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日报记者高伟高少帅刘洁
时代航标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烟台担当
全市上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力整治环境突出问题,加大文明城市创建力度,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以人民为中心
生态文明建设
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游客在长岛与海鸥亲密接触唐克摄
河清树绿的莱山区逛荡河唐克摄
文明城市创建
我市坚持把文明城市建设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全面推进的综合载体,突出“让城市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坚持“创建为民、创建利民”的工作思路,不断推动文明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
市民开展娱乐活动唐克摄
保障改善民生
我市聚焦补短板强弱项,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持续加力。加大民生投入,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国家健康城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我市开展送医下乡活动唐克摄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勾勒出治国理政的民生逻辑和深厚的民本情怀。
站上新时代的历史起点,烟台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全新视野下,努力打造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努力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干净、城乡更美丽的城市新图景正在描绘;
文明城市建设久久为功,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百姓在创城中得到实惠,共享成果,精神文明建设如火如荼;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遗余力,民生改革直击沉疴顽疾,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
起笔落墨于“一切为了人民”的新时代蓝图,正如一道耀眼之光,照亮烟台人的生活。
天更蓝了,水更绿了
“这是我们向往的生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万物葱绿的6月,长岛环岛慢行旅游木栈道上,出门纳凉的村民孙懋存与住在自家“渔家乐”的天津游客不期而遇。
“蓝天,碧海,还有美味佳肴,这趟真是没白来!”客人高兴地和他打着招呼。身材高大的孙懋存颔首微笑。几年前,这里的海岸线还被育保苗厂房和破旧建筑占据,而现在已是碧波万顷,沙鸥翔集,游人如织。人居环境的改变,正如此真切地改变着烟台人的生活。
更蓝的天、更绿的山、更清的水、更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百姓的幸福感所在。
市委书记张术平在市委常委会上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走在前列、当好标兵”为目标,以更大力度解决生态问题,坚定不移建设生态烟台美丽烟台。语气坚定,字句铿锵,足见烟台守护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决心。
这份决心,见之于城市决策者的战略眼光和身先垂范,将生态文明置于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
时间,回到今年5月7日。我市发布烟台市总河长第1号令——关于做好河长制湖长制有关工作的命令,要求各级河长审定下发“一河(湖)一策”综合整治方案,坚持问题导向,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出现日常巡河有疏忽、治水履职不尽责等问题的河长,将被问责。
“烟台因海而兴、因水而美,广袤的沿海湿地、丰沛的河湖资源,绘绿了烟台的生态底色,我们必须精心呵护水资源。”市河长制工作科科长景旭说,我市已建成市县乡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设立9名市级河长。目前,9位市级河长已现场巡河25次并多次召开现场会,县级河长开展巡河行动余次。
这份决心,见之于动真碰硬的魄力,用严密的法治、严格的制度,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媒体上隔三差五就会刊登各县市区空气质量改善排名,空气质量孰好孰坏一目了然。这是我市出台的《烟台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办法》的重要一环。根据办法,市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委员会每个季度对所有县市区空气质量情况核查一次,根据改善情况进行排名,同比恶化的就罚款,改善的就奖励,奖罚分明,毫不手软。
在媒体公开各县市区空气质量改善排名,也在释放一个信号:谋发展,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生态账。谁在生态账上“拎不清”,就让谁在媒体上“红红脸”“出出汗”。
这份决心,还见之于近乎苛刻的产业选择。
建设生态烟台、美丽烟台,根本之策是产业着手,切断污染源头。在栖霞中节能(烟台)生物质热电公司粉碎车间里,记者看到,被粉碎的枝条经传输带送往大锅炉进行燃烧后发电,可节约标煤10万吨,且没有任何污染。
在烟台,类似的绿色节能环保产业正成为产业发展的首选。烟台已有21项节能环保产业列入省级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项目名单,我市还争取到3个亚行节能减排贷款项目,项目总投资达3.67亿元。
这份决心,同样见之于生态修复的科学着眼,无微不至。
在烟台,“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早就成为全市的行动自觉。看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建设、水源地绿化、山区绿化工程加速推进,漫步城市,生机盎然;看湿地生态,生态清淤、污染治理、湿地植被种植、湿地生态拦蓄等“多管齐下”,6万亩湿地重现生机;看农田生态,启动省耕地质量提升保护项目,完成土壤修复治理亩,农残治理亩……
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百姓的幸福感也悄然提升。“这是我打年轻时就向往的生活。”说起被环境改变的生活,蓬莱市大柳行镇黑石村75岁的老人高天作最有发言权。
老人把村里的变化比作两张照片:一张“黑白照”,一张“彩色照”。黑白照是过去时——“垃圾河”臭味熏人,村道尘土飞扬。彩色照是现在时——“景观河”碧波荡漾,街巷干净舒适。看着“两张照片”,高天作说现在每天都觉得“幸福满满”。
一份新数据,将高天作老人的幸福感放大到整座城市:在6月2日全省通报的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中,烟台市绿色发展指数得分全省最高,资源利用指数和生态保护指数排名全省首位!
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第一”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已渗透到烟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凝聚成新时代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守望文明,共筑和谐
“这是我们热爱的城市”
持续25年不间断创建,成为全省唯一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城市——烟台以文明的名义,着力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品位,推动改革发展。
行走于入夏的烟台,总会不经意间被一幕幕暖心画面打动:
晨练结束后,59岁的于野在烟台山公园门口临时客串起讲解员,为游客讲解烟台红色文化印记;
斑马线前,十几辆车静静停在斑马线前,等候一对老人穿越马路;
“月亮姐姐”许振珊,患病也未停止做公益的脚步,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儿童福利院时常能看到她的身影……
类似的凡人善举,数不胜数。回望创建历程,烟台坚持“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工作思路,全城行动,全民参与,让每个人都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参与者、实践者、传播者和受益者,标注起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度。
于是,当你来到烟台,走进烟台人中间,与他们攀谈、交往,一定会感知到,文明已然成为一种城市精神,成为一种共同的价值选择。“我们队伍现有多名志愿者,每个志愿者每天能坚持做一件好事,就会影响身边的一群人,这就相当于每天做上万件好事。”“全国最美志愿者”安立盛说。离不开一套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在烟台,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各级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文明城市创建格局日益巩固。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挂帅,市级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明确责任分工,及时解决民盼,形成了文明城市创建的常态长效机制。
城市的运转、社会的治理,离不开志愿服务做“润滑”。烟台坚持以制度化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大力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人人可为、时时可为、事事可为”的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完善了志愿者注册、爱心文化培育、服务项目对接、表彰激励回馈及多渠道投入保障等志愿服务活动运行机制,烟台市志愿服务制度化等做法在全国推广。
铸魂育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就在潜移默化间。作为“四德工程”发源地,烟台推动道德讲堂和善行义举四德榜向城市社区、企业、机关、学校深化拓展延伸,形成了“德润莱州”、“德馨牟平”等10多个道德建设品牌。
文明程度,在更宽更广的平台上展现着城市的和谐风度。市级层面组织开展的“为民服务集中行动”、“我爱我市义务劳动”、“礼让斑马线文明烟台行”等50多个品牌活动,成为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参与文明创建的重要载体。
利民惠民,是文明城市创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烟台将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提升作为基本评价指标,让群众在创城中见到实惠、感到满意。
越来越多的人圆了新房梦。年,棚户区改造全市安置房基本建成率达到.4%,超额完成改造任务,今年全市计划改造棚户区8.37万户;
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71个老旧小区已经全部开工。今年计划再整治老旧小区77个、完成29部电梯试点任务,实现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
交通越来越畅通。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烟台蓬莱国际机场、烟海高速、长岛南北长山大桥、丁字湾跨海大桥相继建成,胜利路南延、滨海西路、城铁南站南路等市区道路50多条相继通车。
……
一座文明城,必然是一座安定祥和之城。烟台连续七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成为全国唯一实现“七连冠”的城市。“这里是我到过的中国地区中,政府效率最高、人民关系最好的城市。”来自澳大利亚的投资商伊利诺威尔这样评价烟台。
一座文明城,也必然是一座城与乡协调发展之城。我市把“乡村文明行动”作为延伸城市文明、提升农村文明水平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通过深入实施“3+1”联手共建,拓展了城乡共建渠道。如今,全市共有多个单位与多个村庄结对共建,绘就出一幅城乡互补、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锲而不舍的文明城市创建,无疑为烟台城市发展凝聚起坚强的思想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丰润的道德滋养,润物无声,催人奋进。
共享发展,日子越过越舒坦
“这是我们眷恋的家园”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的质朴民生观,始终厚植于改革发展的全进程。
一以贯之的民生情怀,也成为烟台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一份民生财政支出表,足以佐证:年,全市民生支出.2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77.4%。
精准落地的改革行动,让变化从数字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单是去年一年,我市召开市委深改组会议16次,审议通过改革方案32个,以市委、市政府及“两办”名义出台改革文件余个,涉及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医院改革、就业创业工作、脱贫攻坚等诸多民生领域,聚焦百姓最关心、最烦心、最忧心的事,解决了许多深层矛盾,整治了大量沉疴旧疾。
改革改在了问题根子上,难题少了,自然带来满满的获得感——
孩子成才,是每个家庭的最大期望。炎炎夏日,福山区河滨路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书声琅琅。这所去年9月刚投入使用的小学,一年级一个班不超过45人,二到五年级50人,有效解决了“大班额”问题。
河滨路小学的投用,是烟台基础教育改革持续发力的缩影。眼下,全市“全面改薄”工作扎实推进,累计开工校舍96.8万平方米、运动场地片;着力解决大班额问题,累计开工学校所;精准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全覆盖,确保让每个孩子沐浴在公平教育的阳光下。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以来饱受老百姓诟病。通过大刀阔斧推行医院综合改革,我市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政策,药品平均降幅达27.2%,CT、磁共振等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检验价格平均降幅达到24.9%。
“以前住院费用高,医护人员天天催着缴费,心里不舒服。”因肠胃炎住院治疗的市民程军说,现在住院费下降了,医护人员每天发放费用清单,花多少钱、用什么药一目了然,“看病看得更舒心,更放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系列提高创业补贴、优化创业环境、增加就业资金投入等优惠政策,让每个烟台人都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真没想到自己创业挣钱,政府不仅给资金补贴,还帮忙传授创业经。”刚刚拿到元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元创业场所租赁补贴的市民曹建华,去年10月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办了自己的装饰材料店,到现在已经雇有6名员工。
更多的烟台人,受益于烟台以15个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个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为延伸、个社区(村)保障站为基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开启了崭新的人生。
发展成果要惠及每一位老百姓,就必须守底线、强基础、全覆盖。挣得多了,保障多了,内心深处才有“稳稳的幸福”——
晒晒脱贫成绩单,年底,烟台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围绕精准脱贫,先后出台《烟台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任务清单》等文件,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问题,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莱阳谭格庄镇高家村村民们深有感慨:“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俺们这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终于集体脱贫了!”该村利用扶贫资金建设扶贫大棚,种植黄瓜、西红柿和草莓,采取“工资+分红”模式,贫困户年增收上万元。
看看社会保障网,烟台全方位保障更坚实。去年,完成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和全民参保登记,企业职工养老金实现“十三连增”。职工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居民大病保险年最高报销额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发放各类救助金5.3亿元,救助困难群众20.3万人次。“这几年,养老金接连上调,看病报销额度也提高了,日子真是越过越舒坦。”67岁的退休职工宋振华高兴地告诉记者。
问需于民,解的是民忧,暖的是民心。每一项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的落地,都给万千家庭带去热腾腾的希望。“这是我们深深眷恋的家园。”一位归国探访双亲的烟台人,曾在朋友圈中深情地写道。
人们对所生活城市给予的深情,折射的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的民生新蓝图。我们相信,只要全市各级各部门时刻将“民生”扛在肩头,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必将不负时代重托、不负人民深情,书写出无愧于新时代的壮美篇章!