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探入一代人的精神生活,优秀写作者如何再造 [复制链接]

1#
在精神的世界里,爱与怕如何安放?阅读如何连接自我与想象?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最新文学随笔集《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分享会上,他与作家梁鸿、阿乙、《青年文学》主编张菁畅谈“一代人的光与影”。张菁以杨庆祥开篇诗歌《一种模仿的现代生活》带领读者走进文本的世界,认为新书是杨庆祥对自我的一次回望,“当他回望自己作品的时候是在看当时的自己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是独属于作家的幸福。“从书里看到了作家的赤诚、热烈,敏锐以及松弛感;也看到了作为真实的人的存在,周边人的痛苦、不幸和失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找寻问题的答案,是不断呈现的命题。”学者杨庆祥曾著批评集《80后,怎么办》《社会问题与文学想象》《新时代文学写作景观》,诗集《我选择哭泣和爱你》《世界等于零》,文学随笔集《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等。主编有大型青年作家研究丛书“新坐标书系”;科幻小说丛书“青科幻系列”;英文版80后短篇小说集TheSoundofSaltForming。他坦言,“每一个写作者都有犹豫的时刻,写作者在书中呈现的人物是比现实更加丰富的、更加丰盈的自我。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可以再造自我”。阿乙认为,这本书借助了路遥、余华、安妮宝贝等阅读载体,呈现一代人的心灵史,“高度凝练、压缩和天赐的才华,进而形成一种准确与精辟”。“时代与其说具有了某些特征,不如说是奋斗者给他自己经历的时代着色,重新使它焕发了光芒。”他发现,AI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反向词典、百度汉语、文心一言越来越深切地参与作家创作和生活,带来了写作的便利。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定挑战,上世纪科幻电影《弗兰肯斯坦》表达过类似的忧虑与思考。张菁从时代科技发展出发,谈到随着计算机技术到来时,科学家、工业家和人文学家不同的思考方式。“科学家解决的是什么事情可以发生,工业家解决的是技术如何出现在生活中,而人文学家用道德、伦理判定这项技术在现实中的价值和意义。杨庆祥以学者身份思考AI进入时代后,人类和AI的碰撞角力。”文学是一个时代敏感的神经末梢。杨庆祥谈到,人类在处理世界和他者、词与物的关系中始终具有主体的独特性。他认为平凡其实是一种稀缺的品质,平凡是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神性——生命本身需要不断丰盈扩大,这是生命本身内在的召唤。对此,张菁补充道:“出走,是寻找远方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内心不断丰润的时候,远方也在呈现和丰盈。”作者:许旸文:许旸图:出版方编辑:姜方责任编辑:李婷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