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城南13公里处,伊水北流,两岸香山与龙门山对峙,犹如一座天然门阙,古称“伊阙”,龙门石窟就凿刻在伊水两岸的崖壁上。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年)前后,自此以后,历代均有雕凿,现存窟龛个,是一座包罗万象的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龙门石窟地处中原,中国历史上曾有十三朝帝王在洛阳建都,文人学士多聚集于此,文化气息浓厚,因此多数造像刻有提记,现保留余方,这在中国众多石窟群中独具特色。从北魏造像记中精选出的“龙门二十品”,是书法界所推崇的魏碑书法的代表作。龙门石窟多属天然溶洞,所以没有塔柱,窟室多呈马蹄形,窟顶雕饰简朴。窟内不少雕刻是王公贵冑甚至是帝王造像,佛像则是主要突出主尊和胁侍群像。宾阳洞中的《帝后礼佛图》浮雕古阳洞佛龛,北魏时期的石窟,以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为代表,唐代的石窟以潜溪寺、万佛洞、奉无寺为典型。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比较丰富的一洞窟,始凿于年前后,著名的“龙门二十品”,此洞藏有十九品之多,是北魏中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古阳洞南北两壁凿有三层精巧的小佛龛,琳琅满目,极为华丽。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奉先寺建于唐咸亨三年(公元年)至上元二年(公元年),由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助脂粉钱2万贯”雕成。卢舍那佛连台座通高17.14米,身着通肩贴体袈裟,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广额丰颐,曲枚秀目,双耳垂肩,面相瑞丽丰润,神态慈祥睿智,凭高俯视,即有少女所特有的纯真聪慧,又有中年妇女所具有的敦厚、淳朴、温婉典雅的风度。天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