,待陪巡幸扈星旄”两句收束全篇,山海关曾是清军入关之处,崇祯十七年(),甲申之变,明末镇守山海关的将领吴三桂与清摄政王多尔衮合作,在山海关前击溃了前来征讨的李自成军,并带领清军大举入关,由此导致了李自成大顺政权和南明政权的覆亡。清军遂入主中原,建立清朝。《浪淘沙·望海》则以寥寥数笔写出了大海的瑰丽和辽阔,囊括宇宙古今,虽多处用典,却毫无獭祭鱼之嫌,可谓语约而意丰。通过“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钓得六鳌无?竿拂珊瑚”等词句,分明可以感受到纳兰心底那种想要摆脱世间俗务束缚的深层渴望。然而,人生就是如此,给了你世间人人都渴望的荣华富贵,却夺走你的自由。这世间又有多少人虽然可以自由奔走,任意东西,却似乎无路可走,为了那碎银几两犹如迷途羔羊,栖栖遑遑,慌慌张张。
纳兰第二次到秦皇岛还曾游览姜女祠,留有词作《浣溪沙·姜女祠》。这阕词上片写姜女祠的凄凉冷落,孟姜女的故事源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所记载的杞梁之妻拒不郊吊的故事,后世以此为母题不断接受和丰富它,甚至故事的重心也发生了偏移,至唐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最终得到基本定型,孟姜女生前与丈夫生离死别,千里寻夫,发现丈夫已经化为白骨,孟姜女大恸,号哭之声感天动地,乃至于城倒山崩。孟姜女生前固然凄苦已极,身后依然寂寞,纳兰眼前所见不过海色残阳,尘网蛛丝。下片则借眼前景致抒发了浓重的兴亡之感,伤悼之情,末句“六王如梦祖龙非”乃点睛之笔,可惜为纳兰词作笺注的张草纫先生(《纳兰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9月第一版)却并未能深刻把握这阕词的主旨。撮其大略而言之,张草纫先生认为这首诗是作者第二次过山海关而作,因为第一次过山海关“作者随侍帝侧,而作词曰‘六王如梦祖龙非’,恐怕没有这样大胆”,窃以为,这样的表达并非大胆之语,更没有随侍帝侧则不敢作,未随侍帝侧则敢作的道理。因为“六王毕,四海一”,嬴政横扫六合,一统九州,最终天下归秦,这是统一,清军入关也是统一之举。祖龙即秦始皇,所谓“祖龙非”,乃筑长城之非,并非纳兰信口褒贬帝王。古北口一带边墙倾塌甚多,总兵官蔡元上疏请求修筑,康熙这样答复:“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奏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虽然这话是在纳兰创作这首词之后所说,却也足以代表康熙对长城的态度。康熙还写诗说:“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年用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可见,康熙对长城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虽然清朝初年局部地区有过修复长城的举动,但清朝政府从未大规模修筑长城,这是不争的事实。满族入主中原,长城内外结为一体,再修长城就是自外于中国。因此,长城自从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城门那一天起,就彻底丧失了其原有的防御功能。那么纳兰说“祖龙非”这话就并非大不敬,而是正合帝王之意。
张秉戍的《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年,中国书店)
又及:笔者在阅读黄天骥先生的《纳兰性德和他的词》一书时,发现其中有一个观点不敢苟同。纳兰作有《清平乐·发汉儿村》和《念奴娇·宿汉儿村》两首,黄天骥先生称“据《乾隆图志》,汉儿村在朝阳县境,康熙东巡时至此”。据笔者了解,汉儿村不在朝阳县境,而在迁西县境,汉儿村今名汉儿庄村,在迁西县长城龙井口南侧,汉儿庄同时也是乡名,原有汉儿庄乡,年3月撤销汉儿庄乡,设立汉儿庄镇。《清实录·康熙朝实录》中有这样一条记录:“壬申。上进龙井关口。驻跸汉尔庄西南。”由此记录可知,龙井关与汉儿庄必定相隔不远,龙井关为蓟镇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与汉儿庄不过咫尺之遥,亦在今迁西县境。值得一提的是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皇太极亲率后金军队绕过山海关,正是从龙井关和大安口攻入,千里奔袭,直扑京师。一路上所向披靡,连克遵化、蓟州、永平、迁安等地。当然,这话有点远了,但可以证明汉儿村不在朝阳县境,而在今天的迁西县境。
《长相思》
《浣溪沙·姜女祠》
海色残阳影断霓,寒涛日夜女郎祠。翠钿尘网上蛛丝。
澄海楼高空极目,望夫石在且留题。六王如梦祖龙非。
《浪淘沙·望海》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任将蠡测笑江湖。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钓得六鳌无,竿拂珊瑚。桑田清浅问麻姑。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临江仙·永平道中》
独客单衾谁念我,晓来凉雨飕飕。缄书欲寄又还休,个侬憔悴,禁得更添愁。
曾记年年三月病,而今病向深秋。卢龙风景白人头,药炉烟里,支枕听河流。
《临江仙·卢龙大树》
雨打风吹都似此,将军一去谁怜。画图曾见绿阴圆,旧时遗镞地,今日种瓜田。
系马南枝犹在否,萧萧欲下长川。九秋黄叶五更烟,只应摇落尽,不必问当年。
《山海关》
雄关阻塞戴灵鳌,控制卢龙胜百牢。
山界万重横翠黛,海当三面涌银涛。
哀笳带月传声切,早雁迎秋度影高。
旧是六师开险处,待陪巡幸扈星旄。
长相思from通志堂集
山海关from通志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