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乾隆爷提了两个字,不知作者,不知归属,不 [复制链接]

1#
聋王最近学习写毛笔字,翻看了不少老字帖,感到肥肠的震惊,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什么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不愧为大家巨匠,那字——随便一拍卖就是几个亿······聋王写了两个字,不知道能拍多少钱——走题了,言归正传。中秋节休息,没事翻了翻古人字帖,发现一件不靠谱的事,一幅不知作者,不知归属,不知所云的“三不知”字帖,竟被乾隆爷御笔亲点为:至宝,还入围“三希”(乾隆皇帝得到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墨迹三种,喜欢到了极点,因此命其所藏之宝为“三希堂”)之列,现在被故宫博物院视为镇馆之宝,价值连城。这帖子就是《中秋帖》,咱们不说字写的好坏了,其实聋王不懂书法,字都认不全,更不用说点评了,只能挑刺了。乾隆御笔《至宝》第一根刺:不知作者。字帖落款、印章一概没有,说好像摸金校尉挖开古墓,没有发现碑文,没有发现官印,只知道里面的东西不错,根本不知道是谁的。砖家发现《中秋帖》3行22字中,含有《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晋代王献之写的部分内容,便武断的认为是北宋米芾提取临摹晋代王献之的作品。这里怎么出现个搅事的米芾呢,这要从小米的爱好说起,米芾虽然是宋朝人,和晋代差了多年,但却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谢安的忠实粉丝,没事就看这些人的书法真迹,然后选出经典的字PS到他的作品中或刻到石碑上。米芾怎么断定是米芾临摹的呢?造纸专家发现《中秋帖》用的纸是用竹子作为造纸材料,这种高科技造纸法北宋时才出现。书法家从22个字的行笔中看出,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砖家这种说法好像是说米芾比王献之要写得好得多,学生写的好过了老师,这还叫临摹吗?纸是宋朝的——笔不是晋代的——帖子内容有王献之写过的话——北宋有个叫米芾的家伙喜欢临摹王献之的字,这一串推断就像羊刚拉下的屎蛋蛋,貌似关联,又不关联,这么牵强证物竟然被当成板上钉钉的有力证据,聋王出了一身成吉思汗。中秋帖第二根刺:不知归属。此帖被命名为王献之《中秋帖》,小王的作品被小米PS,这到底算是谁的作品,特别是专家还承认小米写的比小王要好。打个比方,就像聋王拿着临摹的柳体字去参加比赛,这幅参赛作品是柳公权的还是我的?砖家不管这个,《中秋帖》22个字小王的获奖书法作品中有,小王拥有版权;虽然字是小米写的,但因小米偷了小王的字,因此《中秋帖》版权归王献之所有。当!法槌一落,定性了。砖家就这么任性。王献之第三根刺:不知所云。《中秋帖》中3行22字根本逻辑混乱,不知道在说什么。原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有人硬生生滴断句:“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凭想像翻译成:“中秋节一去不回了,亲人不得回来团聚,此时想探望亲人又如何呢?(失去亲人之后)这样打了胜仗又有什么值得庆祝哪?等大军归来(是等亲人归来的意思)。”这翻译,觉得有霸王硬上弓的功夫。本来就是随手的练笔之作,努出翔来也整不明白。聋王昨夜穿越时空,看到小米醉意朦胧,手持一帖,啧啧称赞,情不自禁地提起毛笔,拣选帖中的神来之笔,随手临摹帖,随后大喊三声音好字、好酒、好累,手中捏着帖便醉倒在地。聋王趁机将临摹的帖子揣入怀中,又想从这醉鬼手中拿原帖时,大米竟然醒了,断喝一声,我便从梦中醒来。摸摸怀中空空如也,唉,我要真的能拿到这练笔之作,何须在此劳神码字。说不定真被聋王猜中,此帖就是米芾喝多了随意临摹献王之作,并无什么完整意思,却烧了多少砖家的脑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